全惠星,博士,曾任耶魯大學教授,現任東巖文化研究所理長。
出生于首爾,梨花女子大學英文系二年級時,以全額獎學金作為交換學生去美國留學,在迪克遜大學學習社會學,后進入波士頓大學研究生院,取得社會學博士和人類學博士,曾學習漢語,作品有《有奉獻精神的父母培養(yǎng)大人物》。
她被譽為“韓國首席媽媽”,她用自己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將6個子女全部培養(yǎng)成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博士,畢業(yè)后,他們分別擔任著名大學的教授、院長和美國白宮衛(wèi)生部長助理等要職?!都~約時報》評論認為:“這個成功的家庭,可與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比缃?,奇跡的創(chuàng)造者全惠星女士,成為全球媽媽的典范。
全惠星接受美國哥倫比亞電視臺專題采訪時,透露了她獨特的教育理念:“我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啟發(fā),中國有句話‘功夫在詩外,運用到我的教育方法中就是功夫在‘學外?!?/p>
先來看看她6個子女的情況
大女兒慶信,哈佛畢業(yè),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博士,現任韓國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
大兒子京柱,畢業(yè)于耶魯大學醫(yī)學院,曾任馬薩諸塞州衛(wèi)生和公共服務部部長,現任哈佛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副院長。
二兒子東柱,中學獲得美國總統(tǒng)獎,哈佛大學醫(yī)學博士和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
三兒子洪柱,哈佛大學畢業(yè)后,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后回到哈佛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之后受到耶魯大學法學院的邀請,成為該學院首位韓裔客席教授。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院長。曾出任助理國務卿,主管人權事務。
二女兒慶恩,獲得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后,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臨床法學客席教授,是耶魯大學聘請的首位非白人的女性客席教授。
小兒子定柱,哈佛大學社會學系畢業(yè)后,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和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獲得了美術學領域的最高學位——MFA(藝術碩士)。
說下這位首席媽媽的家教心得
1 媽媽們要懂得發(fā)展自我
自我發(fā)展,就是在個人的職業(yè)范圍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才華。不管從事什么職業(yè),媽媽都要盡最大努力去開發(fā)自我。要想培養(yǎng)優(yōu)秀的孩子,就要先提高母親的能力。母親對一個家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對女性來說,事業(yè)和家庭就像小鳥的兩只翅膀,只有力量均衡才能展翅高飛。女性如果不能把自己所處的社會和家庭結合在一起,不能積極愉快地生活,那么,她的整個家庭,包括丈夫和孩子都會受到影響。
母親應該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一個均衡點。是否進入職場工作并不重要,關鍵的是應該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所承擔的職責,能否積極主動地自我發(fā)展,有無能力排列事情的先后順序,并解決家庭和事業(yè)相互沖突所產生的矛盾和困難。
2 絕對不要為孩子犧牲自己
我懷上第—個孩子的時候,心情很焦慮。我日思夜想怎樣做個好父母,怎么才算好父母,加上當時又沒有別人的指導,連相關的書籍也找不到。我陷在這樣的焦慮中,不能自拔。后來,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回憶起他們對我的教育過程,瞬間,不只是育兒問題,就連人生問題也好像是重新聚焦了一樣,變得清晰明朗起來。
我的父母不是為孩子無條件犧牲的人。他們始終在學習、進步,充實自己的人生,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和世界觀影響到了很多人,也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我從小時候他們對我的教導為起點,重新回顧了我的人生。這真是一次漫長而獲益匪淺的過程。在回憶中,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如同養(yǎng)分重新滋養(yǎng)了我的內心。對我來說,懷孕不僅是做母親的開始,而且也是作為一個人,重新考慮今后的路、該做什么以及不該做什么等問題的寶貴契機。
一般懷孕的母親都是如此,在欣喜的同時會擔心自己是否有能力成為—個好母親。這種擔心是必要的,一定要聽從自己的感覺,有了擔心的情緒,不要逃避,不要視而不見,要多考慮如何解決和疏導自己的擔心。這時如果想不清楚的話,以后就可能受到影響,偏離好父母的標準。
如何成為好父母呢?
很多父母愛孩子至深,可能認為要一切為了孩子,無條件為孩子犧牲,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全方位受到呵護。但是我不這么認為。前面的文章中我也提到過,作為父母,關鍵在于如何能夠成為孩子們的引導者,幫助他們看到未來、走上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想成為最好的引導者,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為了目標,計劃好自己的人生,日積月累,始終進步,并有能力去幫助和影響他人,方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如果父母沒有這樣的能力,不能給孩子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不能讓孩子從內心里感到敬佩,那么,孩子們自然不會向他們學習,即使他們?yōu)楦改傅酿B(yǎng)育之恩感激不盡。
僅僅有能力養(yǎng)育孩子,卻沒有能力引導孩子的父母,并不是合格和優(yōu)秀的父母。父母自己一定要有目標意識,即使為人父母了,也要繼續(xù)努力。父母的人生應該是完整的,不能被孩子所隔斷。做到這點,反而會比無條件犧牲更難。但是,這才是真正愛孩子,也愛自己的父母要選擇的路。
在這一點上,我們要想想,現在我對孩子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出于真正的愛?我是否被一定要為孩子無條件犧牲的這種價值觀所包圍,執(zhí)著于孩子,而忽視了讓自己成為被孩子所尊敬和愛戴的父母?我是否將孩子看作是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的代理人?父母生育了孩子,但并不能擁有孩子。父母和孩子從一開始就是各自獨立的,大家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如果愛孩子,就要從“好母親情結”中擺脫出來,努力做自己。
1 創(chuàng)造一個隨時隨地讀書的環(huán)境
無論在家里的哪個角落,都有學習的氛圍。這一切都是我先生所營造出來的。不用強求他們去學,孩子們的眼里只能看到書桌和正在學習的家人,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是我們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們放學回來,首先會馬上完成當天的作業(yè),然后去地下圖書室,做其他自己喜歡的功課,最后才出去玩。家里書桌比較多,因此在孩子們學習的時候,如果有朋友來玩,就會坐在一旁的書桌上跟著一起寫作業(yè)或者讀書。附近鄰居都說,到了我們家,孩子們就會開始學習,甚至有些父母會在每天下午的時候把不愿意學習的孩子們送到我們家里來呢。我們家里的地下圖書館,既是我們家孩子的圖書館,也成了附近孩子們下課后的圖書館。endprint
我并不是說讓所有的父母都將書桌搬進房間。我只是想告訴大家,如果想要讓孩子們學習,要做出怎樣的實踐,以及這樣的實踐需要什么樣的精神。
2 感情好的夫妻容易成為榜樣
父母相互尊重,會對孩子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常常吵架的父母,尤其是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的父母,他們孩子的成長肯定會出現問題。
夫妻間普遍互相尊重的現象,是東方家庭的一道風景。一說起東方式家庭主義,人們大多會想起家長式作風的弊端,但是,我們的傳統(tǒng)有更多值得肯定的地方,需要我們發(fā)掘和發(fā)揚。
夫妻生活中難免會在微小的地方產生分歧,但是,決不能過度。特別是如果這種情況經常被孩子們看到,他們的不安情緒會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夫妻雙方如果都抱有以交流來解決一切問題的態(tài)度,那么,一切的分歧都容易處理。當然,交流并不可能會完全消除分歧,但可以加深彼此的理解,而這樣一來,夫妻感情就會更加深厚。
你看,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夫妻相親相愛的過程;而感情好的夫妻,肯定會教育出更成功的孩子。
其實,我們夫婦還有其他很多分歧,但好在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我們達成了共識。對于孩子的教育目標,對于如何成為孩子的榜樣,我們看法相同,因此才能夠互相忍耐,互相妥協(xié)。
是的,我們都想成為好父母,有了這個共同點,我們的其他問題就很容易溝通和解決。有了這樣的環(huán)境,孩子不可能成長不好。
3 打開孩子心靈的方法
我們家每天早上一定要一起吃早餐,這為我們的交流提供了好時機。無論有什么樣的狀況,無論有多忙,在家里的家人都要一起吃早餐,這是我的先生定下的原則。不單單是因為吃早飯對人體的重要性,還因為能夠讓自己從每天早上開始認知“家庭中的我”。在新婚的時候,我非常厭煩這樣的原則,但是在養(yǎng)育孩子的時候卻發(fā)現這是非常好的習慣。
早上看到孩子們的表情和氛圍就能大概猜出孩子身上發(fā)生的事情了,并且能夠輕易地提出問題。看到比較憂郁的孩子,母親就能表示關心了。但是表示關心并不等于直接向他們提出問題。直接問的話,不但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是想跟他交流,反而讓他覺得被你發(fā)現了什么事情。
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解交流的性質。有的話在全家人都在的時候說比較好,而有的話只有兩個人的時候才能講。如果不能區(qū)別這一點,會讓本來就敏感的孩子感到更加傷心,矛盾也就越來越大了。
另外,要注意引入交流的時機,最好不要直接跟孩子說“我們來談談吧”。這種單刀直入的形式,會讓開始交流之前的氛圍變得尷尬又生硬,孩子也很難一下子對你敞開心扉。與孩子一起做他所喜歡的事情,購物啊、看電影啊、看電視啊等,自然地營造—個兩人時間,氛圍變得輕松自然了,聊天就可以開始了。
此外,與孩子們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我就經常利用給孩子們理發(fā)的時間,通過給孩子們理發(fā)、撫摸他們、給他們擦粉等自然的碰觸,我們的親密感更加強烈。那時自然地問他們我好奇的事情,孩子們便不會排斥。
另外,交流不能像講課一樣事先定好時間,要努力讓交流自然地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要給孩子“只要是關于你的事情,母親什么時候都愿意傾聽”的確信,這樣,即使母親沒有發(fā)覺問題,孩子也會主動開口說出來,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
在交流的時候還有一點要注意,不能給孩子“我是大人,你是小孩,你要聽我的話”之類的暗示,最好表現出相反的態(tài)度,讓孩子感覺他是在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這樣,他會很愉快,也很有成就感。
4 與孩子溝通的訣竅
我聽過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一長大,就跟自己有隔閡了,什么事情都不愛跟自己說,而他跟同學、朋友卻好像無話不談。
遇到這種情況的父母,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到底是誰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孩子不跟父母溝通,主要是因為他覺得跟父母溝通沒有意義。一來,父母不理解他,總是從自己的角度教育他;二來,父母不能提出建設性或者啟發(fā)性的建議。如果跟父母說說心里話,父母總拿自己的經驗大做文章,聽不進孩子的想法,不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樣的話,哪個孩子還愿意跟父母談心呢?
好的父母要始終記住兩個詞語:聆聽,建議。
有些家長說,孩子跟自己沒話說;也有些家長說,自己不懂現在的孩子在想什么。其實,當孩子漸漸長大,他的生活內容會發(fā)生很大變化,思想也會跟著不斷變化,一天—個想法。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才能走近孩子的內心。這樣,真的聊起來,父母和孩子之間可以聊的東西有很多。
如果父母不懂孩子的世界,就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很想給孩子幫助,也找不到方法,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扇門被關閉了。父母不能為孩子指明方向,長期這樣的話,孩子和父母都會有挫折感。孩子按照孩子的想法,父母按照父母的想法,沒有更好的解決途徑,雙方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互相觀望。
5 讓孩子不用督促也會主動學習
一個人的才華,會讓他整個人看起來熠熠生輝;而只有當他同時擁有了高潔的品格,他的光輝才會散發(fā)和蔓延,才會照耀到他人。才華像是蒲公英的花朵,而品格就是微風,風吹過,蒲公英的小傘才會在空中翩翩起舞,飛到四面八方,把種子播下。
品格的魅力每每讓我感到震撼和驚喜,它能讓一個人更努力,更開闊,更柔軟,也更有力量。這一點我也能常常從我的孫兒們身上感受到。
一次,三兒子洪柱的女兒找到我說:“奶奶,我正在籌集艾滋病基金,請您幫忙捐些款吧。”
當時正趕上我事情特別多,每天忙得團團轉,很難抽出時間去銀行,所以只能告訴她:“奶奶不敢向你保證,但我盡量抽時間,爭取在最后期限內給你匯過去吧?!?/p>
話雖這么說,但因為孫女是第一次拜托我,又是在做好事,我一定得支持一下。于是第二天就把錢匯了過去。
之后不久,我見到孫女,那孩子興奮地跟我說:“奶奶,我已經籌集到四萬美元了!”
當時,她還只是耶魯大學一年級的普通學生,能籌集那么多錢,其實很不容易。而當我得知她同時還是這次募捐活動的發(fā)起人時,我更是大吃一驚!原本以為她只是一個參與者而已,沒想到她在關照他人、幫助他人的同時,還發(fā)掘了自己的領導能力。
你看,孩子的才能就是這樣一點點鍛煉起來的,不是為鍛煉而鍛煉,而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悄悄生長起來的,就像你無心撒下的種子,沒有刻意等待,說不定哪天它就發(fā)芽了。我知道,這次活動帶給孫女的喜悅和成就感,會鼓勵她以后投入到更多更大型的公益活動中去,而這些活動也會令她今后的路越來越堅實和開闊,讓她和她周圍的人都受益。想到這些,我很放心,也很欣慰,心中的驕傲和感動是無以言表的。
這也證明了,比起才華來,品格更能帶給他人感動。
孩子們始終有個目標:自己的學習和努力都是為了幫助那些不幸的人們。一旦這樣的意識在他們內心扎根、生長,慢慢成為一種信念,他們就會獲得無限的力量。他們會全心全意去實現這個目標,而為了實現目標,他們會努力增長自己的體力和才華,使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這也是我的孩子們最終成長為大人物的道路:不是為了成為大人物而努力,而是為了幫助他人而努力。幫助他人需要施展才華,而在這樣的過程中,一切就自然而然發(fā)生了。
所以,每當有人問我有什么特別的教育方式時,我都會這么說:
“不要只培養(yǎng)孩子的才華,更要注重培養(yǎng)他的品格,讓他成為喜歡幫助別人的人?!?/p>
我希望年輕的父母們都能牢記這一點,這就是即使你不督促,孩子也會自發(fā)學習的秘訣,也是培養(yǎng)被人們所喜愛和尊重的大人物的秘訣。
古時候,書生們總是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一邊思考一邊學習。這樣一來,學習知識就不單單是積累信息,而是在積累智慧,累積德望。
但是,讓我痛心的是,當今社會已經逐漸拋棄了這些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父母似乎忘記了孩子學習的本意,只是單純地認為孩子學習知識是為了過上好吃好喝的日子。
所以,現在我們的社會中出類拔萃、才華橫溢的人越來越多,但少有人能做到真正的有影響力。這難道跟我們父母的教育理念沒有關系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