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昌初
錢塘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
◎潘昌初
杭州城市形成發(fā)展過程中錢塘江所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是新的研究領域和重要課題。本文概要總結了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形態(tài)、結構分布和氣質特征等,并提出進一步加強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建議。認為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杭州優(yōu)秀歷史文化和代表性文化,也是杭州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和重要文化支持,研究、保護和傳承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任重道遠。
錢塘江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保護 杭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空間,包括語言文字和各種傳統(tǒng)藝術表現(xiàn)形式、音樂舞蹈戲曲和曲藝美術、各種習俗禮儀和民間傳統(tǒng)工藝等。它來源于各族人民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體現(xiàn)了各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觀念、審美趣味和藝術風格,它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既產生于民間、生長于民間、繁榮于民間,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具有民族性與大眾性的特點,與先進文化建設血脈相通,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1]。
我國早在2004年8月就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成為該公約的第六個簽署國。國務院辦公廳于2005年3月26日出臺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方針和政策。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從法律層面強化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國家從2006年起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制度和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是目前世界上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最多的國家。為此,本文對錢塘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形態(tài)、結構分布和氣質特征等進行探討,并結合地域特色提出相關保護建議。
水土對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至關重要,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古文明都誕生于大江大河流域。杭州的歷史,就是一部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興、因水而名、因水而強的歷史[2]。錢塘江孕育了杭州文化,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錢塘江流域是越文化的搖籃,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富集。據(jù)在今建德市烏龜洞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牙齒考證,早在距今約10萬年前,新安江支流壽昌江畔即有人類活動蹤跡,定名為“建德人”。距今7000~8000年的“跨湖橋人”,則在錢塘江畔刀耕火種,刳木浮舟。春秋時,河口兩岸已形成吳、越兩國。為增強國力,兩國均著力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和水運。經過幾千年的辛勤經營和發(fā)展,形成了今日繁榮昌盛的寶地。
錢塘江是浙江省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也是世代杭州人的母親河[3]。久而久之,這里的人們便形成了一種錢塘江風格,或者說,形成了這一帶風俗民情中帶有錢塘江“文化符號”的地域個性。錢塘江兩岸那些古老的傳說、歌舞、曲藝、剪紙、繪畫、雕刻、民俗禮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不蘊藏著中華民族珍貴文化“基因”,共同構成杭州世代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tài)的一部分??梢哉f,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杭州文化的本源,杭州人民兼有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文化特質。錢塘江錘煉了杭州人民兼容并蓄、勵志圖強的生活氣度,砥礪了厚德崇文、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的精神品格。
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錢塘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定地理概念正在逐漸模糊,但在文化上的意義依然留存,并作為一種文化原型、一種地域性的文化“集體無意識”,積淀在整體文化和該地域文化中,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及發(fā)展??梢哉f,錢塘江優(yōu)美而經典的文化資源,是開展“愛我杭州”“愛我家鄉(xiāng)”鄉(xiāng)土人文教育最好的內容。但是近代以來,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期不被主流社會認可、重視,只是像一條暗河一樣流淌著。從社會文化角度多方面綜合研究,對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挖掘和梳理,是一項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工作。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界定和充實、內涵的深化和傳播,更是重要而長遠的工程。
錢塘江衍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節(jié)日慶典、休閑觀賞、競技、口頭文學、民間音樂、傳統(tǒng)手工技藝、信仰與民俗等許多門類,傳達出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杭州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建設杭州文化大市必須加強對其研究、挖掘、傳承、發(fā)展,不斷在新形勢下融入時代特征。
(一)海塘營造技藝
錢塘江兩岸海塘總長306公里,現(xiàn)存海塘中石塘占1/2以上,長度和規(guī)格均為我國海塘之最。海塘工程結構復雜,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較高的工程技術水平,與長城、運河并稱我國古代三大工程。錢塘江的開發(fā)與治理始于春秋戰(zhàn)國,越國大夫范蠡在今錢塘江河口南岸西興附近筑固陵城,這是錢塘江最早的港口和水軍基地。錢塘江出海口修筑堤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唐代石瑰曾帶領民眾筑堤捍海潮,官為立廟,封潮王,廟稱“石姥祠”,又稱“潮王廟”。至今,杭州市區(qū)還有潮王路、潮王橋、潮王廟等遺跡可尋。到了五代吳越國時期,錢镠在杭城候潮門、通江門外修筑捍海塘,采用“石囤木樁法”,人稱“竹籠石塘”,后世稱錢氏捍海塘,這在修筑海塘的歷史上是一個創(chuàng)造,標志著我國筑塘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4]。北宋時期,有過三次大的工程舉措,就是所謂的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的“陳堯佐柴塘”、景祐四年(1037年)的“張夏石塘”,慶歷四年(1044年)的“楊田石塘”。元代,以泰定四年(1327年)的海難最為慘重,事后曾筑起一道“石囤木柜塘”。清康乾年間,從杭州到海寧共修筑魚鱗石塘13300多丈,至今仍屹立在那里,擔當著抗御怒潮的重任。時至今日,海塘仍為捍衛(wèi)長江三角洲經濟區(qū)安全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建造歷史悠久、建筑工藝復雜、建筑遺存豐富,是我國重要的水利工程建筑遺產。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先民修筑海塘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應受到密切關注。海塘屢修屢毀,屢毀屢修,沿江兩岸的先民自強不息,前仆后繼,眾志成城,修筑海塘的技藝也在生產生活實踐和抗擊自然災害中不斷得到提高,經驗不斷得到積累,修筑海塘因此成為這一帶的獨特傳統(tǒng)。與之相關聯(lián)的還有其他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值得關注。如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林敏先生提到的“堡文化”、蕭山的“箍桶草舍搭建技藝”等,以及伴生大量的埠、閘、老街等歷史文化資源。
(二)習俗信仰
隨著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的急劇變遷,在歷史發(fā)展演變過程中,逐步產生的錢塘江風俗習慣在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型中大部分已銷匿無聞,或是成為歷史故紙堆里的舊聞。不過,一些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帶有娛樂觀賞性質的傳統(tǒng)風俗還是被保留了下來,如九姓婚俗、西興祝福、錢江觀潮、錢王祭、吳山廟會等。
壯觀的觀潮習俗。錢塘江與南美洲的亞馬孫河、南亞的恒河并稱為世界三大強涌潮河流,而浙江潮則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涌潮”[5]。錢江潮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它又是對民眾開放的,可以讓盡可能多的民眾觀賞到這一奇觀,久而久之,形成風俗。方志記載觀潮風俗,最早的大概是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文云:“每年八月十八日,數(shù)百里士女,共觀舟人漁子溯濤觸浪,謂之弄潮?!卞X江觀潮的時間是按農歷計算的。每月的初三和十八日潮勢最大,在此前后則遞減。每天有兩次涌潮,其具體時間會有規(guī)律地推移。一年之中,又以農歷八月十八日的潮勢最為壯觀,前往觀潮的人也最多。歷史上俗稱這一天是“潮神生日”,如今則稱之為“觀潮節(jié)”。
獨特的生產生活習俗。生活在錢塘江畔的百姓依江而居,因水而生,在與潮涌的朝夕相處中,過著“飯稻魚羹”的生活,并形成了與潮共生的獨特生活方式,如婚娶風俗、取名習俗、過年風俗、祖師菩薩、奇異的“招魂葬”、筷子風俗、招魂、桐江魚俗、船民“撈死不撈活”、船民與“開口亭”、放草船、燒香船等。而沿岸百姓歷來有觀潮、“搶潮頭魚”的習俗,如祀拜潮神風俗、弄潮兒的習性、善商賈的傳統(tǒng)等。最終形成了“奔競不息,永立潮頭”的地域人文精神,即潮的精神[5]。南星橋的錢江放排,以及江干紅五月的逆流圍墾都記錄了一段獨特的歷史,今天的九堡仍然生活著一批錢塘江漁民。
以敬神和蔑神為主線的民間信仰。錢塘江潮蔚為壯觀,令人震撼,但涌潮也會給沿岸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帶來重大損失。怎樣才能避免涌潮所造成的災難?我們的祖先采用了兩種手段:一種是科學的手段,即修筑海塘;另一種是巫術、宗教的手段,即歷史上常見的鎮(zhèn)潮、祭潮一類的信仰民俗。一方面,兩岸的百姓敬畏潮水,塑造出各種神明加以供奉。自元、明、清各代,相繼從海寧、海鹽、仁和(杭州)一帶,修建了諸多的海神廟、潮神廟、鎮(zhèn)海塔,同時有不少治水志士,民感其德,立廟奉祀,如周雄(錢塘江水上人家的保護神)、陳賢(船工保護神)、伍子胥(前潮神)、文種(潮神)和張夏(俗稱張老相公,潮神之一)等。以張夏為例,由于他當年帶領民眾在六和塔至東青門的十二里地修筑石堤成功,百姓感激,為他立祠堤上,稱“昭貺廟”,后世稱“張老相公廟”,至今在蕭山一帶還非常盛行這樣的民間信仰。另一方面,兩岸的百姓又通過各種傳說和故事對潮神加以蔑視、嘲弄,如“錢王射潮”“錢大王的故事”等。在敬與畏之間,老百姓的心理得到極大的平衡[6]。雖然祭潮、鎮(zhèn)潮一類的信仰民俗已經成為歷史,但是它們在人類文化史上的重要價值卻無法低估,這中間蘊含的文化心理和民族傳統(tǒng),以及與之共生的民族民間藝術,都是人類彌足珍貴的財富。
相對封閉的“九姓文化”。以錢江上游三江交匯的建德市梅城鎮(zhèn)(舊嚴州府府治)為中心,還形成了獨特的相對封閉的“九姓漁民”文化。九姓漁民是我國舊時的一類賤民。他們以浙江省西部三江交匯的建德市梅城鎮(zhèn)(舊嚴州府府治)為中心,主要分布在新安江、蘭江、富春江(七里瀧一段)上,即建德、蘭溪、桐廬一帶。清同治五年(1866年)嚴州知府戴盤為九姓漁民平反所寫的《嚴郡九姓漁民考》石碑,從中發(fā)現(xiàn)“九姓漁民”是對生活在錢塘江流域水上漁民的稱呼,“九姓”是陳、錢、林、李、袁、孫、葉、許、何,他們原屬明初陳友諒的部屬。陳友諒在鄱陽湖兵敗于朱元璋,殘部四散逃亡,有一部分流落到新安江一帶。由于是戰(zhàn)敗者,當?shù)毓俑畬λ麄儑兰涌垂埽粶噬习毒幼?,不準參加科舉,不準穿長衫鞋子,更不要說與岸上人通婚了。條條框框嚴苛猶如法律,將“九姓漁民”打入水中,祖祖輩輩不得翻身。
(三)民間工藝
民間工藝文化資源是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錢塘江流域的很多民間工藝項目,無論是工藝品還是工藝技術,都在國內外有很大影響,這些非物質資源體現(xiàn)了錢塘江流域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文化創(chuàng)造力。
質樸獨特八都麻繡。八都麻繡是一項傳統(tǒng)手工技藝,它原是山越居民日常生活的麻織用品,因上面繡有各種構圖生動、形象獨特、寓意美好的圖案,遂稱之為麻繡?!洞景部h志》記載:“東漢建安十三年,孫權遣威武中郎將賀齊擊山越,平黟、歙,分歙東鄉(xiāng)置始新縣(今淳安)。”當時,地處新安江流域的山越百姓,為避亂大多生活在山區(qū),其中生活在王阜、屏門等地的越民在群雄割據(jù)、地區(qū)封鎖、交通閉塞的情況下,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山民自己種麻,自織麻布。最初用于裹身遮體、防寒避暑,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當?shù)厣矫裼孟笮螌懸獾氖址ㄩ_始在麻布上繡花。圖案為花、草、果、葉、魚、鳥、蟲、獸的組合,多寓吉祥、富貴、平安之意。漢字福、祿、壽、喜,錢幣方面的銅錢、元寶,鎮(zhèn)魔避邪的獅子、八卦、刀劍等,都是麻繡常用的構圖元素。麻繡正中有四幅一樣的圖案,之外有雙層正方框線,框線外再配四幅內容對稱的圖案。常見的麻繡圖案有“獅子滾球”“牡丹富貴”“桃花雙喜”“鳳窺牡丹”“蝴蝶戲瓜”等幾十種。這些麻繡或白底青花或青底白花,按之字式從里到外行針走線,形成連串“×”式花徑、圖案。所有圖案世代相傳,是山越先民智慧的結晶。
清秀含蓄的桐廬剪紙。浙江早期剪紙很可能伴隨佛教而產生。錢塘江流域造紙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為民間剪紙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桐廬剪紙是中國南方剪紙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具有“凝練概括、厚中見秀、玲瓏剔透、含蓄華麗”的地方特色以及構圖巧妙、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形式活潑的表現(xiàn)手法,裝飾性較強。桐廬當代剪紙尤以山水剪紙見長,在中國剪紙藝術領域有著一定的地位。2014年,桐廬剪紙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輝煌的造紙印刷工藝。李約瑟曾說:“我以為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中,沒有比紙和印刷的發(fā)展更重要的了。”2011年,有著“印刷活化石”之稱的木活字印刷術被列入聯(lián)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上,錢塘江流域的造紙和印刷業(yè)非常發(fā)達。從明至晚清,桐廬一直是嚴州府造紙業(yè)最發(fā)達的一個縣。桐廬以歷日紙、土紙為著名;分水以綜青紙、銀色紙、燒紙等負有盛名。富陽素來有“土紙之鄉(xiāng)”的美譽,竹紙種類繁多,有“富陽一張紙,行銷十八省”的說法。其中制漿技藝中的“人尿發(fā)酵法”、造紙技藝中的“蕩簾打浪法”等,更是富陽竹紙生產的絕藝。宋初,富陽竹紙還被選作“御用文書”。泗洲宋代造紙遺址和富陽竹紙制作技藝,這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證明了富陽先民們在竹紙制造方面的卓越才能和巨大貢獻。五代時吳越王刊印《陀羅尼經》為杭州印刷事業(yè)之始。到宋代,杭州文化薈萃,印刷業(yè)發(fā)展迅速,以刻工精良著稱。北宋慶歷年間,杭州布衣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杭州成為全國刻書出版中心之一。而隨著南宋時杭州成為首都,杭州印刷業(yè)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其中陳起所刊印的唐詩為保存祖國文化瑰寶做出了重要貢獻。元代所編遼、金、史三史及科技書《農桑輯要》,均由皇帝指定交杭州刊印,證明了杭州印刷在全國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到明代,杭州形成了“官、私、坊”共同發(fā)展的格局。清代,杭州印刷形成第二次高峰。除朝廷建立的官書局外,私刻書以“寫刻”最有名,是刻本中的“精刻本”??谭恢挠形膶汖S、慧空經房、瑪瑙經房、景文齋、善書局等。
(四)文學藝術資源
“錢江天下潮”,錢江潮以其巨大的審美價值激發(fā)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創(chuàng)作熱情,為后人留下了大量觀潮佳作。錢江詠潮詩,成為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枝奇葩。據(jù)清費餳璜《廣陵濤辯》記載,唐、宋以后,潮盛浙江,前來觀潮之人數(shù)不勝數(shù),多少帝王名家、墨客騷人,因為錢江潮心潮澎湃,文如潮涌。潮涌,詩亦涌。最早描寫錢江潮的詩歌已難考證,南朝梁文學家任日方的《賦得觀潮》是迄今較早的觀潮詩之一:“云容襟浪起,楚水漫吳流。朝看遙樹沒,稍見遠天浮。漁人迷舊浦,海鳥失前洲。不測滄溟曠,輕鱗幸自游。”該詩詳細地描述了大潮涌來時的情景,意境空曠,氣勢磅礴。孫中山先生親筆書寫“猛進如潮”,毛澤東同志的《七絕·觀潮》“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無不為錢塘江文化增添了濃墨淡彩。
在全國歷史潮汐資料的普查工作中,發(fā)現(xiàn)了不少古代潮汐畫。宋代有趙千里的《夜潮圖》、李嵩的《錢塘觀潮圖》《夜月觀潮圖》、夏圭的《錢塘觀潮圖》,還有《觀潮圖》《旭日觀潮圖》。元代山水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盡顯錢塘江山水的魅力[7]。當代畫家葉淺予、作家郁達夫,都是依錢塘江聲名遠播,名垂青史。歷代留下的大量詩詞歌賦和畫卷,成為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珍貴財富,也為我們了解和研究錢江觀潮習俗提供了豐富而形象的資料。至遲到20世紀50年代,在修筑海塘的工地上,還隨處可以聽到塘工號子這種屬于民間音樂范疇的勞動號子聲,當時的塘工人人都會唱塘工號子[8]。還有與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相關的民謠、民諺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流傳甚廣,富有科學性和生活哲理。清乾隆年間翟均廉輯錄的《海塘錄》中,除了有關海塘的修筑史外,還有圖說、疆域、名勝、古跡、祠祀、藝文等。
各種因江海而生的以水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神話傳說、詩詞歌賦、音樂戲曲等都是我國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傳說有“嚴子陵傳說”“羅隱傳說”“錢王射潮”“六和鎮(zhèn)江”“文潮與武潮”“梅城傳說”“西施傳說”等,詩詞歌賦有“云起有時吟水涸,一時風雨滿錢塘”“還將夢魂去,一夜到江漲”“終日樓船蕭盛,晚來還聽棹歌聲”“微風畫艇逐鷗鷺、遲日扁舟采芰荷”等,音樂戲曲有運河水上的“歡歌漁唱”“朱三與劉二姐”“九皇斗”“杭州小調”等。
錢塘江流經杭州市的淳安、建德、桐廬、富陽4縣(市)及杭州市區(qū),在市內的流域面積約為13227平方公里,約占全市總面積的80%,其水域面積約占全市水域總面積的84%。因此,杭州市錢塘江流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杭州市整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情況應該是一致的。至今,國務院共發(fā)布了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杭州市共有44項。浙江省發(fā)布了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杭州市共有168項。省級的168項名錄已包含4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數(shù)量見表1。
表1 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量
杭州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網站,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官方網站。結合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已有資料,對搜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信息進行確認核對,以保證數(shù)據(jù)來源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結構
本文討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根據(j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劃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為民間文學、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舞蹈、傳統(tǒng)戲劇、曲藝、傳統(tǒng)體育、傳統(tǒng)美術、傳統(tǒng)技藝、傳統(tǒng)醫(yī)藥和民俗十大項目門類。
杭州市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多種多樣,涵蓋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十大門類。其中,杭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傳統(tǒng)技藝和民俗項目占總量的41%,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傳統(tǒng)技藝和民俗項目占總量的50%(見表2)。
表2 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結構
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錢塘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結構具有集聚階梯性分布特征。具有以傳統(tǒng)技藝和民俗項目為第一級階梯,民間文學和傳統(tǒng)舞蹈為第二級階梯,傳統(tǒng)美術、傳統(tǒng)醫(yī)藥為第三級階梯,傳統(tǒng)體育、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戲劇和曲藝為第四級階梯的結構分布特征。其中,省級曲藝項目被列入國家級的比例高達86%,傳統(tǒng)舞蹈項目則有較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儲備資源。這和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態(tài)是吻合的。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
杭州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布在上城區(qū)等13個區(qū)、縣(市)和西湖風景名勝區(qū),表3以項目主要分布區(qū)域為口徑進行了統(tǒng)計。其中,上城區(qū)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1項,占全市總量的25%;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7項,占全市總量的16%。建德市和濱江區(qū)截至目前尚未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濱江區(q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僅有3項,只占全市總量的1.8%。
表3 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
區(qū)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shù)量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shù)量成正相關性,即區(qū)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越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就越多,反之亦然[9]。歷史上浙江淳安、江西婺源都屬徽州(過去徽州府有時在歙縣,有時也在淳安),在文化上同源同流。淳安縣有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即淳安三角戲(睦?。┖痛景仓耨R,融合了徽文化和吳越文化的精髓。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如果不考慮淳安縣的話,錢塘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亦具有集聚階梯性分布格局。錢塘江上游各段,名稱也不一樣,淳安至建德稱新安江;在建德與蘭江匯合后,經桐廬到富陽,稱富春江;過富陽流近杭州時,江流曲折,形似“之”字,又有“之江”之稱。順江而下,有著在城市中心聚集的趨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文明總是從中心發(fā)散的,由一個強勢傳播源向弱勢承受區(qū)域發(fā)散,從宮廷傳到民間,從都市傳到農村。
杭州市域地貌類型復雜多樣,錢塘江由西南向東北,流經全市大部分地區(qū)。杭州市域內,西部屬浙西丘陵區(qū),主干山脈有天目山等,居民生產生活方式單一,對外聯(lián)系交往較少,避免了外來文化的入侵,維持著淳樸的風俗習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保持較好。淳安、建德、桐廬、富陽等地宗法觀念濃厚,信仰程朱理學思想,宗教倫理風氣盛行,地域內居民生產生活方式影響深刻,村落選址和布局主要是聚族而居,出現(xiàn)了一些仿生村、象形村、風水村的空間布局,村莊規(guī)模一般較大。這些地域文化景觀特質,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的集聚性特征,遺產傳承頗豐、積淀深厚。如建德新葉的三月三和九姓漁民婚俗、富陽龍門古鎮(zhèn)龍門廟會九月初一廟會和孝子祭等。
東部屬浙北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特征。區(qū)域內河網密布,地形地勢相對平坦,居民生產生活方式主要是逐水而徙,對外聯(lián)系交往甚密,與外來文化不斷融合發(fā)展,從而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臺化發(fā)展。這在傳統(tǒng)戲劇、曲藝領域尤其明顯,已經有8項杭州本土起源并傳承的項目進入了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分別為杭州小熱昏、杭州評話、杭州評詞、杭州攤簧、武林調、獨腳戲和淳安三角戲(睦?。?,省級為杭劇。除了淳安三角戲,全部集中在上城、拱墅等主城區(qū)。傳統(tǒng)音樂也如此,在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浙派古琴和江南絲竹在杭州老城區(qū),樓塔細十番則在蕭山區(qū)。
碼頭和水路原是江南地區(qū)文藝觀演的主要場所。錢塘江自古以來所具有的突出的交流媒介作用,對浙江地區(qū)藝術的創(chuàng)作、生產更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僅根源于錢塘江流域多水的自然環(huán)境,而且是由戲曲、曲藝等文藝演出的流動性、商業(yè)性特點所決定的。以婺劇為例,婺劇盡管是高腔、昆腔(草昆、婺昆)、徽戲、亂彈、攤簧、時調6種聲腔的合稱,但其中的徽戲、亂彈其實都是由安徽順錢塘江傳入浙江的。僅以徽戲為例,最初徽戲是婺劇各種聲腔中應用最廣的一種,單獨演出時又被稱作“金華徽戲”或“金華戲”。其在浙江的流行范圍大致是在嚴州六縣以及婺江、衢江流域的金華、衢州一帶。這主要是因為在清代,徽州商人四處經商,素有“無徽不成市”“商路就是戲路”之說[10]。
(三)錢塘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特征
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極其豐富,值得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歸納起來,它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1.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具有傳承性和地域性
錢塘江地理環(huán)境獨特,地貌形態(tài)多樣,山水兼?zhèn)?。上游新安江清澈如鏡,中游富春江風光旖旎,下游錢塘江更是以其壯觀的涌潮而聞名古今中外。浙江潮為天下奇觀,由此衍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為國內唯一,即使在全世界范圍內也都十分罕見。從保護文化多樣性的意義上說,尤其珍貴。這種獨特的地理景觀陶冶著兩岸人們的情操,更深層次地影響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成,賦予了錢塘江流域人們謹慎而不裹足、進取而不魯莽,既有溫婉精致又有大氣開放的性格基調。
2.根植于生產實踐,具有草根性和靈動性
錢塘江既為躬耕賜利,同時水患也無情地吞噬著兩岸生靈。在水患沒有根治之前,錢塘江兩岸住房的最大特點是居無定所,潮涌被老百姓稱為“搬沙鬼”,沙進人退,沙退人進,游走在沙水之間。下游的圍墾更是另一種“人沙博弈”,當年彭埠紅五月村的村民們劃著小船圍墾到了錢江對岸,今天蕭山區(qū)大量的土地更是從錢塘江圍墾而來的。廣大民眾對浙江潮既愛又恨,感情極其復雜,與水共生催生了“奔競不息”“弄潮兒精神”“圍墾精神”“草根靈動”等治水文明。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十分獨特而靈活的文化傳統(tǒng),深深植根于廣大民眾之中,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著極其深厚的群眾基礎。
3.地處文化交匯之地,具有多元性和共融性[11]
從大的文化背景看,錢塘江作為江南的一部分,有著江南文化的共性,但更有著自己獨特而鮮明的個性。錢塘江是江南古大陸板塊和華夏古大陸板塊的交接帶,是南方文化與北方文化的融匯點,是稻文化的發(fā)祥地,是吳越的分野之地。錢塘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是我國南方最負盛名的舊石器文化遺址。近代的徽商和今天的浙商稱雄天下,與錢塘江的遠古文明、近代文明特殊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密切相關。此外,錢塘江流域廣大的區(qū)域內還分布著良渚文化、南宋文化、西湖文化等多種區(qū)域文化。有著明顯山水地域色彩,極富文化特色。
4.一脈相承不斷發(fā)展,具有時代性和脆弱性
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xiàn)了民族文化的流變性,即像一條河流那樣始終是向前流動的,是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的。但與此同時,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加快,受到國際化、工業(yè)化、城市化的影響,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特有的濃郁民族特色、鄉(xiāng)土氣息被當代流行文化所包圍,受到了西方文化或主流文化的嚴重沖擊,其生存土壤及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得十分脆弱,面臨巨大的生存危機[12]。當下,以手工操作的雕版印刷術已經瀕臨消亡,搶救和保護這一絕技刻不容緩。又如,《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浙江卷)》曾收入顧希佳先生20世紀70年代在杭州灣北岸采集的8種海塘號子,分別是撬石、翻石、打夯、龍門樁、飛硪、長杠、短杠、串步。這些號子用來配合不同形式的勞動,一呼百應,氣勢豪邁,振奮人心,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F(xiàn)在會唱這種號子的人已經越來越少,研究和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不廢江河萬古流?!卞X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像這萬古江流一樣源遠流長,奔騰向前,在當今世界越發(fā)顯示出它的無窮魅力和巨大向心力。如何將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形態(tài)看作一個整體予以保護,是一個難題,而這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研究、保護和傳承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任重道遠。
(一)制定好科學的規(guī)劃和戰(zhàn)略構想
要從杭州全面發(fā)展的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科學地構想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的戰(zhàn)略,制定遠、中、近期發(fā)展規(guī)劃,用于指導整個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要跳出狹義的文化圈子,從全局上考慮。要跳出類同的思維定式,從特色上考慮。要認真總結、吸取國內外文化發(fā)展的經驗教訓,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傳統(tǒng)文化和創(chuàng)新文化上各自延伸,并有機結合,以此來形成江海特色文化。要把社會力量辦文化納入文化發(fā)展的總體規(guī)劃之中,要在國家意識形態(tài)政策許可的范圍內,鼓勵社會力量經營文化企業(yè),鼓勵社會和個人對文化事業(yè)投資,允許跨地區(qū)、跨部門、跨所有制的收購與兼并進行資本運作。
(二)進一步做好搶救性保護工作
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線性文化遺產,為保持其完整性,有必要提升保護級別。一是挖掘遺跡遺存。五代吳越海塘、明清海塘,是中國海塘建筑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實物遺存。尤其是錢氏海塘的興筑,對杭州的發(fā)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應進一步做好古海塘修繕工作,避免技術原因導致遺產遭到損害。二是申報更高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抓好錢江觀潮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作。三是在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的基礎上,結合傳統(tǒng)村落、傳統(tǒng)街區(qū)的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一次重點補充調查,繼續(xù)完成第一次調查的后續(xù)工作,建設好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及相關數(shù)據(jù)庫。四是鞏固搶救保護成果,提高保護傳承水平。推動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從單個項目保護向整體性保護轉變,從注重項目數(shù)量向規(guī)范化保護轉變,從被動保護向“見人見生活”轉變。在進一步保護好錢塘江文化“種子”的基礎上,使其為人類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做出貢獻。
(三)構建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研究體系
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離不開專家學者的智力保障。應進一步組織開展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整合提振工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項目為支撐,以成果應用為拓展,以人才培養(yǎng)為關鍵,對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力量進行有效整合。與國內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聯(lián)合進行科研攻堅,加強錢塘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述史整理,圍繞歷代錢塘江古海塘研究、歷代海塘營筑技術、錢江潮及潮文化、歷代錢塘江古海塘的文獻資料(包括各種史料、文學作品)以及與古海塘有關的人物、地名考證等,推出一批具有權威性、學理性、前瞻性、應用性的科研成果。積極組織相關專家學者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分層次、分門類地開展重點調查和學術研究,形成一批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舉辦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總結實踐經驗,探索保護規(guī)律,科學指導工作。
(四)加大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
積極發(fā)揮錢塘江博物館、杭州中國水利博物館等陣地作用,加強對江海文化的系統(tǒng)研究和普及工作。積極做好相關書籍的編撰出版工作。鼓勵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傳承行列,實現(xiàn)可持續(x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繼續(xù)辦好遺產日系列活動,以品牌化的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為重要平臺,讓更多的人特別是年輕人認識、了解和喜愛錢塘江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組織力量,聯(lián)系有能力、有水準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團隊,用現(xiàn)代科學和技術手段,成系統(tǒng)、成專題、成系列地拍攝、錄制一批既有深刻文化內涵又能反映遺產狀況和歷史演變的紀錄片,從而更加充分地宣傳解讀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成果,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
(五)積極做好保護開發(fā)文章
做好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fā)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對內對外的輻射能力和服務能力,成為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支柱產業(yè)和強勁動力源。一是采用多種形式進行保護性開發(fā)。如海洋文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通過文學藝術、影視音像、新聞出版、體育娛樂、信息咨詢、設計策劃、文物工藝等領域進行文化產業(yè)開發(fā)。二是在廣泛參與中進行傳承性開發(fā)。業(yè)以人興、藝靠人傳,可以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將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商業(yè)渠道來尋找傳承人。三是進行包括江濱旅游業(yè)、休閑漁業(yè)、慶典會展業(yè)、民俗文化產業(yè)、工藝品行業(yè)等在內的旅游式開發(fā)。四是圍繞錢塘江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品牌化開發(fā),如積極舉辦旅游節(jié)慶活動、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江海節(jié)慶品牌等。積極開發(fā)農耕、人文、民俗、美食和創(chuàng)意等系列產品,實現(xiàn)“3+1”現(xiàn)代產業(yè)體系的融合發(fā)展。
蔡豐明:《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的核心本質及其當代意義》,《上海文化》2013年第8期。
楊玉泉:《豐富的水資源形態(tài)突出展示杭州城市水文化特色》,《科技資訊》2009年第6期。
《錢塘江志》編纂委員會編《錢塘江志》,方志出版社,1998。
徐蘇焱:《錢塘江古海塘文化與展示價值初探》,《藝術科技》2014年第6期。
李海靜、王淼:《錢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觀申遺研究》,《中國水利》2015年第4期。
姚倩:《錢塘江文化淵源及特質研究》,錢江新城門戶網站,2011年11月24日。
王其全:《錢塘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研究》,《浙江工藝美術》2009年第1期。
顧希佳:《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浙江潮》,《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彭偉、甘萌雨、張永賀:《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結構及空間分布形成機制研究》,《池州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
管爾東:《錢塘江對浙江文藝的孕育和滋養(yǎng)》,《文化藝術研究》2011年第4期。
柏以慧:《“杭派文化”的海岸帶文化特征探究》,《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第5期。
方琦:《論圖們江區(qū)域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責任編輯 方晨光)
作者潘昌初,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館員(郵政編碼 3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