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久龍
(吉林大學 《史學集刊》編輯部,長春 130012)
?
論學術期刊青年編輯的素質
孫久龍
(吉林大學 《史學集刊》編輯部,長春 130012)
編輯素質的高低與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當前,青年編輯在編輯隊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提高青年編輯的素質是確保學術期刊質量的根本保證。青年編輯除了應加強對編輯工作的敬業(yè)精神和獻身精神以及堅定的思想政治修養(yǎng)等基本素質培養(yǎng)外,更應加強與編輯對象相關的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加強對編輯出版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加強對文字的鑒別和駕馭能力,加強與人溝通和社交能力,提高計算機的操作水平和英語水平等相關方面的素質培養(yǎng)。
學術期刊;青年編輯;素質
學術期刊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重要的學術陣地,是反映我國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的重要學術園地,是展示我國學術發(fā)展水平的一個重要的學術窗口,承擔著傳承和繁榮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重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學術期刊的質量決定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發(fā)展,而作為學術期刊的主體——編輯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其素質的高低決定了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中就明確指出:“編輯工作是整個出版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又是艱苦細致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編輯人員的思想水平和業(yè)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出版物的質量。”這就要求編輯人員必須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質,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勝任編輯工作。
學術期刊的長遠發(fā)展,必須要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讓大量青年加入到編輯隊伍。近些年隨著青年編輯的大批加入,青年編輯已逐漸占學術期刊編輯隊伍的大多數,成為主要的力量,青年編輯的素質已成為決定學術期刊長遠發(fā)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必須培養(yǎng)和提高青年編輯的素質,以確保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繁榮和昌盛。青年編輯的年齡在20至40歲之間,絕大多數是從大專院校畢業(yè)以后加入到編輯隊伍中來的,他們都具有較高的學歷,很多都是本科、碩士甚至博士畢業(yè)[1],具有一定的專業(yè)基礎理論知識,對新知識、新信息的接受較快,具有敏銳的感悟性,思維敏捷,頭腦靈活。但青年編輯的編輯學理論知識普遍欠缺,很多人都沒有經過編輯學的專業(yè)學習和培養(yǎng)。據統(tǒng)計,廣西25所高校的127名學報編輯,竟然沒有編輯學專業(yè)出身的,這種情況在全國范圍來看,也相當普遍,編輯學專業(yè)出身的編輯很少[2]。很多青年編輯由于工作時間短、經驗少,造成了編輯工作的質量不高,這勢必會影響到刊物的整體質量。這就要求加強對青年編輯的編輯學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目前,很多青年編輯對所學專業(yè)的專業(yè)知識具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隨著科學發(fā)展的日新月異,一些交叉學科的興起和發(fā)展,網絡出版等高科技的發(fā)展,其所學知識還遠遠達不到目前編輯工作對專業(yè)知識的要求標準,這就要求青年編輯應不斷加強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了解專業(yè)領域的最新動態(tài)和研究成果,同時還要學習和了解與自己專業(yè)有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在編輯工作中不斷地充實自己,以便于更好地完成編輯工作,保證刊物的質量,所以說“有什么樣的編輯,就有什么樣的期刊”[3]。
從2002年開始,按照人事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的規(guī)定,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在進行職稱聘任時,必須具有編輯從業(yè)資格證書。這就要求所有的編輯人員必須參加全國統(tǒng)一組織的職業(yè)資格考試,考試分為初級和中級兩個級別,只有通過了考試,才能參加職稱的評定和聘任。2009年2月,國家頒布并執(zhí)行的《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職業(yè)資格管理規(guī)定》明確提出:嚴格履行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登記注冊手續(xù),對責任編輯實行注冊上崗制度。但注冊的前提是首先應取得出版專業(yè)職業(yè)資格證書。這就要求青年編輯必須參加國家的出版技術人員職業(yè)資格考試,但從幾年的考試通過率來看并不樂觀。從2002—2005年的考試結果來看,通過考試并取得合格成績的人員只占參考人員的30﹪[4]。2005年上海地區(qū)的考試通過率為全國之首,也僅僅為41.34﹪[5]。近些年來,隨著出版專業(yè)考試制度的日益成熟、考前培訓的開展以及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對考試的重視程度的提高,考試通過率有所提高,但總體來說還不是很理想。根據相關部門的統(tǒng)計,2009年的全國出版專業(yè)職業(yè)資格考試的通過率中級為46.98﹪,初級為35.52﹪[6]。上海地區(qū)的考試通過率在全國一直名列前茅,2002—2012年,上海地區(qū)共有9000人次參加了考試,約有5500人取得了相應級別的資格證書,通過率約61﹪[7]。上海地區(qū)尚且如此,別的地區(qū)就可想而知了,全國的考試通過率會更低。通過考試透視出,很多應試人員規(guī)范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嚴重缺乏,標點符號的使用存在嚴重的不規(guī)范現象,綜合分析能力不強,政治敏感度不高等問題,這就要求必須加強對青年編輯的培養(yǎng),提高其素質。這是當前出版行業(yè)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學術期刊的學術質量決定了其刊物質量,而刊物質量的提升不但離不開所刊文章的學術質量,更與期刊編輯的素質密切相關,可以說,編輯的素質決定了刊物的質量。作為編輯隊伍主力軍的青年編輯的素質更是刊物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必須加強青年編輯素質的培養(yǎng)。
在科學技術日益發(fā)展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青年編輯除了要加強對編輯工作的敬業(yè)精神和獻身精神以及堅定的思想政治修養(yǎng)等基本素質培養(yǎng)外,更應加強與編輯對象相關的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加強對編輯出版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加強對文字的鑒別和駕馭能力,加強與人溝通和社交能力,提高計算機的操作水平和英語水平等相關方面的素質培養(yǎng)。
首先,青年編輯應加強對與編輯對象相關的知識的學習和積累。編輯工作是一個對編輯對象的專業(yè)知識要求很高的行業(yè),如果沒有豐富的與編輯對象及其相關學科的知識積累和不斷地學習與創(chuàng)新,是很難勝任這個工作的。如果青年編輯對專業(yè)知識的把握不夠全面,就很難與讀者、作者和專家建立起溝通的橋梁,同時也會妨礙審稿、組稿和編輯校對等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才能夠在編輯過程中讀懂、理清和深層次地了解作者的研究目的,對文章質量作出正確的評判,以及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見。編輯如果只把自己定位為“編輯”匠,注定是平庸的[8]。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以及新興學科的不斷出現,學科交叉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編輯原有的專業(yè)知識已經不能滿足當今時代的發(fā)展和工作的需要,這就對編輯的知識儲備和專業(y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擴充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地接觸和學習新的知識。很多編輯相關知識的最初獲得是在大學期間積累的,這些知識已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發(fā)展需要,這就要求青年編輯不斷地加強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發(fā)展,才能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己,才能對一些前沿稿件和創(chuàng)新文章有正確的把握和價值判斷。堅持貫徹“活動老學到老”的思想,不斷地充實自己和提高自己。不僅要加強對本學科的相關知識的學習和把握,而且還要對與本學科鄰近的相關學科的知識有所了解和學習,努力做到對本學科專業(yè)知識的“?!?,同時還要做到對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博”,達到“?!迸c“博”的完美結合。博學多識應是當好編輯的重要條件。青年編輯還應多參加學術講座、學術會議、畢業(yè)答辯等學術活動,通過專家的解讀和專業(yè)人員的講解,更好地把握前沿動態(tài)。同時,青年編輯還可以通過采取在職學習攻讀學位、自學、參與科研、撰寫專業(yè)論文、進修等多種方式,不斷更新和豐富自己的知識,調整并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9]。
其次,青年編輯還應加強對編輯出版專業(yè)相關知識的學習。國家在下發(fā)的《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中,就明確提出要充實編輯隊伍,并通過采取多種方式,加強編輯人員尤其是青年編輯的培訓,加強對基本功的訓練。目前,大多數青年編輯都不是編輯專業(yè)出身,沒有接受過編輯學知識的專業(yè)訓練和學習,對編輯學的很多相關知識和規(guī)范要求不能做到完全的理解和掌握,這就要求青年編輯加強對編輯學理論和編輯基礎知識的學習。編輯學的相關理論和知識是編輯工作的重要理論指導和依據,只有熟練掌握了編輯學理論和知識才能提高自身的組稿、選題、審稿等編輯工作能力,在實際的編輯工作過程中,才能按照編輯的基本方針對稿件進行加工和整理。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青年編輯應該把編輯學理論研究同編輯實踐相結合,在編輯實踐的過程中努力探索編輯學理論,用編輯學理論來指導自己的編輯學實踐,做到二者的相輔相成。這就要求青年編輯在日常工作中首先要加強編輯規(guī)范的學習。編輯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是使所編論文語句通順、格式規(guī)范標準。青年編輯只有熟練地掌握國家標準、規(guī)范和期刊編排規(guī)則,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青年編輯可以通過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編排規(guī)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出版物上的數字用法》等相關規(guī)范和標準,逐漸提高自己的編輯規(guī)范水平。第二,青年編輯還可以向老編輯學習,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編輯出版水平和知識。老編輯在長期的工作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青年編輯應虛心向老編輯學習“編輯的基本技術、基本技能及審稿、編稿、排稿、校對等知識”[10]。 第三,青年編輯還應主動加強自身的學習。通過參加全國統(tǒng)一組織的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職業(yè)資格考試,不斷鞭策自己加強對編輯理論知識的學習,真正做到“以考促學”,發(fā)現自己在編輯學方面的欠缺和不足。第四,通過繼續(xù)教育來完善自己的編輯學理論和知識。按照《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繼續(xù)教育暫行規(guī)定》,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必須參加繼續(xù)教育的學習,而且每年的學習的時間累計不少于72學時[11],通過學習,青年編輯可以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編輯學知識,同時還可以通過與編輯同行的交流,彼此促進編輯水平的提高。
再次,青年編輯還應在文字方面加強鑒別和駕馭能力。語言文字是信息和知識的載體,是編輯工作的最基本的手段和工具,在平時的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學術文章要求語言嚴謹、用詞得當、語句通順、文字簡練、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這就要求編輯在編輯刊發(fā)過程中需要對不符合規(guī)范的文字進行加工處理。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就要求編輯尤其是青年編輯在語言文字方面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熟練的運用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字鑒別和駕馭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處理好稿件在謀篇造句、語法修辭、標準規(guī)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才能準確地根據稿件所要表達的基本思想對其語句進行恰當的修改,使之表述得當、條理清楚、詳略有致,最終達到對原稿的增值和優(yōu)化。唐朝賈島“推敲”的故事,充分展示了高超的語言文字能力對編輯的重要性。如沒有較強的文字鑒別和駕馭能力,是很難勝任這項工作的。好的學術論文經過具有較強的文字駕馭能力的編輯加工整理之后,一定會受到讀者的歡迎和好評,產生較高的社會影響,具有長盛不衰的學術壽命。青年編輯在平時的工作中,第一,要掌握語言文字使用方面的規(guī)范性文件,運用規(guī)范性文件對文章進行編輯加工;第二,要加強自己在文字、語音、語法、詞匯、修辭、邏輯等方面知識的學習;第三,在平時工作中要注意積累編稿校稿過程中遇到的文字錯誤,逐漸建立對文字的職業(yè)敏感。第四,還要自己有意識地通過寫作等方式不斷地加強自己的文字能力。
再次,青年編輯還應加強與人溝通和社交能力。編輯是作者、審稿者、讀者及其相關人員的橋梁和紐帶,同時與期刊相關的印刷、出版、發(fā)行等工作也需要編輯去溝通和聯(lián)系,做好這些工作的前提是編輯應具備較強的溝通和社交能力。這些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要在工作中培養(yǎng)和鍛煉的,青年編輯因參加工作時間有限,很多人在這方面表現得非常欠缺,不能處理好與作者、讀者等相關人員的關系,從而影響了期刊社工作的順利開展,迫切需要在這方面得到加強和提高。如與作者的溝通和聯(lián)系不順暢的話,就會失去很多作者,尤其在期刊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更需要編輯與作者進行溝通和聯(lián)系,對那些著名的專家和學者,就更需要編輯去發(fā)揮自己的溝通和社交能力,爭取其優(yōu)秀稿件,從而擴大期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編輯要與讀者進行密切接觸,傾聽他們對刊物內容、形式、發(fā)行等方面的意見,對那些正確的意見加以改進,從而有利于刊物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同時與期刊正常運轉相關的印刷、出版、發(fā)行等相關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也需要編輯進行溝通和聯(lián)系。因此,必須培養(yǎng)和提高青年編輯與人溝通和社交的能力。這就要求青年編輯要學習一定的公關知識,協(xié)調好各方面的關系,注意與人溝通的技巧,修煉良好的性格,善于與人相處,積極參加相關的社會活動,做社會活動家。
最后,青年編輯還應提高計算機的操作水平和英語水平。在科學技術日益發(fā)展的今天,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普及為編輯工作的現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條件。編輯應熟練地掌握計算機的應用等現代化的編輯手段。很多編輯工作如審稿、編排、校對等都離不開計算機的應用。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編輯工作的效率和編排的質量,縮短了出版周期,加強了編輯部與各方面的聯(lián)系[12]。這就要求青年編輯必須加強學習計算機相關知識和應用技術,有意識地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等現代工具進行選題、組稿、排版、校對、出版、發(fā)行等,逐步實現編輯部管理的現代化,期刊編排的規(guī)范化和標準化,從而提高刊物的學術水平,擴大社會影響力,增強刊物的競爭力。熟練地掌握應用辦公軟件,正確運用集采、編、審、發(fā)于一體的采編系統(tǒng),有效地提高刊物工作效率和縮短出版周期。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國際學術交流越來越頻繁,英語水平的高低顯得越來越重要。編輯如果精通英語,就會擴大刊物的影響,使期刊走向世界,及時了解國外的學術動態(tài),學習國外知名期刊的先進經驗,促進期刊與國際上的交流和接軌。英文摘要和關鍵詞是每篇稿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英語水平欠缺,就很難發(fā)現其中的錯誤,這樣就不利于向國外介紹并傳播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時,也不利于同國外的期刊進行交流與溝通,更不利于文章的檢索[13]。目前,我們運用CNKI學術不端檢測系統(tǒng)來對文章進行檢測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可以充分運用國外的電子期刊數據庫進行查重。我們輸入2個或3個英文關鍵詞,就可以在國外電子期刊數據庫中查詢到具有相同關鍵詞或主題的論文,我們可以通過閱讀查詢到的論文的摘要或瀏覽全文的主要標題等,初步判斷被檢測的論文是否有學術不端問題[14],還可以判斷該文章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性。而此項檢測的前提是編輯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yè)英語水平,否則一切將無從談起。所以,編輯尤其是青年編輯必須加強英語的學習,經常參加一些針對期刊編輯的英語培訓,多聽專業(yè)英語學術講座,逐漸地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翻譯能力,這是當今新的形勢下對青年編輯的要求。編輯人員英語水平的高低,不僅會影響到期刊的辦刊質量,而且也關乎到國際學術交流的開展。
總之,青年編輯應該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yǎng),不斷地充實并完善自己,使自己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編輯。只有自身素質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做好編輯工作,確??锏馁|量。
[1] 何先剛.試論信息網絡對青年編輯認知方式的影響[J].編輯學報,2008(2):170-172.
[2] 張鯨驚,韓健,黃河清.科技期刊青年編輯職業(yè)素質的自我修煉之路:補充更新總結[J].編輯學報,2013(2):86-88.
[3] 李世紅,劉健,張宇慶.學報編輯實踐智慧的積累與提升[M]// 學報編輯論叢.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135-138.
[4] 邵益文.職業(yè)資格考試是出版隊伍建設中的一件大事[J].科技與出版,2004(4):10.
[5] 肖寧.出版專業(yè)職業(yè)資格考試制勝“三步法”[J].科技與出版,2008(8):65.
[6] 閆玉玲,王亞新,仲崇民.應有效利用資格考試的《考試大綱》和歷年真題[J].科技與出版,2011(9):86.
[7] 賈麗進.創(chuàng)新培訓模式 提升職業(yè)能力:出版專業(yè)職業(yè)資格考試助推青年編輯成長[J].科技與出版,2012(5):85.
[8] 萬家練.敬業(yè)與專注:科技期刊年輕編輯成才的必備條件[J] .編輯學報,2002(5):449.
[9] 羅杰文.試論新型學報編輯的培養(yǎng)策略[J].南寧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3):118-120.
[10] 韓永珍.復合型青年編輯的培養(yǎng)[C]∥第七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昆明: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2009:95-96.
[11]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教育培訓中心.關于印發(fā)《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繼續(xù)教育暫行規(guī)定》的通知[EB/OL]. [2013-04-26] .ww.gappedu.gov.cn.
[12] 李建偉.全球化背景下編輯出版人才培養(yǎng)的四個導向[J].編輯之友,2006(1):38-39.
[13] 李德華.科技期刊編輯的信息素質及其培養(yǎng)[J].編輯學報,2004(4):296-297.
[14] 王新英,趙艷靜,趙陽.徹查科技論文學術不端的編輯策略[J].編輯學報,2011(3):231-232.
責任編輯:張曉輝
On Quality of Young Editors of Academic Journals
SUN Jiulo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The quality of editors is closely related to journal quality. Since young editors, nowadays, occupy a large proportion among most of the journals’ staff, whose inner quality is the crux of enhancing journal quality. Young editors, first of all, are required to strengthen their fundamental qualities, which include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itment to editing, they are also needed to improve and fulfill themsel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s and ideology, editing-related expertise, English and literature, culture, social skills, computer literacy as well as coordination and organization ability.
journal; young editors; quality
2016-02-21
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項目(2013YB26)
孫久龍(1979-),男,吉林松原人,副編審,主要從事編輯理論研究。
G232
A
1009-3907(2016)10-0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