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綺
(廣東韓山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潮州 521041)
?
“我”是誰
——試析沃特斯《荊棘之城》之身份認同與同性戀情
許綺
(廣東韓山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東 潮州521041)
摘要:《荊棘之城》講述的是一個身份互換的故事,這其中牽涉到一個醞釀了十幾年的驚天陰謀。蘇和莫德以互換的身份在各自的生存環(huán)境下生活了十八年,因為實施計劃的需要兩人見了面,并以主仆的身份生活在一起。耳鬢廝磨,兩人產生了同性戀情。在真相大白之后,她們選擇了在一起。蘇和莫德的同性戀情是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認同的需要,也是她們將自主性與身體協(xié)調起來的一種嘗試。
關鍵詞:自我認同;社會認同;同性戀;陰謀
薩拉·沃特斯(Sarah Waters)是英國現(xiàn)代備受矚目的作家,1966年出生于英國威爾士,現(xiàn)居南倫敦,曾被Granta雜志選為“20位當代最好的英語作家”之一(2003)。作為她代表作的《荊棘之城》以輕快的節(jié)奏、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取勝,雖無法和柯林斯的《白衣女人》相媲美,但也自有其獨特的魅力,那就是女孩之間純真的愛情。閱讀有關沃特斯的簡介發(fā)現(xiàn),“柯林斯的《白衣女人》是沃特斯最喜歡的懸疑小說之一,也是《荊棘之城》布局謀篇的參考?!盵1]可見柯林斯對沃特斯的影響之深,這就不難解釋小說會涉及身份互換,確認真實身份的情節(jié)了。本文擬從身份認同與同性戀情的角度對此作品進行分析研究。
一
這部作品分成三大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是以蘇的視角來講述的,第二部分則是莫德的敘述。蘇從小被盜竊團伙的薩克比太太所收養(yǎng),在她的保護下,蘇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她活沷、坦率的天性沒有因為特殊的環(huán)境而發(fā)生變化。一天,他們的朋友瑞佛斯突然到訪,說出了一個謀取財產的完美計劃。原來在倫敦郊區(qū)的荊棘莊園內,居住著李里先生和他的外甥女莫德,李里先生性格乖戾,迫使莫德終日在圖書室里整理和朗讀藏書。可憐的莫德從小到大都不允許踏出過莊園一步,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來教莫德畫畫的瑞佛斯闖入了她的生活,給她干涸已久的心靈帶來生機。瑞佛斯聽說莫德有一萬五千英鎊的嫁妝,便想出騙婚這條生財之道。他以帶她去倫敦過上新的生活為由,說服她和他結婚。為了確保計劃成功,瑞佛斯來到薩克比太太家說服蘇打下手,經過安排,蘇成為莫德的貼身女仆。在一步步的精心策劃下,事情按照瑞佛斯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莫德愛上了瑞佛斯并且同意和他結婚。按照他告訴蘇的計劃,婚后不久莫德會被送入瘋人院,瑞佛斯和蘇便可拿著錢逃之夭夭,可事情急轉直下,蘇被冠以莫德的名字送進了瘋人院,而莫德則化身為蘇和瑞佛斯一起回到了倫敦。一切都非蘇想像的那般簡單,十幾年前醞釀好的驚天陰謀在等待所有的人,蘇下定決心將陰謀揭穿……
故事的第三部分是圍繞扮演偵探角色的蘇而展開的,她的主要任務是破解瑞佛斯和莫德的陰謀,追查事情的真相。在瘋人院中的蘇一再強調自己不是莫德也沒有瘋,但她的反抗和掙扎讓所有的人認為她瘋得很厲害,甚至患上了幻想癥。幸好荊棘莊園的男仆前來探視,在他的幫助下,蘇用盡賊所具有的一切本事成功逃出瘋人院。她冒著被捉回瘋人院的危險回到了倫敦,發(fā)現(xiàn)莫德和薩克比太太住在一起,又氣又恨,沖進去對質。故事的最后揭示了整個陰謀的真相:莫德才是薩克比太太的親生女兒,十幾年前,懷了私生子的蘇的母親為了逃避家里人的追捕來到了薩克比太太家,為了不讓自己剛出生的女兒重蹈覆轍,蘇的母親把女兒和薩克比太太的女兒進行了交換,兩人定了協(xié)議,如果兩個孩子十八周歲時都健康生活著,那么薩克比太太可以得到一半財產,這就是為什么薩克比太太對蘇呵護有加的真正原因了,為了獨吞蘇成年后的財產,她和瑞佛斯精心密謀,把蘇送進瘋人院,把莫德帶回家。
陰謀迷霧和身世謎團下往往隱藏著巨大的罪惡,罪惡從來都是和人的欲望聯(lián)系在一起的,欲望不同于需要,也不是需求,由于欲望的對象不是任何一種具體對象,它其實永遠也無法得到滿足。犯罪的動機如果不是為了保住既得利益,那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因為人類是獨特的,我們不僅為生存而生存,我們還想生活得更好,這種不斷謀求改善的過程,人本主義稱作“自我實現(xiàn)”。 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是一種發(fā)展自己獨立人格、挖掘自己心理潛能、完善自己社會需求的過程。[2]57-58對于生長于蘭特街貧民窟的這一群犯罪團伙來說,他們不懂也不會追求自我實現(xiàn)。偷竊、銷贓、造假、詐騙等罪行不過是謀生的一種手段,是求生的本領,這是他們的價值觀,并無是非對錯之分。但靠違法手段得到的錢財也只夠生計,面對一大筆財產誰又能抵制住誘惑呢?高檔的衣服和珠寶對他們來說就是誘惑,除了能解決溫飽問題,他們也能生活得更好了。弗洛姆指出:“如果一個人在賦予他生活的意義里,希望對別人能有所貢獻,而且他的情緒也都指向了這個目標,他自然把自己塑造成最有貢獻的理想狀態(tài)。他會為自己的目標而調整自己,會以他的社會感覺來訓練自己,他也會從練習中獲得適應生活的種種技巧?!盵3] 131蘇也不例外,她愛薩克比太太,把她當母親一樣愛。所以,她很看重薩克比太太的想法,在聽取這個計劃的時候,薩克比太太表現(xiàn)出了異常,蘇認為這是因為害怕,雖然這個計劃還有許多值得推敲的細節(jié),諸如莫德為何一定會選中蘇當她的侍女,為什么瑞佛斯對這個計劃那么有把握之類的,但蘇她對這個被自己稱為母親的人沒有絲毫的懷疑,既然她希望自己去實行這個計劃,那么她就愿意照做。如果計劃成功了,她想薩克比太太肯定會為她感到驕傲的,而她周圍的人也會對她刮目相看。她在贏得認可的同時也能賺上一筆錢,何樂而不為呢?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塑造了蘇的價值觀,她不是一個道德感很強的人,所以對于去欺騙一個陌生女孩并將其送入精神病院以換取三千英鎊回報的計劃,她只是稍微猶豫了一下就決定去做了,畢竟必須離開薩克比太太一段日子才是最令她傷心的事情,相比之下,將要傷害另一個陌生女孩倒沒讓她有負罪感。此時的蘇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信心:“我會穿著天鵝絨的禮服回來,戴著長手套、有面紗的帽子和裝滿銀幣的袋子,而你必須稱我為小姐,對吧?薩克比太太”。[4] 31單純的蘇不知道等待她的事情是多么的邪惡和可怕,因為不愿辜負薩克比太太的期望讓她掉進了一張陰謀的大網。
二
“生命的存在依附于每一個體的自我,一旦意識到自我,‘我是誰’的認同問題就不可推卸地來到目前”。[5] 1在人的一切精神活動中,自我是其最后的支持者、主動的來源,一切關系的統(tǒng)一交集點?!罢J同”一詞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個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身份認同則是指“人們在個人或集體這兩個角度,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以及這種認識是如何由文化建構而成的”[6] 21。自我認同就是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它蘊涵著反思性和建構性,是主體之間通過社會交往使自身的價值觀念重新定位的過程和結果。自我認同這一目標只有在個體實踐中自覺的、持續(xù)不斷的“認同”中方可達成。具體地說,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在橫向上,就是要形成“我”、“我們”、“他們”的不同群體,且群體之間能夠和諧共處;在縱向上,就是意味著能夠將自我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整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確立自己的理想與價值觀念。
莫德經歷了幾次身份的變化,她的童年時代是在精神病院度過的,她親眼目睹了精神病患者的恐怖狀況,理解了精神失常者的性情,學會了紀律與秩序。沒有父母親的她從不明白父母親情,也不清楚母親的實質意義,但這些并沒有給她造成困擾,因為她已經習慣了冷漠無情和孤獨,她認同了自己作為看護和孤兒的身份,那時的生活對她來說還是有意義的。十一歲時她被舅舅強行接回了家中,這是一個和精神病院極為相似的地方——荊棘山莊,在這里她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壓抑個性、忍辱負重、循規(guī)蹈矩的千金小姐。莫德的舅舅是一個極其變態(tài)的人,他不喜歡陽光,不能容忍任何一點聲音,甚至不能讓外人離他太近。他瘋狂地收集整理著各種各樣的色情書籍,并用殘酷的手段馴服了莫德成為自己的助手,他讓她抄寫、整理并閱讀這些書籍。這些文字給莫德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她經常在噩夢中醒來,不得不靠服藥入眠。人的性格、思想是由遺傳和環(huán)境兩個因素決定的,并受外界社會和經濟條件制約,因此人是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的,莫德也意識到從生到死,人不過是“命運”手中的玩物,她向往自由與幸福,但現(xiàn)實讓她明白她不可能有自由,也沒有自由可選擇。面對這個可怕的生活環(huán)境,真正起作用的是莫德的生存本能和生存意識。她洞察到物質的、肉體的自我的局限性,也意識到了她在荊棘山莊的地位,只要完全服從舅舅,她就能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她無奈地接受了整個既定游戲規(guī)則,壓抑了自身那反抗和叛逆的性格,被迫認同自己的身份,強迫自己認可和內化了她舅舅定下的規(guī)則。在這里,自我認同可以理解為是個體依據(jù)個人的經歷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莫德的自我認同表明她自我意識的覺醒,即對她在時間和空間上一致性的感知,同時也是對她與他人差異性的認識。這是她安身立命的必要條件。莫德的經歷告訴我們,自我認同并不是給定的,而是個體通過內在參照系統(tǒng)在社會中形成于發(fā)展的自我與環(huán)境的相對和諧狀態(tài),是一個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過程。至少從表面上看,莫德實現(xiàn)了自我、他人、社會的和諧一致,這是她接受自身處境的方式。
再來看看蘇。人的性格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形成的,蘇從小在賊窩長大,所見所聞都是和偷竊有關的,如何偷盜,如何銷贓,她的性格未發(fā)生大的變化,價值觀和道德觀也不強。薩克比太太一直欺騙她說她的母親是個賊,因為偷盜銀器殺了人被處以絞刑,對于從沒謀面的母親,蘇是沒有感情的,她寧愿選擇薩克比太太作為自己的母親,因為后者把她當做珍寶養(yǎng)大的,她不用去偷東西,不會處于被警察逮捕的恐懼中。在以金錢為實際主宰的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變成了交換和互相利用關系,人與人的交往中功利性因素占了主導,情感、道德等因素被排擠甚至被抽離。盜賊們也一樣,因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份,蘇從未覺察到薩克比太太心底隱藏著的可怕秘密。蘇完全認同自己作為賊的身份,她沒有一絲抱怨,滿足地生活著。她唯一希望的就是也能做點什么讓薩克比太太高興,同時也能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在這里,女性的價值不是由青春美貌來衡量,更不用提她們的豐富本真的內在品質,所以她們無需認字、寫字,她們能做的就是改變贓物的外形讓它們容易轉賣出去且不會被發(fā)現(xiàn)。自我身份認同強調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體體驗,以自我為核心。蘇對作為自我的自我進行了肯定,她肯定這個獨立的、個性化的、自由的自我。
當然認同不僅僅是簡單的個人心理過程,它反映了個人與社會、個體與集體的關系。社會認同就是對作為一個群體成員的自我定義[7] 2,正是由于從屬于不同的社會群體,個體才需要一個社會身份以確定自己在這個社會群體中的特殊位置。通過社會身份的認同和建構,人們不僅可以提高自尊,還可以減低無常感或提高認知安全感,滿足歸屬感與個性的需要,找到存在的意義等。人只要不喪失在世界上生活的能力,他們是可以美好和幸福的。作為盜竊集團的一個成員,蘇當然需要做點什么以確定自己的生存能力以及在這個圈子中的特殊位置,所以她學會了盜賊應該掌握的一些基本技能,她不假思索就答應參與到一樁騙財?shù)挠媱澮彩撬庇诖_認社會身份的結果。
三
《荊棘之城》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女性自我掩埋的身體經驗大膽地進行了展示。女性主義倡導的所謂同性戀文學是建立在明確顛覆男性文化中心主義的立場上的。但是蘇和莫德的同性戀情并非完全強調女性之間純粹的姊妹之情,也未完全抹殺她們作為女性的性別特征以及她們之間性的想象和接觸,而是將兩者完全融合在一起,她們居住在一起并且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情,同時也有身體上的依戀和欣賞。
蘇第一次看見莫德就忍不住拿自己和她相比較,從身高到頭發(fā)的顏色,從五官到身上的服裝,她都仔細研究。第一次見面,她就知道莫德喜歡她,“她是這里唯一對我和善的人。我好希望能快點回到她身邊?!盵4] 71晚上她幫莫德更衣,見到了她的裸體。半夜莫德被噩夢嚇醒,她要求蘇陪她一起睡,從此兩人像姐妹一樣同床共枕?!拔乙恢毕胍袀€妹妹?!边@是蘇的內心獨白。她們日夜相隨,建立了感情,蘇對莫德的關心與愛護是真心的,而莫德也不知不覺愛上了蘇,這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父母的作用在個人的成長中不容忽視。兒童在生命的最初歲月,還沒有獨立的個性,完全反映著父母的精神。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親對孩子個性化的形成起著積極的影響。有趣的是莫德和蘇從小都失去了雙親,這一現(xiàn)象在不少小說中出現(xiàn)。正如莎莉·沙特爾沃思指出的:“在維多利亞小說中母親以缺席而著名”。[8] 44父母親的缺席往往會影響到子女性格的形成,一方面,莫德從未感受到母愛,內心深處她常常會受到這一需要的纏擾,也許她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她會不自覺地在別的女人身上尋找母親的形象。另一方面,生活在封閉的空間里的她,沒有朋友,她需要尋找精神和情感的寄托,她渴望人際間的愛和溫情,期待某種特殊的關系能緩解她的孤獨感。蘇的到來無疑滿足了她的需求。蘇不僅改變了她的生活,還改變了她的價值觀,使她從一個工具變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她對蘇的愛除了精神上的渴望也有肉體上的欲望。這種愛連瑞佛斯都覺察到了,“但我知道他看出了我對蘇的欲望?!盵4] 273莫德對蘇的愛令她動搖了自己的信心,為了和蘇在一起她幾乎想犧牲自己的未來?!澳銜檫@種愛受詛咒,而且只會害我拿不到錢,讓我們耗在這里受苦。因為你拖延了我們的計劃和希望,還有你自己的光明未來……,讓她以為我們是情人,這樣就大功告成了?!盵4] 274瑞佛斯威逼利誘莫德,阻止她把兩人的計劃告訴蘇。莫德希望蘇能夠覺察自己的感情,主動說出真相,她一次又一次地暗示蘇,給機會讓她說出真相。蘇一次又一次地逃避,是因為她怕莫德知道自己是個壞人,怕自己最終把計劃搞砸了讓薩克比太太失望,讓蘭特街的盜竊集團的成員們嘲笑她的無能。兩人都處在兩難境地,莫德不斷提醒自己:“她來到荊棘山莊時為了毀滅我、欺騙我和傷害我?!夷軌阂治业挠?,就像從前壓抑我的憂傷和狂暴一樣?!盵4] 278蘇也有同樣的煩惱:“我怎么能無故而返呢?我本來是要幫薩克比太太賺錢,……。因為我感情用事?他們會說,我被自己在個性打敗,他們會當眾取笑我!……。而且,即使我全部放棄,也無法拯救莫德;……。不論哪種方法,都不會為她帶來轉機?!盵4] 130“好像我和她是以一條看不見的絲線相連,……就好像是——就像你愛著她。我心想?!盵4] 131“還有十天就要離開了。再過十天你就會變有錢了!”[4] 132蘇時刻謹記此行的真正目的,唯恐自己會動搖。
在結婚計劃實施前夕,兩人的關系有了實質性的變化。波伏娃在《第二性》的第十五章提到:“在男女之間,愛是一種行動,撤離自我的每一方都變成他者:……女人之間的愛是沉思的。撫摸的目的不在于占有對方,而是通過她逐漸再創(chuàng)自我。分離被消除了,沒有斗爭,所以沒有勝利和失敗。由于嚴格的相互性,每一方都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既是君主又是奴隸;二元性變成了相互依存?!盵9 ] 475在異性戀情中,女性往往被“物化”,被“客體化”或被“對象化”,她們的情感與需求被忽視或漠視。有些女性主義者甚至認為異性戀情有損女性的信心,削弱女性的力量。蘇和莫德的同性戀情是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認同的需要。她們認識到人的自我選擇并不是無限自由的選擇,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與關系的價值與意義非常重要,她們都需要一個相似的自我,從這個相似的個體身上看到自我,將自我投射出去的同時能保持不會失去自我。拉康認為:“根本不存在所謂純粹獨立存在著的自我,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他人,就沒有自我。簡言之,自我借助于他人而誕生,依賴于他人而存在?!盵10] 176身份認同需要話語來建構,所以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名字成為與他們相區(qū)別的“我”。而身體是自我意識形成的基礎,身體不僅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存在,它還具備知覺和功能,借助于它,自我認同才得以實現(xiàn)。同時,“自我認同的形成以對‘他者’的看法為前提,他者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一個整體的社會制度和習俗。也可以是其他的民族和文明,也可能是無意識,還有可能是人所面對的自然?!盵11] 5對于蘇和莫德來說,自我和社會認同不是對于自我的挖掘,而是從外面尋求著認同的向度和標尺,即新的依附性存在,對方正是自己新的依附性存在。瑞佛斯被莫德殺死,薩克比太太主動認罪被處以絞刑。蘇來到荊棘山莊找到了莫德,莫德的舅舅已經死去,她獨自生活在這里。蘇此時才知道莫德長久以來所看所讀的書全是色情書籍,令她深感震驚的是莫德竟然靠寫色情作品謀生,她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單純。弗洛姆認為:愛自己與愛任何人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真正的愛是生產性的表現(xiàn),它包含著關心、尊重、責任和認識。它并不是一種為他人所影響之意義的“感情”,而是一種努力使被愛者得以成長和幸福的行動,這種行動來源于自身的愛的能力。[12] 167蘇和莫德的同性戀情沒有因為莫德的“不純潔”而夭折,在蘇眼里,莫德永遠是一顆未受玷污的珍珠。與其說兩人相愛不如說她們是被對方所吸引,她們從對方身上看到了另一半自我,只有將這兩者結合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這種互補與認同就是她們一直以來所尋找的。尋找社會身份不僅僅是地位、家庭和財產,更渴望得到人類文明社會的種群歸屬感,也通過這種歸屬感找到自己的生存坐標。事實上,那個時候的英國,金錢對于婦女來說相當重要,她們一旦結婚就不能管理自己的財產。沉浸在愛情中的蘇和莫德不這么認為,她們的社會認同與財產和地位無關。莫德說:“我不需要那些錢,你是有錢人了?!碧K也說:“我不想當有錢人,我只想……。”[4] 457她們唯一的心愿就是擁有彼此。
對于同性戀者來說,“同性戀既不是一種厄運,也不是被有意縱情享受的一種變態(tài),它是在特定處境下被選擇的一種態(tài)度,就是說,它既是被激發(fā)的,又是自由采納的?!盵9] 483)美好的生活在等待所有的人,比如,意義重大的友情,鼓舞人心的工作,獨立,安身之所,所有這一切都在門外等著。但是對于具有同性戀傾向的人來說,那扇門卻上了鎖,沒有鑰匙,也沒有其它出口,她們被困住了。如果她們想逃脫,想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就得先弄清楚自己是誰,這需要一個過程,她們得學習如何樹立相信自己的想法,積極去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蘇和莫德的同性戀情是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認同的需要,也是她們將自主性與身體協(xié)調起來的一種嘗試。
參考文獻:
[1]Stefania Ciocia.‘Queer and Verdant’: The Textual Politics of Sarah Waters’ Neo-Victorian Novels[J]. Neo-Victorian Studies. 2007.
[2]李維.人格整合[M].杭州:浙江出版社,1998.
[3]方剛.精神我析[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
[4]薩拉·沃特斯.荊棘之城[M].林玉葳,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
[5]王艷芳.女性寫作與自我認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6]郭大勇.身份認同與文學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 2012,(1).
[7]Dominic Abramsand Michael A.Hogg(ed.) Social Identity Theory: Constructive and Critical Advances [C].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heaf. 1990.
[8]Shuttleworth, Sally. Re-writing the Victorians: Theory, History and the Politics of Gender[M].London: Routledge, 1992.
[9]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柱,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10]黃作.不思之說——拉康主體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李作霖.身份認同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學研究[J].2012,(2):124-128.
[12]弗洛姆.弗洛姆文集[M].馮川,譯.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編輯:魯彥琪
Who Am “I”:An Analysis of Self-identity and Lesbian Love in Fingersmith by Waters
XU Q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Hanshan Teachers College, Chaozhou, Guangdong521041)
Abstract:Fingersmith tells about the exchange of identity, which involves a shocking conspiracy conspired more than ten years ago. Su and Maud have been living with exchanged identities respectively for eighteen years. Due to the scheme, they met and lived together as master and servant. Their intimacy developed into lesbian love. After the truth has been brought into daylight, they choose to be together. The lesbian love between Su and Maud is the need of self-realization and self-identity, and it is also an attempt to coordinate their self-dependence and bodies.
Key words:self-identity; social identity; lesbian love; conspiracy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6)03-0069-05
作者簡介:許綺(1970- ),女,廣東潮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基金項目:韓山師范學院文科青年項目“薩拉·沃特斯‘新維多利亞小說’中的邊緣女性形象研究”(WQ201405)
收稿日期:2015-09-15
DOI:10.3969/j.issn.1672-0539.2016.0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