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光欣 李彤
管仲是春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他以輔佐齊桓公治國理政、強國富民的成功政治實踐為基礎,總結出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國家治理體系,形成了富有鮮明特色和獨特價值的領導素質與領導藝術思想。特別是《管子·牧民》中集中提出的“無私、審時、察用、備官”這幾項關鍵素質,對當今領導者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管子云:“一人之治亂在其心,一國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睂ψ鳛閭鹘y(tǒng)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君主來說,以正確的標準來選拔和使用正確的人,打造一個以君主為首的領導團隊,無疑是關系國家治理狀況乃至安危存亡的關鍵因素。這既要求為君者具備良好的德行和高遠的抱負,因為它將決定作為下屬的各類人才的自覺認同和主動追隨,又需要為君者有良好的識人用人的態(tài)度、眼光和標準,因為這將決定他所選任的人才的德行、素質和能力能否勝任所擔負的職責。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是各諸侯國君主德行和治國能力的較量,也是他們吸引、選拔和任用人才的能力比拼。正如齊桓公任用管仲而成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輝煌一樣,只有那些善于和敢于任用優(yōu)秀人才的君主,才能達到國富民強的目標。
正因如此,管子明確提出了為君者識人用人的極端重要性及其具體標準:“天下不患無臣,患無君以使之;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故知時者,可立以為長,無私者,可置以為政,審于時而察于用,而能備官者,可奉以為君也?!边@里,管子提出的“無私、審時(知時)、察用、備官”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可以說是為執(zhí)政者制定的選任人才的綜合標準,也是對各層級官員素質的全面要求,體現(xiàn)著管子對領導素質、領導能力和領導謀略的深刻認識。
無 私
無私是為官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管子將其視為為君者最高的品德要求,“世無公國之君,則無直進之士?!本鞯滦卸苏⒁悦駷楸?、處事公正、用人恰當,民眾自然就會上行下效,認同領導,服從管理,也才會使那些正直、誠懇、有為之士獲得施展才能的機會。所謂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有道之君必須“善明設法,而不以私訪者也”。管子云:“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边@就是說,“德正”“身立”是為君、為官之本,是“治官化民”、發(fā)揮領導力的前提和根本要求。用現(xiàn)代領導學的話來說,領導者的無私公正、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等道德品質,是贏得下屬的自覺追隨和民眾的廣泛認同的首要因素,也是關鍵的領導力?!靶胁徽齽t民不服?!边M一步來說,為君者治國理政所必備的“法、術、勢”等領導謀略,必須建立在“無私”“德正”的道德基礎上,才能成為卓有成效的領導藝術,而不是包藏禍心的陰謀詭計或控制技巧?!罢涞乱陨W民,而不言智能聰明”,管子所闡述的這一領導觀、人才觀,是傳統(tǒng)中國社會對“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領導素質觀的最早闡述之一,與后世儒家圣賢的人格理想和“修己安人”的領導觀一脈相承。
審 時
執(zhí)政者作出任何決策都要順應時勢的變化,“以備待時,以時興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熬珪r者,日少而功多?!比绻淌亟虠l,不知變通,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正如管子指出的,執(zhí)政者要想引領諸侯、匡正四海,不能單憑兵力強盛而取勝,“必先定謀慮,便地形,利權稱,親與國,視時而動”。也就是說,要充分了解各種因素,權衡利弊,順勢采取行動,才是真正的“王者之術”。所以,再圣明的君主,再高超的謀略,也不如審時度勢重要。“圣人能輔時,不能違時。知者善謀,不如當時。”這是管子輔助齊桓公審時度勢、稱霸諸侯的經驗總結,也與當代的情境領導或權變領導的理念多有相通之處。因此,知時審勢,把握機會,既是領導者必備的基本素質,也是領導藝術的重要內容。
察 用
察用即“察于用”,是“明察材用”的意思,指的是領導者的經濟觀念和績效意識等內容。高度重視“通貨積財”,打造國家強盛的經濟基礎,是管子國家治理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管子以國富民強為目標,強調為君者要有經濟頭腦,掌握“輕重之術”,按經濟規(guī)律辦事,勤儉戒奢,掌控好國家的財政命脈。《管子·幼官》把“計凡付終,務本飭末則富”與“尊賢授德、身仁行義、審謀章禮、明法審數(shù)”等并列,作為對君主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求統(tǒng)治者懂經濟,重視農業(yè)生產,建立經濟核算方面的制度,控制好各項成本。這與管子著名的“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反映著管子獨到的經濟眼光。對于領導者來說,懂得經濟規(guī)律,促進財富增長,合理利用財富,才能實現(xiàn)強國富民的目標。所以,管子提出的“察用”,從現(xiàn)代領導學的角度來分析,就是要求領導者必須具備自覺的績效意識和成本效益觀念,公正合理地配置和開發(fā)組織資源,盡可能以較低的成本或資源投入,高效率地達成最高效的組織目標。
備 官
備官就是選人用人,要求領導者要有識人的眼光、容人的胸懷和用人的氣度。在這方面,齊桓公當政的前期正是因為善于“備官”,選拔并任用了一個以管仲為首,包括鮑叔牙、王子城父、賓胥無、寧戚、隰朋等在內的強有力的領導團隊,才成就了諸侯霸主的地位,堪稱善于“備官”的典范。同樣,管子深知人才對國家強盛的價值,只有善用天下人才之人才能成為真正的王者?!胺驙幪煜抡?,必先爭人……得天下之眾者王,得其半者霸?!惫茏右矎淖约罕积R桓公賞識和信任的經歷中體會到為政者選人用人的重要性,并積極地為齊桓公推薦、選拔和識別人才??梢姡瑘?zhí)政者善于識人用人,禮賢下士,充分信任和授權,誠懇接受下屬的意見,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發(fā)揮人才的作用,獲得事業(yè)的成功。管子指出:“無論能之主,則無成功之臣”“是故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君身善則不公矣。”如果君主事必躬親,干預過多,必然影響臣子才能和積極性的發(fā)揮。君主的責任在于量才用人,論功行賞,“勝其任者處官,不勝其任者廢免”,才能達到“群臣皆竭能盡力以治其事”的效果。所以,有作為的君主應該是以“無私”之心來選拔和任用各類人才的明君?!叭斡觅t士”是管子提出的“明君”必備的“六務”之一(另外五個是:節(jié)約用財、重視法度、刑罰得當、注重天時、注重地利)。管子還提出了明君識人用人的三個根本原則:“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源也?!边@三個原則可以說是對齊國開國之君姜太公提出的“尊賢智、賞有功”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按照“德、績、能”這三個重要標準來識人用人和獎勵提拔人才,這才是正確的“備官”之道。離開了這三個根本原則,一旦任用了那些品德低劣、能力不強的人作為領導者,必然讓真正的人才難以發(fā)揮作用,最終招致國家的禍亂。
當然,吊詭的是,齊桓公和管子雙雙為后世領導者的識人用人提供了正反兩個方面的樣本。對齊桓公來說,因為接受鮑叔牙的舉薦而大膽起用與自己有殺身之仇但有能力的管仲而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但其在晚年卻因背棄管仲的臨終遺言而重用豎刁等“無德”佞臣這一重大的用人過失,最終落得一代霸主被活活餓死以致“身死不葬,蟲流出戶”的凄慘結局。對管仲來說,在其事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遇到了充分賞識并無私推薦自己的伯樂鮑叔牙和敢于任用自己的齊桓公,把握了成就自己功業(yè)的絕佳機會。但遺憾的是,管仲在輔助齊桓公的過程中并沒有為齊國選拔出能夠接替自己、堪當大任的“德才兼?zhèn)洹钡妮o政者,以致在其身后,齊桓公重新起用被管仲貶棄不用的“豎刁、易牙、開方”等逢迎巴結的“小人”,最終釀成齊桓公晚年“五公子爭立”的混亂政局。就此而言,齊桓公、管仲的成敗均系于對人才的選任問題,恰如漢代劉向所說:“一人之身,榮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異也?!彼?,宋代詩人蘇洵在《管仲論》中惋惜地指出:“故齊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鮑叔。及其亂者,吾不曰豎刁、易牙、開方,而曰管仲”,并由此發(fā)出“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這一沉重的歷史之嘆。可見,領導者識人用人之重要與不易,也愈發(fā)顯現(xiàn)出領導者“正確地用人”和“用正確的人”對組織發(fā)展的極端重要性,值得今天的領導者深思。
(責編 / 傅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