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與茶道:道中有道,從道悟道
作為飲茶風俗最早的倡導者和推行者,真人道士出于修道成仙、養(yǎng)生延命的目的,越來越大規(guī)模地介入茶事,推廣茶道,在道教禮儀、祀典、齋醮之中,也開始更多地看到茶的身影。與佛教極其重視茶文化一樣,眾多的道教茶文化事象也成為茶文化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道家是以先秦時期老莊關于“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道教則是兩漢時期神仙方士把老莊思想宗教化、神秘化的結果。道教獨特的服食煉養(yǎng)方式,促進了茶的發(fā)現(xiàn)、利用和向民間普及的過程。道家思想和道教的教理教義,不僅為中國茶文化注入了生機和靈氣,而且是國人飲茶之“道”的最直接的來源。這就是說,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儒、釋、道三教中,道家與后來的道教最早與茶文化發(fā)生關聯(lián),其加于茶文化的影響、作用也最深。
在道教徒們長期的研究、服食過程中,數(shù)以百計的草木類藥物被道教人士所發(fā)現(xiàn)和認識,包括茶在內的大多數(shù)藥物的功效也得到了確證。從道教信徒們贊譽茶為仙茗、仙茶、甘露這一點來看,道教對茶這種植物的重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漢魏六朝時飲茶風俗出現(xiàn)與道教的深刻淵源。當時,各種典籍中如此眾多的道教茶事典故,既是道教人士熱衷于飲茶之確證,又是飲茶風習開始向民間普及的一種表征。
“道”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重要范疇。由于長期受道家學派重“道”的影響,中國古代社會各階層都形成了重“道”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為人們不管做何事,都喜窮源竟委,追本溯源,總是希望從中尋找出一定的規(guī)律,悟出深刻的道理。而飲茶這樣一種綜合性的審美藝術、人格修養(yǎng)手段和生活方式,自然離不開“茶道”。
所謂茶道,其實就是人們在飲茶過程中所貫穿的理念精神和道德觀念,它是茶人的自我修養(yǎng)、處世哲學、審美情趣等的集中體現(xiàn)。人們一般認為,中國茶道誕生于中唐,陸羽《茶經》的問世,促使中唐以前的粗放式飲茶轉變?yōu)樗囆g品飲,標志著中國茶道的初步形成。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茶道的萌芽,到中唐時期茶道的最終形成,處處打上了道教思想的深刻印跡。道家的自然天道觀與陰陽五行學說,道教所提倡的清靜無為、順應自然、崇簡抑奢觀念,以及致虛守靜的修養(yǎng)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茶道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影響。
要達到“道”的自然境界,必須于“虛”、“靜”中方能求得。老子言:“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天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莊子亦言:“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边@種致虛守靜、虛靜恬淡的思想,既是道家自然觀鮮明的體現(xiàn),又是道教最基本的修養(yǎng)方式和終極追求。古語有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钡兰业那屐o無為、寧靜淡泊觀念,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心理結構的影響也是極為深遠的,表現(xiàn)為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們大都講究在靜中明心見性,在靜中證道悟道,同時又在靜中感悟人生、尋求自己獨立的思想與人格。
目前,人們在茶文化的研究中比較突出佛教對茶文化的影響作用,對道教與茶文化的關系則研究不多、認識不足,這無疑失之偏頗。從整個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史來看,自唐代飲茶風習在全社會普及以后,受社會各階層對茶的關注程度不斷加深的影響,道教對飲茶的熱情絲毫不減。作為飲茶風俗最早的倡導者和推行者,真人道士出于修道成仙、養(yǎng)生延命的目的,越來越大規(guī)模地介入茶事,推廣茶道,在道教禮儀、祀典、齋醮之中,也開始更多地看到茶的身影。與佛教極其重視茶文化一樣,眾多的道教茶文化事象也成為茶文化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真人道士品茶,帶上了對生命的熱愛和超塵脫俗的意識,從而賦予中國茶文化空靈虛靜的意境。唐朝道士李冶、施肩吾、呂洞賓、鄭遨,五代時期高道杜光庭等人,都精于茶道。女道士李冶約756前后在世,字季蘭,吳興人。她精于琴藝,長于詩詞,同時又與當時的儒士、名僧及茶人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尤與陸羽、皎然相契,說明她很可能是以顏真卿、陸羽、皎然等為中心的文人飲茶集團的成員之一。她在與茶圣陸羽的交往中,常以詩贈答,《全唐詩》中,存有李冶一首《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顯示出她與茶圣陸羽的密切關系,由此構成了茶葉歷史上的一段佳話。有學者認為,完全有理由說,是這一僧皎然、一道李冶、一儒家隱士陸羽共同創(chuàng)造了唐代茶道格局。
“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边@是著名道士施肩吾的詠茶名句。肩吾字希圣,號東齋,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廬人。元和十五年820進士,因仕途險惡,隱居南昌西山修煉,世稱華陽真人。他對飲茶頗有研究,寫下了不少茶詩,僅《全唐詩》就錄其三首。他所作的《春霽》一詩言:“煎茶水里花千片,候客亭中酒一樽。獨對春光還寂寞,羅浮道士忽敲門?!痹娭杏涊d的唐代有把茶與花同煮的習慣,實可作為研究花茶起源的重要史料。
唐末道士鄭遨(866—939),字云叟,滑川白馬今河南滑縣東人。屢試進士不第,遂隱居山林為道士,與道友李道殷、羅隱之合稱三高士。嗜酒喜茶,嘗作飲酒詩千二百言,為人廣為傳誦,所作的飲茶詩也頗為有名。其《茶詩》云:“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惟憂碧粉散,常見綠花生。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痹娙擞煤啛捳Z言描繪了從搗茶、制茶、碾茶到烹茶、飲茶的全過程,表現(xiàn)出一種古樸雅致、寂寞冷
南宋時期,道教南宗的實際創(chuàng)立者、道教理論家白玉蟾,極喜飲茶,深得茶道真諦。白玉蟾(1194—1229),原名葛長庚,字如晦,號海瓊子,海南瓊山人一說福建閩清人。他出身豪門,能詩賦,長于書畫。因任俠殺人,乃遁入武夷山中,師事陳楠,修習內丹。后被譽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朝廷賜封他為“紫清真人”。白玉蟾一曲長篇《茶歌》,共有四十八韻,洋洋三百余言,為人們傳誦。更有名的還有《水調歌頭·詠茶》:“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槍旗爭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技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碾破香無限,飛起綠塵埃。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zhàn)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弊髡咴谶@首詞中,把道人品茶時怡然自得、享樂今生的心境描繪得淋漓盡致。
“全真七子”之首的馬鈺的茶詞,在道教茶文學作品中也頗具代表性。馬鈺,初名從義,字宜甫,后改名鈺,字元寶,扶風今屬陜西人。金貞元間舉進士,后從王重陽學道,王重陽仙逝后,即由他執(zhí)掌全真教。他在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一槍茶,二旗茶,休獻機心名義家,無眠為作差。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绷硪皇住段鹘隆芬埠芮擅?“江畔溪邊雪里,陰陽造化希奇。黃芽瑞草出幽微,別是一番香美。用玉輕輕研細,烹煎神水相宜。山侗啜罷赴瑤池,不讓盧仝知味?!边@兩道詞的涵義歸結到一點,就是說道教品茶講究的是貼近自然、清靜無為,主張從修道成仙、養(yǎng)生延命的目的出發(fā),以茶驅睡魔、增長功力道行,最終得道升天,到仙界瑤池中與群仙相會。
唐以后的大量文人茶詩和其他茶文學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打上了道教文化的深刻印跡。尤其是,在唐宋兩代的茶文化史上,舉凡最具影響、千古傳誦的茶詩,大都顯露出深刻的道教思想影響的痕跡。例如,唐代詩僧皎然詩云:“丹丘羽人輕玉食,采茶飲之生羽翼。”《飲茶歌送鄭容》盧仝《茶歌》有言:“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彼未穲虺荚娫疲骸耙嘤屣L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薄秶L茶和公儀》范仲淹在詩中也有相似的描繪:“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薄杜c章岷從事斗茶歌》這些充滿道家情調的美妙的詩句,無一不顯示出詩人對羽化成仙的追求和對生命的熱愛,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空靈虛靜之美??梢哉J為,道家或道教對茶文化的影響,既體現(xiàn)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風俗的形成,又體現(xiàn)在唐宋以后茶文化的發(fā)展等方面。明清以降,隨著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危機的加深,封建統(tǒng)治者對宗教施以更為嚴密的控制,道教文化趨于衰弱,但是,道教對茶文化的影響不但沒有弱化,而且在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都有新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