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云
?
對過剩產能“多栽花,不栽刺”
◎ 劉云
所謂過剩產能并不像媒體所宣傳的那樣一無是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當過剩總比短缺好,過剩產能不僅是制造業(yè)轉型升級的基礎,而且在推進國際產能合作中,成為“ 優(yōu)質富余產能”。過剩產能提法應內外有別,特別是對外宣傳報道中應采用“優(yōu)質富余產能”提法為宜。
2015年以來,李克強總理在數次國務院常務會議與出訪中反復強調要“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值得注意的是,在總理的相關講話中,找不到一個媒體報道常用的“過剩產能”、“對外輸出(或轉移)過剩產能”之類的提法??偫矸磸蛷娬{的是“推進國際產能合作”。
除“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外,總理在出訪中還有一個新提法即“優(yōu)質富余產能”。這同樣是一個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其意義自然非同凡響,其中所蘊藏的智慧與意義值得經濟界、社科界、新聞界認真探索與思考。
中國在造航母,印度也在造航母,但與中國鋼鐵產能嚴重過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度卻為鋼鐵產能嚴重不足而發(fā)愁,以致于影響印度航母的建造,為此,印度總理莫迪欲在全國大練鋼鐵,以趕超中國。
據悉,印度中央政府為該國鋼產量設定了2025年前達到3億噸的目標,屆時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產鋼國。中國作為第一大產鋼國目前擁有年產超過7億噸鋼的能力,約為目前印度8000萬噸鋼產量的9倍。
鋼鐵號稱工業(yè)的“糧食”,是幾乎所有民用與軍用產業(yè)、產品不可缺少的最重要基礎原材料,盡管中國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給我們帶來一些煩腦,但煩腦也是相對而言的。想想改革開放前,每年區(qū)區(qū)3000多萬噸鋼鐵產能對經濟發(fā)展嚴重制約所帶來的煩腦比現在要多得多。再與如今鋼鐵產能嚴重不足的印度對比,我們又感到十分慶幸,中國工業(yè)的發(fā)展不會像印度那樣嚴重受制于鋼鐵產能不足。所以面對過剩的鋼鐵產能,媒體及民眾不能用妖魔化眼光看待,而應用辯證的眼光來看,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競爭優(yōu)勢,按總理說法是“優(yōu)質富余產能”。
現在不少媒體對過剩產能的報道有夸大之勢,把鋼鐵、造船、水泥等傳統(tǒng)產業(yè)的過剩產能的現狀描繪成一團漆黑,但過剩產能并不像媒體所宣傳的那樣一無是處,更不是萬惡之源。
2014年12月26日,蘭新、貴廣和南廣三條高鐵同時開通,這幾年中國高鐵每年投入運營的新線里程均達到3000公里左右,其實中國高鐵線路工程強大的設計施工能力也是從過剩產能轉化而來的。
從事中國高鐵線路工程設計施工的兩大央企即上市公司中國中鐵與中鐵建,在2005年大上高鐵之前也一直面臨著傳統(tǒng)普速鐵路線路工程產能嚴重過剩的困境,不少企業(yè)無活可干,連發(fā)工資都成問題。在大上高鐵之后,中國中鐵、中鐵建通過努力攻克與掌握了高鐵設計施工技術,實現了由低端過剩的普速鐵路線路工程產能向稀缺的高鐵設計施工產能轉型升級,形成了全世界都望尖莫及的高鐵工程設計施工規(guī)模與速度。這印證了過剩產能不一定都是包袱,也能通過轉型升級轉化為財富。
對不少出口產品來說,交貨速度與時間很重要,如圣誕禮品必須節(jié)前交貨,否則就會成為賣不出去的廢品。無論是任何出口產品,中國企業(yè)不僅能做到成本低,而且交貨速度世界最快,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過剩產能“儲備”有多余的廠房、設備與人員,過剩產能為快速生產與縮短交貨期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2015年7月7日,我國出口馬其頓的動車組下線,這是我國動車組首次打入歐盟市場。中資企業(yè)之所以能中標馬其頓動車組項目,不是靠價格便宜,中方和歐盟對手的報價相差無幾,于是交貨期成了競爭要素。歐盟生產商制造一列動車組普遍需要2年甚至3年,而中資企業(yè)僅需1年甚至更短時間就能全面完成制造,這成為國產動車組出海的“殺手锏”之一。
所以對過剩產能問題應辯證看,有弊也有利。每一個經歷過改革開放前商品極度匱乏與計劃經濟短缺時期的人,通過對比都有這樣的體會,適度過??偙榷倘焙?,短缺引發(fā)的矛盾與問題(如價格雙軌制腐敗)只會更多。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印發(fā)《中國制造2025》,全面部署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zhàn)略?!吨袊圃?025》實質是中國制造業(yè)轉型升級的戰(zhàn)略規(guī)劃,而產能過剩恰是中國制造業(yè)轉型升級最重要的物質基礎。
我國產能過剩主要是中端低端產能過剩,而高端產能要么嚴重不足,要么缺失,只能依賴進口。2014年我國集成電路芯片進口額高達2865億美元,比當年石油進口額高得多,而且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仍在拉大,同時美國在軍用高端芯片上對中國禁運。2015年4月9日,美國商務部發(fā)布了一份公告,決定禁止向中國4家國家超級計算機中心出售“至強”(XEON)芯片。理由是“被用于軍事用途”。
所以我們不能只關注中低端產能過剩,更要關注高端產能嚴重缺失問題。應把治理中低端過剩產能與短缺的高端產能擴張結合起來,進行統(tǒng)籌考慮。要化解過剩產能,制造業(yè)轉型升級是唯一的選擇。轉型升級的實質就是把中低端過剩產能轉型升級為中國最欠缺、最急需的高端產能。
航母作為世界上最高端和技術含量最高的軍艦,技術的復雜性決定了當今世界上能建造航母的強國均只有一家造船廠靠集中全國造船業(yè)的技術精英才能建造航母,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概莫能外,而中國卻打破這個慣例。有外媒報道稱,中國由上海、大連南北兩家造船廠同時開工建造兩艘大型航母。如果這一報道屬實,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沒有媒體所大肆貶低的過剩造船產能,甚至處于產能短缺狀況,中國怎么可能安排南北兩家造船廠同時建造大型航母。
大連、上海兩家造船廠利用過剩產能轉產技術非常復雜的航母,實際上是利用造航母的契機實現由中低端過剩產能向欠缺的高端產能擴張的轉型升級。一旦這兩艘航母建成,必將極大帶動與促進我國造船業(yè)技術水平的提升,把中國造船業(yè)中低端過剩產能轉型升級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產能,那時中國造船業(yè)將實現由大到強的根本性轉變,有可能成為世界造船業(yè)的“一哥”。
過剩產能意味著企業(yè)有現成多余的廠房、設備、人員,只要研發(fā)或引進新技術,對現有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對人員進行技術培養(yǎng)就可向高端產能轉型升級。如果沒有過剩產能,大連、上海兩家造船廠轉產航母時就必須完全另起爐灶,進行固定資產的大量投資與人才招聘培訓,那么轉型升級時間將大大延遲,投入也將大大增加。
中國造船業(yè)利用過剩產能向造航母轉型升級及中國鐵路系統(tǒng)利用過剩產能向高鐵轉型升級的成功經驗表明,中低端過剩產能是向高端產能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中低端過剩產能,不僅企業(yè)缺乏轉型升級的物質基礎,而且企業(yè)會缺乏轉型升級的壓力與動力,企業(yè)會安于現狀,得過且過。而中低端產能過剩與供大于求的市場競爭態(tài)勢,才會形成一種倒逼企業(yè)轉型升級的機制。正如總理在2015 年4月3日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座談會上所說“裝備走出去倒逼提高企業(yè)競爭力”。
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過剩產能“絕不是‘包袱’”。一旦使過剩的中低端產能轉型升級為國內稀缺與依靠進口的高端產能,那就不是包袱而是財富,。中國高鐵是這方面的成功典型。
連美國都對我們的過剩產能羨慕有加,并以外包方式加以利用,所以我們對過剩產能不能一概貶低為無用的負資產。
中國媒體在有關中外經濟合作的報道中總是強調中國要化解過剩產能,就應積極對外輸出(或轉移)過剩產能,但李克強總理把“過剩產能”提法改為“優(yōu)質富余產能”與“優(yōu)勢產能”;用“推進國際產能合作”來替代“對外輸出(或轉移)過剩產能”。這兩個新提法充分凸現了總理的智慧。
其一,過剩產能一詞含有多余、淘汰、落后等貶意,外方會誤以為中國把不需要的多余、淘汰產能硬塞給自己,從中牟利。
其二,對外“輸出”或“轉移”兩詞多少含有點“硬塞”的意思,易引起外方反感,故總理把過去常用“輸出”與“轉移”兩詞改為易被外方接受的“國際產能合作”或“中外產能對接”。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并沒有過去常用的對外“輸出”與“轉移”過剩產能的提法。
其三,所謂過剩是相對而言,對中國或許是過剩,但到國外卻可能成為“優(yōu)質富余產能”或“優(yōu)勢產能”。
2014年12月中旬,李克強總理出訪哈薩克斯坦,哈方原本只希望向中國出口更多的能源與農產品。但李克強總理聽對方介紹了本國的“光明大道”計劃后,不失時機提出一攬子中哈產能合作的計劃。“光明大道”計劃是哈總統(tǒng)納扎爾巴耶夫不久前提出的新經濟政策,核心內容是加強道路、住宅等基礎設施建設。李克強仔細詢問后發(fā)現,哈薩克斯坦本國沒有一個水泥廠、平板玻璃廠,僅有一個鋼鐵廠規(guī)模也很小,根本不能滿足計劃需求。聽到李克強總理這一建議,納扎爾巴耶夫立刻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會談當晚,哈方就緊急制定方案、籌措資金,第二天一早,哈總理馬西莫夫與李克強共進早餐期間商定,將中哈產能合作金額鎖定為180億美元。
中國看似過剩的鋼鐵、玻璃、水泥產能,在工業(yè)不發(fā)達的哈國卻成為優(yōu)質富余產能”。中方某些產業(yè)的產能雖然國內過剩,但并不落后。正因如此才能成為兩國產能合作與對接的基礎。
綜上所述,所謂中低端過剩產能總體而言,利大于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度過剩產能是正?,F象,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促進技術進步與創(chuàng)新。所以各級政府與媒體不能緊盯著過剩產能的弊端,將其全盤否定,甚至視之為無用的負資產與包袱,那就失之偏頗。實事表明,過剩產能完全能通過轉型升級與國際產能合作轉化為財富??偫硇绿岱ㄖ兴N藏的智慧與意義值得經濟工作者與媒體人借鑒思考,媒體有關所謂過剩產能的相關報道也應按總理新提法予以改變改進。
2015年5月16日,中國政府網全文公開發(fā)布《國務院關于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長達7400多字的《指導意見》用詞嚴謹準確,充分體現了總理新提法與相關講話精神,從中找不到媒體常用的“過剩產能”或“過剩產能輸出”之類的提法。
對此,媒體應深刻領會《指導意見》精神,并在國際產能合作的宣傳報道中起到積極與推動作用。我們實行的是黨管宣傳原則,過去一些媒體在宣傳報道中的報道角度明顯有悖于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有悖于中央領導的講話精神,且這類錯誤屢次重犯,宣傳部門如不及時糾正,而是聽而任之,將會重蹈過去7.23動車事故報道的復轍,會在國內外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在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大背景下,過剩產能提法應內外有別,在公開特別是對外宣傳中應采用李克強總理的“優(yōu)質富余產能”或“優(yōu)勢產能”提法。同時希望中國媒體對中國制造要“多栽花,不栽刺”。對中國經濟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多提一些建設性意見,而不是一味橫加指責。在輿論上要為中國經濟發(fā)展與國際產能合作造勢與鼓勁,要輸入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