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瓊
(湖南警察學院 基礎(chǔ)課部,湖南 長沙 410138)
英漢語言中的模糊詞對比初探*
徐瓊
(湖南警察學院 基礎(chǔ)課部,湖南 長沙 410138)
摘要:模糊性是自然語言的基本屬性,了解語言的模糊性對于語言學習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從時間、數(shù)字、感官、質(zhì)量數(shù)量這些方面對英漢語言中不同類型的模糊語言現(xiàn)象進行對比,以期對英語課堂中的詞匯教學及翻譯教學有所啟示。
關(guān)鍵詞:語言的模糊性;模糊詞;體驗哲學
模糊性是自然語言的基本屬性,是語言的一個重要特性。語言的模糊性其實就是“人們認識中關(guān)于對象類屬邊界和性態(tài)的不定性”[1]。而“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精確和模糊的對立,只有在事物與人發(fā)生認識關(guān)系的前提下,即只有在認識活動的范圍里才有意義”。
人們很早就注意到現(xiàn)在稱作模糊詞的那些詞的相對性質(zhì)。早在我國的《易經(jīng)》中就出現(xiàn)了這樣的句子:“上下無常,剛?cè)嵯嘁??!薄独献印分谐霈F(xiàn)了“故有無相生,難易相長,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的句子。這當中“上下”“剛?cè)帷薄半y易”“長短”“高下”“前后”就是幾組模糊詞。西方的萊布尼茨也很早就認識到了自然語言的不精確性。
語言的模糊性的形成有其客觀和主觀的原因。一方面,客觀世界本身就是一個連續(xù)體,事物與事物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并不存在著明顯的界限,這就是為什么模糊性是所有語言共通的性質(zhì)。另一方面,人們在認識世界時帶有主觀因素,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從自身的條件、需要出發(fā),對事物的劃分采取了不同的標準,這就表現(xiàn)在語言中模糊詞的不對等上。比如愛斯基摩人對雪的劃分,他們用來區(qū)分各種各樣的雪的詞就有7種,而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用來表示雪的詞往往是有限的。再比如,漢語中只有“駱駝”一個詞,它相當于英語中的camel,也可細分為dromedary(單峰駱駝)和Bactrian camel(雙峰駱駝)。但據(jù)說阿拉伯語中有四百多個詞表示“駱駝”,因為駱駝曾是大多數(shù)阿拉伯人的重要交通工具[2]。另外,不同民族對同是模糊語的“顏色詞”的內(nèi)部劃分也存在很大差異,甚至沒有哪兩個民族對其劃分是完全一致的。
語言的模糊性是共通的,但語言具有民族性,不同語言中模糊詞的構(gòu)成、意義都不可能是對等的。在此對英漢語言中的部分模糊詞做一個初步探討,以便對于模糊詞的形成、不同語言中模糊詞的差異所體現(xiàn)的語言本質(zhì)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1英漢語言中不同類別模糊詞的對比
1.1表示時間的模糊詞對比
英語中的“morning” “evening” “night”這幾個詞表達的都是模糊的時間概念,它們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同時它們與漢語中的“早餐”“傍晚”“晚上”也并不是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如“morning”,西方人認為從黎明一直到12:00以前,甚至有時正餐以前都可以稱作“早晨”,而說漢語的人所理解的“早晨”的下限一般為8:00~9:00。因而,有些西方人都到了下午了,但是因為沒吃正餐,跟別人打招呼時還說“Good morning”,常常令許多中國人困惑不解。
另外,說漢語的人理解的“傍晚”的下限視天黑的早晚而定,最晚也不會晚于21:00;但歐美人不管天黑早晚,從日落一直到24:00以前這段時間都可以稱作evening。再比如英語中的“Good night”只要是就寢之前都可以說,哪怕說得很早。
1.2表示數(shù)字的模糊詞對比
數(shù)詞本來是表示精確意義的,但與別的詞組合后會由精確詞轉(zhuǎn)化為模糊詞,不再表示數(shù)字原來的確定含義。英語、漢語中都有這樣組合而成的模糊詞。如:
at sixes and sevens 亂七八糟
a couple of days兩三天
a dozen of times有很多次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兩
這里,有些是英、漢語里都用數(shù)詞的組合來表示模糊意義,所用的數(shù)詞相近或略有不同,如“at sixes and sevens”(亂七八糟),“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兩);有些是英語中包含數(shù)詞的表達,而相應(yīng)的漢語卻只能用不包含數(shù)詞的模糊詞來表示,如“a dozen of times”(很多次)。再比如“I have a hundred and one things to do today.”這個句子中的“a hundred and one”翻譯成漢語往往是“很多、特別多”這類模糊詞。
與英語相比,漢語的數(shù)詞表示模糊概念的用法在成語與詩歌中特別常見。如成語中的“一心一意”“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五體投地”“五十步笑百步”等;再比如詩歌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萬徑人蹤滅,千山鳥飛絕”等等。
1.3與感官有關(guān)的模糊詞對比
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這幾種感官從表面上看起來是界限分明的,但是語言中表達這些感覺的詞卻往往相通,不區(qū)別其中的界限,變成模糊的了。
如漢語的“味”從“口”,在《說文解字》中只注明了“滋味”一義;后來從味覺引申到嗅覺,如“氣味”“香味”?!跋恪眲t相反,《說文解字》注作“芳”,最初指的是黍香,后來才從嗅覺引申到味覺,如“飯吃起來很香”[3]。英語中的flavor表示味道,但其最初的意義卻是“香味”“氣味”,引申過程與漢語的“味”相反。
在修飾感官的形容詞當中也存在這種情況。例如:“尖(銳)”本來是同觸覺相關(guān)的,但是現(xiàn)在也廣泛用來表示視覺(眼睛尖、尖塔),聽覺(耳朵尖、尖叫、尖銳的聲音),嗅覺(鼻子尖)。英語中也有類似的形容詞,如:
a harsh texture毛糙的織物
a harsh voice刺耳的聲音
a harsh light刺目的光線
a harsh color耀眼的顏色
再比如英語中的beautiful,既可以說beautiful face(漂亮的臉蛋),也可以說beautiful voice(悅耳的聲音),speak beautiful English(說一口漂亮的英文),或sings beautifully(唱得非常動聽)。
雖說這些表示感官的模糊詞中英漢意義相近,但也不是完全對等的。如“耳朵尖”“眼睛尖”可以說“have sharp ears”“have sharp eyes/ be sharp-eared”,但“鼻子尖”卻不能說“have sharp nose”,而是“have a sharp/ acute sense of smell”。
1.4表示質(zhì)量、數(shù)量、程度和頻度的模糊詞對比
質(zhì)量、數(shù)量、程度和頻度等概念存在一定的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在一定的語境下,某個詞可以用來表示質(zhì)量、數(shù)量等多個概念。如good的用法:
The cake is good.(表質(zhì)量)
We walked a good distance today. (表數(shù)量,包括度量、長度)
She had a good cry.(表程度)
He is a good correspondent. (相當于He often writes letters to others. 在該句中g(shù)ood表頻度)
漢語中也有類似的用法,如“他是一個好人”這句話中的“好”表示質(zhì)量,而“他好好地吃了一頓”這句話中的“好好地”既可以表示質(zhì)量也可以表示數(shù)量,該句相當于“他大吃了一頓”或“他吃了豐盛的一餐”,或兩義兼有。
另外,英語中表示程度高的副詞與漢語有所不同。英語中常用的表程度的副詞有very, pretty, rather, extremely, 相當于漢語中的“非常”“極其”“很”。但英語中還有為數(shù)眾多的表程度的模糊詞。如:
與“強”的概念相關(guān)的:strongly, powerfully…
與“顯著”的概念相關(guān)的:remarkably, markedly, noticeably…
與“恐懼”的概念相關(guān)的:awfully, dreadfully…
這些詞譯成中文時往往是“很”“非?!薄皹O其”“極大地”“大大地”這些為數(shù)有限的模糊詞。
2英漢語言中模糊詞對比的分析
根據(jù)認知語言學中體驗哲學的觀點,人們在語言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并不是簡單地將單詞與意義相聯(lián)系,而是基于人們的生理、生活經(jīng)驗,將客觀世界范疇化和概念化,進而依附于語言符號,形成意義,自身的經(jīng)驗也成為眾多的對其他具體現(xiàn)象及比較抽象的現(xiàn)象進行概念化的投射的源泉[4]。這也就是為什么不同民族對于同一事物表達的詞匯是有差異的。
以本篇中所對比的英漢語言中的模糊詞為例。首先是表達時間概念的模糊詞。之所以英語中的“morning” “evening” “night”這幾個模糊詞與漢語中的“早餐”“傍晚”“晚上”并不是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是因為中西方人們的生活習慣存在差異。中國文化信奉的是順應(yīng)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而說漢語的人理解的“早晨”的下限是8:00~9:00;而漢語中的傍晚也是依據(jù)日落、天黑的早晚而定,一般不會晚于21:00。而西方人比較注重對個人生活習慣的尊重,所以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西方人認為沒有吃正餐之前都可以稱為“morning”,而從日落到就寢之前的這段時間都可以稱為“evening”。
再比如英漢語中與數(shù)字有關(guān)的模糊詞。相對來說,漢語中包含數(shù)詞但體現(xiàn)模糊概念的表達方式較英語更多,這是因為西方語言體現(xiàn)西方人思維的相對嚴謹性,而漢語的語言更富想象力,更善于用具體的東西來表示抽象的東西。英漢語中與感官有關(guān)的模糊詞相似度較高,這是因為感官詞意義的擴展正好體現(xiàn)了認知語言學中的體驗哲學觀。感官是人的基本生理功能,人類很久以前就發(fā)現(xiàn),人的各個感官之間是相通的,因此不難理解眾多表示感官的詞所修飾的感官的界限是模糊的。
通過對英漢語語言中模糊詞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英語語言與漢語語言在表達上的一些相近和不同之處,而這些相似和差異某種程度上體現(xiàn)了語言的本質(zhì),即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文化的體現(xiàn)。如果在英語教學的課堂中將兩種語言中的模糊詞加以比較并指出其深層次原因,對更好地習得英語、避免英語語用錯誤及掌握英漢翻譯技能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維振.從現(xiàn)象學的角度反思范疇和語義模糊性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0):59-61.
[2]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3] 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校對晏小敏)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6.041
收稿日期:20151224
基金項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平衡活動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湘教通[2014]247號)
作者簡介:徐瓊(1980-),女,湖南新寧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學及英語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6-01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