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巧玲
“真語文”在高中課堂的體現(xiàn)
——以探析黃厚江老師的《葡萄月令》教學為中心
蔡巧玲
隨著語文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各種語文教學理念層出不窮,各大語文教育名家各執(zhí)己見、推陳出新,紛紛展示自己獨特的研究成果。部分一線語文教師僅著重展現(xiàn)自身成果,從而讓語文課堂變相地成為了教師展現(xiàn)自我、標新立異的舞臺。我們把這種語文課堂稱之為“假語文”課堂。有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伴隨而來的就是對“真語文”回歸的呼喊聲,“真語文”就是立足于語文學科,教師教授給學生真的文化、真的知識,讓學生從語文知識出發(fā)感受真情,培養(yǎng)審美??梢哉f,黃厚江老師的《葡萄月令》教學就是將“真語文”的真、“真語文”的情、“真語文”的美在高中課堂上充分體現(xiàn)的一個示范。
假語文;真語文;高中課堂;黃厚江;《葡萄月令》
迄今為止,關于語文的教育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育卻是從其獨立分科而算起的,只有近百年。獨立設科后,語文教育才從倫理道德教育轉向具有科學意義的學科教育,從而教給學生符合時代生活所需要的語文知識,使學生在時代背景下形成較為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語文,在這近百年里一直作為文化的承載者、信息的傳遞者及思想的啟蒙者,也因而展示著其自身價值。當今,為響應時代的創(chuàng)新號召,語文也在尋求自身的創(chuàng)新,而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教學的理念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
在探尋之路上,作為領路人的語文教師,必須站在時代的前沿,用發(fā)展性的眼光來探尋語文發(fā)展的最終奧秘。與此同時,作為教育者也必須要保持語文的本真性 (即傳播本真文化、傳遞真情實感、傳達真切知識)。然而,當下的語文教學界卻慢慢地丟失了語文教學的最初目的,語文課看上去不再是語文課,而逐漸地演變成了一堂堂表演課、音樂課、思想品德課等。教師在講臺上意氣風發(fā)地演唱,學生如粉絲般地盲目推崇、捧場,表演的主角與配合的群眾演員之間相互應和。像這些離經叛道的、變異的語文課及相關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不得不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反思!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著力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其終身學習和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1]確實,在中學階段,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目標是為了讓學生獲得聽、說、讀、寫的能力且應用于生活中。這也是語文的本色所在。然而,在現(xiàn)階段語文教學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卻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有悖于語文角色及使命的現(xiàn)象。
“假語文”便是這之中突出的一個現(xiàn)象。語文課堂成為了教師拿來展現(xiàn)自己新意的舞臺,而學生則被當做是群眾演員,我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一味地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特立獨行和與眾不同而忽視了語文的最初使命。例如,某老師講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激情昂揚,他在講臺上提前設下機關,講到炸碉堡時,老師一跺腳,臺上轟隆巨響電光石火煙霧繚繞,臺下聽課的老師和學生以為是地震,全嚇跑了。這時候,教學過程就僅僅是教師的個人表演,拙劣而毫無意義。再如,《再別康橋》是關于詩人徐志摩對友人和情人的懷念的詩作,有些老師非得說它表達的是詩人熱愛祖國、熱愛故土的情感。一部分教師追求與眾不同的教學效果,所以產生這種嚴重曲解原文意義的解讀,這嚴重背離了作者的原意??梢钥吹剑處熃巧缪莸腻e位導致了“假”語文的出現(xiàn)。再者,還有語文教師將語文課變成了思想品德課,把目標制定在培育孩子“五講四美三熱愛”的現(xiàn)代道德觀上。例如《斑羚飛度》的教學,一些老師單一地都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老斑羚犧牲自己來成全小斑羚飛躍懸崖的這種無私、偉大的母愛上,讓學生去學習老斑羚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在課本中習得正確的價值觀。
眾所周知,語文既是一門傳達思想的學科,又是一門傳授基礎的文字知識的學科。如果語文教師只一味強調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忽視了對基礎文字的表達與啟發(fā),那么語文也就失去了它最基本的職責。思想的領悟必須建立在對文字的認識及理解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語文知識來承載,文本蘊含的思想也就無從體現(xiàn)了。
在這些有悖于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行為甚囂塵上之際,語文教學界對“真語文”回歸的呼喊聲也越來強烈了。葉圣陶先生說:“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盵2]從葉老先生的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語文”就是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合稱。江西師范大學的歐陽芬教授也說:“語文是以語音,文字,詞匯為物質材料,以句法,章法,修辭為組合手段,通過聽說讀寫的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形式,表達或吸收思想感情及信息的交際成品?!睆囊陨媳硎鲋校覀兛梢哉J識到,“語文”是建立在一定的語文學科知識的基礎之上傳達情感和意識的一門學科。那么,語文教學就應以文本為主,就文本本身來進行語文知識的傳授。語文教學的原則便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師生合作之中完成知識的獲取和思想的升華。語文教學的內容除了基礎知識的教授,還應該進一步在情感價值觀和意識傳達層面進行努力。
那什么是“真語文”?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先生認為,“真語文”的基本要求是以語言為核心,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為目的。[3]從這我們能夠看出“真語文”的基本特征所在:其一,教學目標應立足于文本來傳授語文知識?!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語文教師的目標不應該限于課文內容的教授,而應該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其二,教學方法應遵守“二主”原則來貫穿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方法應當以教師分析理解課文為主導,以學生的實踐練習為主體,將各個教學活動進行系統(tǒng)地組織;其三,教學內容應圍繞 “真”“情”“美”主旨來提升思想境界。
“真語文”是立足于文本,遵守“二主”原則,力求“真”、“美”、“情”的真實語文教學。那么“真語文”的特征是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具體展現(xiàn)的呢?下面,筆者將對黃厚江老師的《葡萄月令》教學進行探究與分析。
在2016年“真語文”南昌站的活動中,黃厚江老師為南昌二中的高二學生講解了課文《葡萄月令》?!镀咸言铝睢肥翘K教版高二語文選修教材中的一篇課文,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抒情性散文,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一年之中與葡萄的種植、培育、采摘、貯藏等有關的“知識”。在講解這篇課文時,黃老師用的是一種娓娓道來又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方式帶領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從而尋求最本真的語文知識。開篇時,黃老師以問題“文中哪個詞用的次數(shù)最多”入手,范讀一二段,讓學生在教師范讀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課文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及句子的長短等來探究這篇文章的語言風格。從學生回答“了”字在文章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出發(fā),黃老師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樸素、家常、口語化的語言特點。其次,黃老師又從課文長短句結合的句式特點,如“黑色的土地里,長出了茵陳蒿。碧綠。”引導學生體會語言淡而有味并且富有表現(xiàn)力的特點。一篇文章的生動總是與它使用的修辭手法相關,因此黃老師也鼓勵學生找出具體例子來佐證作者這篇看似普通卻又意味深長的文章特色之所在,帶著問題——“為什么會得到很好的評價,為什么能夠選進課文中當范文”去深入探究作者的苦心經營之處及文章的結構特點,激發(fā)學生細讀文本、精讀文本的興趣,立足于文本來解析語言風格。黃老師通過文中描寫葡萄生長過程的字數(shù)不同總結出文章詳略得當?shù)奶攸c,通過寫葡萄的生長、葡萄的種植及與葡萄無關的四季景色的變化等描寫內容得出這篇文章屬于“神散而形不散”的散文結構特點。這種逐步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在黃老師的這一教學片斷中,我們可以看出,黃老師在文本的基礎上與學生共同探索了文本學習中的語言風格、相關分析方法與總結方法。期望學生明晰語言特色可以從語言文字出現(xiàn)的頻率和詞性來入手,文章結構可以從語句的組織形式來探析。換句話說,“真語文”即是基于文章內容,結合文中的具體的詞句來向學生傳授語言特色、語言風格、語言結構方面的語文基礎知識。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獲取語文基礎知識,就如韓雪屏老師說的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xiàn)實”[4],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去探索更多未知的知識,為學生未來的終身學習提供必要的基礎。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只是一個例子”,課文也只是一個例子。對知識的獲得與事物的理解,都需要經歷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而從抽象到具體的轉化過程需要主體清楚而詳實地進行闡釋。我們上面分析的黃老師通過《葡萄月令》這篇課文來引導學生掌握語言風格和散文化的結構的過程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語文教材及課文文本就是抽象知識具體化的重要載體,教師需重視課本知識的教學,才能讓受教者更好地掌握知識。
黃老師的課主要以教師為主導分析理解課文,以學生為主體實踐練習解答課文,教師的“問”與學生的“答”完美地結合。在知識教學步驟中,黃老師從語言特色、語言風格、語言結構三個方面進行教學,可以看出,黃老師扮演的主要是一個問題的主導者,在問題的提出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和嘗試解決這些問題。知識教學層面上,體會作者的真實情感是語文文本教學里的重要原則。所以,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黃老師激勵學生自己提出自己心中對這篇文章存在的疑問,使學生進入自我解讀文本的角色,隨后從學生提出的“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什么”的這一問題入手來探究作者的情感。從這可以看出,黃老師從知識教學步驟中的引導者變成了發(fā)現(xiàn)問題步驟中的啟發(fā)者,學生成為了發(fā)現(xiàn)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主人,課堂教學的方向由學生的問題來主控,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現(xiàn)代課堂理念。
進而,引導者順水推舟,黃老師利用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要求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壓縮。這一要求對于高中生來說相當于是文章概括能力的考察,同時又區(qū)別于概括能力的訓練。學生在對課文的壓縮過程中,其最初概括的是“葡萄的生長”或者是“葡萄的種植”,而學生的答案與老師的答案“葡萄一月在窖,二月出窖,三月上架,四月澆水、施肥,五月開花,六月澆水、噴藥、打條、掐須,七月掐須、打條、噴藥、追肥,八月著色,九月下了果子,十月自由生長,十一月十二月入窖”的參考答案是有出入的。在經過多名學生的回答之后還未得出理想的答案,黃老師一步一步耐心地引導學生,在學生未能答到點上時,黃老師一直以鼓勵的語言激勵學生仔細想想。在多名女同學回答完畢后還未答出,黃老師就說:“我們這個班都是女孩子在說,來,讓我們班站出來一個男人來回答下,我們的男人在哪里?”這句話引來學生的一陣大笑,同時也激勵了班上一些男孩子踴躍地站起來回答問題。課堂上黃老師的這一幽默的話語調節(jié)了學生思考的緊張,同時又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激發(fā),在經過學生一個個的回答后答案越來越接近理想答案,最終在黃老師的引導下一位女同學說出了答案。
可以看出,黃老師在課堂上一直扮演著一個引導者和激勵者的角色,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與探索。此類教學方法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同時又提供給學生以實踐的時間,讓學生敢說、會說、能說。在了解了《葡萄月令》一文的語言特色、語言風格及具體的內容之后,黃老師從隱晦的課文標題含義入手來讓學生自主地區(qū)分說明文與散文的區(qū)別,以問題“什么是月令?”來引發(fā)學生思考,強調從壓縮的內容來看這篇文章應該是散文而不是說明文,從而觸發(fā)學生頭腦中的原有知識與黃老師提出的疑問中所蘊含的新知識的碰撞,讓學生回到對語言特色的分析,更透徹地了解本文的行文特色及結構,出演并確立一個盡職盡責的引導者的身份。
黃厚江老師說“語文教學應該真,應該有情,更應該美。 ”所謂“真”,就是不做作,不虛夸,不弄假,不故弄玄虛,遵循規(guī)律,實事求是。所謂“情”,就是感受“情”,交流“情”,表達“情”。所謂“美”,指內容的美,美的文章,美的感情,美的文字等。[5]包含“真”、“情”、“美”這三點的語文課體現(xiàn)了語文課不同于其他任何一個學科的特征。
黃老師在帶領學生領悟文章情感的教學步驟中引用了汪曾祺女兒回憶汪老的《老頭兒汪曾祺》一書中的一段話,讓學生找出聽到的關鍵詞,引導學生思考在女兒的話語中表現(xiàn)的作者對葡萄的感情。這里體現(xiàn)了內容的真。首先,他借用作者女兒的追憶將作者的形象真實地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女兒回憶的文字好像直接把作者站在葡萄樹下為葡萄澆水施肥的場景展現(xiàn)出來了,這證明了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其次,他讓學生聯(lián)系文章中一些對葡萄描寫采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來進行回答,這一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找出了把葡萄比作孩子、少婦的句子,自然而然學生能夠想到作者把自己比作葡萄的父親這一引申意義,引領學生體會作者對葡萄的喜愛之情。
鼓勵每一個學生開口說、敢說,進而能說、會說,讓學生聯(lián)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學感悟站在文章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絲絲真情。在知識的教學時,黃老師從語言特色的隨性美、行文結構的散文美入手讓學生體會美感。黃老師的教學語言生動而幽默,且具有時時啟發(fā)、步步設疑的教學特色。同時,黃老師巧妙地使教學步驟環(huán)環(huán)相扣又回環(huán)往復,自如地掌握課堂進程,又適時地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留白,真不愧是美到極致的課堂。黃老師引領學生走向對文章主旨及作者生活態(tài)度的領悟,在經過文章語言文字的推敲理解及行文結構的掌握之后作者豁達和熱愛生命的人生觀都明晰地展現(xiàn)在了學生的面前。學生這時也愿成為自己生活中的葡萄,懷著熱愛、懷著豁達。
可以說,語文知識的講授、情感的探究都潛移默化地被黃老師融進這堂課的教學中。整堂課以語文基礎知識為切入點,以語言為核心,以學生的獨立思考為依據(jù),讓學生敢說話、說真話、訴真情、真訴情。在黃老師看來,閱讀教學就是“以文本理解為基礎,以問題探討為引導,以語文活動為主線”三者的一種交互活動的過程,而閱讀教學的任務就是在這種交互活動中實現(xiàn)“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閱讀中獲得積累、在閱讀中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閱讀教學目標。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頁。
[2]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第138頁。
[3]黃厚江:《把語文上成語文課》,《語文建設》,2013年第5期,第4頁。
[4]韓雪屏:《真語文的標志:堅守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建設》,2013年第9期,第19頁。
[5]黃厚江:《語文“三味”與詩意》,《黃厚江本色語文系列》,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29d4d601011c2m. html。(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編輯:舍予
責任編輯: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