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xué)文學(xué)院)
明清學(xué)人對曹植及其文章的評論輯要*
王 莉
明清時(shí)期文論家對曹植及其文章的關(guān)注,與曹植別集的刊刻、漢魏六朝總集的編纂以及明代的復(fù)古思潮等都有著密切聯(lián)系。基于此,文論家對曹植的文章做出更細(xì)致深刻的評論。因此,對這些評論加以收集整理,可更全面透徹地了解曹植在明清時(shí)期的文章學(xué)史地位。
明清時(shí)期評論家對曹植及其文章方面的功績做出概括性評價(jià),分為三類:
(一) 知人論世,綜述曹植及其文章的成就。
明李夢陽作《陳思王集序》(節(jié)選):
明徐伯虬《曹子建集序》(節(jié)選):
又下論于魏,鄴中數(shù)子,文學(xué)特茂,若曹子建之徒。鐘參軍曰:“曹、劉文章之圣,陸、謝體貳之才。”今集中五言詩及賦、表等作,是為建安之冠也。鏗鏘乎古之遺聲也耶?宛而不險(xiǎn),質(zhì)而不靡,蓄而不虛,節(jié)而不巧,幽憤而有余悲,其可謂古之遺聲也已。夫入戶升堂,務(wù)學(xué)之大限也。究原作者,未有不祖漢之風(fēng),而不本之魏也耶。然陸平原、謝康樂二子,則又并祖于子建。夫詩,風(fēng)也。風(fēng)之被于草木,聲斯動焉。陳思才氣慷慨,本末協(xié)則卓追漢奧,庶為近之已。視彼騁虛靡雅,絢采蕩真者,其何以哉。雖然,積忠秉貞,憤切世用,窘束藩遷,惓惓焉多思京之哀矣。獨(dú)文明不諒乎哉,阸其施而竟殞滅之也,不可不謂之非天也。尚賴定著作者,咸鑒視焉,詎不式風(fēng)百世矣乎。*書于“《曹子建集》十卷郭云鵬刻本”后,(清)朱緒曾:《曹集考異》卷十一,《續(xù)修四庫全書》130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47頁。
明胡纘宗《陳思王集序》:
予有《陳思王集》十卷,吳刻也。予雖雅耽陳集,以刻佳,每珍惜焉。暇日江按察西皋謂予曰:“近刻唐、宋集多矣,而思王集顧鮮,夫魏雖不及秦、漢,豈唐、宋所得擬邪?故讀陳賦頌,當(dāng)知不愧馬、楊;讀陳詩歌,當(dāng)知不愧蘇、李,體雖啟乎魏,而致自出乎漢也,百代學(xué)士大夫所當(dāng)觀法者?!庇柙唬骸拔ā!痹唬骸拔淖缘渲?,詩自風(fēng)雅,后惟秦、漢,惟漢、魏。魏近漢,故風(fēng)未漓。曹氏父子兄弟,固魏之源,實(shí)漢之支也。體被文質(zhì),詞兼雅怨,而渾樸典則,溫厚雋永,自為太羹玄酒,增冰椎輪。迨夫晉、宋,文始麗、詩始工矣。故唐以大家名世如韓、柳,咸遜建安;以古調(diào)名家如陳、李,咸宗黃初。思王集顧可少傳邪?”予曰:“唯?!薄皣L聞之,子建出于國風(fēng),退之有本子建處,骨氣奇高,辭彩華茂,粲溢今古,卓爾不群。信乎懷鉛吮筆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輝以自燭。故欲入蘇、李、馬、楊之室,子建其戶乎。欲登風(fēng)雅典謨之堂,子建其階乎?!庇柙唬骸拔??!彼纪踉婇g有刻本,而集則無多。按察君索予刻,許之。既以棗不及式,改刻之天水郡齋。屬予序。予因諗天水有《李陵集》,有《趙充國集》,有《趙壹集》,有《秦嘉集》,皆漢人,今亦皆無刻。豈唐宋易為功而漢、魏為力邪。西皋子曰:“唯?!?(明)胡纘宗:《鳥鼠山人后集》卷二,《四庫存目叢書》集部62冊,第461頁。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三:
走筆成詩,興也;琢句入神,力也。句無定工,疵無定處,思得一字妥貼,則兩疵復(fù)出;及中聯(lián)愜意,或首或尾聲又相妨。萬轉(zhuǎn)心機(jī),乃成篇什。譬如唐太宗用兵,甫平一僭竊,而復(fù)干戈迭起。兩獻(xiàn)捷,方欲論功,余寇又延國討。百戰(zhàn)始定,歸于一統(tǒng),信不易為也。夫一律猶一統(tǒng)也,兩聯(lián)如中原,前后如四邊。四邊不寧,中原亦不寧矣。思有無形之戰(zhàn),成有不賞之功,子建以詞賦為勛績是也。*(明)謝榛:《四溟詩話》,中華書局,1985年,第46頁。
清朱緒曾《曹集考異》卷十一《曹子建集校輯敘錄(節(jié)錄)》:
東漢尚風(fēng)節(jié),子建之精光浩氣長留天地間者,在文辭不在風(fēng)節(jié),偶持風(fēng)節(jié)要不因此增重也?!咏ǖ卤?,于魏有罪,于漢無功,惟是自少至終,篇籍不離手,文則兩京具體,詩為百代宗工,是能立言不朽,視立德立功曾何懸別。*(清)朱緒曾:《曹集考異》,《續(xù)修四庫全書》1303冊,第551頁。
(二) 概述曹植為文的才情。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二:
屈、宋為詞賦之祖。荀卿六賦,自創(chuàng)機(jī)軸,不可例論。相如善學(xué)楚辭,而馳騁太過。子建骨氣漸弱,體制猶存。庾信《春賦》,間多詩語,賦體始大變矣。子美曰:‘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詞賦動江關(guān)?!幸宰栽?,非稱信也。*(明)謝榛:《四溟詩話》,中華書局,1985年,第25頁。
清顧云《盋山談藝錄》:
曹子建有名貴氣。*王水照:《歷代文話》第六冊,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第5853頁。
清鄧?yán)[《藻川堂譚藝》:
物莫能兩大,其斯之謂也乎?李、杜、王、孟之不能于文也,其心思有所專注耳。兼之者,其子建、淵明乎?然亦不能備諸體也。*王水照:《歷代文話》第七冊,第6200頁。
清胡念修《四家纂文敘錄匯編》卷二:
不搰于同,不獨(dú)于異,其來也首首,其往也曳曳,動靜與適,而不為固植,則陸機(jī)、潘岳之為也。其原出于張衡、曹植,矯矯乎震時(shí)之俊也。*王水照:《歷代文話》第七冊,第6227頁。
清王葆心《古文辭通義》卷四:
杜詩:“文章曹植波瀾闊?!?王水照:《歷代文話》第八冊,第7212頁。
清王葆心《古文辭通義》卷六:
李申耆《答湯子垕》云:“駢體導(dǎo)源《國語》及先秦諸子,而歸之張、蔡、二陸,輔之以子建、蔚宗,庶幾風(fēng)骨高嚴(yán),文質(zhì)相附?!?王水照:《歷代文話》第八冊,第7309頁。
清王葆心《古文辭通義》卷八:
曩吾觀于古之善為詩文者,若賈生、太史公、子建、子美、退之、子瞻,皆取其全集玩之,謂彼特異古今者,其才其氣殆天授,不可幾也。蕭穎士論文曰:“六經(jīng)之后有屈原、宋玉,文甚雄壯而不能經(jīng)。賈宜文詞最正,近于冶體。枚乘、相如亦瑰麗才士,然而不近風(fēng)雅。揚(yáng)雄用意頗深,班彪識理,張衡弘曠,曹植豐贍,王粲超逸,嵇康標(biāo)舉,左思詩賦有雅頌遺風(fēng),干寶著論近王化根源,此后尤夐絕無聞焉?!?王水照:《歷代文話》第八冊,第7433頁。
清陳康黼《古今文派述略·兩漢三國時(shí)之文派》:
曹氏兄弟子桓(名丕,即魏文帝)、子建,并工為文?!晃牟伸橙弧S诰_藻豐縟之中,運(yùn)簡質(zhì)清剛之氣,蓋將結(jié)兩漢散體文之局,開六朝駢體文之先者也,謂之辭勝可也。*王水照:《歷代文話》第九冊,第8159頁。
清唐恩溥《文章學(xué)》:
然魏之三祖,并工詞章,陳思王之才,尤為杰出。*王水照:《歷代文話》第九冊,第8726頁。
清唐恩溥《文章學(xué)》:
夫以子建之明煉……而征引古義,其失如此,則精審之難,亦可知矣。*王水照:《歷代文話》第九冊,第8752頁。
清徐昂《文談》卷二:
兩漢尊崇經(jīng)學(xué),名儒輩出,魏武父子才思雄駿……*(清)徐昂:《文談》卷二,1952年南通區(qū)韜奮印刷廠,第3頁。
清褚傅誥《石橋文論》:
自漢魏四百余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相如巧為形似之言,二班長于情理之說,子建、仲宣以氣質(zhì)為體。*王水照:《歷代文話》第十冊,第9663頁。
姚永樸《文學(xué)研究法》:
陳思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瑯。*(清)姚永樸:《文學(xué)研究法》卷二《運(yùn)會》,黃山出版社,1989年版,第50頁。
劉師培《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
如曹魏初年,陳思王與陳群、王朗輩華質(zhì)不同。陳思殆東漢之殿軍,群、朗則魏晉之先導(dǎo)。*(清)劉師培:《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中國中古文學(xué)史講義》,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第169頁。
劉師培《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
建安以后,群雄分立,游說風(fēng)行。魏祖提倡名法,趨重深刻,故法家、縱橫又漸被于文學(xué),與儒家復(fù)成鼎足之勢。儒家則東漢之遺韻,法家、縱橫則當(dāng)時(shí)之新變也。七子之中,曹子建可代表儒家,其作法與班蔡相同,氣厚而有光,惟不免雜以慨歡耳。*(清)劉師培:《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中國中古文學(xué)史講義》,第143頁。
(三) 通過列舉具體作品,肯定其文章成就。
明張溥《陳思王集題辭》(節(jié)選):
王初蒙寵愛,幾為太子,任性章釁,中受拘攣,名為懿親,其朝夕縱適,反不若一匹夫徒步??犊?jiān)?,求通親戚,賈誼奮節(jié)于匈奴,劉勝低首于斗樂,斯人感慨,豈空云爾哉。司馬氏睥睨神器,魏忽不祀,彼所綢繆者藩防,而取代者他族,思王之言不再世而驗(yàn),然則《審舉》諸文,固魏宗之磐石也。集備眾體,世稱繡虎,其名不虛。即自然深致,少遜其父,而才大思麗,兄似不如。人但見文帝居高,陳王伏地,遂謂帝王人臣文體有分,恐淮南、中壘不為武、成受屈也。黃初二令,省愆悔過,詩文拂郁,音成于心,當(dāng)此時(shí)而猶泣金枕、賦《感甄》,必非人情。論者又云,禪代事起,子建發(fā)憤怨泣,使其嗣爵,必終身臣漢,則王之心其周文王乎。余將登箕山而問許由焉。*(明)張溥著,殷孟倫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92頁。
清丁晏《陳思王詩鈔原序》:
詩自《三百篇》《十九首》以來,漢以后正軌顓門,首推子建,洵詩人之冠冕,樂府之津源也。其接武子建,杰然為詩家大宗,若陶之真摯,李之瑰逸,杜之忠悃,而其原皆出子建。陶、李、杜三家詩,后世盛行,而子建傳之者少,非數(shù)典而忘其祖乎?惟梁《文選》甄錄頗富,攬其精英。梁《詩品》謂“人倫之有周、孔,羽群之有鸞、鳳”,又謂“孔門用賦,陳思入室?!笔挕㈢姸蕿橹?。自斯以后,稱之者希矣。至其人品之高,志量之遠(yuǎn),忠君愛國,情見乎辭。觀于《洛神》《九詠》,屈靈均之嗣聲;《求試》諸疏,劉更生之方駕;《與楊德祖書》,不以翰墨為勛績,詞賦為君子。其所見甚大,不僅以詩人目之。即以詩論,根乎學(xué)問,本乎性情,為建安七子之冠。后人不易學(xué),抑亦不能學(xué)也。余暇日鈔合一編,繹諷誦。聆于耳者,黃鐘之元音也;咀于口者,太牢之厚味也;耀于目者,錦繡纂組之章也;洽于心者,興、觀、群、怨之旨也。溯而上之,覺《國風(fēng)》《小雅》之遺,溫柔敦厚之教,去古未遠(yuǎn)。余特表而出之。古人言,知我者希則我貴。后有賞音必常寶貴。追古作而挽末流,詩鈔其可重矣乎。同治二年秋,山陽七十叟丁晏敘。*(清)丁晏:《曹集詮評·原序》第二冊,商務(wù)印書館,民國二十年,第1頁。
清丁晏《陳思王年譜序》:
……觀其《酒賦》乃以為淫荒之源,“先王所禁,君子所斥”,是豈耽酒者哉!……《審舉》一疏,極論當(dāng)權(quán)者“謀能移主,威能懾下”,“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督逄镎f》以齊諸田晉六卿、魯三桓為諸侯之蝎?!跫炔挥?,自傷同姓見放,與屈子同悲,乃為《九愁》《九詠》《遠(yuǎn)游》等篇,以擬《楚騷》,又?jǐn)M宋玉之辭,為《洛神賦》,托之宓妃神女,寄心君王,猶屈子之志也。*(清)丁晏:《曹集詮評·附錄》,文學(xué)古籍出版社,1957年。
清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卷二:
子建人品甚正,志向甚遠(yuǎn),觀其《答楊德祖書》,不以翰墨為勛績,詞賦為君子;《求通親親表》《求自試表》,仁心勁氣,都可想見。即《洛神》一賦,亦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其賦以朝京師還濟(jì)洛川入手,以“潛處于太陰,寄心于君王”收場,情詞亦至易見矣。蓋魏文性殘刻而薄宗支,子建遭殘謗而多哀懼,故形于詩者非一,而此亦其類也。首陳容色以表其才,次言信修以表其德,繼以狐疑為憂,終以交結(jié)為愿,豈非詩人諷托之常言哉!不解注此賦者何以闌入甄后一事,致使忠愛之苦心,誣為禽獸之惡行。千古奇冤,莫大于此。予久持此論,后見近人張君若需《題陳思王墓》詩云:“《白馬》詩篇悲逐客,驚鴻詞賦比湘君?!弊孔R鴻議,瞽論一空,極快事也。*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diǎn):《清詩話續(xù)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2026頁。
明清文人對曹植辭賦類作品的關(guān)注,除了上文的整體風(fēng)格評價(jià)之外,還表現(xiàn)在具體辭賦作品的評價(jià)上。
(一) 《洛神賦》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
“神光離合,乍陰乍陽。進(jìn)止難期,若往若還。轉(zhuǎn)盼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此子建之賦神女也。其妙處在意而不在象,然本之屈氏“滿堂兮美人,忽與余兮目成”“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余兮善窈窕”,變法而為之者也。*(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695冊,第464頁。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
《洛神賦》,王右軍大令各書數(shù)十本,當(dāng)是晉人極推之耳。清澈圓麗,神女之流,陳王諸賦,皆《小言》無及者。然此賦始名《感甄》,又以《蒲生》當(dāng)其《塘上》,際此忌兄,而不自匿諱,何也?《蒲生》實(shí)不如《塘上》,令洛神見之,未免笑子建傖父耳。*(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695冊,第457頁。
明楊慎《升菴詩話》卷十四:
曹子建《洛神賦》以“流風(fēng)回雪”比美人之飄搖。雪固自有艷也,然雪之艷非韋不能道,柳花之香非太白不能道,竹之香非子美不能道也。*丁福保著:《歷代詩話續(xù)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第933頁。
極力步驟《神女》而更加之精刻,然天趣卻翻不及。又:鋪敘絕有條理,顧翻覺近今。
是千錘百煉,語精而細(xì)。*(明)閔奇華:《文選瀹注》,國家圖書館藏天啟二年(1624)烏程閔氏自刻本。下引閔奇華《文選瀹注》均據(jù)此本。轉(zhuǎn)引自《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分典》,第445頁。
明屠隆《文章四題·古今鉅文》:
……語綺麗則宋玉《高唐》《神女》二賦,《史記·司馬相如傳》,伶玄《趙飛燕外傳》,陳思王《洛神賦》,王子年《燕昭王》,謝莊《殷淑妃誄》《月賦》,宋之問《秋蓮賦》,元微之《連昌宮辭》。夫萬千祀作者佳篇不乏矣,而余取其會心者如此,譬之披沙揀金,往往見寶。饑可使飽,寒可使溫,倦可使醒,憂可使喜,何必罷精神于汗牛充棟,兀兀經(jīng)年,作書中老蠹魚乎?*(明)屠?。骸而櫚?,《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89冊,234頁。
明末清初談遷《棗林外索》卷二:
晉江黃鳳翔曰:“《洛神賦》非感甄也?!痹┰贞愃?,處于危疑顛沛之會,故感甄也?!短靻枴吩唬骸昂嗌浞蚝硬薇寺鍨I。”《遠(yuǎn)游賦》曰:“騰告鸞鳥迎宓妃。”植自附屈原而不敢顯語,托宋玉也。*(明末清初)談遷:《棗林外索》,《續(xù)修四庫全書》1135冊,第200頁。
清洪若皋《梁昭明文選越裁》卷三:
清馬位《秋窗隨筆》:
《洛神賦》大似《九歌》。*(清)馬位:《秋窗隨筆》,《叢書集成續(xù)編》(157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第129頁。
清牟庭相《雪泥書屋雜志》卷四:
曹子建《洛神賦》曰:“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jìn)止難期,若往若還。轉(zhuǎn)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崩钭⒃唬骸奥屐`即神而言。若者,夫神萬靈之總稱。言若所以類彼,非謂此為非神也。”庭按,前文云“睹一麗人”,又云“嗟佳人之信修”,蓋視之則人也,而飛行飄忽,則若神也,于文意無妨。注何必曲說?!傲璨ㄎ⒉健?,言涉湍瀨而來也?!傲_襪生塵”,言已登此岸履地上也。遙望凌波,若危若往,接持羅襪,若安若還?!稗D(zhuǎn)眄流精”,與余目成也。“光潤玉顏”,對面觀也?!昂o未吐”,欲言不言也。“氣若幽蘭”呼吸密親也?!叭A容婀娜”,有容儀也?!傲钗彝汀保靠署囈?。此一段,正賦交接,蘊(yùn)藉無痕,千秋妙筆,追蹤風(fēng)雅矣。然向來解讀多誤,良由前文“踐椒途之郁烈”至“翳修袖以延佇”,此十六句本當(dāng)在“步踟躕于山隅”句下,“忽然縱體”句上,而誤在“若將飛而未翔”句下,“體迅飛鳧”句上,其文不次序,故其意難明也。似作者不欲人深知其妙,故自倒亂其文,欲掩后人之目也。*(清)牟庭相:《雪泥書屋雜志》,《續(xù)修四庫全書》子部1156冊,第556-557頁。
清梁章鉅《文選旁證》卷一九:
何(焯)曰:“文帝猜忌諸弟,留宴從容,正不可得。感甄名賦,其為不恭孰甚。小說因賦附會,全不足信?!峨x騷經(jīng)》:‘吾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布炔坏糜诰驖?jì)洛川,作此賦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庇衷唬骸啊俄n詩》曰:‘漢有游女,不可求思’,薛君曰:‘游女謂漢神,洛神之義本此。’”余曰:《南齊書》五十二沈約曰:“以《洛神》比陳思他賦,有似異手之作。”*(清)梁章鉅撰,穆克宏點(diǎn)校:《文選旁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97頁。
清朱乾《樂府正義》卷一四:
按《文選·洛神賦》注載子建感甄事,極為荒謬。袁熙之妻也,思王求之,五官中郎求之,然猶曰“名分未定也”,迨名分既定,則儼然文帝之妃,明帝之母也,而子建猶眷眷不忘;子建在當(dāng)日亦以文章自命者,奚喪心至此?且文帝獨(dú)非人情乎,何為而賚以甄后之枕,及《洛神賦》成,居然敢以“感甄”為名?庶人之家,污其妻與母,死必報(bào);豈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之母而兄子晏然,況身為帝王者乎?則其事之荒唐,或即出郭氏讒間之口,可怪后世讀之者,乃恬不以怪之也。然則感甄之說有因乎?曰:“有之。按《魏志》,黃初三年,立植為鄄城王,所謂感甄者,必鄄城之‘鄄’,非甄后之‘甄’也?!弊ⅲ骸啊都崱罚骸纾艚?,同鄄,衡地,今濟(jì)陰鄄城或作甄?!薄妒酚洝R太公世家》:“諸侯會桓公于甄”又《田完世家》:“昔日趙攻甄?!苯耘c“鄄”同。今讀甄后《蒲生行》,惓惓于文帝而非有二心,子建擬《蒲生行》,亦款款于君恩而非有邪志。然則《洛神》一賦,乃其悲君臣之道否,哀骨肉之分離,托為神人永絕之詞,潛處太陰,寄心君王,貞女之死靡他,忠臣有死無二之志,小說家附會“感甄”,李善不知而誤采之。不獨(dú)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愚故因讀《樂府》而附正之。*(清)朱乾:《樂府正義》,轉(zhuǎn)引自《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分典》,第445頁。
清吳景旭《歷代詩話》卷一五賦《宓妃》:
吳旦生曰:屈子《天問》:“妻彼雒嬪。”蓋言羿夢與洛神宓女交也。子建改賦而名洛神,倘亦有托于此乎?“宓妃”,一作“虙妃”。《離騷》:“求虙妃之所在。”注云:“虙妃,伏羲氏女,溺洛水而死,遂為水神?!币蛔麇靛⑾颉毒艊@》云:“迎宓妃于伊雒?!卑础墩f文》:“虙,房六反,虎行貌。宓,美畢反,安也。”《集韻》:“虙與伏同。虙犧氏,蓋姓也。宓與密同,亦姓。俗作密,非是?!鳖佒圃疲骸板底謴尿捵淤v即伏羲之后。濟(jì)南伏生,又子賤之后?!眲t知“虙”、“伏”古通用,俗書作“宓”,或加山而轉(zhuǎn)為“密”音耳。*(清)吳景旭:《歷代詩話》,四庫全書,集部四二二,第1483冊,第110頁。
清權(quán)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卷二:
子桓日夜欲殺其弟,而子建乃敢為“感甄賦”乎?甄死,子桓乃又以枕賜其弟乎?揆之情事,斷無此理。義山則云:“宓妃留枕魏王才?!?《無題·其二》)又曰:“來時(shí)西館阻佳期,去后漳河隔夢思?!?《七絕·代魏宮私贈》)又曰:“宓妃漫結(jié)無窮恨,不為君王殺灌均。”(《七絕·涉洛川》)又曰:“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七律·可嘆》)又曰:“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dāng)時(shí)賦洛神?!?《七絕·東阿王》)文人輕薄,不顧事之有無,作此爛語,而又喋喋不已,真可痛恨;作詩者所當(dāng)力戒也。*郭紹虞,富壽蓀編:《清詩話續(xù)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026頁。
清丁晏《陳思王詩鈔原序》:
序明云擬宋玉神女為賦,寄心君王,托之宓妃?!堵迳瘛藩q屈、宋之志也。而俗說乃誣為感甄,豈不謬哉。又案:感甄妄說,本于李善,注引記曰云云,蓋當(dāng)時(shí)記事媒蘗之詞,如郭頒《魏晉世語》、劉延明《三國略記》之類,小說短書,善本書簏無識而妄引之耳。五臣注不言感甄,視李注為勝。何義門曰:“《魏志》甄后三歲失父,后袁紹納為中子熙妻。曹操平冀州,丕納之于鄴,安有子建求為妻之事。小說家不過因賦中‘愿誠愫之先達(dá)’二句,而附會之耳。示枕、賚枕,里巷之人所不為;況帝又猜忌諸弟,留宴從容正不可得;感甄名賦,其為不恭。豈特醉后悖慢、脅從使者之可比耶?”方伯海曰:“甄逸女,袁譚妻,操以賜丕,生叡,即魏明帝也。以名分論,親則叔嫂,義則君臣,豈敢以‘感甄’二字顯形筆札?且篇中贈以明珰、期以潛淵,將置丕于何地乎?且序明說是洛神,與甄后何與?總是當(dāng)日媒蘗其短者,欲以誣甚其罪爾。植之得免于罪,亦以序文甚明,故叡無可以罪植也。此事何可不辨?!睆堜弑驹疲骸佰瓢?,植在黃初時(shí)猜嫌方劇,安敢于帝前思甄涕下?帝又何至以甄枕賜植?此國章家典所無也。若事因感甄,而名托洛神,間有之耳,豈待明帝始改?皆傳會者之過耳?!?(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一冊卷二賦,商務(wù)印書館,民國二十年,第11-14頁。
清劉熙載《藝概》卷三《賦概》:
曹子建《洛神賦》出于《湘君》《湘夫人》,而屈子深遠(yuǎn)矣。*(清)劉熙載:《藝概》卷三,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714冊,第512頁。
清于光華《重訂文選集評》卷四引何焯評:
蕭粹可注太白詩云:《高唐》《神女》二賦乃宋玉寓言?!堵迳褓x》則子建擬之而作。惟太白知其托詞而譏其不雅,可謂識見高遠(yuǎn)者矣。是前人已有與余同者,自喜愈于無稽也。*(清)于光華:《重訂文選集評》,復(fù)旦圖書館藏清乾隆四十三年啟秀堂刻,下引于光華《重訂文選集評》均據(jù)此本。轉(zhuǎn)引自《中華大典·文學(xué)典·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分典》,第445頁。
清倪思寬《二初齋讀書記》卷三:
曹子建《洛神賦》“骨象應(yīng)圖”當(dāng)即指張河閑《七辯》中“假明蘭燈,指圖觀列”之圖言之,凡《七辯》中“形似削成,腰如約素,靨輔巧笑,清眸流盼”云云,皆子建所祖,則此“圖”字所由來,亦易明矣。李善及五臣注俱未之引,何也?*(清)倪思寬:《二初齋讀書記》卷三,續(xù)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56冊,第591頁。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五:
《韓詩》:漢有游女。薛君注:游女、漢神也。洛神之義本于此?!峨x騷》:“我令豐隆乘云兮,求虙妃之所在?!敝布炔坏糜诰?,因濟(jì)洛川作為此賦,托辭虙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自好事者造為感甄無稽之說,蕭統(tǒng)遂類分入于情賦。于是植幾為名教罪人,而后世大儒如朱子者,亦不加察于眾惡之余,以附之楚人之詞后,為尤可悲也已。不揆狂簡,稍為發(fā)明其意,蓋孤臣孽子所以操心而慮患者,猶若接于目而聞于耳也。*(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學(xué)術(shù)筆記叢刊點(diǎn)校本,第883頁。
清劉師培《文說》:
觀《甘泉》《藉田》之篇,齊肅麗則;《長門》《洛神》之作,哀怨清冷。*王水照:《歷代文話》第十冊,第9534頁。
(二) 《七啟》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
枚乘《七發(fā)》,其原、玉之變乎?措意垂竭,忽發(fā)觀潮,遂成滑稽。且辭氣跌蕩,怪麗不恒。子建而后,模擬牽率,往往可厭,然其法存也。至后人為之而加陋,其法廢矣?!?(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二,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695冊,第455頁。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一:
枚乘始作《七發(fā)》,后有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骃《七依》、馬融《七廣》、劉向《七略》、劉梁《七舉》、崔琦《七蠲》、桓麟《七說》、李尤《七欸》、劉廣世《七興》、曹子建《七啟》、徐幹《七喻》、王粲《七釋》、劉邵《七華》、陸機(jī)《七徵》、孔偉《七引》、湛方生《七歡》、張協(xié)《七命》、顏延之《七繹》、竟陵王《七要》、蕭子范《七誘》。諸公馳騁文詞,而欲齊驅(qū)枚乘,大抵機(jī)括相同,而優(yōu)劣判矣。趙王枕易曰:“《七發(fā)》來自《鬼谷子·七箝》之篇?!?(明)謝榛:《四溟詩話》,中華書局,1985年,第14頁。
非不珠含錦爛,顧其奈筆力弱何。
明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
昭明輯《文選》,其文體有曰“七”者,蓋載枚乘《七發(fā)》,繼以曹子建《七啟》、張景陽《七命》而已。
《容齋隨筆》云:“枚生《七發(fā)》,創(chuàng)意造端,麗旨腴辭,固為可喜。后之繼者,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骃《七依》、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王粲《七釋》、張協(xié)《七命》、陸機(jī)《七徵》之類,規(guī)仿太切,了無新意。及唐柳子厚作《晉問》,雖用其體,而超然別立機(jī)杼,漢晉之間沿襲之弊一洗矣。”
竊嘗考對偶句語,六經(jīng)所不廢。七體雖尚駢麗,然遣詞變化,與連珠全篇四六不同。自柳子后,作者鮮聞。迨元袁伯長之《七觀》,洪武宋、王二老之《志釋》《文訓(xùn)》,其富麗固無讓于前人。至于論議,又豈《七發(fā)》之可比焉。讀者宜有以得之。*(明)徐師曾:《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辨序說》,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年,第48頁。
明王鏊《震澤長語·文章》:
韓子《進(jìn)學(xué)解》準(zhǔn)東方朔《客難》作也,柳子《晉問》準(zhǔn)枚乘《七發(fā)》作也。然未嘗似之,若班固《賓戲》、曹子建《七啟》,吾無取焉耳。*(明)王鏊:《震澤長語》,四庫全書,子部一七三,第867冊,第214頁。
明朱荃宰《文通》卷十一:
自大魏英賢迭作,有陳思王《七啟》、王粲《七釋》、楊氏《七訓(xùn)》、劉氏《七華》、從父侍中《七誨》,并陵前而邈后,揚(yáng)清風(fēng)于儒林,亦數(shù)篇焉。*(明)朱荃宰:《文通》,《續(xù)修四庫全書》17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3頁。
清王之績《鐵立文起前編》卷十二:
《辨體》曰:“昭明輯《文選》,其文體有曰‘七’者,蓋載枚乘《七發(fā)》,繼以曹子建《七啟》、張景陽《七命》而已?!薄度蔟S隨筆》云:“枚生《七發(fā)》,創(chuàng)意造端,麗旨腴詞,固為可喜。后之繼者,如傅毅《七激》、張衡《七辯》、崔骃《七依》、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王粲《七釋》、張協(xié)《七命》、陸機(jī)《七徵》之類,規(guī)仿太切,了無新意。及唐柳子厚作《晉問》,雖用其體,而超然別立機(jī)杼,漢晉之間沿襲之弊一洗矣?!备`嘗考對偶句語,六經(jīng)所不廢。七體雖尚駢麗,然遣詞變化,與連珠全篇四六不同。自柳子后,作者鮮聞。迨元袁伯長之《七觀》,洪武宋、王二老之《志釋》《文訓(xùn)》,其富麗固無讓于前人。至于論議,又豈《七發(fā)》之可比。*(清)王之績:《鐵立文起前編》卷十二,《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21冊,第755頁。
清李兆洛《駢體文抄》卷二八譚獻(xiàn)批:
文士語耳,以意運(yùn)遂欲抗手枚生。*(清)李兆洛:《駢體文鈔》,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629頁。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八:
歸到正論,仍是求自試之心,有此才而不用,是自失其股肱也。*(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二冊卷八,商務(wù)印書館,民國二十年,第41-42頁。
清于光華《重訂文選集評》卷八引何焯評:
《七啟》之作,可以希風(fēng)平子。又:晁無咎見蘇子瞻。子瞻為稱枚乘《七發(fā)》、曹植《七啟》之文,引物連類,能究情狀,于是擬之為《七述》,是此體北宋文人猶知貴之。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九:
啟亦發(fā)也。七啟之作。可以希風(fēng)平子。*(清)何焯:《義門讀書記》,第947頁。
清宋長白《柳亭詩話》卷二“鏡煙”條:
班孟堅(jiān)紀(jì)述曰:“我德如風(fēng),民應(yīng)如草。”曹子建《七啟》曰:“民望如草,我澤如春?!标懯亢庋芏鵀樵娫唬骸拔异o如鏡,民動如煙?!庇冇?,可謂青出于藍(lán)矣。*(清)宋長白:《柳亭詩話》,《續(xù)修四庫全書》170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17頁。
清黃子云《野鴻詩的》六四:
清吳曾淇《涵芬樓文談》:
文章之體,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則仿而為之,雖通人不以為病。其濫觴所自,始于揚(yáng)子云作《太玄》擬《易》,作《法言》擬《論語》。他如枚乘變賦體為《七發(fā)》,后則有曹子建之《七啟》、張孟陽之《七命》,自是為之者眾,好事者合為《七林》一書。*王水照:《歷代文話》第七冊,第6591頁。
清王葆心《古文辭通義》卷二:
……而枚乘作《七發(fā)》,而曹子建述《七啟》。張衡作《四愁》,而仲宣述《七哀》……雖華藻隨時(shí),而體律相仿。
清王葆心《古文辭通義》卷三:
十曰好假設(shè)答問,動輒為主客體也。如仿詞賦子虛、烏有立為名目及難者、論者、主曰、客曰之類。艾千子于此類陳腐可厭之作命之曰文腐,其《與周介生論文書》曰:“文腐則古之《客難》《解嘲》《寶戲》《七啟》《七發(fā)》之類,而今時(shí)尤眾。”*王水照:《歷代文話》第八冊,第7066頁。
清來裕恂《漢文典·文章典》卷三:
七者,設(shè)問類也,原于“孟子七問齊宣王之大欲”。蓋周秦諸子舊書,及漢人作賦,多設(shè)為問答之辭,而《文選》為之別立“七”體,謬矣。自枚乘作《七發(fā)》,后傅毅《七激》,崔骃《七依》,曹植《七啟》,張協(xié)《七命》,繼作者多矣。*(清)來裕恂:《漢文典·文章典》卷三,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1993年,第312頁。
(三) 《離思賦》
清宋長白《柳亭詩話》卷一“魚鳥”條:
《淮南子》:“水深則魚聚,木茂而鳥樂?!睂懗鲷~鳥性情。曹子建《離思賦》:“水重深則魚悅,林修茂而鳥喜?!比闷湟?。*(清)宋長白:《柳亭詩話》,《續(xù)修四庫全書》,1700冊,第109頁。
(四) 《九詠》
清宋長白《柳亭詩話》卷二十八:
曹子建《九詠》曰:“臨回風(fēng)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交有際兮會有期,嗟痛吾兮來不時(shí)?!贝怂纪踅枰宰詻r,不自覺其沉痛至此。少陵會得此意,故曰:“方圓茍齟齬,丈夫多英雄?!比羯蛐菸摹洞椗馉颗!?,王元禮《代牽牛答織女》,總是借面吊喪,雖悲弗哀矣。*(清)宋長白:《柳亭詩話》,《續(xù)修四庫全書》,1700冊,386-387頁。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卷四:
牛、女七月七夕相會,雖始見于《風(fēng)俗通》。至曹植《九詠》注,始明言牽牛為夫,織女為婦。自此以后,遂皆以為口實(shí)矣。*(清)洪亮吉著,陳爾冬校注:《北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8年,第76頁。
(五) 《感婚》《出婦》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一:
《感婚》《出婦》二賦,借男女之辭托君臣之誼。一則示歡媾不成,一則云無愆見棄,可以悲其志矣。*(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一冊卷二賦,商務(wù)印書館,民國二十年,第11頁。
(六) 《秋思賦》
明許學(xué)夷《詩學(xué)辯體》卷四:
子建七言有《秋思詠》一篇,聲調(diào)與子桓《燕歌行》相類。宋本作《秋思詠》,而今集作《愁思賦》,非也。馮元成云:“詞實(shí)詠秋。為詠則佳,為賦則拙?!?(明)許學(xué)夷:《詩源辯體》,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1年,第82頁。
(七) 《節(jié)游賦》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一:
疾沒世而名不稱,賦以見志。*(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一冊卷一賦,第4頁。
(八) 《感節(jié)賦》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一:
結(jié)義雅正。*(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一冊卷一賦,第4頁。
(九) 《九愁賦》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一:
楚《騷》之遺,風(fēng)人之旨。托體楚《騷》,而同姓見疏,其志同其怨亦同也。文辭凄咽深婉,何減靈均?!奥南韧踔贰敝T句:正則之旨,如見其心。*(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一冊卷一賦,第8頁。
(十) 《酒賦》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三:
結(jié)明正旨,垂戒至深,子建豈沉湎于酒者哉?!段褐尽繁緜餮蕴媲仓簿炔苋?,植醉不能受命。注引《魏氏春秋》云,植將行,太子飲焉,逼而醉之。其后臣下希旨,誣植醉酒悖慢,媒蘗之詞,何所不至。立丕棄植,魏之所以不競也。*(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一冊卷三賦,第23頁。
(十一) 《白鶴賦》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三:
傷本離群,皆自喻也。*(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一冊卷三賦,第19頁。
(十二) 《鸚鵡賦》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三:
憂戚之詞,較之正平彌覺凄惋。*(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一冊卷三賦,第20頁。
(十三) 《離繳雁賦》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三:
純是自喻,故言之悲惋乃爾。*(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一冊卷三賦,第21頁。
(十四) 《神龜賦》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三:
東阿失意之詩,怨深而婉。*(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一冊卷三賦,第18頁。
(十五) 《蟬賦》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三:
處危疑之時(shí),憂讒畏譏,溢于言外。*(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一冊卷三賦,第19頁。
(十六) 《蝙蝠賦》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三:
嫉邪憤俗之詞,末四句痛斥尤甚。*(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一冊卷三賦,第22頁。
(一) 《求自試表》
佳處在作得有肉,高處在氣力驅(qū)遣,而妙處則又在意到即寫。
清洪若皋《梁昭明文選越裁》卷六:
陳思之釁,兆自丁楊。曹瞞末年,德祖受戮,曹丕篡位,儀、廣為誅,在陳思斷無善全之理矣。所幸生平流湎翰墨,非黃須兒比,即丕早已覘其無他能,既而灌均構(gòu)隙,嫌疑正殷,亦惟是倚藉書癡伎倆,老臉頑皮。今日獻(xiàn)詩,明日獻(xiàn)賦。丕憾不得不稍息。至植在黃初太和八年內(nèi),安鄉(xiāng)、鄴城、雍丘、浚儀,展轉(zhuǎn)徙封,防閑最刻。且魏制藩國衛(wèi)兵,殘老不過二百人。植乃欲假以兵柄,馳驅(qū)疆場之間,此時(shí)曹叡暨王朗、華歆之徒見之,必笑腐儒迂疏,不識時(shí)務(wù),然亦未必不諒之也,故得以善終叡世。此植急于自試,正其善于藏身,即子建亦不自知也。*(清)洪若皋:《梁昭明文選越裁》卷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88冊,74頁。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七:
何等報(bào)負(fù),河間東平而后,僅見斯人。志氣非小。危言激烈,如見忠臣之心。*(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二冊卷七表,商務(wù)印書館,民國二十年,第16-17頁。
清朱乾《樂府正義》卷七:
《豫章行》二首:(“窮達(dá)難豫圖”篇)古辭:“會為舟船燔?!薄咏嘀疄椤陡F達(dá)篇》,即其《求自試表》意也。(“鴛鴦自朋親”篇)古辭:“枝葉自捐?!迸c子建《吁嗟篇》“糜滅豈不痛,愿與林葉連”同意,即其求通親親表意也。*(清)朱乾:《樂府正義》,轉(zhuǎn)引自《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分典》,第413頁。
清朱乾《樂府正義》卷十二:
《美女篇》:賢女必得佳配,賢臣必得圣主?!稑?biāo)梅》所以嘆求士之難也。余讀子建《求自試表》,未嘗不悲其志。其言曰:“微才弗試,沒世無聞,徒榮其軀而豐其體,生無益于事,死無損于數(shù),虛荷上位,而忝重祿,禽息鳥視,終于白首,此徒圈牢之養(yǎng)物,非臣之所志也?!币宰咏ㄖ?,而親不見用,君臣際會,自古難之,此詩所謂“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者也。*(清)朱乾:《樂府正義》,轉(zhuǎn)引自《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分典》,第419頁。
清朱乾《樂府正義》卷十二:
《白馬篇》:此寓意于幽并游俠,實(shí)自況也。子建《自試表》云:“昔從武皇帝,南極赤岸,東臨滄海,西望玉門,北出玄塞,伏見所以用兵之勢,可謂神妙。而志在擒權(quán)馘亮,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逼兴疲骸熬柢|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亦子建素志,非泛述矣。*(清)朱乾:《樂府正義》,轉(zhuǎn)引自《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分典》,第420頁。
清張文虎《舒藝室雜著甲編》卷下《書曹集詮評后》:
山陽丁君儉卿所編《曹集詮評》,……魏武諸子,固以陳思為最賢,然謂其嗣位能遠(yuǎn)過子桓,未敢必也。其太和二年《求自試表》,見錄于昭明,讀者每稱之。顧當(dāng)曹仁被圍,魏武欲遣往救,為子桓所忌,逼醉以酒,使不能受命,況此時(shí)而能授以兵柄乎?*(清)張文虎:《舒藝室雜著甲編》卷下《書曹集詮評后》,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535冊,第213頁。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九:
“絕纓、盜馬之臣赦。楚、趙以濟(jì)其難?!弊⒁齾问洗呵镌圃?。此秦而謂之趙者。史記曰。趙氏之先與秦共祖。然則以其同祖。故曰趙焉。按,秦本紀(jì),蠻廉子季勝之后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穆王以趙城封造父。趙父由此為趙氏。蠻廉子惡來之后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周孝王以其柏翳后。邑之秦。使續(xù)嬴氏祀。號曰秦嬴。然則秦固嘗以為趙矣。不特為其同祖也。*(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九,第946頁。
清姚永樸《文學(xué)研究法》卷二:
書說類《尚書·君奭》外,莫古于《左傳·鄭子家與鄭宣子書》……曹子建《與楊德祖書》……氣韻亦美。*(清)姚永樸:《文學(xué)研究法》卷二《告語》,黃山出版社,1989年版,第75頁。
(二) 《上責(zé)躬應(yīng)詔詩表》
清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卷七:
曹子建《上責(zé)躬應(yīng)詔詩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庇衷唬骸捌咦泳B(yǎng)者,鸤鳩之仁也。矜愚愛能者,慈父之恩也?!苯圆缓侠?。何則?子建與子桓為親兄弟,尊之為君,禮也,稱之為父,非禮也。其詩曰:“逝慚陵墓,生愧闕庭。”是念其父也。念其父而又以父尊兄可乎?此卑而入于謬者也。*(清)潘德輿:《養(yǎng)一齋詩話》卷七,續(xù)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706冊,第263頁。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六:
表與詩俱載本傳,時(shí)封雍城王。二篇詞義之美,漢魏以來不可多見。*(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六,第888頁。
清李兆洛《駢體文抄》卷一六譚獻(xiàn)批:
憂危憤懣,噴薄而成,言在于此,意在于彼。
畦轍井然,旋導(dǎo)旋頓,由于筆妙,宗臣悱惻。至性語而有充耳之嘆,時(shí)勢阻之。
句有可刪,字不可滅。*(清)李兆洛:《駢體文抄》,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258頁。
清于光華《重訂文選集評》卷五引何焯評:
凡文章以氣為主,陳思王詩文所以高出晉、魏者,氣不可掩耳。
(三) 《求通親親表》
清宋長白《柳亭詩話》卷十八“事君”條:
曹子建《事君行》曰:“百心事一君,巧詐寧拙誠。”《吁嗟篇》曰:“愿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糜滅豈不痛。愿與根荄連?!薄峨s詩》曰:“愿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雜詩》“西北有織婦”篇)魏志曰:“植每欲求別見,幸冀試用,終不能得,常汲汲無歡?!逼洹肚笸ū怼酚性疲骸懊克墓?jié)之會,塊然獨(dú)處,左右唯仆隸,所對惟妻子,高談無所與陳,發(fā)義無所與展,未嘗不聞樂而拊心,臨觴而嘆息也?!庇衷唬骸吧鸁o益于時(shí),死無無損于數(shù),直牢圈中物耳。”其汲汲者以此。*(清)宋長白:《柳亭詩話》卷十八,《續(xù)修四庫全書》,1700冊,286頁。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九:
此文可匹出師表。而文彩條更為蔚然。世以令伯表仰希葛相者。非知言之選。
惠洽椒房。恩昭九親。先疏后親。事與堯反。
至于臣者。人道絕緒。禁固明時(shí),臣竊自傷也。
近且婚媾不通至殊于胡越。
今臣以一切之制至常有戚戚具爾之志。承禁固明時(shí)。
臣伏自惟省至實(shí)在陛下。因致其意中間包親親在內(nèi)。
遠(yuǎn)慕鹿鳴君臣之宴至終懷蓼莪罔極之哀。鹿鳴謂明帝。棠棣謂諸王。伐木謂宗族。蓼莪謂太皇太后四年崩。
若降天地之施三句。應(yīng)則天。
今之否隔至末。又從親中帶結(jié)自致意。*(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四九,第950頁。
(四) 《謝初封安鄉(xiāng)侯表》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七:
《魏志》本傳:黃初二年貶爵安鄉(xiāng)候。注引《魏略》言。初植到關(guān),微行入見清河長公主,帝使人逆之,不得見。太后以為自殺,對帝泣。表中道及太后,疾痛則呼父母,可哀也夫。*(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二冊卷七表,第14-15頁。
(五) 《諫伐遼東表》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七:
老謀深識,當(dāng)時(shí)知此者罕矣。*(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二冊卷七表,第22頁。
(六) 《與楊祖德書》
明胡應(yīng)麟《詩藪》外編卷一:
每讀子桓與季重書,子建與德祖書,未嘗不唏噓太息,思見風(fēng)流好尚如斯。江河百代,豈偶然哉!*(明)胡應(yīng)麟:《詩藪》,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40頁。
清洪若皋《梁昭明文選越裁》卷八:
一副經(jīng)史胸中,一雙古今明眼,實(shí)見得文章動魂悅魄之理,如垂綸取九淵之魚,而機(jī)在持竿三寸,靜感默通,天然會合。此敬禮自得一言,津津乎其味之,惟人不能自見其睫,則又在息心絕我,嗒焉若喪。今人一味鶻突,欺己欺人,享千金于敝帚,如蠅遺鼠溺,碎補(bǔ)慳修,指為真骨董,曰兩墩四璉,斑駁嚙缺,時(shí)有寶光,又豈止劉季緒一人哉?*(清)洪若皋:《梁昭明文選越裁》卷八:《四庫全書存目從書》集部288冊,第112頁。
有波瀾,有性情。*(清)李兆洛:《駢體文抄》,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665頁。
清許印芳《詩法萃編》卷一:
子建此書,抗志立功,不徒以文人自命,且夫有德而后有言,忠節(jié)如陶杜,雖處窮約,文章必傳,若無忠節(jié),縱能立功,且能立言,人亦唾罵耳,學(xué)者可不勉哉。*(清)許印芳:《詩法萃編》,轉(zhuǎn)引自《魏晉南北朝分卷》第448頁。
清李光地《古文精藻》卷上:
子建少年文便雄奕如此。*(清)李光地:《古文精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400冊,第31頁。道光九年榕村全書本。
亦有華有鋒,第镕煉力似尚未至。
清于光華《重訂文選集評》卷四引何焯評:
氣焰殊非阿兄可望。
又方伯海評:
篇中抑揚(yáng)盡致,末以立功立言雙收,用意正大,但出自子建之口,亦屬空談耳。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一:
曹子建、孫過庭皆曰:“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論于淑媛;有龍泉之利,然后議于斷隔?!币源艘馇笾?,如退之、子厚、習(xí)之、明允之論文,杜公之論詩,殆若孔、孟、曾、思、程、朱之講道說經(jīng),乃可謂以般若說般若者矣。其余則不過知解宗徒,其所自創(chuàng)則未也,如陸士衡、劉彥和、鐘仲偉、司空表圣皆是。既非身有,則其言或出于揣摩,不免空華目翳,往往未諦。若夫宋以來詩話諸書,指陳褊隘,雅俗雜糅,任意抑揚(yáng),是非倒置,由己本未深詣精解也。*(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1年版,第31頁。
清李沂《秋星閣詩話》“勸虛心”:
曹子建與楊德祖書云:“世人著作,不能無病。仆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應(yīng)時(shí)改定?!狈蛞圆茏咏ㄖ?,猶欲就正于人,以自知其所不足。今人專自滿假,吾不知今人之才與子建何如也?*(清)李沂:《秋星閣詩話》,《叢書集成續(xù)編》(156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32頁。
(七) 《與吳季重書》
清洪若皋《梁昭明文選越裁》卷八:
翩翩公子,讀盡千古異書,遍交當(dāng)世名流,文章酬贈,飲酒調(diào)笑之外,無復(fù)余事,樂不可支。觀其錦心繡口,對客揮筆,抽黃調(diào)白,筆不停輟,想見傳粉科頭拍袒,胡舞五椎鍛,跳丸擊劍,誦俳優(yōu)小說數(shù)千言,后著衣幘,評說混元造化,品物區(qū)別,坐中無與抗論時(shí)。*(清)洪若皋:《梁昭明文選越裁》卷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288冊,第113頁。
清李兆洛《駢體文抄》卷二一譚獻(xiàn)批:
傲睨風(fēng)刺。*(清)李兆洛:《駢體文抄》,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663頁。
陳思與吳季重原非真相知,故兩書類多浮飾語。
潘云:“書詞浮薄,殊無人君度,魏武不立為太子亦自有見?!?/p>
又引邵長蘅評:
清徐昂《文談》卷三:
曹子建《與吳季重書》云:“當(dāng)富斯之時(shí),愿舉泰山以為肉,傾東海以為酒,伐云夢之竹以為笛,斬泗濱之梓以為箏。”又云:“思欲抑六龍之首,頓義和之轡,折若木之華,閉濛氾之谷?!逼渌枷虢跃吞摽漳?,窮天極地,奇幻不可方物,深得楚騷意趣,如出諸習(xí)俗之口,則鮮不詫為癡呆語矣。*(清)徐昂:《文談》,1952年南通區(qū)韜奮印刷廠排印,第2頁。
(八) 《求存間親戚疏》
比前稍較率易,然說得卻暢。華藻鍛煉,前勝;意致懇到,此篇勝。
清李兆洛《駢體文抄》卷一六譚獻(xiàn)批:
師法子政。
其言殊懟而紆徐而卓犖,固文章之能事。所以不逮子政者,樸至之氣耳。*(清)李兆洛:《駢體文抄》,第261-262頁。
清愛新覺羅·玄燁《古文評論》卷三十二:
情辭懇惻之中,時(shí)見鋒穎。大才秀拔,八斗非虛。*⑥ (清)愛新覺羅·玄燁:《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四庫全書,集部二三八,第1299冊,第246頁。
清蔡世遠(yuǎn)《古文雅正》卷五:
當(dāng)與《贈白馬王詩》參看。文極沉郁頓挫之致。子長《報(bào)任安書》、柳子厚《與許孟容書》,與此篇皆嘔心至文也。子長語多激,子厚語多哀,子建語多痛。獨(dú)登此者,以期關(guān)倫理之大耳。*(清)蔡世遠(yuǎn):《古文雅正》卷五,四庫全書,集部四一五,第1476冊,第88頁。
清李光地《古文精藻》卷上:
陳思文接鄉(xiāng)兩京,詩尤卓犖雄厚,六代文人宗之。以為文章之有陳思,如人倫之有《周禮》。*(清)李光地:《古文精藻》,《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400冊,第33頁。
清于光華《重訂文選集評》卷四引何焯評:
二表忠孝篤誠,溢于楮墨之表,子建自是更生一流人,非僅以文采擅長者。文明忌而不用,魏祚所以不永。
(九) 《上疏陳審舉之義》
清李兆洛《駢體文抄》卷一六譚獻(xiàn)批:
若斷若續(xù),似無倫次,而意理自密,衷憤塞胸,有不暇擇言者矣,其沉痛殆不減子政。
明目張膽,噴薄而出。
不無太盡。*(清)李兆洛:《駢體文抄》,第263頁。
清愛新覺羅·玄燁《古文評論》卷三十二:
視自試一表語加激切,然不免于懟矣,方之于詩,其《小弁》之怨乎?⑥
(十) 《王仲宣誄》
典贍有之,然乏精陗之致。蓋緣煉法未至。
又:雖是常意,然開口點(diǎn)出中的,緊切有力,風(fēng)骨蒼然,正無待搜異。
又:只一姓氏,何勞如許鋪敘,殊覺寬而乏味。
又“文若春華”諸句:此正是緊要處,何乃草略數(shù)語打發(fā)過。
又“身窮志達(dá)”諸句:漫爾鋪去,全無得力處。
又“芳風(fēng)”應(yīng)不上起,明是一時(shí),聊且湊韻。
又“感昔宴會”此段稍露精神,亦是有此段情事,所以說來動人。
又“儻獨(dú)有靈”諸句:此乃是無中生有。有此數(shù)語,此一段意態(tài)方濃。*(清)閔奇華:《文選瀹注》卷一九。
清李兆洛《駢體文抄》卷一六譚獻(xiàn)批:
此書家謂中鋒也,不尚姿致而骨干偉異,“感昔”一節(jié)后人多從此悟入。*(清)李兆洛:《駢體文抄》,第576頁。
清王之績《鐵立文起前編》卷五:
……惟《文選》錄曹子建之誄王仲宣、潘安仁之誄楊仲武,蓋皆述其世系行業(yè),而寓哀傷之意。厥后韓退之之于歐陽詹、柳子厚之于呂溫名,則或曰誄辭,或曰哀辭,而名不同。迨宋南豐、東坡諸老所作,則俱謂之哀辭焉。大抵誄則多敘世業(yè),故今率仿魏晉,以四言為句;哀辭則寓傷悼之情,而有長短句、楚體不同。作者不可不知。*(清)王之績:《鐵立文起前編》卷五,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21冊,第722頁。
清孫梅《四六叢話》:
曹子建作《王仲宣誄》曰:“流裔畢萬,末胄稱王。厥姓斯氏,條分葉散。世滋芳烈,揚(yáng)聲秦漢?!毕蜃ⅲ骸扒赜型蹼x,王翦,漢有五侯,是揚(yáng)聲也?!逼桶福和豸酉诞吂咧?,畢封于魏,后十代,文侯盛,至孫稱惠王,因以王為氏。而秦之離、翦自周太子晉之后。漢之五侯自齊田和之后。此三派元不相干,而此引離、翦、五侯為畢氏裔,條分葉(散),失也。*(清)孫梅:《四六叢話》卷二十五,商務(wù)印書館,民國二十六年,第426頁。
(十一) 《文帝誄》
清李兆洛《駢體文鈔》卷五:
《文心雕龍》云:“陳思叨名,體實(shí)繁緩,文皇誄末,旨言自陳,其乖甚矣?!庇柚^文之繁緩,誠如所譏,使彥和見江謝之篇,更不知作和揮詆。至其旨言自陳,則思王以同氣之親,積譏讒之憤,述情至切,溢于自然,正可以副言哀之本致,破庸冗之常態(tài)。誄必四言,羌無前典,固不得援此為例,亦不宜遽目為乖也。
又譚獻(xiàn)批:
章法渾成。*(清)李兆洛:《駢體文抄》,第90頁。
清劉師培《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
陳思王《魏文帝誄》于篇末略陳哀思,于體未為大違。*(清)劉師培:《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第153頁。
(十二) 《平原懿公主誄》
清李兆洛《駢體文鈔》卷五:
含意抑揚(yáng),而授辭婉委,此之謂不茍。其模容寫貌,則安仁金鹿等篇所自出也。
敘嫁觴有致。*(清)李兆洛:《駢體文抄》,第92頁
(十三) 《魏德論》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九:
全仿長鄉(xiāng)封禪文,典密茂美,足與踵武。*(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二冊卷九論,第58頁。
(十四) 《辯道論》
清丁晏《曹集詮評》卷九:
卓然正論,足以喚醒癡迷。*(清)丁晏:《曹集詮評》第二冊卷九論,第53頁。
(十五) 《藉田說》
清王之績《鐵立文起前編》卷三:
王懋公曰,陳思《籍田說》頗佳。近有無名氏《曲城說》,殊縱橫可喜。若劉誠意《賣柑者言》,亦說類耳,而或遂立一“言”之名何居?他如韓非《說難》,其字音稅,某選家引入“解說”類,盲人瞎馬,一至于此,悲夫!《明辨》列之“雜著”,斯得之矣。
……
《明辨》曰,魏晉以來,作者絕少,但《曹植集》中有二首,而《文選》不載,故其體闕焉。要之與論無大異也。此外又有名說、字說,其名雖同,而所施則異,故別為一類。*(清)王之績:《鐵立文起前編》卷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21冊,第710頁。
(十六) 《慶受禪》《謝封陳王》
清王兆芳《文章釋》:
(十七) 哀辭(如《金瓠哀辭》(并序)、《行女哀辭》《仲雍哀辭》)
清吳曾淇《涵芬樓文談》:
魏之曹子建、晉之潘安仁集中,皆有哀詞數(shù)篇,此文前必有序,而附韻語于后,亦有一篇全為韻語者。*王水照:《歷代文話》,第七冊,第6666頁。
(十八) 章奏
清劉師培《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
又如曹魏章奏以質(zhì)實(shí)為主,惟陳思王篇制高華,不偭舊規(guī),亦能獨(dú)邁儕輩。*劉師培:《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第142頁。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安徽大學(xué)文學(xué)院2015年度學(xué)科建設(shè)課題“明清學(xué)人對三曹詩文的評論及其特點(diǎn)”(批準(zhǔn)號:wkyj201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