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繼猛,崔有第
(安康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陜南民間文化研究中心,陜西 安康 725000)
陳僅《群經質》《詩誦》提要
鄭繼猛,崔有第
(安康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陜南民間文化研究中心,陜西 安康 725000)
陳僅有《群經質》和《詩誦》兩部經學研究著作?!度航涃|》是其早年的讀書心得,重在辨析;《詩誦》是其研讀《詩經》的精心之作,強調詩的誦讀,以讀解詩,以讀達情,對《詩經》研究大有裨益。
清代;陳僅;《群經質》;《詩誦》
陳僅,字余山,一字漁珊,號渙山。浙江寧波鄞縣人,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生,同治七年戊辰(1868)卒。清嘉慶十八年舉人,自道光十三年起任職于陜西延長、紫陽、安康、咸寧等縣知縣,官至寧陜廳同知[1]。他是清代一位政績卓著而清正廉潔的地方官員,一位情趣高雅的詩人,也是一位較為著名的經學家[2],其著名的經學研究著作有《群經質》 《詩誦》二種。
《群經質》有光緒十一年刻本與民國二十八年張壽鏞刊刻的四明叢書本。光緒刻本序言梳理了四明經學的歷史,認為陳僅的《群經質》“根極理要,不失先正矩”。張壽鏞序稱是書“蓋本其讀《易》 《書》 《詩》 《三禮》 《春秋》 《三傳》‘論孟’《爾雅》群經而有得者筆之篇也”。這就是解釋了《群經質》書名及其讀書心得的特征。
《群經質》光緒刊本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含《易》19條,《書》29條,《詩》121條。下卷含《周禮》37條,《禮記》33條,《春秋》13條,《公羊傳》4條,《谷梁傳》6條,《論語》5條,《孟子》9條,《爾雅》10條,附《通質》6條。上下卷總計質疑經典十一部,286則,《通質》6則,合計294條。由以上條目組成可見其疑經解經的特點。
首先是考證辨疑。有對字句考辨的。如《論語》“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條考證“犬馬”,解釋:“犬馬指奴仆?!侗碛洝分悦髅骺勺C?!盵3]《孟子》“折枝”條考證“折枝”,“‘為長者折枝’,《注》:折枝,按摩折手節(jié),解羆枝也。愚案:《后漢書·王暢傳注》引劉熙《孟子注》之折枝,若今之按摩也。蓋古有是語?!盵3]陳僅的門生郭傳璞在序言中說:“《群經質》蓋先生少作也?!币灿幸淮蟛糠质莾热莸谋嫖觥H纭抖Y》“禮不下庶人”條:“《周禮》:‘太宰禮俗以御其民’而云‘禮不下庶人’,何也?不責備其備禮,恕之也?!薄抖Y》“醫(yī)不三世”條:“《正義文說》:‘三世者,一曰《皇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三曰《素女脈訣》?!衷啤斗蜃用}訣》’,愚案:夫子安得有脈訣,此亦卜筮家有《孔子馬頭易》,五行家有《素王妙義》 (見隋志),青烏家有《孔子宅經》,經算家有《孔子所作》。三不能比兩,讬圣人門墻以申其說者也?!盵3]內容辨析引經據典,有分析、有證據、有結論,給閱讀經典的人有很好的啟發(fā)。
其次是讀書心得。如《易》“陰疑于陽必戰(zhàn)”條:“‘陰疑于陽必戰(zhàn)’,言疑者,陰性,善疑也。君子多信小人,小人必疑君子。故君子常敗而小人常勝。自古及今,君子小人迭為消長,無兩傷之理。然小人所以傷君子,適以自傷而已。故曰:‘其血玄黃。’戒之也?!盵3]再如《詩》“緜”條:“以文王與周之大業(yè),《緜》之‘虞芮質厥’一語;以武王伐紂之大勛,《大明》只‘會朝清明’一語。獨言四友尚父,不厭其詳,以見文武之有天下在此不在彼也。此謂之之知本。”[3]這些讀書筆記,是作者讀書過程反復思考的個人感悟,其價值在于幫助其他的經學學習者觸類旁通,少走彎路。
最后是解經方法獨特?!度航涃|》重在質疑,質疑目的是為了透徹閱讀經典。首先是對比解經。通過同類問題的對比分析,達到透徹理解經典的目的。如《詩經》“野有死麇”條:“《野有死麇》篇每以文王化及女子而不能格強暴之男為疑。愚案:此詩索解在一‘春’字?!抖Y》‘霜降逆女,冰泮殺止。’春非嫁娶時也。懷春之時。蓋三月之候,其夫家有以非時求娶者,故此女拒之,以為舒緩至霜降之后,乃為宜爾?!粦汛骸?,《七月》‘我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之義,不然則此女誨淫矣。至指強暴為吉士,恐無此理。死麇之誘即摽有梅之求,當其時則曰‘求’,不當其時則曰‘誘’。要其為吉士則一也?!鏍柮撁摗?,辭甚微婉,‘脫’者身之所以潔也;‘庬’者家之所以衛(wèi)也。‘無感無吠’所以惡無禮也。如屬強暴則是允其犯而謂之徐徐云耳,可乎?”[3]經過綜合對比分析,結論詳實有啟發(fā)性。其次是結合現實生活解經。如《禮》“朝日問大夫”條:“《聘禮》‘朝日問大夫’,注:‘不以殘日問人,崇敬也。今時晡后不謁長官,猶此義也?!边@些結合身邊事物詳解經典的方式,是閱讀經典的學者需要借鑒的地方。
張壽鏞序言肯定《群經質》“精審,足破大疑”,“(辨析)精細”[3],是一本謙謹之作。《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是書雖無大發(fā)明,亦尚少疵類”,然亦予以高度的肯定,認為該書有些條目“所見殊正,固非漫無識別者”;有些條目“可以觀事變矣,是尤有慨乎其言之”;有的條目辨析清晰,“此歲疑經,要為特識”;有的條目辨析“斯論似創(chuàng)實確,最為可取”[4]1376。綜上可見《群經質》之經學文獻價值。
《續(xù)修四庫安全書總目提要》的經部提要有《詩誦》的提要。全文如下:
清陳僅撰,僅字余山,浙江鄞人。是書卷一論種種換韻之法,各為舉例,力剝葉韻之說,謂后人之所謂葉音,實古人之正音。凡平上去之同紐者,依古音皆不須用葉。惟入聲需略分別。又考十五國風疆域,均在直隸、山東、河南、陜西四省界內。今西北方土音,無入聲。今之北曲亦不分上去入,可以相證。卷二至四就各篇為說。各卷中多引《吳才老韻補》,每有糾正。卷五專舉朱子集傳葉音字數,蓋吳朱二書,甚有資于詩學也。義論及作意,知三百篇之佳作妙處。非后人所能及,而漢魏至唐之詩體,參錯變化,無不本于三百篇。義多愜當,大旨同牛運震《詩志》,而其說較備較深,謂之《三百篇詩話》可也。僅別著有《竹林答問》,論及后世詩學最析,可與是書參證。卷首有蔣湘南序及僅自序,于詩取乎誦之義,各有闡發(fā)云[4]397。
《續(xù)修四庫提要》基本梳理評價了《詩誦》的主要內容及其價值。但敘述過于簡略。《詩誦》光緒乙酉本全書五卷,卷首有自序、蔣湘南序兩篇,后記一篇。
序言是全書立論的基礎,蔣湘南認可“誦乃古人讀詩之法也”,指出陳僅《詩誦》的價值:“余山先生乃審于抑揚、往復、離合、疾徐之致,求所謂聲成文者,于吳朱二家之葉音者,主之不合者辨之。蓋就詩以明韻,不執(zhí)韻以繩詩。……故《詩誦》出而古人誦詩之法且復明,其益于經術豈淺鮮哉?”陳僅自序則主要闡述以誦解《詩》的緣由。
第一是列舉《詩經》的用韻類型,反對強改字音的葉音說。用韻類型計有11種:“隔句用韻、促句換韻、首尾為一韻而中間數句別為一韻以間之、全篇無韻、全篇連句用韻、三句得韻、三句成章之詩用韻、兩句成章用韻、五句成章之詩用韻、諸詩煞末連句用韻、每章同用數句。”[3]歸納用韻類型,既有利于誦讀《詩經》,也有利于把握《詩經》的音樂美[5]。
第二是注意到了用韻與詩歌的結構布局。通過分析詩歌的用韻分析,對《詩經》中詩的表達與詩韻的布局做了透徹地說明。
第三是通過分析《詩經》的用韻情況,梳理了后世一些詩體類型與《詩經》之間的淵源,有一定的詩歌發(fā)展史的啟示意義。
第四是辨析葉音說不成立的原因。作者通過對比朱熹的葉音說、《吳才老韻補》,認為古音自然合韻,不必另立葉音誦讀。
第五是注意到了以情動人的《詩經》音樂美特點。強調誦讀《詩經》音韻律動的聲音,達到以情感人的自然效果,這比純粹說教《詩經》的道德教化更容易讓讀者接受。
總之,《詩誦》是清代《詩經》研究的重要資料,能夠獨立成說,對后世《詩經》研究者具有比較重要的參考價值。
[1]鄭繼猛,李厚之.陳僅先生年譜考[J].安康學院學報,2012(4):16-22.
[2]崔德全.陳僅研究綜述[J].安康學院學報,2015(6):15-18.
[3]陳僅.群經質[M].光緒刻本.
[4]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北京:中華書局.1993.
[5]李兆祿.以韻誦《詩》——陳僅《詩經》文學詮釋[J].綏化學院學報.2011(6):94-96.
【責任編校朱 云】
The Summery ofQunjingZhiandShisongby Chen Jin
ZHENG Jimeng,CUI Youdi
(School of Literature&Communication,Ankang University,Southern Shaanxi Folk Cultures Research Centre,Ankang 725000,Shaanxi,China)
Chen Jin wrote two Classics worksQunjingZhiandShisong.QunjingZhiis his reading notes with emphases on the analyses;Shisongis the result of reading theBook of Songs,with emphases on understanding the songs and its feelings in songs,Shisongdoes much help tothe studyon theBook ofSongs.
Qingdynasty;Chen Jin;QunjingZhi;Shisong
I206.2
A
1674-0092(2016)02-0006-02
10.16858/j.issn.1674-0092.2016.02.002
2016-02-28
安康市科技局項目“安康山水禁忌民俗文化研究”(10AK07-08);安康學院科研項目“中國古代頌體詩研究”
鄭繼猛,男,陜西安康人,安康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唐宋文學和陜南地域文化研究;崔有第,女,陜西平利人,安康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文藝學碩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及地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