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海峰
(北京大學 哲學系,北京 100871)
?
重讀《資本論》:理論構架的新探索
仰海峰
(北京大學 哲學系,北京 100871)
按照傳統(tǒng)的研究思路,《資本論》被理解為歷史唯物主義在經濟領域的應用與證明,《資本論》本身的哲學意義并不能真正呈現(xiàn)出來。本文通過反思《資本論》研究的傳統(tǒng)模式,從馬克思思想發(fā)展過程中的生產邏輯與資本邏輯的區(qū)分入手,強調以資本邏輯為根本范疇來重新展現(xiàn)《資本論》自身的哲學思想,以新的理論來呈現(xiàn)《資本論》的內在邏輯。
《資本論》;生產邏輯;資本邏輯;結構化
《資本論》看作是馬克思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對于研究者來說不會產生任何分歧,但如何理解《資本論》,不同的學者則有著不同的回答。
在以傳統(tǒng)教科書為代表的研究思路中,《資本論》被看作是以歷史唯物主義運用于資本主義社會分析的結果,是對人類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證明。在這一語境中,《資本論》中的哲學被簡單地看成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其關于商品、貨幣、資本的討論則被置于經濟學的話語中。這種解讀,看似體現(xiàn)了馬克思哲學思想的偉大,實際上卻使之膚淺化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真正想要表達的哲學理念,被付之闕如。
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對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尤其是體現(xiàn)在《資本論》中的哲學思想的經濟決定論式解讀。雖然恩格斯晚年曾對這一解讀模式進行了深入的批評,但并沒有改變當時對馬克思思想的已經流行的解釋。從哲學理念上來說,這種解釋關注的是以費爾巴哈(尤其是狄慈根)為代表的自然唯物主義對馬克思思想的影響,并將物質決定論的模式運用于歷史唯物主義,使之成為社會歷史的解釋框架。早在第二國際時代,這種解讀模式就引起了理論上的混亂。伯恩施坦就認為,這種經濟決定論與辯證法的斗爭精神相結合,就會形成相對立的暴力論,這正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不足之處,為了避免這一點,也為了應對組織化資本主義帶來的新問題,他強調要以康德的道德哲學彌補這種決定論的不足。在這種視野中,《資本論》只是經濟決定論的注腳。
在當時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對于《資本論》的經濟決定論式解讀,只是在列寧的《哲學筆記》中才得到改變。在研究了黑格爾哲學之后,列寧指出:“雖然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大寫的字母),但他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應當充分地利用這種邏輯來解決這一問題。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從黑格爾那里吸取了全部有價值的東西并發(fā)展了這些有價值的東西)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不必要三個詞: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應用于同一門科學。”[1]372正是有了這樣的認識,他才發(fā)出這樣的感嘆:“不鉆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個世紀以來,沒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是理解馬克思的??!”[1]200在《黑格爾辯證法(邏輯學)的綱要》中,列寧直接提出《資本論》就是馬克思的“邏輯學”。對于列寧的這一批評,不少學者認為,這是列寧重新回到了黑格爾傳統(tǒng),重新理解了辯證法的真實意蘊。這的確是《哲學筆記》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更為重要的方面在于,列寧這個反問提出了《資本論》中到底蘊含著什么樣的哲學!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如果拘泥于列寧關于《資本論》第一章問題的提示,那么對《資本論》的研究就會真的完全回到黑格爾的邏輯中*列寧指出:“開始是最簡單的、普通的、常見的、直接的‘存在’:個別的商品(政治經濟學中的‘存在’)。把它作為社會關系來加以分析?!?參閱列寧:《哲學筆記》,第375頁)。比如內田弘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857-1858)與黑格爾的<邏輯學>》一文中認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黑格爾《邏輯學》的關聯(lián)從1840年開始就成為貫穿馬克思的主題,那不是馬克思寫作《大綱》時偶然有機會重新閱讀《邏輯學》才產生的主題,而是馬克思19世紀40年代就開始思索的主題?!盵2]333為了強調這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內田弘認為兩者之間表現(xiàn)出如下的對應關系:“即《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導言’相當于《邏輯學》的‘概念論’、‘貨幣章’對應于‘存在(有)論’,‘資本章’對應于‘本質論’?!盵2]334在《新辯證法與馬克思的<資本論>》中,阿瑟同樣強調《資本論》第一章與《邏輯學》的內在關聯(lián)。在他看來,從商品交換到價值的運動可以類比于黑格爾的“存在論”,貨幣和商品的雙重化可以類比于“本質論”,作為在勞動和工業(yè)中得以現(xiàn)實化的“絕對形式”的資本具有黑格爾的“概念”的全部特征。阿瑟甚至列出了黑格爾的《邏輯學》與馬克思的“形式價值辯證法”的對應關系,來展現(xiàn)《資本論》的新辯證法思想[3]。這些討論無疑有助于展現(xiàn)《資本論》的哲學理念,但過于拘泥于第一章,以及過于拘泥于與黑格爾《邏輯學》的關系,將會遮蔽《資本論》更為豐富的內容。
相比于《資本論》與《邏輯學》在形式上的關聯(lián),列寧更為關注的是實踐基礎上的辯證法,這一思想構成了《哲學筆記》的內核。非常遺憾的是,列寧并沒能在這個維度上重新去解讀《資本論》的哲學思想,而是沿著《資本論》的經濟學邏輯寫出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在列寧寫作《哲學筆記》之后的幾年,盧卡奇一反第二國際時代對黑格爾辯證法的無視與責難,重新回到了黑格爾傳統(tǒng),并力圖對馬克思的哲學進行新的解釋。在盧卡奇看來,所謂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并不是由經濟決定論所體現(xiàn)出來的,而是由主體—客體的歷史辯證法所體現(xiàn)出來的,這是一種具體的總體性理念。對于這一歷史辯證法的解釋,盧卡奇恰恰是從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去闡發(fā)的。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盧卡奇指出“物化”的歷史基礎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商品生產與交換的普遍化。隨著商品生產與交換的主導地位的確立,社會存在本身被碎片化了,與之相應,人的意識與理性也被碎片化了,近代以來的哲學就是無法把握社會總體性的哲學,是處于理性與總體性社會存在的二律背反狀態(tài)中的哲學。從康德到黑格爾、再到新康德主義,哲學的變化體現(xiàn)了哲學家總是力圖把握社會總體的追求,但最終在新康德主義的二元論中,默認了解決二律背反問題的無力。在盧卡奇看來,只有無產階級才可能重新把握社會存在的總體性狀態(tài),因為只有無產階級才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處于不斷邊緣和異化的狀態(tài),這種間距才能為無產階級提供重新審視資本主義社會的思想空間。另外,無產階級也只有在變革資本主義中,才能真正地將自己解放出來,才能使自己成為歷史的主體。從這一視角出發(fā),盧卡奇將歷史唯物主義看作是建立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基礎上的批判理論。
在《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中,盧卡奇將理論的主題集中在對《資本論》的討論上。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由于將“物化”看作是與人的主體相對立的現(xiàn)象,盧卡奇也就無法在理論邏輯上去論證勞動的合理性,他所謂的工人在歷史過程中實現(xiàn)解放的學說也就無法在社會存在論上得到證明。這一問題在《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第一,在盧卡奇看來,勞動構成了社會存在的本體,是人的主體性與自由的基礎。在具體勞動過程中,勞動的本體性設定使之具有合目的性,但這種合目的性并不是與外部世界無關的合目的性,而是沉入外部世界中并對外部世界保持批判精神的合目的性?!皬恼麄€一部人類史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設定目的的意識對人的其他方面(首先是肉體)的支配,以及由此產生的人的意識對人的自身的保持距離和進行批判的態(tài)度”[4]111,這意味著,勞動不僅會改變外部世界的存在,也改變著人的本性,從而實現(xiàn)了自由與必然的統(tǒng)一。第二,與《歷史與階級意識》中完全從否定方式來理解物化不同,盧卡奇此時認為,異化是勞動二重性的一種結果。勞動一方面體現(xiàn)為主體的自由與創(chuàng)造性過程,另一方面勞動的外化也產生了異化,“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具有一定高度的(大約從奴隸制時代就已開始的)勞動分工的全部人類史也是人類異化史?!盵4]623因此,異化是人類歷史發(fā)展必經的階段。但勞動的合類性使人能夠意識到異化,并展開了對異化的斗爭,使社會朝向人的合類性發(fā)展方向。勞動本體論的確立,是盧卡奇解讀《資本論》的紐帶。
在盧卡奇關于《資本論》以及馬克思思想的解釋中,建立在勞動本體論上的人的主體性,構成了其理論建構的基礎。對人的主體性的重視,對人的存在境遇的關注,隨著1932年《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公開出版,成為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一大熱點問題?!?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出版,使人們看到了與經濟決定論完全不一樣的馬克思,這是一個關心人的本質與存在境遇的“真正的馬克思”,這樣的思路也成為解釋《資本論》的根本思路。弗洛姆就指出,過去對馬克思的解釋是完全錯誤的,“馬克思的學說并不認為人的主要動機就是獲得物質財富;不僅如此,馬克思的目標恰恰是使人從經濟需要的壓迫下解脫出來,以便他能夠成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馬克思主要關心的事情是使人作為個人得到解放,克服異化,恢復人使他自己與別人以及與自然界密切聯(lián)系的能力……馬克思的目標就是社會主義,它是建立在他關于人的學說之上的”[5]23,在馬克思關于人的異化及其批判的理論中,勞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勞動不僅是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中介,“勞動是人類生命的表現(xiàn),通過勞動改變了人同自然的關系,因此通過勞動人也改變著自己?!盵5]33在他看來,馬克思關于人的本性、異化、能動性的思想,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資本論》一以貫之,其思想沒有發(fā)生根本的轉變[5]78。費徹爾同樣認為,雖然《資本論》的論證風格和理論重點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但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樣,其“批判的出發(fā)點,即以更人性、更自由和更令人滿意的社會為方向來超越資本主義社會這一探求,始終未曾改變?!盵6]這種觀點在今天仍有較大的影響,在《重讀<資本論>》中,杰姆遜就是在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這個維度上展開對《資本論》的解讀的*杰姆遜:《重讀<資本論>》,胡志國、陳清貴,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如在第四章“《資本論》中的時間”中,杰姆遜就指出:“生產的創(chuàng)造性在于它的否定性,而非任何正面或肯定的內容?!?參閱第73頁)在第五章“《資本論》中的空間”中,杰姆遜說:“對馬克思來說,未來的工廠,資本主義之外的烏托邦生產空間,應該被看作也是生產、建構主體的空間。”(參閱第94頁)。
與這種關于《資本論》的主體論解釋相對立的,正是阿爾都塞在《保衛(wèi)馬克思》與《讀<資本論>》所要表達出來的立場,即《資本論》從根本上來說是馬克思的歷史科學,在這里,主體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被拋棄了,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種多元決定論意義上的歷史理論。阿爾都塞認為,主體從根本上來說是近代以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產物,把人建構為主體合乎近代以來的資本主義社會的要求,古典經濟學正是在這種人本主義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人本主義理論中,一方面存在著普遍的人的本質,另一方面存在孤立的個體,人本主義的邏輯正是主體的經驗主義與本質的唯心主義的整合?!罢谓洕鷮W所特有的理論結構直接建立在既定現(xiàn)象和意識形態(tài)人類學的同質空間上,這種人類學以人即有需要的主體(經濟人的既定存在)的經濟現(xiàn)象和空間為基礎?!盵7]馬克思在其思想發(fā)展過程中,早期深受這種人本主義的影響,并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得到了明顯的體現(xiàn)。但經過1845—1846年的“認識論斷裂”,馬克思實現(xiàn)了總問題的變革,從意識形態(tài)走向了歷史科學,這一思想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得到了初步的體現(xiàn),并在《資本論》中得以完成。阿爾都塞對《資本論》的這一定位,與對《資本論》的人本主義解釋形成了對立。
從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對于《資本論》的解釋形成了四種不同的構架:一是歷史唯物主義擴展論,形成了經濟決定論的解釋模型。《資本論》被看成是歷史唯物主義一般原理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應用與證明。二是將《資本論》與《邏輯學》進行比較研究,從而陷入到黑格爾的哲學邏輯中。三是以勞動本體論為基礎的主體性解釋構架,關注的是對人的異化的批判以及人的潛能的自由實現(xiàn)。四是與這種模式相對立的阿爾都塞的“斷裂說”,強調《資本論》與早期人本主義著作之間的對立。這些解讀模式展現(xiàn)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馬克思主義者對《資本論》的不同理解,揭示了《資本論》中的豐富內涵,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些不同的解釋模式也意味著,對《資本論》的理解并沒有窮盡,重新閱讀《資本論》,總能開啟出馬克思哲學解釋的新空間。
在這些不同解讀模式中,從哲學內容的闡發(fā)層面來說,將《資本論》看作是歷史唯物主義運用到經濟生活的成果,這是占主導地位的觀點。也正是對這一觀點的反撥,從勞動本體論出發(fā)來解釋《資本論》、強調《資本論》的黑格爾傳統(tǒng)得以呈現(xiàn)。在這一討論中,最為根本的基礎是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開始形成的生產理論,《資本論》只是對這一理論的運用與確證。對《資本論》研究模式的再思考、對《資本論》哲學構架的新探索,都需要對這一問題進行重新思考。
按照過去的研究,經過《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時期的哲學變革,馬克思形成了以生產邏輯為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在這之后,馬克思的思想只是運用與發(fā)展這種歷史唯物主義。在這一理解中,馬克思后來的思想發(fā)展是一種漸進式的量變。按照筆者的理解,這一構架并不能充分地展現(xiàn)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發(fā)展狀態(tài)。在馬克思思想發(fā)展中,存在著雙重邏輯,即生產邏輯與資本邏輯[8],自1845之后,馬克思思想的重要發(fā)展在于從生產邏輯向資本邏輯的轉變,這個轉變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開始較為明顯地呈現(xiàn)出來,并在《資本論》中完成*從哲學邏輯上來說,《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與《資本論》是非常不一樣的,甚至可以說是對立的。在《大綱》中,勞動本體論是其哲學基礎,這是以主體性為內核的解釋構架,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本體論的解釋就是以此為基礎的。而在《資本論》中,資本邏輯占主導地位,這是非本體論的結構化邏輯,勞動本體論被消解了。參閱拙文:“《資本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邏輯差異”,載《哲學研究》2016年第8期。。如果說在1845年馬克思實現(xiàn)了哲學革命,即創(chuàng)立了以生產邏輯為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那么從生產邏輯向資本邏輯的轉變,更是一次重要的邏輯轉換,對于這一邏輯轉換的意義及其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影響,過去的研究還沒有將之作為主題加以探討,更沒有在新的邏輯基礎上對馬克思哲學進行新的闡述。以資本邏輯為基礎,重新探討《資本論》的哲學思想,就成為今天馬克思哲學思想研究中尚未展開的問題。
如果我們將馬克思的哲學聚焦于對資本邏輯的批判分析,那么這種哲學首先是非本體論的,或者說,它不會去尋求一個永恒不變的本體,作為自身的根基。按照筆者的看法,本體論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流動的現(xiàn)代性社會的心理期待。從社會變遷的視角來說,擺脫宗教依賴的現(xiàn)代人,面對飄忽不定的現(xiàn)代空間和不斷流失的現(xiàn)代時間,急需為自身尋求一個確定的點,以擺脫無家可歸的狀態(tài),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情境中,形而上學的奠基與本體論的追求,構成了現(xiàn)代人確認確定性的幻覺。馬克思很長時間并沒有擺脫現(xiàn)代理性的這一主題,到了《資本論》之后,馬克思放棄了這種本體論的幻覺,把資本看作一個不斷結構化的過程,這是不斷的結構化、解結構化并重新結構化的向外擴張過程,在這個擴張中,資本邏輯又承受著內在的壓力,從而有可能導致自身的瓦解。在資本邏輯結構過程中,一切都是在這個結構與解構過程中形成、呈現(xiàn)與消失的。如果說資本是一列高速奔馳的列車,那么本體論的追問類似于為這列列車尋求一個永恒的固定點。而對于《資本論》之后的馬克思而言,問題不再是確定一個永恒的點,而是跳進列車中來尋求列車解體的可能性。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形而上學批判與資本邏輯批判,構成了一枚錢幣的兩面。
資本邏輯體現(xiàn)為一個抽象化、形式化與結構化的過程,從而將資本主義社會結構化為一個不斷更新的總體。對于馬克思來說,他一方面需要揭示這一邏輯的展開環(huán)節(jié),另一方面需要對這一邏輯的總體進程及其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上的表現(xiàn)進行批判。對于馬克思哲學的新的探索,需要同時在這兩個方面展開,并從資本邏輯與生產邏輯的統(tǒng)一中進行歷史性的分析。這要求我們,必須重新將《資本論》中的一些經濟學范疇重新上升到哲學的高度,成為重新探討馬克思哲學的基本范疇,并通過這些范疇建構新的解釋框架。這對于馬克思哲學思想研究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1)資本邏輯與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形式化。根據馬克思的討論,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與傳統(tǒng)相“斷裂”的社會,發(fā)生這一斷裂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獲得了普遍化的統(tǒng)治地位。在傳統(tǒng)社會中,也存在著商品及其交換,但這種簡單的商品交換只具有局部的意義,而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xiàn)為‘龐大的商品堆積’。”[9]商品交換成為社會存在物質交換的基本形式,支配著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過程。這是與傳統(tǒng)社會完全不同的社會,用盧卡奇的話說:“一個商品形式占支配地位、對所有生活形式都有決定性影響的社會和一個商品形式只是短暫出現(xiàn)的社會之間的區(qū)別是一種質的區(qū)別。”[10]在對商品及其交換過程的分析中,馬克思揭示出社會存在的抽象化過程,即在普遍化的商品生產過程中,由量化的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價值構成了社會的“本體”,這決定了一切具有“質”的規(guī)定性的勞動必須簡化為只有“量”的差別的勞動,產品的“質”被還原為“量”,一切內容的東西都被數(shù)量化了,成為一種抽象“形式”?!斑@種簡化表現(xiàn)為一種抽象,然而這是社會生產過程中每天都在進行的抽象。把一切商品化為勞動時間同把一切有機體化為氣體相比,并不是更大的抽象,同時也不是更不現(xiàn)實的抽象?!盵11]雖然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以商品的普遍化作為分析的基礎,但在現(xiàn)實的生活過程中,商品的普遍化實際是以資本的普遍化為前提的。這也意味著,這種抽象化、形式化,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本質。歷史唯物主義需要對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形式化展開批判。
(2)資本邏輯視野中的商品、交換、貨幣、拜物教等的哲學分析與批判。商品、貨幣與交換既是現(xiàn)實的存在,又是表現(xiàn)這些存在的概念,這就需要對這些存在進行哲學分析,揭示商品交換過程、貨幣存在方式的哲學意蘊,從而揭示商品普遍化時代的心理與意識結構,理解馬克思所說的拜物教的意義。
在上面的討論中,我們已經提出了社會存在形式化、抽象化問題,馬克思通過商品二重性、勞動二重性、商品交換、貨幣的產生等問題的分析,具體地揭示了這個形式化的過程。資本主義社會的這種“抽象”才是黑格爾哲學中抽象概念統(tǒng)治一切的歷史基礎,也是阿多諾后來批判同一性哲學的社會基礎。商品交換與社會的貨幣化進程,對社會生活與人的心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商品拜物教體現(xiàn)了商品普遍化社會的精神結構。
交換的普遍化只是資本邏輯的表層現(xiàn)象。表面看來,交換是為了獲得剩余價值,但交換本身并不產生剩余價值,剩余價值來自于生產過程,所以資本邏輯批判需要揭示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這是馬克思與當時的庸俗經濟學的根本區(qū)別。在這個邏輯轉換中,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馬克思關于勞動與勞動力的區(qū)分,才真正地走出了古典經濟學以及近代以來的哲學的思想前提,從而形成了關于資本邏輯的獨特分析。這是從資本的現(xiàn)象界進入資本的本質界的重要一步。
(3)資本邏輯與時空規(guī)劃。剩余價值生產有兩種形式,即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與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主要是通過延長勞動時間實現(xiàn)的,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主要是通過提高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實現(xiàn)的。相比較而言,前者直接體現(xiàn)為對時間的控制,后者更側重于對空間的規(guī)劃。資本主義社會的時間與空間規(guī)劃就是以剩余價值生產為核心而展開的。這種規(guī)劃不僅促進了剩余價值的生產,而且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剩余價值的生產因此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時空規(guī)劃的核心,體現(xiàn)著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馬克思結合剩余價值生產過程對時間的分析,實際上揭示了海德格爾后來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的時間理論的社會存在基礎。海德格爾所說的枚平化的時間,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即只有在商品交換普遍化的時代才是可能的。
隨著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隨著電子媒介技術的發(fā)展,空間規(guī)劃日益取代時間規(guī)劃,成為全球化時代資本邏輯的主導性策略,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發(fā)展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列菲伏爾、哈維、蘇賈等人的現(xiàn)代空間理論,正是以《資本論》為基礎,結合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變遷而提出來的。
(4)資本邏輯與技術問題。在追求剩余價值的過程中,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就涉及技術在資本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梢哉f,資本的本性必須要發(fā)展技術,但資本的本性又必須壓抑技術,并借助于技術論證自身的合法性。因此,在資本邏輯的視野中,需要對技術問題進行重新討論。
在這一問題域中,特別是在盧卡奇之后,將會產生技術支配與控制問題,這是自盧卡奇到法蘭克福學派到當代都無法繞過的問題。與馬克思時代相比,今天關于技術討論的語境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這些變化既體現(xiàn)了理論思維方式的變化,又體現(xiàn)了社會歷史的變遷,這更需要我們深入討論馬克思從資本邏輯出發(fā)對技術的哲學分析,從而審視當代思潮。
(5)資本邏輯與人的解放。對于馬克思來說,對資本邏輯的批判是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不僅體現(xiàn)為個人的自由發(fā)展,而且體現(xiàn)為全人類的自由發(fā)展。從黑格爾的辯證法出發(fā),馬克思一方面揭示資本邏輯的歷史合理性,即它為人類解放提供了所需要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揭示資本邏輯的物化特征,這決定了人的解放必須要沖破這一牢籠,在這個過程中,無產階級成為人類解放的現(xiàn)實力量。對資本邏輯內在矛盾的分析固然為人的解放提供了依據,但只從資本邏輯的內在矛盾出發(fā),并不能自發(fā)地培養(yǎng)出無產階級自我解放的自覺意識,如何對這一問題展開思考,正是馬克思提到但沒有展開的課題?!顿Y本論》第三卷以“階級”作為結尾,但如何理解“階級”的自我意識,馬克思并沒有展開。在這個維度上,歷史唯物主義的深度建構,必須要重新討論資本邏輯與主體問題。這個討論與20世紀80年代國內學界的主體性討論相關,但又有著根本不同的維度。那時的討論,關注的是生產邏輯(實踐)意義上的主體性,而在資本主義社會,最為根本的問題恰恰是資本邏輯語境中的主體性問題,只有在這一討論中,我們才能真實地討論無產階級的解放與人的解放問題,面對當代西方左翼思想對主體問題的重新探索,形成我們自己的解釋構架。
[1]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2]內田弘.新版《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研究[M].王青,等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Christopher John Arthur.The New Dialectic and Marx’s Capital[M].brill, 2003. Chapter.5.
[4]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下卷[M].白錫堃,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5]弗洛姆.馬克思關于人的概念[M]//復旦大學哲學系現(xiàn)代西方哲學研究室.西方學者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
[6]費徹爾.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從經濟學批判到世界觀[M].趙玉蘭,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1.
[7]Althsser, Reading Capital[M].Trans.by Ben Brewster.London and New York, 1967:162.
[8]仰海峰. 歷史唯物主義的雙重邏輯[J].哲學研究,2010(11):11-18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7.
[10]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44.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23.
責任編輯 李蘭敏 英文審校 孟俊一
Rereading "Das Kapital": New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Ang Hai-fe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Das Kapital”,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thought, has been understood as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proof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field of economy. The philosophical meaning of the “Das Kapital” does not really present itself.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pattern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oduction logics and capital log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And then it stressed the practice that we should present the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Das Kapital” by taking the capital logics as the basic category, and present the internal logics of “Das Kapital” with new theories.
“Das Kapital”; production logics; capital logics; structuralization
2016-10-13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問題研究”(16AZX002)的階段性成果。
仰海峰(1969-),男,安徽潛山人,哲學博士,長江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
A811
A
1001-733X(2016)06-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