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昕,寧立正
(廣西藝術學院 公共課教學部,廣西 南寧 530022)
?
藝術院校大學英語教學評價改革探索
張昕,寧立正
(廣西藝術學院公共課教學部,廣西南寧530022)
大學英語教學評價既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又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有效保障。本文回顧國內大學英語教學評價的研究現(xiàn)狀,分析藝術院校大學英語評價存在的問題,提出從評價目的、評價內容、評價手段等方面建構藝術院校動態(tài)多元的大學英語評價體系,推進教改,促進教學。
藝術院校;動態(tài)評價;多元評價
大學英語教學評價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管理、質量、效果以及學生學習策略、方法、效率的綜合價值判斷。它既是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又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有效保障。根據(jù)《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教學要求》),大學英語教學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發(fā)展,全國高校認真貫徹落實《教學要求》,改革教學模式,促進大學英語課堂建設,為提高教學質量開展大量探索和實踐。然而,作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有效保障,當前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卻存在諸多問題。例如過度依賴終結性評價,其直接后果是大學英語教學走入應試教育“考什么,教什么,學什么”[1]的死胡同。因此,在傳統(tǒng)考試的基礎上建構科學、有效的多元教學評價體系,真正實現(xiàn)以評價促教學、以評價促發(fā)展勢在必行。針對藝術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特點做深刻研究,并形成一套有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意義重大,既是貫徹教育部《教學要求》,推進我院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建立起以藝術院校學生特點為基礎,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的需要;還是以評價體系的反撥效應引導老師和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以及讀寫譯等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需要;更是全面、客觀、科學、準確地把握大學英語課程建設現(xiàn)狀,進一步提升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需要。
根據(jù)國內學者對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述評及形成性評價研究綜述,筆者注意到,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化發(fā)展,基于大學英語教學評價的研究呈現(xiàn)出穩(wěn)步發(fā)展的趨勢,其研究現(xiàn)狀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研究起步晚,研究成果數(shù)量有限
國外研究者較早開始了對外語教學評價的研究,早在20世紀80年代,國外關于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的區(qū)別的研究就已經初具規(guī)模。90年代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形成性評價對教學的作用,并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我國大學英語形成性評價研究起步較晚,2001年之前,幾乎沒有發(fā)表一篇關于外語教學形成性評價的期刊論文。直至2004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頒布實施,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才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此后,相關研究論文相繼發(fā)表。雖然,相關研究成果數(shù)量呈穩(wěn)步上升趨勢,但是,在此方面有理論高度、創(chuàng)新意義的論文還是很少。研究成果的數(shù)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二)研究內容較為單一
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對當前評價體系弊端的分析及對形成性評價概念、目的、手段及效度的研究。當前大學英語教學評價呈現(xiàn)出評價手段單一,評價主體單一,評價觀念落后,評價忽視學生個體需求與發(fā)展等特點。近年來,關于形成性評價的理論和實證性論文見諸與外語教學和研究的各類期刊,根據(jù)金艷對CSSCI期刊論文關于形成性評價相關論文的分類統(tǒng)計,實證類研究者通過采用案例分析、學生自評和互評、學習檔案、學生作品展示、討論、訪談、教師評價、教師日記以及考試等手段對學生綜合外語能力評價、口語與寫作能力評價、計算機和網絡化評價、自主學習能力評價即大學英語課程評價進行研究[2]。理論類文章研究者則包括評價實施、現(xiàn)狀分析[3]、體系研究及效度研究[4]。
(三)研究手段單一
駱巧麗對形成性評價的研究成果進行統(tǒng)計,其結果顯示,當前此類研究主要分為理論型和實證型兩種[5]。從數(shù)量上看實證類研究不及理論型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國內研究者對形成性評價的應用還處在學習及探索的階段。形成性評價在操作上有難度,如何確立評價標準,如何平衡評價內部機制,如何正確應用評價手段等問題都制約著形成性評價的應用,不少學校在評價體系方面的改革難免流于形式。
(四)研究對象不均衡
在相關研究成果中,絕大多數(shù)論文將研究對象籠統(tǒng)地定義為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生。相關研究從不同角度對形成性評價對于提高學習自主性,優(yōu)化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方面的積極作用給予肯定,但也有實證研究表明,學生基礎、能力的不同會影響評價手段的有效性,形成性評價并不一定能提高學生的總體或單項外語能力,這要求教師和學校在評價的時候更多關注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因此,細化研究對象,根據(jù)研究對象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設計配套的評價模式與體系,更有利于促進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考試大國,考試作為甄別、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教學評價中長期占居主導地位。大規(guī)模考試(Large-Scale Testing),如全國大學英語四級、六級考試等,一直以來都是衡量大學生英語能力的重要標桿。然而,錯誤地過度依賴大規(guī)模考試作為評價大學英語教育的手段勢必對教師產生消極的反撥效應:教師長期處于提高考試成績的巨大壓力下,會導致“為考試而教(teaching to the test)”。 基于考試的教學雖然能夠提高學生在特定考試中的成績,但是也存在諸多弊端,Johnson認為基于考試的教學弱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教師更多地充當了課程管理者(manager of curricula )而不是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引導者的(facilitators of the L2 learning process)角色[6]。Leung 和 Lewkowicz指出此種教學方式的另一個弊端是限制了課程設置的多樣性[7]。第二外語的課堂偏離了強調批判性思維、信息搜索定位等能力,與實踐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發(fā)展方向,淪為各類考試的強化培訓班。藝術院校學生的共同特點之一是英語基礎薄弱,語法混亂,詞匯貧乏,聽不懂,看不懂,說不出,寫不出。因此,他們在英語學習上表現(xiàn)出來的消極情感因素尤為明顯。盡管全國各大高校對教學評價體系做出一系列調整和改革,但是實證表明,終結性評價即期末考試仍然是評價藝術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手段。單純依靠調整期末考試在總評成績中所占比例,只是從表面弱化了終結性評價,如果不能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替代現(xiàn)有的評價模式,就不能從根本上實現(xiàn)評價的意義和價值,為學生、教師、學校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從而改善學習方法,優(yōu)化學習策略,改進教學,促進發(fā)展。
綜上所述,國內針對藝術院校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幾乎為零。因此,基于國內外對英語教學評價的研究成果和藝術院校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筆者以廣西藝術學院的大學英語評價體系改革為例,提出建立動態(tài)多元的藝術院校大學英語評價體系。
(一)形成性評價的概念
Scriven最早提出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這兩個概念,并且強調了二者在收集信息的方式和目標方面的區(qū)別。根據(jù)Scriven的觀點,形成性評估收集相關教學信息為課程評估服務,指導學校在課程制定和教學質量提高方面做出決策。此后,美國教育學家Bloom進一步闡釋形成性評估,并提出了為教育界廣泛接受的概念,Bloom認為“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獲得有關教學的反饋信息,改進教學,使學生知識達到掌握程度所進行的系統(tǒng)性評價,即為了促進學生尚未掌握的內容進行評價[8]。”較之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重視被評估者的需要和體驗,強調教與學的相輔相成,師與生的互動交流。
形成性評價是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具有指導意義的評價。此類評價不僅僅反映了被評價者的進步與價值,還持續(xù)為教學實踐與整個課程的推進和發(fā)展提供重要依據(jù)。
結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理論和巴赫金對 “挪用”(appropriation)的闡釋,即語言學習者通過借用、內化他人的語言,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Erickson提出了“最近形成性評價”(proximal formative assessment)這一概念[9]。這種評價作為持續(xù)貫穿在課堂互動中的價值判斷,實時反饋了學生學習的狀況和需求,為下一步的教學提供重要依據(jù),是評價者和被評價者共同構建學習和評價的行為。
(二)評價的目的
進行評價歸根結底就是為了促進發(fā)展。教學評價的有效性主要體現(xiàn)在評價對教學的反饋和促進作用[10]。評價對教學的促進具體表現(xiàn)在:①評價的導向作用:通過制定和實施評價標準指導教學活動;通過分析評價成果調整課程設計、教學方式及教學計劃;②評價的情感作用:評價反映并且作用于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策略;③評價的檢驗作用:評價促進評價者與被評價者進行自我反思,檢驗教學效果;④評價的管理作用:評價反映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質量,為教學管理提供可靠依據(jù);評價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分層分級教學的有利依據(jù)。根據(jù)藝術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特點,評價的主要目的包括:發(fā)掘藝術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的內部動因,培養(yǎng)具有較高外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高層次藝術人才;分析藝術院校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困難,選取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式;了解藝術院校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主導情感因素,指導學生正確利用情感因素促進英語學習;開發(fā)藝術院校學生英語學習潛力,促進教師反思教學,將英語教學與藝術專業(yè)有機結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三)評價的內容和方式
要想改變教學的方式與過程,必須改變評價方式。首先,教學管理者應該適當調整終結性評價在整個評價體系中所占比例。盡管國內外研究者對形成性評價的優(yōu)勢已達成共識,但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摒棄傳統(tǒng)的考試。期末考試仍然反映了被評價者階段性學習的效果,為檢驗是否到達預定教學目標提供信息和依據(jù)。以廣西藝術學院為例,終結性評價即期末考試成績在學生總評成績中的比例由原來的60%降到了50%,這從側面反映了教學管理者意識到形成性評價的重要性,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是,簡單地對成績的比例分配做調整,僅僅是改革的一小步。學生為了應付考勤,通過期末考試,生硬地記憶課本知識的現(xiàn)狀得不到改善,評價內容的調整就是無效的或者是收效甚微的。
其次,依靠形成性評價對教學過程進行管理、監(jiān)控和信息反饋。形成性評價作為一種過程性、發(fā)展性的評估,具有形成性、開放性與靈活性的特點,此類評價以教學目標為導向,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反饋,調整策略,肯定進步,解決困難。目前,對教師及學生的考評過多依賴于考試成績,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主觀能動性的培養(yǎng);也忽視了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態(tài)度的綜合評定。結合大量實證和筆者的教學實踐,藝術院校學生在面對英語學習時消極情緒占主導地位。根據(jù)Krashen的情感清濾假說,我們知道,如果不通過引進新穎教學內容、采取科學教學手段等方式正確引導藝術類學生克服厭惡、畏難等消極情緒,第二語言習得必定受挫。因此,針對藝術院校英語教學的這一普遍特點,將上文提到的“最近形成性評價”引入英語教學評價體系,有效地發(fā)掘學生學習潛能,根據(jù)學生現(xiàn)階段取得的成績或進步,在學生能力范圍內安排下一步的教學內容及采用的教學手段。通過肯定學生進步,科學安排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之建立學習英語的信心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再次,通過將藝術專業(yè)比賽與英語學習并軌作為激發(fā)英語學習興趣,緊扣專業(yè)發(fā)展需求,檢測英語學習效果的評價內容也是藝術院校正在進行的改革嘗試。與此同時,廣西藝術學院具有與東南亞國家交流的地域優(yōu)勢,也為外語教學提供更多交流和發(fā)展機會。例如,由外語教研室主辦的兩屆東盟外語歌曲大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此外,藝術院校大學英語教學評價也要關注課程本身的評價,包括對大學英語教學的需求分析、教學目標、教材,教學實施等環(huán)節(jié)進行系統(tǒng)評價。藝術院校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厭倦情緒或畏難情緒的根源是英語學習無用論。筆者通過調查問卷或訪談等形式獲悉,絕大多數(shù)藝術院校學生認為英語學習是一種耗時耗力的無用功。我們需要不斷反思:學生到底需要什么?社會需要的藝術人才怎樣和外語接軌?現(xiàn)行的教學目標是否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是否滿足學生個體發(fā)展需求?教學采用的教材是否結合學生特點?教學模式是否符合《教學要求》并切合教學實際?廣西藝術學院根據(jù)本院教學需求,編寫藝術專業(yè)英語教材,并將音樂劇、戲劇等融入英語教學及評價體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評價的手段
考試作為最傳統(tǒng)的評價手段,是最直接反饋學習效果的評價手段。不同類型的考試具有不同的決策作用。
綜合應用豐富多樣的形成性評價手段,例如課堂評價、課外活動記錄、學生日記、學習檔案、師生自評和互評、訪談、問卷、座談等,可以更好地使評價為教學服務,持續(xù)不斷地提供教學反饋信息,對教學過程進行觀察、監(jiān)督和評價,激勵促進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建立學習檔案(Portfolio )是將形成性評價融入課堂環(huán)境的一種有效手段。學習檔案袋收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數(shù)據(jù)與信息,包括作業(yè)或作品,測試成績,競賽成績等,將其分類歸檔,形成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的學習記錄,實時反映各個階段出現(xiàn)的問題及取得的成績。學生應該參與到選擇入檔內容的過程中,通過思考“選什么內容,為什么選此內容而不選彼內容”,使建立學習檔案袋這一行為本身轉變成一種學習,也體現(xiàn)了參與式教學的精神。Richard列舉了語言學習檔案的具體內容:
1)教師觀察及學生自我評價(teacher observations and student self-evaluations)
2) 聽、說、讀、寫、譯各類英語技能的表現(xiàn)清單(performance checklists in all skill areas)
3)寫作及討論準備階段筆記,包括圖表和頭腦風暴(preparation notes for writing and discussion)
4)總結(summaries)
5)圖例(illustrations)
6)各類寫作實例(writing samples of various kinds)
7)讀書筆記:學生記錄所讀內容及反思(reading logs)
8)行動筆記:學生記錄他們進行某項活動時的直覺及反思(performance logs)
9)錯誤分析(error analyses)
10)口頭表達實例(oral production samples)
11)日記(journal entries)
12)基于教師觀察的筆記(anecdotal notes based on teacher observation)
13)學生學習日志(student learning journals )
14)調查問卷(questionnaires)
15)視頻記錄(videotaped performances)[11]
根據(jù)目的,學習檔案可分為編班性學習檔案(placement)、診斷性學習檔案(diagnosis)以及量化學生表現(xiàn)學習檔案(measuring achievement),即給學生打分。
與傳統(tǒng)“一考定終生”的評價模式不同,學習檔案的評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被評價者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即便被評價者進入更高級階段學習,依然能為其學習和發(fā)展提供重要信息。
作為一所綜合性藝術類院校,我院的大學英語教學在《教學要求》的指導下,實施了包括分級分層教學等一系列教學改革。倘若大學英語教學評價不做相應的改革,大學英語的目標將不可能真正實現(xiàn)。針對不同藝術類學生的特點和建立學習檔案的理論基礎,筆者認為,藝術類的學習檔案在建立過程中既要符合教學規(guī)律也要符合不同專業(yè)的特點,配合分層分級教學,科學、合理地建立學習檔案。筆者將廣西藝術學院的藝術專業(yè)學生分成三大類,并列舉各個類別學習檔案中具有專業(yè)特色的子項目。
1)美術類學習檔案:美術作品英文標簽、畫展解說(PPT展示;制作視頻;模擬畫展現(xiàn)場對話)、收集畫展目錄(catalogue),并且制作本專業(yè)畢業(yè)畫展英文目錄。
2)音樂舞蹈類學習檔案:英文歌曲學習及歌詞學習筆記、視頻記錄英文歌曲演唱、音樂劇表演、模擬歐美音樂舞蹈類真人秀電視節(jié)目、參加外語歌曲大賽的作品及獲獎證書。
3)影視傳媒類學習檔案:原版英文劇本學習筆記、原創(chuàng)英文短劇寫作、視頻記錄英文戲劇表演或微電影、微電影大賽參賽作品及獲獎證書。
學生通過自評和互評相結合對自己的學習效果有一個主客觀相結合的認識,從而反思自己的學習策略,學習態(tài)度及學習效果。具體操作包括每個階段(如完成一個單元學習)學生結合教學目標、學習重點難點進行自評,如:我是否達到本單元目標,是否掌握本單元重點難點等。以口語課堂展示為例,教師課前準備好口語展示的評分標準(rubrics),學生按照評分標準對口語展示內容進行自評和互評,然后將評價結果對比討論。
在開設一門新課前、課程進行中,新教材編寫前期、投入使用期等各個教學階段給教師及學生發(fā)放有針對性的調查問卷,獲取反饋信息也是行之有效的評價手段之一。
(五)構建動態(tài)多元的評價體系
根據(jù)上文所述,為切實貫徹《教學要求》,推動教學改革,藝術院校應該努力構建動態(tài)多元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的動態(tài)性體現(xiàn)在評價對過程而非結果的重視。正如彭金定所述,動態(tài)的課堂評估“著重評估教師、學習者和學習任務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霸谶@樣的評估過程中,評估者和被評估者開展對話”[12],將學習交互式的性質延伸到整個評估過程,通過及時反饋被評估者的學習情況,并利用在評價中得到的促進教育教學的信息做出決策。藝術院校在改革評價體系時應該遵循多元化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即“分層原則、激勵原則、實踐原則及反饋原則”[13],采用多元化評價手段,如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xiàn)評價主體多元化,即讓高校、教學管理者、教師及學生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做到評價內容多元化。
總之,改革現(xiàn)有大學英語評價體系是繼續(xù)深化、推進教學改革的需要。結合藝術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特點,構建動態(tài)多元的大學英語評價體系,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使評價的主體多元化,綜合利用各種手段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心理狀態(tài)及發(fā)展需求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態(tài)度及教學理念,還有課程的設計、課程安排和課程目標的合理性等,做出科學、有效的評定,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潛能,開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激勵促進學習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實現(xiàn)教學目標。構建動態(tài)多元的藝術院校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使藝術學院大學英語的評價有章可循、更加系統(tǒng)化、科學性更強、對教學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鄧遠美)
[1]戴家干.從考試到評價——教育改革的時代任務[J].中國高等教育,2007(Z2):21-23.
[2]金艷 .體驗式大學英語教學的多元評價 [J].中國外語,2010(1):68-76.
[3]王華,富長洪.形成性評估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綜述[J].外語界,2006(4)67-72.
[4]李清華,曾用強.外語形成性評估的效度理論[J].外語界,2008(3):82-90.
[5]駱巧麗. 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研究述評 [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10):104-106.
[6]JOHNSON K E.The sociocultural turn and its challenges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J].TESOL Quarterly,2006(1):248.
[7]LEUNG C,LEWKOWICZ J. Expanding horizons and unresolved conundrums: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J].TESOL Quarterly,2006(1):211-234.
[8]BLOOM B S. Education to Improve Learning[M]. New York:Mc Graw—Hill,1981.
[9]ERICKSON F. some thoughts on “proximal” formative assessment of student learning. Evidence in decision making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M].Malden,MA:Blackwell,2007.
[10]金艷. 關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評價與教學[J].中國外語教育,2008(3):57-66.
[11]RICHARD P.Making It Happen-from Interactive to Participatory Language Teaching:Evolving theory and Practice[M].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2010.
[12]彭金定.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動態(tài)評估[J]. 外語界,2004(3):26-31.
[13]馬錦然.多元化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探索與實踐[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2013(1):100-111,131.
Exploration on Eval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Art College
ZHANG Xin,NING Li-zheng
(Guangxi Art Institute,Nanning 530002,China)
Assessment for English teaching serves as an crucial part in English teaching as well as a guarantee of the teaching goals’ achievemen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es on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at home and aboard,probes into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art colleges and explores the way to build dynamic and multiple assessment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urpose,contents and measures,thus propelling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and promot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rt college;dynamic assessment;multiple assessment
H319
A
1671-9719(2016)8-0095-04
張昕(1985-),女,河北滄州人,講師,研究方向為批評語言學。
2016-05-12
2016-05-30
2014年廣西高等教育改革工程項目“藝術院校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與構建”(2014JGA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