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伯才
(阜陽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安徽 阜陽236037)
?
虛擬木管樂器的音序技法與配器考量
檀伯才
(阜陽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安徽阜陽236037)
摘要:文章從音域、音區(qū)與音色的考量、虛擬與真實的技術統(tǒng)一以及木管樂器演奏技術的MIDI處理手段等三個方面闡述了虛擬木管樂器音序技法,體現出熟練掌握音序技法對于運用虛擬木管樂器模擬真實木管音響的重要性;結合虛擬木管樂器的音色選擇、旋律處理、音響均衡和空間層感等要素討論了其區(qū)別于傳統(tǒng)木管樂器的配器思維。
關鍵詞:虛擬木管樂器;音樂制作;音序技法;配器法;控制器
在計算機音樂系統(tǒng)中,虛擬木管樂器以其多樣化音色賦予音樂制作者們豐富的表現力和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然而,在實踐中即使擁有了眾多優(yōu)秀的虛擬木管樂器音色庫,一些音樂制作者往往由于技術的匱乏,經驗的不足等諸多原因,依然不能制作出管弦樂作品中所需要的木管音響。由此可見,豐富的音色庫資源固然重要,但熟練掌握虛擬木管樂器的音序技法及其配器法原則是成功制作管弦樂作品木管聲部的關鍵。
一、聲學木管樂器的音響特性與演奏法
傳統(tǒng)管弦樂隊中木管樂器組主要包括四個聲部,按照樂隊總譜的聲部順序分別是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和大管。這些木管樂器都屬于氣鳴樂器,由于它們在構造、材質、振動器以及管身形狀等方面各不相同,每件木管樂器都有著與眾不同的獨特音色,正是這些獨特的音色使每種樂器有了一定的“角色性”,例如,音色清亮,技術靈活的長笛常被人們稱為“花腔女高音”;雙簧管以它柔美、含蓄的音色給人一種田園般的回憶,在描寫自然風光以及抒情的段落中常用到它;大管深沉并略帶沙啞的音色使人聯想到老年男子,其吹奏跳音時又像一個丑角在舞蹈……[1]。相對于弦樂組樂器而言,木管樂器的演奏法比較簡單,一般通過演奏者的氣息、口唇、舌頭與手指等協調配合完成連奏、斷奏(單吐、雙吐與三吐)、花舌、滑音等演奏技巧。
二、虛擬木管樂器的采樣音色
當前計算機音樂制作中,虛擬木管樂器通常使用的是基于采樣技術制作而成的音色,其主要工作原理是運用數字音頻系統(tǒng)對原聲木管樂器的真實演奏進行錄音采集后轉換成數據,再通過采樣器(軟件與硬件)進行回放再現。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美國East West公司出品的Hollywood Orchestral Woodwinds Virtual Instrument音色庫,奧地利Vienna Symphonic Library公司生產的Vienna Instruments系列音色庫以及德國Native Instruments 公司開發(fā)的采樣器軟件Kontakt 自帶Orchestral音色庫等等。
三、虛擬木管樂器的音序技法
(一)音域、音區(qū)與音色的考量
木管組樂器種類繁多,在音質上也各具特色,每件樂器都有自己的音域,并且在各自音域范圍內可以劃分不同的音區(qū)。如長笛的基本音域為c1 ~ c4,按照音色特點可以將其劃分陰暗柔和的低音區(qū)(c1 ~ g1)、甜美抒情的中音區(qū)(a1 ~ g2)、清晰明亮的高音區(qū)(a2 ~ g3)與尖銳緊張的最高音區(qū)(a3 ~ c4),其中中音區(qū)和高音區(qū)是長笛最富有表現力的音區(qū),在樂隊中應用也最為廣泛。在運用虛擬樂器編寫長笛聲部的音序時,應清楚地認識到該樂器各音區(qū)的音色特點與表現力,并將其與實際作品相結合,恰如其分的表達音樂的情感與情緒。
(二)虛擬與真實的技術統(tǒng)一
眾所周知,緣于樂器的構造與人類生理特征的限制,大多數聲學木管樂器在演奏上都有一定的技術局限性。例如快速顫音在長笛的極低音區(qū)很難演奏,長時間的持續(xù)音對大管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挑戰(zhàn);下行的滑音對于木管樂器來說幾乎無法實現等等。另一方面,虛擬樂器演奏技術的實現是基于計算機硬件設備與軟件環(huán)境的數字化處理,在熟練掌握相關計算機操作的情況下,虛擬木管樂器在各種演奏技術上將會表現得十分完美。但是,在實踐中不能毫無顧忌地運用虛擬木管樂器這種超越現實的完美來制作音樂,相反,只有清楚地認識到聲學木管樂器的種種技術局限,人性化地編寫虛擬木管樂器的音序,才能形成虛擬與現實的統(tǒng)一,制作出符合人們傳統(tǒng)審美的計算機音樂作品。
(三)相關演奏技術的MIDI處理手段
1、連奏
連奏是木管樂器的基本演奏技法之一。在音樂制作中,虛擬木管樂器的連奏應重點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處理:首先是強調連奏音樂片段的開始音音頭,在聲學木管樂器的連奏技法中,演奏者通常是以吐音的方式奏出連奏的開始音,因此會產生稍微突出的音頭。對于這種音頭的處理,虛擬木管樂器可以通過MIDI控制器CC#73(Attack Time)適當減少發(fā)聲包絡線的起音時間,起音時間越短音頭越明顯;其次,將連奏音樂片段中相鄰的音符首尾緊密相連,甚至略有重疊,有時還需做MIDI淡入和淡出處理,力求連奏樂句內各音的連貫性與平滑過渡。最后需要重視的是正確處理連奏樂句之間的呼吸間隔,如雙簧管可以演奏很長的連奏樂句,而大管只適合較短的連奏樂句,即使虛擬木管樂器在技術上不受這種限制,實踐中也應該遵循聲學木管樂器的演奏特性,從而制作出逼真的木管音響。
2、斷奏
木管樂器的斷奏是通過演奏者巧妙運用舌頭動作與氣息的配合來實現,根據不同的舌頭動作,斷奏可以分為“單吐”、“雙吐”以及由單、雙吐組合而成的“三吐”。虛擬木管樂器實現斷奏的重要手段則是充分利用高品質的采樣音色庫資源,如前文中所提到的Hollywood Orchestral Woodwinds Virtual Instrument音色庫深受廣大音樂制作者的歡迎,該音色庫包含有很多吐音音色采樣。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這些吐音采樣音色制作木管聲部時,還應該依據吐音的發(fā)聲原理來調節(jié)MIDI音符的相關參數。
四、為虛擬木管樂器配器的考量
(一)虛擬木管樂器音色庫的選擇
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是木管組四種常用樂器,但為了表現特定的音樂內容,創(chuàng)作中往往需要一些擴展性樂器,如短笛、英國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等,這些樂器起到了擴展音域、豐富音色的作用。因此,音樂制作者在購買虛擬木管樂器音色庫時也應該有這方面的考慮,從而確保音樂制作中聲音“調色板”的完整性。另外,為了有效地模仿出木管組不同色彩與各種強弱變化的豐富音色,使用多層采樣技術的音色庫應為首選。多層采樣技術不但允許將不同的采樣音符映射到不同的虛擬鍵位上,而且可以通過MIDI力度或MIDI控制改變信息的使用去觸發(fā)不同強弱的相關音色樣本[3],這種技術為處理虛擬木管聲部的力度對比提供了有效手段。
(二)旋律的處理
1、旋律的同度重復與八度重復
在雙管或多管編制的樂隊中常常使用兩件或多件相同類型的樂器同度重復和八度重復旋律,由于演奏者的技術水平、演奏習慣以及音樂表現的不同,人們總能感受到它們在音準、節(jié)奏和音色方面的細微差別,正是這種差別造就了樂隊中同度重復與八度重復旋律的“群感”效果。而對于具有絕對音準和精確量化功能的虛擬木管樂器來說,這種“群感”效果必須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來實現。實踐中可以參照以下相關操作:首先,適當調節(jié)音高頻率標準,例如,運用采樣器軟件Kontakt主編輯器面板的Master Tune功能使相同類型的各件木管樂器參照略有不同的標準音頻率,當然這種標準音頻率的參數差異不宜過大,一般控制在正負5音分以內比較合理;其次,音樂制作過程中對同度重復與八度重復的旋律應分步錄制相應的MIDI音符信息,禁止使用簡單復制和MIDI音符的時值量化,以免造成節(jié)奏上數字化同步效應;最后,針對相同類型的各件木管樂器應選擇略有區(qū)別的音色樣本,尋求音色上的適度差異。
2、旋律聲部的銜接
各旋律動機在不同聲部不同音色之間的交接是配器中音樂發(fā)展與對比的重要手法,這方面木管組樂器表現得尤為突出。實際樂隊演奏中,演奏者會根據作品內容和指揮的要求做到聲部的自然銜接,盡管虛擬木管樂器在音色、音高和節(jié)奏上也能輕松地完成這一要求,但在旋律動機的“搭橋”式銜接過程中,尤其是當出現兩個聲部重疊的瞬間,很容易形成突兀的音響效果。對此,有效的解決方法是運用MIDI表情控制器CC#11對交接的聲部進行淡入淡出處理,必要時還需要運用MIDI起音控制器CC#73和釋音控制器CC#72分別對發(fā)聲包絡線的起音和釋音進行細膩的調節(jié),從而使不同虛擬木管聲部的銜接更加自然平滑。
(三)音響均衡
聲學樂器之間較為復雜的音量比關系,使得作曲家們在寫作音色組合相對復雜的樂隊作品時,必須十分注意不同音色之間的音響均衡[4]。在為虛擬樂器配器時,這種音響均衡在MIDI技術處理中相對簡單易控,但值得注意的是,實際樂隊中的音響均衡并非靜態(tài),而是根據音樂力度與音樂織體的不同相應變化,如在mf和mp力度層次下且音樂織體處于中音區(qū)位置時,四個木管聲部的音量與五個弦樂聲部的音量基本相等,在 f 和ff力度層次下且音樂織體處于高音區(qū)位置時,木管組聲部音量明顯弱于銅管組聲部。因此,在為虛擬木管樂器配器時,應遵循聲學樂器的音響可變性,結合音樂作品的內容,靈活運用MIDI控制器CC#7和CC#11實時構成虛擬樂隊的動態(tài)音響均衡。
(四)空間層感
眾所周知,管弦樂隊各樂器組在音樂廳舞臺上的位置各不相同,這形成了不同樂器間的相對空間布局。傳統(tǒng)配器思維中,這種空間布局很少被作曲家關注,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樂隊實時演奏中,不同樂器組的空間層感確實存在,如前文所述,當旋律動機在不同聲部不同音色之間的交接時,音樂音響在音色轉換的同時,相應的樂器空間位置也在發(fā)生變化。對于虛擬樂器來說這種變化應當引起音樂制作者的足夠重視,具體實踐中的技術手段是運用MIDI 控制器CC#10調節(jié)虛擬木管聲部的左右聲像,并通過混響與延遲調節(jié)虛擬木管樂器的縱深位置,模擬出真實樂隊中木管樂器的空間層感。
結語
在計算機音樂制作中充分發(fā)揮現代技術優(yōu)勢,正確運用虛擬木管樂器的音序技法,便可以制作出符合傳統(tǒng)管弦樂隊要求的木管音響。在為虛擬木管樂器配器中,既要遵循傳統(tǒng)配器觀念的指導,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虛擬木管樂器自身的特點,合理使用虛擬音色,恰當處理旋律與和弦排列,制作出富有動態(tài)音響均衡和真實空間層感的樂隊作品。
參考文獻:
[1]張準·配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
[2](美)塞繆爾·阿德勒· 配器法教程第三版[M].北京:金平,郭小虎等譯.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171.
[3](美)Andrea Pejrolo Richard DeRosa· 現代音樂人編曲手冊——傳統(tǒng)管弦樂配器和MIDI音序制作必備指南[M].夏田,劉婕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166.
[4]馮堅·電子樂器的音響特征與電子音樂中音色的結構意義[J].黃鐘,1997(1):59.
(責任編輯:顏建華)
The Sequencer Techniques and Orchestration Consideration of Virtual Woodwinds
Tan Bocai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Fuyang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236037, Anhui,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range, voice area and timbre consideration and technological unification of virtuality and reality as well as MIDI processing methods of woodwinds performance skills,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sequence techniques of virtual woodwinds, illu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ficiency in it for producers to manage virtual woodwinds to simulate real woodwinds and discusses its distinctive orchestration idea differing from traditional one combined with some elements including tone choice, melody processing, sound balance, sense of space layer and so forth.
Key words:virtual woodwinds;music production;sequence technology;orchestration method;controller
收稿日期:2015-12-23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基于計算機音樂制作的虛擬樂器音序技法研究”(項目編號:SK2014A342)中期成果;阜陽師范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MIDI音樂制作中虛擬樂器的音序技法研究”(項目編號:2014FSSK13)中期成果。
作者簡介:檀伯才(1972~-),男,安徽懷寧人,阜陽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鋼琴演奏及教學。
中圖分類號:J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507(2016)02-00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