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取象、寫實及題材為視角"/>
湯太祥,許太梅
(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人文外語系,安徽 蕪湖 241002)
論《易林》文學價值的多元體現(xiàn)
——以取象、寫實及題材為視角
湯太祥,許太梅
(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人文外語系,安徽蕪湖241002)
《易林》一書源于《周易》,本為占筮之作,但有極高的文學價值,這一點自唐朝始便獲學界確認?!兑琢帧返奈膶W價值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熔“立象”與“比興”的藝術(shù)手法為一爐,對中國古代文學中現(xiàn)實主義精神全面繼承,同時,對中國古代詩歌的題材進行了多方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
《易林》;文學價值;“立象”;比興;現(xiàn)實主義精神;詩歌題材
西漢一代,易學興盛,名家鵲起,易著紛呈。易學家焦延壽及其著作《焦氏易林》在其中就占據(jù)了相當重的分量。焦延壽字贛,西漢梁國人,生卒年不詳,在學界存疑,一般認為其是西漢中期人。焦延壽學易于西漢著名的易學大師孟喜,形成自己獨到的易學思想體系,創(chuàng)立“分卦值日法”,并將畢生絕學傳授于西漢另一位易學巨擘——京房,在易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承前啟后的作用和地位?!督故弦琢帧酚直环Q為《易林》,全書將《易經(jīng)》64卦衍生為 4096條林辭,命名為某卦之某卦,如《乾之乾》《乾之坤》等,并為每一條林辭配上四言韻語的詩歌文辭(林辭偶爾有三言的)。這些林辭形式上整齊劃一,音韻鏗鏘,引經(jīng)據(jù)典,包羅萬象,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
在詩歌不甚發(fā)達之西漢——“詩思最消歇的一個時代”[1]46,作為一部經(jīng)學別傳、衍易注易之作,《易林》的文學色彩能得到橫跨千年、眾多學者的一致好評,說明了《易林》的文學價值確有其獨到之處。就連對《易林》評價甚低的某些學人也不得不承認:“的確,如‘烈分雨雪,遮逼我前’,‘春生桃花,季女宜家’之類的句子或全章,直比國風、小雅。”[2]3其實,焦延壽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將《易林》當成詩歌來看待的,林辭《大有之賁》“楚烏逢矢,不可久放。離居無群,意味精喪。作此哀詩,以告孔憂”便是最好的例證?!兑琢帧返奈膶W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易林》既是一部象數(shù)易學巨著,又是一部四言韻語詩集,其中能作為詩篇看待的林辭,善于煉字、煉句、煉意,富于濃郁的抒情色彩,且構(gòu)思立意具象可感、耐人尋味,其“立象”和比興的藝術(shù)手法更是令人贊嘆不已?!傲⑾蟆闭Z出《周易·系辭上》:“圣人立象以盡意,設(shè)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立象,簡而言之即從自然界人類社會中取出各種意象以闡明淵深的易理?!氨扰d”乃《詩經(jīng)》慣用手法,學人盡知,無須多言。《易林》“蓋事雖《易》,其辭則《詩》”[3]65,從《周易》和《詩經(jīng)》中大量援引典語,同時也繼承了《周易》立象和《詩經(jīng)》比興之藝術(shù)手法,并將兩者很好地融為一爐,自鑄新詞。聞一多在談到《易林》藝術(shù)手法時也提及這一點:
神秘的語言——比興。
《系辭》上:“圣人有以見天下之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p>
……后人以卦畫為象,又以卦名為象,其實皆非。象者,以事物種種變相寓吉兇之辭句也。
手段——“易象”。
天機不可泄露。談言微中。暗示。比喻imagery。
以生物比人——以無知識的比有知識。
人格化——personification——全個宇宙皆有知識有感情了。[3]62-63
《易林》林辭確實善于立象,不但完全繼承《周易》卦象,還能夠發(fā)揮《周易》逸象,更能夠通過變卦衍生出新的易象。當我們將這些林辭當成詩篇來欣賞時,這些易象便成了詩歌中的意象。焦延壽在《易林》中描繪了眾多鮮明可感的形象,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姿的意象,且能將這些意象巧妙無痕地組合起來,形成了曼妙動人的詩歌意境。前文已經(jīng)有所涉及,今再舉數(shù)例:
千雀萬鳩,與鷂為仇。威勢不敵,雖眾無益,為鷹所擊。(《無妄之明夷》)
兔聚東郭,眾犬俱獵。圍缺不成,無所能獲。(《蹇之坤》)
虎狼結(jié)集,相聚為保。伺嚙牛羊,道絕不通。病我商人。(《大畜之復》)
第一首林辭中,焦延壽采用了大量的禽鳥意象,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驚心動魄的鷹捕雀鳩圖。整首詩詩境是緊張刺激、扣人心弦的,但作者不慌不忙,讓這些禽鳥意象逐個登場:你看那空中有成千上萬個雀啊鳩啊一起自由歡快地飛翔著。他們?nèi)硕鄤荼?,應該能安然無恙吧!可惜他們時運不濟,突然遇到了聲威浩大、氣勢逼人的鷂和鷹。這時,雀鳩們數(shù)量再多也于事無補了。第二首林辭也是寫捕獵,場景卻由高空轉(zhuǎn)入地面了。詩中出現(xiàn)的意象均為敏捷善走的野獸,描繪的是一幅情節(jié)跌宕起伏的眾犬搏兔圖。這首詩的詩境更為精彩起伏、精妙傳神:三兩只兔子被一群兇悍的獵狗瘋狂地追捕著,他們誠惶誠恐膽戰(zhàn)心驚地逃到了東郭下。獵狗們本以為這次志在必得,紛紛露出了閃光的獠牙,得意地向這頓美餐逼近,對野兔形成了包圍圈。就在這時,野兔突然發(fā)現(xiàn)了這個包圍圈有個缺口,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逃竄出去了。眾獵狗們個個垂頭喪氣,真如喪家之犬了。一個極其簡單的捕獵場面,在焦延壽的筆下,通過意象的組合,寫得跌宕起伏,搖曳生姿。第三首林辭中的意象為大型的兇殘的猛獸虎和狼,以及溫順的柔弱的牛和羊。一群虎狼集結(jié)在一起捕獵,他們運氣不錯,遇到了幾只家畜牛羊。對立的雙方力量根本不在一個層次,可謂高下立判,且這些牛羊已經(jīng)被虎狼們逼上了絕境,沒有了任何的退路。至此,你也許認為這場捕獵應該沒有懸念了,不會再象上一首林辭那樣,出現(xiàn)意外的結(jié)局了。但是,看完最后一句,你會發(fā)現(xiàn)也許你錯了。這首詩境的絕妙之處就在于最后加入了一個新的意象——商人。這些家畜可能是商人用來牟利的商品,是他們用來維系自己和家人生命的口糧,他們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家畜被狼吞虎咽嗎?但是商人是否有能力從虎口奪食呢,我們不得而知,詩境含蓄蘊藉,引人入勝,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無言的結(jié)局,讓讀者用自己的遐想來彌補了。
溫山松柏,常茂不落。鸞鳳以庇,得其歡樂。(《需之恒》)
蜩螗歡喜,草木暢茂。百果蕃生,日益富有。(《中孚之隨》)
三驪負衡,南取芝香。秋蘭芬馥,盈滿篋筐,利我少姜。(《復之艮》)
前面三首林辭取動物為意象,再看這三首主要以植物為意象組成詩篇的林辭為我們展現(xiàn)的詩境之美。第一首詩中出現(xiàn)的意象為碧綠的茂盛的常年不凋的松柏樹,以及翩翩起舞的堅貞不渝的音韻婉轉(zhuǎn)的鸞鳳鳥。鸞鳳鳥在松柏樹枝頭成雙成對,他們歡樂無比,一唱一和、載歌載舞,終生相伴、至死不渝。松柏象征著生民的長生不老,鸞鳳則比喻愛情的生死不渝。焦延壽將兩者組合在一起,對世人傳遞出了多么美好的祝愿和期盼,真可謂詩情洋溢,畫意盎然!第二首林辭也是焦延壽為世人傳遞美好的祝福,為生活在窮苦坎坷之中的西漢中后期百姓點亮一盞心燈,鼓勵他們不要放棄生活的希望。這也正體現(xiàn)了焦延壽作為一個詩人的偉大的人格魅力,因為詩人是時代的良心。這幅蒸蒸日上的日常生活圖景是通過眾多的意象組合而成的。這里有歡快的蜩螗,茂盛的雜草,茁壯的樹木,繁雜的水果,這里更有對富庶生活的期望。焦延壽運用了聽覺描寫、視覺描寫,勾勒出了一幅詩意濃郁的夏日豐收圖景。讀者也不禁被此詩的詩境所感染,升起了對美好生活的希望。第三首林辭讀罷,我們眼前也會出現(xiàn)似錦的繁花,鼻息之間流淌著的是紫芝馥郁、秋蘭飄香。光有這些香草的意象,詩意、詩境總給人感覺欠缺點什么。于是,詩人在詩篇的最后讓美人粉墨登場。這是個愛花更愛美的少女,你看她采了滿滿一籮筐的芝蘭香草,是要送給誰呢?詩中起初出現(xiàn)的芝蘭意象,只是為最后登臺的少女做下的鋪墊。詩意層層展開,詩境呈現(xiàn)出一種婉約朦朧之美,讀罷令人自然想起了“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詩經(jīng)·周南·卷耳》)和“采三秀兮于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楚辭·九歌·山鬼》),因為這些優(yōu)秀的詩篇,都有著同樣優(yōu)美的詩意和感人的詩境。
窟室蓬戶,寒賤所處。千里望煙,散渙四方。形體滅亡,下入深淵,終不見君。(《大畜之艮》)
上文列舉的林辭中的意象,多為有生命的動植物,那么再看看焦延壽是如何將沒有生命的事物設(shè)立為詩歌的意象,從而組成優(yōu)秀的詩篇的。這首林辭中出現(xiàn)的意象幾乎全為無生命的事物,如滿是窟窿的房屋,蓬草遮蓋著的門戶,這一看就是饑寒交迫卑賤鄙陋的老百姓的住處了。廣闊千里的大平原,看不見一絲炊煙,縱有那么半縷升起,也早被凄風吹散四方,不見蹤跡。詩中用了一系列無生命的意象,描繪了一幅沒有半點生活氣息和生命征兆的凄楚畫卷,這便是西漢中后期民間生活的真實寫照。全詩詩境哀怨凄迷,感人淚下,令人想起曹操曹植父子的名句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蒿里行》,“形體滅亡,下入深淵”自然是對應“白骨露于野”,兩者意思是一樣的,只是表述不一罷了)和“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送應氏二首》,“千里無人煙”完全可以照應“千里望煙,散渙四方”)。曹操擅長四言詩,對《易林》不可能不熟悉,曹操詩歌的創(chuàng)作不可能不受《易林》的影響,因為兩者都是關(guān)心民瘼的偉大詩人,寫出了相似的詩篇,“要在三百篇后尋找一位四言詩的繼承者,曹操之前,就應該是焦贛了”[4]290,從以上對比分析中就可以看出。
上述林辭立象紛繁復雜,有全取天上之飛禽者,有天上飛禽配地上植物者,有動物與人同時登場者,更有動植物、人與物共同演出的。據(jù)田勝利統(tǒng)計,《易林》中光動物意象就達到83種之多。[5]169確如錢鍾書所言:“《易林》工于擬象”[6]549,且能“多變其象,示世事之多端殊態(tài),以破人之隅見株守,此《易林》之所長也”[6]573。
焦延壽在立象時,真可謂“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zhuǎn);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難能可貴的是,《易林》林辭還經(jīng)常將立象和比興融為一體,混合使用,“作為《易》象出現(xiàn)的具體之物有時又是比興手法的運用,因此,《焦氏易林》中的《易》象和比興常常形成一種交叉的關(guān)系”[7]3。以下所舉林辭便是最好的例證:
雎鳩淑女,賢圣配耦。宜家壽福,吉慶長久。(《履之無妄》)
葛藟蒙棘,華不得實。讒佞亂政,使恩壅塞。(《師之中孚》)
泛泛柏舟,流行不休。耿耿寤寐,心懷大憂。仁不逢時,復隱窮居。(《屯之乾》)
春桃生花,季女宜家。受福多年,男為邦君。(《否之隨》)
河水小魚,不宜勞煩??琳嗝?,君受其患。(《無妄之豐》)
上述林辭除最后一首外,一眼即可看出全部援引了《詩經(jīng)》典語,且使用了《詩經(jīng)》之比興手法。比興手法,源遠流長,學人再熟悉不過了,在此不再贅述。且看上文《否之隨》,這首詩中出現(xiàn)了春天、桃樹、桃花、年輕的女子、身為一國之君的男子,等等。作者將這些紛繁復雜的意象巧妙地串聯(lián)在一起,運用比興手法,用春桃生花起興,用桃花比喻年少貌美的姑娘,全詩立象、比興混為一體、水乳交融,難分彼此,達到了一種幻化的境界,也創(chuàng)造出了和諧圓滿的詩境。最后一首同樣使用比興手法且工于立象,以河水小魚比喻小百姓,希望在上者施行仁政,一如老子之“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要虐政害民,要不最終定會導致“君受其患”。
中國詩歌自《詩經(jīng)》始便形成了一種“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精神傳承,“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初步形成了現(xiàn)實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對后代的詩人影響很大?!保?]55聞一多在《易林瓊枝》中談到《易林》的內(nèi)容特點時列出了如下提綱,足資證明《易林》對中國詩歌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繼承:
關(guān)于內(nèi)容手段兩特點
占辭本身性質(zhì)所形成
內(nèi)容——一般人的生活——寫實主義。
全部生活——無英雄人物。
日常生活——無傳奇意味。
以上性質(zhì)陰暗者多——故近自然主義——幾乎是暴露的。[3]63
焦延壽之《易林》的確如此,內(nèi)容為一般人的生活,采用了寫實主義,即自《詩經(jīng)》以來的現(xiàn)實主義,這一方面從《易林》大量援引《詩經(jīng)》熔鑄林辭就可以看出。據(jù)筆者統(tǒng)計,《易林》有 500余首林辭援引《詩經(jīng)》,涉及《詩經(jīng)》篇目 70余首280多處,古今學人也多有指出。另一方面,從《易林》眾多深刻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林辭中也可以清楚地反映這一點。前文已多有臚列,今再分別舉例一二。例如,西漢中后期奸佞當?shù)溃馄莺突鹿侔殉殖?,尾大不掉,臣強君弱,于是《易林》中便有了以下林辭:
思初道古,哀吟無輔。陽明不制,上失其所。(《頤之乾》)
河出小魚,不宜勞煩??琳γ瘢芷浠?。(《無妄之豐》)
陰霧作匿,不見白日。邪徑迷道,使君亂惑。(《復之鼎》)
裸裎逐狐,為人觀笑。牝雞司晨,主作亂根。(《大有之咸》)
西漢中后期戰(zhàn)事連綿,《易林》中便有了下列林辭:
持刀操肉,對酒不食。夫亡從軍,少子入獄,抱膝獨宿。(《無妄之比》)
沙漠塞北,絕無水泉。君子征兇,役夫力撣。(《噬咦之比》)
千歲之墟,大兵所居。不見子都,城空無家。(《比之師》)
上述林辭,或描繪西漢中后期朝政腐敗,岌岌可危;或敘述勞役不休,人民困苦;或刻畫奸佞當權(quán),仁道閉塞;或控訴后宮篡權(quán),外戚亂政,這和西漢中后期的政治現(xiàn)實何其相似。西漢一朝自漢武帝死后便長期君弱臣強,先是霍光家族長期操縱朝政,大權(quán)在握,甚至可以扶植或廢黜皇帝;霍光的妻子又毒殺了宣帝的原配許皇后,想將自己的女兒扶正成皇后,好世代獨攬大權(quán)。漢元帝一朝更是宦官掌權(quán),佞臣當?shù)??!白ǜ獭钡氖@,“巧慧習事,能深得人主微指”,深受元帝寵幸。后石顯又勾結(jié)弘恭、牢梁、五鹿充宗等人“結(jié)成黨友,附倚者皆得寵位”。這些人在元帝一朝只手遮天、權(quán)傾朝野,以至于當時民間有這樣的歌謠:“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綬若若邪”(《漢書·佞幸傳》)?!瓣螂u司晨”“君受其患”等林辭不正是對西漢這段歷史真實的反映嗎?
腐朽的政治,不停的戰(zhàn)爭,必然給下層老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災難。試看《易林》林辭對此的描述:
陽旱炎炎,傷害禾谷。穡人無食,耕夫嘆息。(《乾之睽》)
目不可合,憂來搔足。悚惕危懼,去其邦域。(《謙之大畜》)
眾神集聚,相與議語。南國虐亂,百姓愁苦。興師征討,更立賢主。(《屯之節(jié)》)
積水不溫,北陸苦寒,露宿多風,君子傷心。(《睽之旅》)
腐朽的政治,在《易林》中被焦延壽稱為“濁政”,如“陰霧不清,濁政亂民。孟春季夏,水壞我居?!保ā都胰酥畷x》)濁政再加上無休止的戰(zhàn)爭,讓老百姓始終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濁政引發(fā)了戰(zhàn)爭,甚至加劇了戰(zhàn)爭,讓戰(zhàn)爭變得永無止息;而戰(zhàn)爭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劇了濁政,讓西漢中后期的政治深陷腐朽的泥潭,不能自拔。戰(zhàn)爭破壞了社會生產(chǎn),消耗了社會財富,勢必減少那些貪官污吏的收入,使得他們變著法兒變本加厲地攫取老百姓的財富。君王對在戰(zhàn)爭中獲勝的將領(lǐng)們的巨額賞賜,又讓這些將領(lǐng)們變得更加貪婪和嗜血。但是,老百姓的日子再怎么艱難也要頑強地生存下去。于是《易林》林辭便有了對西漢中后期農(nóng)民耕織、商人買賣、畜牧漁獵等的反映:
耕石山顛,費種家貧。無聊處作,苗發(fā)不生。(《比之解》)
絲纻布帛,人所衣服。摻摻女手,紡績善織。南國饒有,取之有息。(《困之中孚》)
東市齊魯,南賈荊楚。羽毛齒革,為吾利寶。(《家人之蠱》)
畜雞養(yǎng)狗,長息有儲。耕田得黍,主母喜舞。(《大壯之咸》)
獐鹿雉兔,群聚東國。盧黃白脊,俱往追逐。九狝十得,主君有喜。(《蠱之鼎》)
《易林》林辭中還有大量篇幅反映男女愛情婚姻生活的,或描繪愛情的苦澀,或反映婚姻的甜蜜:
采唐沫鄉(xiāng),邀期桑中。失信不會,憂思約帶。(《無妄之恒》)
童女無媒,不宜動搖。安其室廬,傅母何憂。(《大畜之旅》)
麒麟鳳凰,子孫盛昌。少齊在門,利以合婚。振衣彈冠,貴人大歡。(《無妄之大壯》)
上文這些林辭很好地繼承了 《詩經(jīng)》“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以及《漢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現(xiàn)實主義表現(xiàn)手法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現(xiàn)實社會和人生百態(tài)??梢院敛豢鋸埖卣f,《易林》中的四千多首林辭,上至國家政治、軍戰(zhàn)戎役,下至漁獵耕織、商旅羈行,抑或風情民俗、男女情愛,甚至神話傳說、古今史實,兼收并蓄,無所不包,為后人展示了一幅廣闊的社會畫卷。《易林》林辭不但具有反映現(xiàn)實的廣度,同時也具備反映現(xiàn)實的深度。如林辭在描述百姓顛沛流離、飽受苦難的生活時,作者能夠深挖造成這種局面的社會原因,那就是西漢中后期皇帝荒淫昏聵、奸邪執(zhí)掌朝政、賢良報國無門、戰(zhàn)禍連綿不絕、自然災害頻仍等原因造成的。而這一切在《易林》林辭中均有著廣泛的記載,上文多有論述。正因如此,有學人將焦延壽和詩圣杜甫比較論述道:
如果說,杜甫因書寫安史之亂前后的唐代詩史被尊為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的話,那么,這位至今未進入中國文學史的民間詩人焦延壽,實在是中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之先驅(qū)?。?]305
《易林》林辭多達 4096首,也即 4096首小詩。這些詩歌題材廣泛,后世之詠史詩、諷喻詩、邊塞詩、愛情詩、詠物詩、游仙詩、寓言詩、哲理詩等,無所不包,兼而有之,真可謂是曠古爍今。其中,詠史詩、諷喻詩在上文考論《易林》援引《左傳》林辭時多有涉及,邊塞詩、愛情詩在闡述焦延壽反戰(zhàn)思想時時有羅列,今不再贅舉。現(xiàn)先就詠物詩舉數(shù)例:
鹿食美草,逍遙求飽。趨走山間,過期乃還,肥澤且厭。(《央之大有》)
鳧雁啞啞,以水為家。雌雄相和,心志娛樂,得其歡欲。(《師之萃》)
臨溪蟠枝,雖恐不危,樂以笑歌。(《臨之離》)
寄生無根,如過浮云。立本不固,斯須落去,更為枯樹。(《旅之乾》)
第一首描繪鹿的逍遙自在,飲食無憂,第二首敘述鳧雁的雌雄相和,得其所欲,這其中也寄托了焦延壽的美好愿望,希望身處亂世也能象野鹿鳧雁一樣逍遙無慮,“得其歡欲”。三四兩首詠物詩所詠對象由動物轉(zhuǎn)變?yōu)橹参?,第三首寫溪流邊的蟠桃樹,“雖恐不危”,和前兩首中的動物一樣自得其樂。但是最后一首中的樹的境遇就不一樣了,因其“寄生無根”,所以“立本不固”,終至“更為枯樹”。在這里焦氏是以樹喻人,傳達哲理:任何人如想保持長久不敗,必須要根正本固,僅靠一時的攀附權(quán)貴是不可能長治久安的。西漢中后期石顯等人的經(jīng)歷,不就是對這些詠物小詩最好的注腳嗎?這是因為在焦延壽心目中,一切動植物的生存狀態(tài)也就是人的生存狀態(tài),人在現(xiàn)實中的遭際,和動植物在自然界的際遇是何其相似。
騎龍乘鳳,上見神公。彭祖受剌,王喬贊通。巫咸就位,拜壽無窮。(《家人之剝》)
恬淡無患,游戲道門。與神往來。長久以安。(《夬之旅》)
茹芝餌黃,飲食玉瑛。與神流通,長無憂兇。(《豫之蠱》)
鶴鳴九皋,避世隱居。抱樸守貞,竟不隱時。(《師之艮》)
上述四條林辭為游仙詩。第一條描繪出一幅天上眾神在位圖;第二首得道成仙,與神仙共逍遙,無憂患;第三首寫神仙們的飲食,或求仙時的飲食;最后一首最為世人所熟悉,即仙人飼鶴,守道退隱,高潔清芬,不染纖塵。游仙詩可謂源遠流長,最早可溯源至屈原之《離騷》《遠游》。漢樂府中也不乏游仙詩之題材,如《郊祀歌》十九首、《王子喬》《董逃行》《善哉行》《隴西行》等等。而《易林》中亦有大量游仙詩,一方面是由于西漢中前期統(tǒng)治者如漢武帝等信奉神仙道家思想,上行下效,在整個社會掀起了一股潮流;另一方面是由于《易林》的原始性質(zhì)決定的?!兑琢帧纺搜芤?、注易之作,其原始性質(zhì)和《周易》一樣,用于占筮,而《周易》與道家思想有著同源關(guān)系。《周易》在原初階段屬于巫文化的范疇,由巫掌控,而“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漢書·藝文志》)。我們知道,古代從事求神占卜等活動的人叫“巫”,而掌管天文、星象、歷數(shù)、史冊的人叫“史”。這些職務(wù)最初往往由一人兼任,統(tǒng)稱“巫史”;后來盡管分化為兩種職務(wù),由不同的人掌控,但兩者的因緣關(guān)系決定了“巫”和“史”在后世的發(fā)展過程中必然相互滲透。這才是《易林》具有大量游仙詩的真正原因之所在?!跋裎鳚h時問世的焦贛《易林》,雜采神仙典故、災變之說,在思想宗旨上與道教根本追求相合拍,故能為其所用,成為道教預測的工具”[10]5。下面再看《易林》中的寓言詩:
獼猴冠帶,盜在非位。眾犬共吠,倉狂蹶足。(《剝之隨》)
子號索哺,母行求食。反見空巢,訾我長息。(《乾之同人》)
雙鳧俱飛,欲歸稻池。經(jīng)涉萑澤,為矢所射,傷我胸臆。(《屯之旅》)
怒非其怨,因物有遷。貪妬腐鼠,而呼铦鳶。自令失餌,倒被困患。(《履之否》)
第一首是對《史記·項羽本紀》中“沐猴而冠”的改寫,描繪獼猴裝模作樣學人穿衣戴冠,卻被眾良犬識破,結(jié)果被追得倉狂而逃,跌倒崴腳。畫面生動形象,令人捧腹。如果說第一首是一幕喜劇,那么二、三兩首則是悲劇上演了,或為幼子嗷嗷待哺,母親出門覓食,返回卻鳥去巢空,只能對天長嘆;或為雙宿雙飛之鳧鳥,不幸中箭身亡早。作者無限之傷感,均寓字里行間。最后一首援引“鴟得腐鼠”,出自《莊子·秋水》,但是焦氏對其進行了加工改造,別出一番新意。鴟終于知道鹓鶵不吃腐鼠,時過境遷,鴟竟然主動呼喚起铦和鳶來了,以為它們也和鹓鶵一樣高潔,但這回鴟徹底錯了,“美食”也被搶走了,這是因為鴟不懂得“因物有遷”??!從這數(shù)首寓言詩可以管窺出焦氏林辭之深意。二、三兩首看似寫鳥,實則寫人,寫的是千千萬生活在昏庸腐朽的西漢中后期的貧民百姓。焦延壽是將人的生活狀況乃至情感和心理狀況,與自然界中際遇坎坷的禽鳥的生存狀況貫通起來,以鳥喻人,人鳥通感,使得這些生活化的寓言詩具有了現(xiàn)實的意義。一、四兩首或諷刺了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奸佞之徒官居要職,或戲謔那些假情假意的小人不懂變通不辨忠奸,結(jié)果也只能或“倉狂蹶足”或“自令失餌”了。
最后,讓我們看看《易林》中篇幅最多、成就最高的哲理詩:
朝露白日,四馬過隙。歲短期促,時難再得。(《鼎之大壯》)
三虎搏狼,力不相當。如鷹格雉,一發(fā)破亡。(《兌之漸》)
作室山根,人以為安。一夕崩顛,破我壺饗。(《賁之明夷》)
取火泉源,釣魚山巔。魚不可得,火不肯燃。(《畜之屯》)
第一首說明了一個再淺顯不過的哲理,時光易逝,不可浪費,但文辭優(yōu)美,比喻貼切。第二首運用了一系列的鳥獸意象,告誡世人切莫不自量力,逞能斗狠,以弱斗強,自取滅亡。畫面跌宕起伏,鳥獸博斗之場景躍然紙上,噴薄而出。第三首始于山腳建房作室,終于遭受滅頂之災,告誡世人要有憂患意識,要審時度勢,居安思危,否則不僅鍋碗瓢盆被毀,身家性命也會不保。第四首頗有喜感,用了兩個荒謬可笑的比喻,說明了為人處事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否則就會勞而無功,適得其反。通過短短的四則林辭可以發(fā)現(xiàn),《易林》中富于哲理性的林辭,并不是平鋪直敘式的說教訓誡,作者往往將深刻的哲理,寄寓在具體可感的形象比喻或事物描繪中,這樣做的好處是使得林辭意味雋永,耐人尋味,啟人遐想,從而增加了《易林》一書的文學色彩。
《易林》哲理詩之價值,不僅在于其文學性,更在于其所蘊含于林辭之中的種種哲理。焦延壽雖官居卑職,但也深諳官場之道,從其告誡其徒京房之語“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即可看出。焦氏同時還“愛養(yǎng)吏民”,混跡民間(《易林》中眾多游仙詩以及表達隱逸思想的林辭如《家人之訟》“耄老蒙鈍,不見東西。少者弗慕,君不與謀。懸輿致仕,退歸里居”便是明證)。所以,欒勛曾贊之道:“此人不僅為官干練,而且無意升遷,充分表現(xiàn)出他的立身處世 ‘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保?]13焦氏可謂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嘗遍了人生百態(tài),最后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化為首首林辭,以育后人。這也正是焦氏高尚無私之人格的一種體現(xiàn)。借用今人時評如下:
詩體林辭,引史據(jù)經(jīng),喻事覬切,滋趣橫生……《易林》古詩,典雅雋永,攝自然生物之百態(tài),指社會萬象之真形,潛移默化,具有建德樹人之功。如師之履卦云:“義不勝情,以欲自縈。見利危寵,滅其令名”;又如旅之損卦云:“皋陶聽理,岐伯悅喜,西登華道,東歸無咎?!钡绒o,昭然可見焦令耿耿赤忱,勸人為善,戒莫貪利自誤。珠磯警語,萬古箴言。[11]6
《易林》的文學價值遠遠不止上文所概括的幾點,如語言的平實幽默,不避俚俗,取口語入詩。錢鍾書曾評之曰:“異想佳喻,俯拾即是,每可比《善哉行》瑟調(diào)?!保?]538俗語如“談何容易”(《解之蒙》:“朽輿疲駟,不任銜佩。君子服之,談何容易?!保┮徽Z至今仍在廣為使用。它如用韻之質(zhì)樸古奧,句式之靈活多變等,限于篇幅,不再展開。
[1]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
[2]錢世明.易林通說[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
[3]聞一多.聞一多全集[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4]張新科.文化視野中的漢代文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5]田勝利.溝通卜筮與文學的橋梁[J].學術(shù)交流,2012 (7).
[6]錢鍾書.管錐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
[7]劉銀昌.蓋事雖《易》其辭則詩[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6.
[8]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9]陳良運.焦氏易林詩學闡釋[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
[10]詹石窗.易學與道教思想關(guān)系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11]崔新.譯著焦氏易林[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劉昱]
On the Multiple Embodiment of Literary Value of Yi Lin: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mage,Realistic Writing and Subject Matter
TANG Tai-xiangXU Tai-mei
(Anhui Business College,Wuhu Anhui 241002)
The book Yi Lin originated from Book of Change.This work has very high literary value,which has been affirmed in literary field since Tang Dynasty.This value is embodi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mainly including the combining utilization of images and comparison,inheriting the whole spirit of realistic writing in ancient literary writing,and making many creative points in subject matter in ancient poetry.
Yi Lin;literary value;combining utilization of images;comparison;realistic spirit;subject of ancient poetry
I 206.2
A
1672-402X(2016)04-0036-07
2016-01-22
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易林》文史價值研究”(項目主持人:湯太祥;項目編號:SK2014A247);2016年高校優(yōu)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重點項目“《易林》與經(jīng)學典籍關(guān)系及其人文價值研究”(項目主持人:湯太祥;項目編號:gxyqZD2016492)。
湯太祥(1978-),男,安徽無為人,文學博士,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與文化。
許太梅(1981-),女,安徽無為人,文學碩士,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