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仁 璽(山東師范大學(xué) 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溫公家范》中的孝道觀述論
張 仁 璽
(山東師范大學(xué) 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司馬光宣揚的孝道不僅要求子女在經(jīng)濟上要供養(yǎng)父母,照料年老體弱和生病的父母,而且還要在供養(yǎng)和照料的過程中讓父母心情愉悅;子女必須以禮尊敬父母、順從父母,但對父母不能盲從,發(fā)現(xiàn)父母有錯誤時要及時勸諫;父母去世后子女要以禮安葬,但不能過度哀傷毀害身體,也不能迷信吉日、風(fēng)水不及時安葬父母?!稖毓曳丁分行麚P的孝道觀是對宋以前孝道觀的繼承和發(fā)揚,對穩(wěn)定家庭秩序、解決家庭養(yǎng)老問題和促進良好社會風(fēng)氣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司馬光; 《溫公家范》;養(yǎng)親;敬親;葬親
《溫公家范》是司馬光編撰的一部家訓(xùn)專著,全書匯集了儒家典籍中一些治家、修身的格言,并輯錄了史書中一些治家有方的名人事跡。對《溫公家范》中的孝道觀在20世紀(jì)80年代末開始就受到了學(xué)術(shù)界的關(guān)注,學(xué)者們大都是在研究《溫公家范》中的家庭倫理思想時對其中的孝道觀有所涉及,但由于不是專題研究,因而對其中孝道觀的論述便不是很詳細和深入,因此有進一步的研究的必要。通過對《溫公家范》中有關(guān)孝道資料的考釋我們得知,司馬光在《溫公家范》中推崇的孝道主要體現(xiàn)在養(yǎng)親、敬親和葬親等方面。
產(chǎn)生于先秦時期的儒家非常重視養(yǎng)親。孔子的弟子子夏曾說:“事父母,能竭其力?!保?](P4)意思是侍奉父母要竭盡全力,這是對子女在養(yǎng)親方面的基本要求?!缎⒔?jīng)》載:“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保?](P10)說明養(yǎng)親是普通社會成員對父母盡孝的主要表現(xiàn)。司馬光也非常重視養(yǎng)親,在他看來,養(yǎng)親主要表現(xiàn)在在經(jīng)濟上供養(yǎng)父母,照料年老、生病的父母以及讓父母心情愉悅等方面。
1.在經(jīng)濟上供養(yǎng)父母
司馬光認為,子女要在經(jīng)濟上供養(yǎng)父母,滿足父母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他引《孟子》曰:“不孝有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財貨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3](P62)五種不孝行為中有三種屬于不能在經(jīng)濟上供養(yǎng)父母,反映了在經(jīng)濟上供養(yǎng)父母的重要性。司馬光還記述了一些在經(jīng)濟上供養(yǎng)父母而聞名的歷史人物。如:有人在富貴后不忘后母的養(yǎng)育之恩,能一心一意盡到供養(yǎng)之責(zé)。“漢丞相翟方進,既富貴,后母猶在,進供養(yǎng)甚篤?!保?](P94)如果家境好,在經(jīng)濟上供養(yǎng)父母當(dāng)然不成問題,但如果家境貧寒,子女則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為此,有人甚至靠采拾、當(dāng)雇工供養(yǎng)父母。東漢的江革,在家鄉(xiāng)遭遇兵禍后,“負母逃難,備經(jīng)險阻,常采拾以為養(yǎng),遂得俱全于難。革轉(zhuǎn)客下邳,貧窮裸跣,行傭以供母。便身之物,莫不畢給?!保?](P68)南朝宋朝的“郭原平,養(yǎng)親必以己力,傭賃以給供養(yǎng)?!保?](P68)如果在物質(zhì)方面能滿足父母的一些特別要求則更能顯示出子女的孝心。西晉的王延,其后母“卜氏嘗盛冬思生魚”,王延便盡力尋找,因為找不到活魚,“延尋汾淩而哭,忽有一魚長五尺,踴出冰上,延取以進母?!币郧安肥辖?jīng)常虐待王延,此事發(fā)生后,“卜氏心悟,撫延如己生?!保?](P89)有人即使不在父母身邊,也會時刻掛念父母,有好吃的食品也不忍心獨自享用。南朝宋朝的何子平,曾擔(dān)任揚州從事史,“月俸得白米,輒貨市粟麥。”有人詢問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說:“尊老在東,不辦得米,何心獨饗白粲!”對于他人贈送的鮮美食品,如果不能帶給父母,他也不肯接受。[3](P68)有人為了供養(yǎng)母親,竟然要活埋自己的親生兒子。“后漢郭巨家貧,養(yǎng)老母。妻生一子,三歲,母常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給,共汝埋子。子可再有,母不可再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二尺余,忽黃金一釜?!保?](P90)作為父親的郭巨,要活埋自己的親生兒子,顯然是不慈;但作為兒子的郭巨,則是在對母親盡孝。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故事的結(jié)局,郭巨的兒子最終并沒有被活埋,郭巨還得到了用來供養(yǎng)母親的黃金。編撰這個故事的人主要是想通過故事中所體現(xiàn)的“孝感”勸人盡孝。司馬光顯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針對有人認為“郭巨非中道”的觀點,他指出:“然以此教民,民猶厚于慈而薄于孝?!保?](P90)他認為,針對社會上“薄于孝”的社會風(fēng)氣,即使用這樣極端的例子來教化民眾也并不為過,肯定了這個故事在勸人盡孝方面的價值。
傳統(tǒng)社會流行的是“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男性要承擔(dān)供養(yǎng)父母的責(zé)任,但司馬光認為,一些女性在供養(yǎng)父母方面做得毫不遜色。如:有的女性靠采賣菱莼供養(yǎng)患病的父親和年老的祖父母。南朝宋朝有個姓陳的人家,只有三個女兒沒有兒子。女兒的祖父母已八九十歲,神智也有些不清了。父親身患重病,母親棄家而去?!坝鰵q饑,三女相率于西湖采菱莼,更日至市貨賣,未嘗虧怠,鄉(xiāng)里稱為義門,多欲娶為婦。長女自傷煢獨,誓不肯行?!保?](P111)有的女性靠采樵、紡績供養(yǎng)身殘的父親和患病的母親。南朝齊朝的屠氏女,其父親是盲人,母親患重病。她便“晝采樵,夜紡績,以供養(yǎng)父母?!保?](P111)司馬光還記載了不少以供養(yǎng)公公、婆婆而聞名的女性。如:有的女性能滿足婆婆在飲食方面的特別喜好。東漢姜詩的妻子對婆婆非常孝順?!澳负蔑嫿?,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3](P207)有的女性因丈夫外出求學(xué),便獨自承擔(dān)起了供養(yǎng)婆婆的責(zé)任。東漢的樂羊子,外出求學(xué),“七年不反。妻常躬勤養(yǎng)姑,又遠饋羊子?!保?](P195)有的女性在丈夫去世后,為了供養(yǎng)婆婆誓死不再嫁。西漢的陳孝婦,十六歲出嫁,丈夫去戍守邊疆,她許諾丈夫會一直供養(yǎng)婆婆。丈夫死于疆場之后,“婦乃養(yǎng)姑不衰,慈愛愈固,紡績織纴以為家業(yè),終無嫁意?!痹跒檎煞蚴貑嗜旰螅母改竸袼募?,被她堅辭拒絕,并示意如果父母再逼她她就自殺?!捌涓改笐侄桓壹抟?,遂使養(yǎng)其姑二十八年。姑八十余,以天年終?!保?](P170-171)有的女性被夫家逐出家門后,仍然堅持供養(yǎng)婆婆。東漢姜詩的妻子因為大風(fēng),沒有按時為婆婆打回江水,便被姜詩逐出家門。為了供養(yǎng)婆婆,她“乃寄止鄰舍,晝夜紡績,市珍羞,使鄰母以意自遺其姑。如是者久之,姑怪問,鄰母具對。姑感慚呼還,恩養(yǎng)愈謹?!保?](P207)作為子女,如果沒有機會對父母盡供養(yǎng)之責(zé),便會終生遺憾。為此,司馬光講了丁蘭的故事:“古人有丁蘭者,母早亡,不及養(yǎng),乃刻木而事之?!保?](P95)這個故事的積極意義在于提醒人們要及時盡孝,不要出現(xiàn)“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悲劇。
2.照料年老、生病的父母
父母在年老體弱時,生活能力下降,子女就要承擔(dān)起照料父母的責(zé)任。司馬光記載了一些在這方面表現(xiàn)突出的歷史人物。如:有人親自為父親洗滌內(nèi)衣和便器。漢代石奮的兒子石建在朝中任郎中令,“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中裙廁牏,身自浣灑。復(fù)與侍者,不敢令萬石君知之,以為常?!保?](P9)石建作為一個高級官僚,伺候父親的事完全可安排他人代勞,但他卻要在每隔五天一次的休息日時親自為父親洗滌內(nèi)衣、便器,以體現(xiàn)自己的孝心。有人為了照料年邁的母親,甘愿充當(dāng)牛馬拉車。東漢的江革,“建武末年,與母歸鄉(xiāng)里,每至歲時,縣當(dāng)案比,革以老母不欲搖動,自在轅中挽車,不用牛馬,由是鄉(xiāng)里稱之曰‘江巨孝’?!保?](P68)案比又稱案戶比民,是漢代的戶口登記與核查制度。江革因為擔(dān)心母親坐車受到顛簸,就不用牛馬而親自拉車。有人為了照料年邁的祖母而拒絕出仕。晉朝的李密,在年幼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改嫁他人。李密靠祖母劉氏撫養(yǎng)長大。晉武帝委任他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yǎng),遂不應(yīng)命?!辈⑸鲜柙唬骸俺紵o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私情區(qū)區(qū),不敢棄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氏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而報養(yǎng)劉氏之日短也。烏烏私情,乞愿終養(yǎng)?!睍x武帝讀了李密的上書后深受感動,便同意了李密的請求。[3](P116)
照料生病的父母是子女盡孝的重要表現(xiàn)。司馬光引《孝經(jīng)》曰:“君子之事親也……病則致其憂?!保?](P62)子女如何表示憂慮?他引《禮記》曰:“父母有疾,冠者不櫛,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變味,飲酒不至變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疾止復(fù)故。”[3](P68)說明在父母生病時,兒子在修飾、言行、娛樂、飲食、性情等方面都要有所節(jié)制。司馬光還記載了一些在照料生病的父母方面表現(xiàn)突出的歷史人物。如:有人身份地位雖然很高,但在父母生病時,卻表現(xiàn)出了極度的憂慮和關(guān)心。周文王為世子時,父親“有不安節(jié),則內(nèi)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復(fù)膳,然后亦復(fù)初?!保?](P69)有人雖身為帝王,但仍親自照料生病的母親。北齊的孝昭帝,性至孝。在太后生病期間,“帝行不正履,容色貶悴,衣不解帶,殆將旬。”“太后所苦小增,便即寢伏閣外,食飲藥物,盡皆躬親。太后惟常心痛,不自堪忍,帝立侍帷前,以爪掐手心,血流出袖?!彼抉R光對此評論道:“此可謂病則致其憂矣。”[3](P69)有人為了給父母治病,親嘗湯藥,以察其療效。漢文帝為代王時,薄太后生病三年,“文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所嘗弗進?!保?](P69)晉代的王祥,“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保?](P88)晉朝的李密對祖母“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泣側(cè),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保?](P116)也有女性為給婆婆治病,親自嘗藥。唐憲宗的女兒岐陽公主,在婆婆生病期間,“蚤夜不解帶,親自嘗藥,粥飯不經(jīng)心手,一不以進?!保?](P208)有人為了給母親治病,在自己身上測試針灸的效果。南朝梁朝的庾沙彌,“嫡母劉氏,寢疾,沙彌晨昏侍側(cè),衣不解帶。或應(yīng)針灸,輒以身先試?!保?](P94)有人不怕臟,親自吮吸父親的瘡口。后魏的孝文帝,“幼有至性,年四歲時,獻文患癰,帝親自吮膿?!保?](P69)更有甚者,有人為了診斷父親的病情,竟親嘗父親的糞便。南朝齊朝的庾黔婁在擔(dān)任孱陵縣縣令時,上任不到一旬,聽到父親生病后就棄官回家。醫(yī)生說要想知道父親的病情,只要嘗一下其糞便是甜是苦就可以了。父親泄后,“黔婁輒取嘗之。”[3](P69)在我們今天看來,嘗糞診病的做法并不可取,但庾黔婁為了給父親治病所體現(xiàn)的孝心還是令人敬佩的。
3.讓父母心情愉悅
司馬光認為,子女僅僅供養(yǎng)和照料父母還不是真正的孝,在供養(yǎng)和照料的過程中還要讓父母心情愉悅。他引《孝經(jīng)》曰:“君子之事親也……養(yǎng)則致其樂?!保?](P62)怎樣才能讓父母心情愉悅呢?司馬光認為,首先要了解父母的志趣,并按父母的愿望行事??鬃拥牡茏幼酉脑鴨柨鬃邮裁词切??孔子回答說:“色難。”[1](P13)《十三經(jīng)注疏》對此的解釋是:“承順父母顏色乃為難。”[4](P2462)司馬光也對“色難”進行了解釋:“‘色難’者,觀父母之志趣,不待發(fā)言而后順之者也?!保?](P85)司馬光認為,歷史上確實有人做到了這一點。他引了《孟子》中記述的曾子的故事:“曾子養(yǎng)曾皙,必有酒肉;將徹,必請所與;問有余,必曰:‘有?!?,曾元養(yǎng)曾子,必有酒肉;將徹,不請所與,問有余,曰:‘亡矣?!瘜⒁詮?fù)進也。此所謂養(yǎng)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yǎng)志也。事親若曾子者,可也?!保?](P67-68)在這個故事中,出現(xiàn)了兩種供養(yǎng)父母的盡孝模式,曾子能順從父親意志的行為,被孟子稱為“養(yǎng)志”之孝,而曾子的兒子曾元只考慮滿足父親的飲食需求,被孟子稱為“養(yǎng)口體”之孝。孟子推祟的是曾子的“養(yǎng)志”之孝。晉代的王延,“事親色養(yǎng),夏則扇枕席,冬則以身溫被,隆冬盛寒,體無全衣,而親極滋味?!保?](P68)晉代的范粲,其“子孫常侍左右,候其顏色,以知其旨。如此三十六年,終于所寢之車?!保?](P69)其次,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方設(shè)法讓父母開心?!袄先R子孝奉二親,行年七十,作嬰兒戲,身服五彩斑斕之衣。嘗取水上堂,詐跌仆臥地,為小兒啼,弄雛于親側(cè),欲親之喜?!保?](P68)在我們今天看來,老萊子孝親的行為方式并不可取,但其想方設(shè)法讓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愉悅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第三,子女有痛苦、有憂愁也不告訴父母,不讓父母擔(dān)心。東漢姜詩的妻子對婆婆非常孝敬,“其子后因遠汲溺死,妻恐姑哀傷,不敢言,而托以行學(xué)不在?!保?](P207)唐代的李皋,因受到他人誣告將要被治罪。他想到母親年老,將會為此受到驚嚇和憂愁,于是“出則囚服就辟,入則擁笏垂魚?!斌耸谴蟪忌铣瘯r用手拿著用以記事的長板;魚指裝有魚符的袋子,魚符是大臣進宮的憑證。李皋回家時“擁笏垂魚”是想向母親說明,自已還在正常上朝。被貶為潮州刺史,他就假裝要升遷,回家向母親表示祝賀。當(dāng)他的冤案得以平反后,才向母親報告了實情。司馬光對此評論道:“此可謂養(yǎng)則致其樂矣?!保?](P68)司馬光還引《禮記》曰:“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xí)必有業(yè)?!保?](P62)子女外出,一定要把自己的去向告訴父母;辦完事回到家,也必須面告父母。出游一定要有個常去的地方,學(xué)習(xí)也要有個固定的方向。這既體現(xiàn)了對父母的尊敬,也是為了不讓父母擔(dān)心。第四,不做給父母帶來擔(dān)憂和羞辱的事情。司馬光引《禮記》曰:子女應(yīng)“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孝子不服闇,不登危,懼辱親也。”[3](P63)攀登高處、站在深淵旁、詆毀他人、譏笑他人、在暗中做事、登臨險境等都可能給自己帶來危險,這不僅會使自己受到傷害讓父母擔(dān)憂,而且也會導(dǎo)致犯罪使父母受到羞辱。他還引《孝經(jīng)》曰:“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并認為,處于上位的人驕橫就會危亡,處于下位的人作亂就會受到懲罰,在眾人中忿爭就會兵刃加身。如果做不到以上三點,“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保?](P104)三牲是古代祭祀時用來作供品的豬、牛、羊等。這說明,如果子女由于行為不當(dāng),讓父母擔(dān)憂和受到羞辱,即使對父母在物質(zhì)供養(yǎng)方面做得再好,仍稱不上是孝子。
司馬光認為,父母是家庭中的最高權(quán)威,子女必須尊敬父母。他引《周易》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保?](P1)所謂“嚴君”,即威嚴的君長??追f達在《周易正義》中對這句話的解釋是:“父母一家之主,家人尊事,同于國有嚴君焉,故曰‘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保?](P159)將父母比作一國之君,反映了父母在家庭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子女必須表示尊敬。對社會上一些人認為孝只是在經(jīng)濟上供養(yǎng)的觀點,司馬光通過引《論語》中孔子的話進行了批評:“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說明對父母盡孝,不僅僅是供養(yǎng),更重要的是尊敬。他還引《孝經(jīng)》曰:“君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3](P62)說明在日常生活中,子女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對父母畢恭畢敬。在司馬光看來,敬親主要表現(xiàn)在按禮儀侍奉父母,耐心細致地照顧父母,不在父母面前顯示自己的富貴和順從父母的意愿等方面。
1.按禮儀侍奉父母
在日常生活中,子女的行為舉止都要對父母表示出敬意來。司馬光引用了《禮記》中的一段話,提出了子女以禮侍奉父母的要求。首先,子女拜見父母要穿戴整潔?!白邮赂改福u初鳴,咸盥漱,盛容飾,以適父母之所?!逼浯危荒茈S便動用父母的東西。“父母之衣、衾、簟、席、枕、幾不傳;杖、履祗敬之勿敢近。敦、牟、卮、匜,非馂?zāi)矣谩!钡谌?,在父母面前不能有不雅的動作?!霸诟改钢忻?,?yīng)唯敬對;進退周旋慎齊;升降、出入、揖遜。不敢噦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視;不敢唾洟。寒不敢襲,癢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钡谒?,子女的坐和行都不能占據(jù)尊長的位置?!盀槿俗诱?,居不主奧,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钡谖澹谘缦弦爮母改傅陌才?,不可自作主張?!笆仇嫴粸楦??!备牛嬃恐?。不為概,即不敢計量以限,要順從父母的安排。第六,父母健在,子女不能充當(dāng)祭祀的“尸”。“尸”指祭祀時由活人扮成逝者享受祭獻的角色。由兒子充當(dāng)“尸”享受祭獻,讓父母參拜兒子,顯然是對父母的不尊敬。第七,每日問候父母。“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爭?!保?](P62-63)他還列舉了一些以尊敬父母而聞名的歷史人物。如:“文王之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于寢門外,問內(nèi)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如何?’內(nèi)豎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3](P68-69)東漢的樊重,“子孫朝夕禮敬,常若公家?!保?](P14)東漢的薛包,“喪母,以至孝聞”。他的父親娶了后妻后便將薛包趕出了家門。薛包“乃廬于里門,晨昏不廢。積歲余,父母慚而還之。”[3](P88)唐代的柳公綽,每天早上,“諸子仲郢等,皆束帶晨省于中門之北?!钡搅送砩?,“諸子復(fù)昏定于中門之北。凡二十余年,未嘗一日變易?!保?](P18)南朝梁朝的蕭宏,其哥哥在擔(dān)任齊朝的中書令時,被東昏侯所殺,幾個弟弟都被逮捕。蕭宏因和尚慧思將其藏匿才得以幸免?!昂瓯茈y潛伏,與太妃異處,每遣使參問起居。或謂逃難須密,不宜往來。宏銜淚答曰:‘乃可無我,此事不容暫廢?!彼麑幙厦爸蛔ケ粴⒌奈kU,也不放棄對母親的問候。司馬光對此評論道:“彼在危難尚如是,況平時乎!”[3](P63)
2.耐心細致地照顧父母
司馬光引《禮記》曰:“子事父母,雞初鳴而起,左右佩服,以適父母之所?!钡竭_父母的住處后要對父母問寒問暖,并了解父母的身體狀況,及時為父母解除病痛。“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父母外出,子女要引導(dǎo)或跟隨,并攙扶?!俺鋈雱t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币谭罡改赶词?。“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卒,受巾?!币S時詢問父母的所需,滿足父母的要求。“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3](P63)可見,侍奉父母要周到、細致、態(tài)度溫和。
3.不在父母面前顯示自己的富貴
司馬光引《禮記》曰:“為子者,不敢自高貴。故在禮,三賜不及車馬。不敢以富貴加于父兄?!保?](P63)三賜:指臣下相繼接受君主的三道賜命,故又稱“三命”。按規(guī)定,一命受爵;二命受衣服;三命受車馬。車馬之賜,是最尊貴的賜予。不接受所賜車馬,說明為人子者在父母面前不能在代表身份地位的物質(zhì)享受方面超過父母,以此彰顯父母的崇高地位。司馬光還列舉了一些不在父母面前顯示富貴的歷史人物,如:東漢的“太尉胡廣,年八十,繼母在堂,朝夕贍省,旁無幾杖,言不稱老?!保?](P94)宋朝初年,平章事王溥的父親王祚每當(dāng)在家招待客人時,“溥常朝服侍立??妥话蚕l裨唬骸嗳蛔銥橹?。’”司馬光對此評論道:“此可謂居則致其敬矣。”[3](P63)有人身為帝王,但仍遵守尊敬父母的禮儀。南朝宋朝的蕭衍稱帝后,年齡已很大了,“每旦朝繼母蕭太后,未嘗失時刻?!彼抉R光對此評論道:“彼為帝王尚如是,況士民乎!”[3](P63)有人身為公主,但在出嫁后對公公、婆婆非常尊敬。唐憲宗的女兒岐陽公主,“適工部尚書杜悰,逮事舅姑?!薄爸鞅拔鶡?,奉上撫下,終日惕惕,屏息拜起,一同家人禮。度二十余年,人未嘗以絲發(fā)間指為貴驕?!彼抉R光在評價岐陽公主的孝行時指出:“彼天子之女,猶不敢失婦道,奈何臣民之女,乃敢恃其貴富以驕其舅姑?”[3](P208)
4.順從父母的意愿
順從父母的意愿,是尊敬父母的重要體現(xiàn)。孟子曾說:“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保?](P129)司馬光引《禮記》曰:“父母之命,勿逆勿怠。若飲之食之,雖不嗜,必嘗而待;加之衣服,雖不欲,必服而待?!保?](P63)可見,即使是吃飯穿衣這樣的生活問題也要聽從父母的安排,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他還引《禮記》曰:“公明儀問于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歟?是何言歟?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參直養(yǎng)者也,安能為孝乎?’”[3](P104)所謂“先意承志”,就是父母沒有發(fā)話兒女就能順著父母的心思去做。曾子認為自己還沒有做到這一點。司馬光記載了歷史上一些在順從父母方面表現(xiàn)突出的典型人物。如:有人因遵從父親的意愿,自愿放棄王位的繼承。周的先祖太王有三個兒子:太伯、仲雍和季歷。季歷的兒子名叫姬昌?!疤跤⒓練v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發(fā),示不可用,以迎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保?](P137)太伯和仲雍既順從父親盡了孝道,又顧全了周朝的大局,成了被后代頌揚的賢人。有人聽從母親的教導(dǎo),刻苦讀書,考中進士走上仕途?!疤剖逃汾w武孟,少好田獵,嘗獲肥鮮以遺母。母泣曰:‘汝不讀書而田獵,如是,吾無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學(xué),遂博通經(jīng)史,舉進士,至美官?!保?](P44)有人能順從母親的意志而公平辦案?!皾h京兆尹雋不疑,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輒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人耶?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為飲食,言語異于它時?;蛲鏊?,母怒為不食。故不疑為吏,嚴而不殘?!保?](P45)有人聽從母親的教導(dǎo),彈劾奸臣。唐代的宰相李義府為政專橫跋扈,侍御史王義方要彈劾他,但有所顧忌,于是“先白其母曰:‘義方為御史,視奸臣不糾則不忠,糾之則身危而憂及于親,為不孝。二者不能自決,奈何?’母曰:‘昔王陵之母,殺身以成子之名。汝能盡忠以事君,吾死不恨。’”[3](P53)于是,王義方才下定決心彈劾了李義府。有人即使年齡很大職位很高也順從父母的懲罰?!袄罹白?,宦已達,發(fā)斑白,小有過,其母猶撻之。景讓事之,終日常兢兢。”[3](P50)有人對父母安排的再苦再累的活也心甘情愿去干。“晉太保王祥,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shù)譖之。由是失愛于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薄坝械よ徒Y(jié)實,母命守之,每風(fēng)雨,祥輒抱樹而泣。其篤孝純至如此?!保?](P88)有人受到父母的虐待也不反抗。晉代王延,“繼母卜氏,遇之無道,恒以蒲穰及敗麻頭與延貯衣。其姑聞而問之,延知而不言,事母彌謹。”[3](P89)有人遵從父親的遺囑,不接受國君賜予的土地。春秋時期,孫叔敖擔(dān)任楚國的相,臨死前告誡兒子說:“王數(shù)封我矣,吾不受也。我死,王則封汝。必?zé)o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邱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可長有者,唯此也?!睂O叔敖死后,“王以美地封其子,其子辭,請寢邱,累世不失。”[3](P26)有人遵從父親的遺囑,免除了欠債人的債務(wù)。東漢的樊重,“年八十余終,其素所假貸人間數(shù)百萬,遺令焚削文契。債家聞?wù)呓詰M,爭往償之。諸子從敕,竟不肯受?!保?](P14)有人因為違背了父親生前對自己的訓(xùn)誡而自我懲罰?!皶x庾袞父戒袞以酒,袞嘗醉,自責(zé)曰:‘余廢先人之戒,其何以訓(xùn)人?’乃于父墓前,自杖三十。可謂不能忘訓(xùn)辭矣。”[3](P104)
5.勸諫父母
司馬光認為,雖然順從父母的意愿屬于孝,但也不能盲目順從。盲目順從,就可能使父母背上不義的名聲。為此,他舉了如下的例子:“曾子耘瓜誤斬其根。皙怒,建大杖以擊其背?!睂υ硬欢惚芷涓赣么笳葥舸蛩男袨椋鬃又篮蠛苌鷼?,并告訴其他弟子,曾子來了不讓他進門。曾子認為自己做得對,便通過他人向孔子作了解釋,孔子說:“昔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于側(cè);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捶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身既死而陷父于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乎?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3](P85)曾子最終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才得以再入師門。司馬光認為,子女如果發(fā)現(xiàn)父母有過失,就要進行勸諫。為何要勸諫?他引《孝經(jīng)》曰:“諫者,為救過也。親之命可從而不從,是悖戾也;不可從而從之,則陷親于大惡。然而不諫,是路人。故當(dāng)不義則不可不爭也?!比绾蝿裰G父母?首先,態(tài)度要恭敬,語言要溫和?!翱鬃釉唬骸赂改笌字G,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抖Y》: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逼浯?,要注意時機?!爸G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fù)諫;不說,則與其得罪于鄉(xiāng)黨州閭,寧熟諫?!钡谌幸懔?。“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薄坝衷唬焊改赣羞^,諫而不逆。又曰: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言窮無所之也?!钡谒?,要注意場合。“事親有隱而無犯?!彪[,就是不稱揚父母的過失。但“諫則彰親之過?!比绾翁幚磉@個問題呢?答案是:“諫諸內(nèi)隱諸外者也。諫諸內(nèi),則親過不遠;隱諸外,故人莫得而聞也。且孝子善則稱親,過則歸己。”[3](P85-86)
孔子曾說,對父母要“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P12)司馬光認為,“葬者,人子之大事?!保?](P95)他引《孝經(jīng)》曰:“君子之事親也……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保?](P62)在司馬光看來,葬親主要表現(xiàn)為對去世的父母哭泣致哀,以禮安葬去世的父母,為去世的父母守喪和祭祀去世的父母等方面。
1.對去世的父母哭泣致哀
司馬光引《孝經(jīng)》曰:“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薄靶⒆又畣视H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3](P74)這種哀戚之情是子女在父母去世后的真情流露。司馬光認為,在去世的父母沒有安葬之前,應(yīng)遵循《禮記》的規(guī)定:“未葬不變服,啜粥,居倚廬,寢苫枕塊?!痹诟改赴苍嶂筮@種狀況才有所改變?!吧w孝子之心,以為親未獲所安,已不敢即安也?!保?](P95)但哀戚應(yīng)有限度?!叭斩常堂駸o以死傷生,毀瘠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保?](P74)要求子女在父母去世后不要過度哀傷,三天后就要恢復(fù)正常的飲食。因為過度哀傷,就可能導(dǎo)致子女的身體受到傷害,乃至喪失生命。在守喪的時間上也應(yīng)以三年為限。司馬光還列舉了一些在父母去世后因表達哀思表現(xiàn)突出的歷史人物,如:春秋時期的魯國人“顏丁善居喪,始死,皇皇焉,如有求而弗得;及殯,望望焉,如有從而弗及;既葬,慨焉,如不及其反而息?!保?](P74)反映了顏丁在親人去世后那種心神不寧、依戀難舍的哀戚之情。漢代的石建,在其父石奮去世后,“哭泣哀思,杖乃能行。”[3](P10)“杖乃能行”,即拄著拐杖才能行走。說明石建由于過度哀傷,身體極為虛弱。相似的例子還有:晉代的王祥,“母終,居喪毀悴,杖而后起?!保?](P88)南朝梁朝的庾沙彌,“及母亡,水漿不入口累日。初進大麥薄飲,經(jīng)十旬,方為薄粥。終喪不食鹽醬。冬日不衣綿纊,夏日不解衰绖,不出廬戶,晝夜號慟,鄰人不忍聞。所坐薦,淚沾為爛?!保?](P94)后魏的張元,“及祖沒,號踴,絕而復(fù)蘇。隨其父,水漿不入口三日。鄉(xiāng)里咸嘆異之?!保?](P116)“號踴”,即號哭頓足。
2.以禮安葬去世的父母
司馬光認為,對去世的父母要及時安葬。“死者以窀穸為安,宅兆而未葬,猶行而未有歸也。是以孝子雖愛親,留之不敢久也?!彼€指出,在古代,天子死后七個月下葬,諸侯五個月,大夫三個月,士一個多月。之所以這樣規(guī)定是由于送葬的禮物有厚薄,來參加葬禮的人路程遠近不同。[3](P95)對那些迷信吉日,在父母去世后不能及時安葬的人,司馬光提出了批評?!敖袷浪仔判g(shù)者妄言,以為葬不擇地及歲月日時,則子孫不利,禍殃總至,乃至終喪除服,或十年,或二十年,或終身,或累世猶不葬。”以至于親人的遺體“為水火所漂焚,他人所投棄,失亡尸柩不知所之?!比擞凶訉O本來可以在自己死后安葬自己,這樣一來,死者與無子孫死在野外無人收尸有何區(qū)別呢?“為人子孫,乃忍棄其親而不葬哉!”[3](P99)對那些迷信風(fēng)水的人,司馬光也進行了批評?!肮胖嵴呓杂趪贾保蛴谐L?,是不擇地也。今葬者以為,子孫富貴貧賤夭壽,皆因卜所致?!保?](P100)司馬光指出,春秋時期的子文和柳下惠一生的榮辱、黜陟發(fā)生過多次變化,但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的祖墳改換過地方,說明人的命運與前輩墓地的選擇是沒有關(guān)系的。對于那些迷信風(fēng)水,不能及時安葬親人的行為,司馬光批評道:“孝子何忍委其親不葬,而求利己哉!”[3](P100)司馬光還列舉了一些在安葬父母方面表現(xiàn)突出的歷史人物,如:有人能不惜生命保護父母的遺體。南朝宋朝的賈恩,“母亡未葬,為鄰火所逼,恩及妻柏氏號泣奔救。鄰近赴助,棺櫬得免,恩及柏氏俱燒死?!保?](P99)安葬父母要具備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司馬光引《孝經(jīng)》曰:“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保?](P74)對有些人說,要準(zhǔn)備好棺、槨、衣服、被子、祭祀器皿和墓地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有人為了安葬父母而變賣家產(chǎn)。漢代的陳孝婦在婆婆去世后,“盡賣其田宅財物以葬之,終奉祭祀?!保?](P171)有人因家中貧困,便親自動手,為去世的父親建造墳?zāi)埂D铣纬墓?,“父亡,為塋壙,兇功不欲假人。”有人靠辛勤勞作獲取喪葬費安葬父母。南朝齊朝的庾震“喪父母,居貧無以葬,賃書以營事,至手掌穿,然后成葬事?!辟U書,即受雇為人抄寫。如果在經(jīng)濟上存在困難,不能及時安葬父母,子女會非常痛苦。南朝宋朝的何子平,因家中貧困,母親去世后,“八年不得營葬,晝夜號哭,常如袒括之日。冬不衣絮,暑不就清涼,一日以數(shù)合米為粥,不進鹽菜。”[3](P99)后來在他人的資助下才將母親安葬。
如果父母客死異鄉(xiāng),子女要將其靈柩運回家鄉(xiāng)安葬,這是中國古代喪禮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子女對去世的父母盡孝的表現(xiàn)。東漢的廉范,父親遭遇戰(zhàn)亂,死于蜀漢,廉范流落到西州。西州平定之后,他回到家鄉(xiāng)。十五歲的時候,他辭別母親到蜀漢去遷葬亡父?!芭c客步負喪歸葭萌。載船觸石破沒,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眾傷其義,鉤求得之,療救僅免于死,卒得歸葬?!保?](P95)有的女性也不畏艱險,將父親的靈柩運回家鄉(xiāng)安葬。唐代的孝女王和子,是徐州人。他的父親和哥哥戍守涇州,在與吐蕃作戰(zhàn)時犧牲了。王和子的母親已經(jīng)去世,家中也沒有男性。十七歲的王和子,“聞父兄歿于邊,披發(fā)徒跣缞裳,獨往涇州,行丐,取父兄之喪歸。徐營葬,植松柏,剪發(fā)壞形,廬于墓所?!蓖鹾妥訉Ω感帧八绖t能葬”的行為,受到了司馬光的稱贊,稱她乃“女子之英秀也?!保?](P112)
3.為去世的父母守喪
司馬光繼承了儒家為父母守喪三年的觀點。他引《孝經(jīng)》曰:“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彼抉R光還列舉了一些為父母、祖父母守喪表現(xiàn)突出的歷史人物。如:有人為母親守喪三年?!翱鬃釉唬骸龠B、大連善居喪,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憂,東夷之子也?!咦痈迗?zhí)親之喪也,泣血三年,未嘗見齒,君子以為難。”[3](P74)所謂“未嘗見齒”是指高子皋在三年的守喪期內(nèi)從沒笑過。十六國漢國的“王延,九歲喪母,泣血三年,幾至滅性。每至忌月,則悲泣三旬?!保?](P88-89)有人為了為父親守喪拒絕起復(fù)為官。唐代的太常少卿蘇颋在父親去世后在家守喪,守喪未滿期睿宗就想任命他為工部侍郎,蘇颋堅辭不受。睿宗派李日知到蘇颋家曉諭旨意,李日知去后坐在那里一直沒有說話,他回去稟報睿宗:“臣見其哀毀,不忍發(fā)言,恐其殞絕。”于是“上乃聽其終制?!碧拼睦詈趽?dān)任河北宣慰使外出巡視的時候,母親去世,朝廷讓他繼續(xù)履行公職。因為母親的去世,他非常悲傷,“每州縣郵驛,公事之外,未嘗啟口。蔬飯飲水,席地而息。使還,請罷官,終喪制。代宗以其毀瘠,許之。”司馬光對此評論道:“能盡哀竭力,以喪其親,孝感當(dāng)時,名光后來者,世不乏人。此可謂喪則致其哀矣。”[3](P74-75)有人住在祖父母的墓側(cè)為祖父母守喪。南朝宋朝陳氏的三個女兒,一直贍養(yǎng)祖父母,多年后,“祖父母尋相繼卒,三女自營殯葬,為庵舍居墓側(cè)?!保?](P111)有人為了為父母守喪寧愿不嫁。南朝宋朝的屠氏女,在父母去世后,“親營殯葬,負土成墳。鄉(xiāng)里多欲娶之,女以無兄弟,誓守墳?zāi)共患??!保?](P112)
4.祭祀去世的父母
司馬光認為,子女要對去世的父母和祖先進行祭祀,以表達對他們的追念與仰慕。他認為,首先,對親人的祭祀要恭敬。他引《論語》曰:“祭如在。”又引《禮記》曰:“君子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币髮漓氲挠H人像他們還活著時一樣恭敬。其次,對親人的祭祀要竭盡全力。要“外盡物,內(nèi)盡志?!币源吮磉_祭祀者的哀思。第三,祭祀要有固定的場所和時節(jié)。他引《孝經(jīng)》曰:“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痹跉v史上因祭祀親人而聞名的人物如:孟蜀的太子賓客李鄲,已七十多歲了,在祭祀祖先時,“猶親滌器。人或代之,不從,以為無以達追慕之意。”司馬光對此評論道:“此可謂祭則致其嚴矣。”[3](P74-75)
司馬光為何要在書中編入如此多的有關(guān)孝道的資料?首先,是他本人受到了傳統(tǒng)孝道觀的影響。自漢代以后,儒家思想一直居于統(tǒng)治地位,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觀成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倫理規(guī)范的核心。儒家經(jīng)典如《詩經(jīng)》《論語》《孟子》《禮記》《孝經(jīng)》等中都有大量的論述孝道的內(nèi)容。司馬光作為一位飽讀儒家經(jīng)典的官員,必然會受到傳統(tǒng)孝道觀的影響。他引《孝經(jīng)》曰:“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jīng)而民是則之?!薄拔逍讨畬偃?,而罪莫大于不孝?!辈⒅赋觯骸胺驗槿俗佣掠H或虧,雖有他善累百,不能掩也??刹簧骱?!”[3](P62)可見他對孝道的重視。因而,《溫公家范》中有許多宣揚孝道的資料也就不足為奇了。司馬光想通過在書中編寫與孝道相關(guān)的儒家的言論,歷史上孝子的故事,對世人進行孝道教育。其次,宋朝倫理教化政策的影響。宋朝統(tǒng)治者認識到,儒家所提倡的孝道由于具有控制百姓、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政教功能,因而不斷推行孝倫理教化政策。如統(tǒng)治者多次旌表孝子,把孝行作為選官的條件之一,對各種不孝行為予以懲罰等。這都會對司馬光產(chǎn)生重要影響。司馬光的孝道觀與儒家提倡的孝道觀是極為吻合的。但在對這些觀點進行詮釋時又反映了他自己的認識。如他既主張子女在經(jīng)濟上供養(yǎng)父母,又主張子女要對年老生病的父母進行照料,還主張在供養(yǎng)和照料的過程中要讓父母心情愉悅。既主張尊敬父母,順從父母,又主張對父母不能盲從,在父母有過錯時要進行勸諫。既主張對去世的父母以禮安葬,又主張致哀應(yīng)有節(jié)制,不能毀傷身體,并對社會上迷信吉日、風(fēng)水的習(xí)俗進行了批評。他有選擇地采納了歷史上一些論述孝道的資料,并通過對這些資料的評述,形成了自己的孝道觀?!稖毓曳丁分须m然有一些宣傳愚孝的成分,但這樣的內(nèi)容畢竟很少,書中有關(guān)孝道的大部分觀點和內(nèi)容還是值得肯定的,其中體現(xiàn)的孝道觀無論對古代社會還是現(xiàn)代社會,對穩(wěn)定家庭秩序、解決老年人的養(yǎng)老問題,促進良好社會風(fēng)氣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9.
[2] 黃得時.孝經(jīng)今注今譯[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72.
[3] 王宗志注釋.溫公家范[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4] 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 孔穎達.周易正義[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9.
[6] 鄭訓(xùn)佐,靳永.孟子譯注[M].濟南:齊魯書社,2009.
責(zé)任編輯:侯德彤
A Review of the Filial Ideas in Wen Gong Jia Fan
ZHANG Ren-xi
( College of Histo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
By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flial piety in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y books cited in Wen Gong Jia Fan or Family Precepts, and the direct comments by Sima Guang, we can conclude that flial piety preached by Sima Guang requires children not only to support parents and care for frail and sick parents, but also to make parents happy in providing support and care. Children must respect and obey parents; however, they cannot follow parents blindly. Children must remonstrate parents promptly if they have found an error. After the death of parents, children must bury parents following the customs; however, they should not harm themselves by excessive sadness. It is also wrong not to bury parents timely because of superstition in choosing an auspicious day or belief in fengshui. Wen Gong Jia Fan, which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concept of flial piety before the Song Dynasty,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forming a stable family order, solving family pension problems and formulating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Sima Guang; Wen Gong Jia Fan; supporting parents; respecting parents; burying parents
B82-09
A
1005-7110(2016)05-0047-08
2016-07-06
張仁璽(1958-),男,山東海陽人,歷史學(xué)博士,山東師范大學(xué)歷史與社會發(fā)展學(xué)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