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平 羅瓊宇
摘 要:君子是一個古老而經(jīng)典的名詞,它約束著中國古代人們的道德,是非常重要的人格品質。不論在古代還是當代社會,對于君子的研究從未停止,這些研究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君子的概念,對當代社會價值觀也有很大的影響。
關鍵詞:君子 人格 心理研究
君子是一個經(jīng)典的名詞,是古代優(yōu)良的人格品質。人們對于君子的印象是有內(nèi)涵、有思想等。君子的影響力不僅僅在古代,在當代社會,依然有很多學者致力于君子人格的研究。這些研究不但具有人格研究方面的價值,還對當代社會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君子的起源
1.君子的概念起源
查閱現(xiàn)存的文獻資料,“君子”一詞較早出現(xiàn)在《書》中,也就是于漢代改稱的《尚書》。《書》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書中所言:“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棄不保,天降之咎……”大意是講君子遭到斥逐,小人當?shù)溃傩毡粧仐壊荒馨簿訕窐I(yè),所以上天降災來懲罰之。由此大概可以推測出,“君子”是出現(xiàn)于舜禪位于禹,禹繼位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
2.君子的界定
《尚書》《易經(jīng)》《詩經(jīng)》等書中關于“君子”的記載,已經(jīng)涉及“仁”“義”“禮”等概念或范疇,但是還沒有對這些概念進行詳細的系統(tǒng)化梳理,而且這些范疇也沒有與君子的特質直接關聯(lián)起來,君子僅僅還只是一個概念,其道德內(nèi)涵非?;\統(tǒng),這意味著君子思想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化論述。經(jīng)過深入研究并總結《論語》中有關君子的言論,可以得知,孔子首先全面地闡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君子思想,對于君子的解讀也更加立體詳盡。
二、君子修養(yǎng)體系
1.君子的內(nèi)涵
君子出自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內(nèi)涵是“仁”,同樣,君子最重要的內(nèi)涵也是“仁”。中國傳統(tǒng)儒學對于人格研究的最大貢獻就在于君子的人格研究。當然,君子這個稱呼并不是在儒學出現(xiàn)以后才出現(xiàn)的,而是在先秦時就出現(xiàn)了,但它的內(nèi)涵是在儒學出現(xiàn)之后被賦予的。除了儒學中最重要的“仁”的思想,儒家在發(fā)展君子內(nèi)涵時,又賦予了其“修己”與“治人”的思想。“修己”是通過不斷的自我修養(yǎng)成為君子,而“治人”則是成為君子后,通過自己的影響力,讓他人也成為君子。所以說,君子的內(nèi)涵和儒學是分不開的,儒學在某種程度上也被稱為“君子之學”。
2.君子的人格研究
君子是一個完美的人格形象,對于君子人格的研究簡單來說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1)品德方面 君子最重要的人格內(nèi)涵就是品德,只有品德稱得上完美的人才能被稱為君子。君子最重要的思想是“仁”,“仁”所包含的內(nèi)容廣泛,最為重要的是“愛人”,愛自己,愛他人,大愛無疆。關于“愛人”,有很多經(jīng)典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等。君子的人格設計者是孔子,或許在宗教教義中,對人道德精神的要求是絕對而極致的,但孔子在設計君子人格理想時并不是將各種極致的道德品質全部加諸君子身上,而是使得這種人格形象既崇高又不玄遠??鬃佑谩爸杏埂币辉~概括這種境界。
(2)憂患意識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君子人格中的憂患意識,對于君子來說,“修身”“齊家”“平天下”中,“修身”與“齊家”只是針對小我而言,“平天下”才是君子的大我精神。君子人格的塑造中,憂患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這一點在歷史上就有著明確的體現(xiàn)。
(3)社會責任 憂患意識讓君子對社會有著深刻的理解,一個具有君子品格的人,對社會有著重要的貢獻。君子的社會地位與社會角色極其重要,如果沒有貴族地位,君子們修為自身也許尚無大礙,但如果要改良社會,在權利上還做不到。而使已有地位和財勢的人聽從圣人的勸導,又十分困難,所以我們不難想象,那時的君子身處怎樣的窘境。但是即使如此,君子仍保留了對于社會的強烈責任感,以此才能夠成就真正的君子人格,真正地做到“大愛無疆”。
三、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的君子研究
1.《論語》中君子的研究
《論語》中,君子一詞的出現(xiàn)頻率非常高,對于君子人格的討論與研究,已經(jīng)超越了關于仁義道德的討論。由此可見,孔子對于君子的人格形象非??粗亍?/p>
孔子對君子這一人格形象做了行為、品德、情感甚至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界定,而以往學者們常常更加看重孔子對君子在“仁德”方面的界定。其實孔子在賦予君子豐富道德內(nèi)涵的同時,總是使其與君子在當時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相映襯,所以君子一詞經(jīng)常與“小人”“百姓”或“民”一同出現(xiàn)。
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孔子的君子學說是以其具有特定的社會地位和扮演特殊的社會角色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在討論君子的人格時,需從社會角色出發(fā)來討論,社會角色不同,成為君子的方式與條件也不盡相同。
2.《孟子》中君子的研究
孟子對于君子的研究沿襲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但孟子的研究核心,主要是從社會角度出發(fā)的,即君子人格的社會責任與道德修養(yǎng),是孟子的主要研究方向。
孟子對于君子的研究,可概括為三句話:“君子在其位”“君子強為善”以及“君子平其政”?!熬釉谄湮弧?,君子的行為方式,與其社會地位的關系非常大,只能從“在位”的角度來看。《孟子》中,君子可以直接被翻譯成官吏或官員,所謂在其位謀其政,孟子對于君子人格的觀點簡單來說就是,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熬訌姙樯啤保熬觿?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边@段話中,君子可以被翻譯為圣人,有道德的人。對于孟子來說,“在其位”并不是一個君子的全部,僅僅只是一個基礎,擁有了社會地位后,在道德上要有所建樹,有仁義之心,為民之心,才能成就君子人格?!熬悠狡湔保趽碛辛松鐣匚缓偷赖轮?,作為君子,需要有對國家和黎民百姓的責任感。孟子所希望的君子,是要在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情況下,為百姓指明方向,為國家做出貢獻。
四、西方對君子人格的研究
西方國家對于中國的君子研究相對來說并不系統(tǒng),他們更多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君子人格。
美國漢學家顧立亞在《孔子與中國之道》中提出,孔子一直都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變成進行統(tǒng)治的人,所以他提倡理想人格,要求他們都成為君子。一般情況下,孔子認為君子應該是一個具備了理想品質的人。美國漢學家安樂哲在《論語的哲學解釋》一書中類比和區(qū)分了君子、士和圣人,認為圣人都是君子,君子全部都是士,按照修身境界由低到高排列為士、君子、圣人。奧地利漢學家許賴和指出,君子一詞原本是對貴族的稱呼,這個概念在孔子那里獲得了倫理學意義上的含義。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家、韓裔學者李恩貞也認為是孔子改變了“君子”的內(nèi)涵——只有受過教育、具備必要品德的人才有資格擔任政治職務,并被稱為君子。
通過西方一些散碎的對于君子的理解,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西方對于君子的理解大多數(shù)是從道德角度出發(fā),有道德和有品行的人才有資格被稱作君子。西方世界對于君子的認可度很高,這也說明了君子的人格觀念是符合這個世界的價值觀的。
五、君子的當代價值
1.仁愛思想
當今社會的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也隨之不斷變化,人與人之間充斥著利益與觀念的沖突,導致了人際關系的不和諧。君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愛,在當今社會中,這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思想,它會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形成互幫互助的社會風氣,打消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疑慮,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2.誠信思想
現(xiàn)代社會中,誠信越來越缺失,我們需要有一個準則,來維護人們的誠信人格。君子人格最重要的構成部分就是誠信,也就是對自己的約束,《論語》中說:“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句話說明了誠信對于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重要性。用君子的人格喚回人們對于誠信的追求,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3.嚴于律己
自我約束也是當今社會極度缺乏的一種精神,人們總是放任自己去做或不做某些事情,結果對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了傷害。君子人格的傳播,有利于提高人們對自己的約束力,提高自律意識。
君子作為一種人格品質,不僅對于個人有著重要意義,對于整個社會,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質。中國古代的精神觀念中,君子精神的影響力是難以估量的。在當今社會中,我們?nèi)匀恍枰拥乃枷雭砑钗覀儯瑏泶龠M這個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 楊國榮.善的歷程——儒家價值體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張岱年.文化與價值[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5]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作 者:張劍平,湖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羅瓊宇,湖北工業(yè)大學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