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
粵語、英語地位超然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香港人講普通話?!边^去,香港人說普通話“走音”在全國是出了名的。把九龍說成“狗籠”,圖書館說成了“桃書館”……香港媒體也常不定期選出十位普通話說得最差的知名藝人。比如女星郭可盈曾上李靜的訪談,夸李靜“不但上得廳堂,還入得廚房”,但是因為郭可盈的普通話發(fā)音極不標準,將“上得廳堂”說成了“上得天堂”?!案枭瘛睆垖W友也曾因普通話不好而鬧出來大笑話,據(jù)說有一天他對一起出席活動的庾澄慶說:“你看,這些‘加子好可愛,還飛來飛去呢?!扁壮螒c聽了半天,都不明白張學友說的是什么,后來,順著他指的方向一看,才明白原來張學友說的是“鴿子”。
不過,今非昔比,如今香港的青少年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香港地鐵里,粵語、普通話、英語輪流各報一遍站名,公交站、電梯等公共場所指示牌以繁體、簡體中文和英文標明;香港政府網(wǎng)站用繁體、簡體中文和英文顯示;市民在旁聽或收聽立法會會議時,除可選擇收聽現(xiàn)場發(fā)言、粵語和英語傳譯外,亦可選擇收聽普通話即時傳譯……
可以說,普通話在香港已有了一席之地。去年8月,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一項調(diào)查就證明了此點。
研究中心從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以電話方式進行問卷調(diào)查,共訪問2000多人。結果顯示,目前至少有27種語言正在香港使用;懂得普通話的人有68%,可以講普通話的人將近35%;99%的受訪者使用粵語;62%的人能使用英文,但只有不到兩個百分點的受訪者英文對話可以達到高級水平,12至39歲年輕人中,能說英語的受訪者占比略多于能說普通話的受訪者。
調(diào)查還顯示,英文仍是受訪者主要的工作溝通語言,無論是書寫或閱讀,超過85%的受訪者均使用英文。英文也是主要的教學語言,有超過85%的受訪學生表示,學校主要或全部使用英文為教學語言。與此同日寸,有近65%的受訪者使用英文名,但只有將近26%的人將英文名寫到身份證上。
英文之所以在港地位超然,顯然與香港近代以來的歷史有關。自英國人占領以來,英語一直是香港的唯一法定語言,直到1974年1月5日,中文才與英文并列為香港法定語言。正因為被英國占領超過百年,英語幾乎成為了香港人的母語。
但要論起香港的歷史,粵語在港使用的時間比不上流行了至少200多年的客家話。因香港開埠發(fā)展需要,廣州人、潮汕人大批來到香港,大家按各自的圈子使用家鄉(xiāng)語言,廣府話才變得流行起來。從1842到1911年的短短70年間,廣府話已經(jīng)成為了當時香港的主要語言。
后來,又經(jīng)歷了抗戰(zhàn)、國共內(nèi)戰(zhàn),1950年代初隨著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蜂擁而至,香港成為一個多方言并存的地方,包括廣府、四邑、潮州、客家、閩南、上海和國語,以及原來的“本地”和“蛋家”。其中講廣府話的最多,大概有49%;講四邑話的人口約有19%;講潮州話的有11%;講客家話的有8%;講閩南話的有5%;講上海話的有3%。
到了1970年代以后,中文正式成為香港法定語言,口語為粵語,書寫為繁體字。1972年10月,港督發(fā)表<施政報告》首次使用英語和粵語兩種語言,電臺、電視臺開始用英、粵兩種語言轉播,從而奠定了粵語在香港的社交語言的地位。
就這樣,英語和粵語成了香港社會交流的主流語言。有趣的是,港人講話三五句里面一定會夾雜英文單詞。比如,香港人叫草莓為士多啤梨(strawberry),郵票稱作士擔(stamp);形容很合乎潮流,他們會說“好in呀!”,所以,“你好潮”即是“你好m”;做面部保養(yǎng)會說成“做facial”;做兼職會用“做part time”……市民笑稱,粵語可能是最適合混雜英語的方言了,而港式英語則是一種極具特色的英語方言。
普通話職場地位提升
至于普通話的地位,則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后開始出現(xiàn)變化?;貧w后,香港實行“兩文三語”的語言政策:繁體字、英文書寫,粵語、英語、普通話口語。
語言政策同時推動三種語言的普及,其中學校教育發(fā)揮著重要推動作用。上世紀80年代初的香港,幾乎沒有學校開設普通話課程,中文全部用廣東話教授。然而歷經(jīng)逾30年的發(fā)展變遷,兩者目前已漸趨靠攏。
據(jù)悉,普通話自1998年起成為香港小學核心科目,在1998年及以后入學的學生,都會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普通話至初中三年級,接受九年的普通話教育。
香港培正小學中文科老師透露,培正小學實施“普教中”已有六年,要求學生須于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拼音,并完全掌握聲母、韻母,因此學生在一年級下學期或二年級上學期已能自行用拼音朗讀課文。
除了語言政策和學校教育,香港人和內(nèi)地人越來越頻繁的商業(yè)貿(mào)易交往,也是普通話得到推廣的原因。
近年來,香港“購物天堂”和“自由貿(mào)易港”的美麗光環(huán),吸引著內(nèi)地游客和投資者紛至沓來。同時,近年來香港推動經(jīng)濟轉型,發(fā)展高新科技,推行內(nèi)地優(yōu)秀人才引進戰(zhàn)略,也吸引了越來越多內(nèi)地新移民來港就業(yè)。香港高校憑借名揚海內(nèi)外的聲譽和優(yōu)厚的師資力量,也吸引內(nèi)地的優(yōu)秀學生前來就讀。
由此,普通話在香港職場中的地位不斷提升,也實實在在地推著趕著香港人學普通話。據(jù)一項調(diào)查,香港大學生最希望進入的行業(yè)與部門是國際網(wǎng)絡公司和特區(qū)政府。國際網(wǎng)絡公司在聘用華人的時候,中文與普通話是必要條件;特區(qū)政府招聘公務員,應聘者必須通過的考試中,包括普通話。
香港服務業(yè)有一條不成文的“潛規(guī)則”——新人職的柜臺業(yè)務員、分店店長(尤其珠寶、服飾、奢侈品行業(yè)),一定要參加普通話培訓,要具備基本的國語聽說能力。香港珠寶店、電腦店、服飾店更紛紛以“朋友…哥們兒”“伙計…老弟”等口頭禪招徠顧客。英國保誠的一名理財顧問透露,內(nèi)地游客赴港買保險逐年增加,“四年前我的客戶中內(nèi)地人只占一兩成,現(xiàn)在幾乎有一半?,F(xiàn)在我們都會講普通話,用微信跟客戶溝通。”
前海瑞銀信股權基金投資(深圳)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總裁吳德龍指,除足夠實習經(jīng)歷外,金融業(yè)十分看重學生的語言能力,掌握兩文三語十分必要。他表示,港生在粵語及英文方面均有不錯表現(xiàn),但普通話較弱,在內(nèi)地及本港經(jīng)濟溝通日趨頻密的情況下,希望港生提高普通話水平。
香港黃楚標學校校長梁兆棠認為,在全球市場東移的大環(huán)境下,會講普通話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例如很多香港公司傾向派員工赴內(nèi)地工作等。此外,想要了解國家發(fā)展的最新政策,看得懂普通話頻道可直接獲得準確的一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