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丕承(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北京100193)
?
漢語國際教育應當順應“后方法”時代語言教學的發(fā)展趨勢
王丕承
(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北京100193)
摘要:語言教學已經(jīng)進入了“后方法”時代,對漢語國際教育也會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漢語國際教育受“后方法”教學理念的啟發(fā),更加注重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性,更為重視教學方法的靈活性。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是漢語國際教育順應“后方法”教學時代的重要途徑和舉措。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教學法;“后方法”
Abstract:As language teaching has already come to the era of "post-method", it ha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Chinese interactional education. Inspired by the teaching idea of "post -method", Chinese interactional educat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dependenc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flexibility of teaching methods.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route and means for Chinese interactional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postmethod" era.
Keywords:chinese interac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post-method"
國際上的語言教學已經(jīng)進入了“后方法”時代,這是否會對漢語國際教育產(chǎn)生影響也應當引起我們的思考。對于“后方法”有學者提出了這樣的認識:“其實,外語教學中的‘后方法’不同于任何一種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法流派,它不是呆板凝固的錦囊妙計式教學法,而是一種靈活、動態(tài)、開放的外語教學思想。它反對以往把外語教學簡單化的種種做法,強調(diào)充分考慮外語教學的各種復雜情況,強調(diào)語境對教學的重要性,尤其強調(diào)社會、政治、教育制度等因素對外語教學的重要影響?!保ǘ∪蕘?,2010:38)可以看出,“后方法”不是無方法,而是要擺脫以往在語言教學領域過分強調(diào)教學方法的弊端,是對過分依賴教學法的超越,是對語言教學規(guī)律認識的新發(fā)展,因為僅憑教學法并不能“包醫(yī)百病”式地解決語言教學所有的問題。認為教學方法是萬能的,只關注教學方法的傳統(tǒng)觀念應該“死亡”了。“后方法”理念的提出并不意味著教學方法不再重要了,而是避免教學操作和研究中的偏差,因為語言教學的特性決定著教學設計和教學處理必然是豐富而靈活的,需要機智而非機械地去面對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
之所以出現(xiàn)了這種“后方法”的新發(fā)展,是因為對語言規(guī)律和語言教學規(guī)律的認識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強調(diào)對語言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而非定于一尊,也合乎對語言自身規(guī)律的新認識,語言的各個要素和各種技能是綜合呈現(xiàn)和互有關聯(lián)的。進入“后方法”時代,也昭示著對語言教學規(guī)律的認識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首先是對教學中決定因素的認識更為廣闊,課堂以外的其他各種影響語言教學的因素也進入了考察的視野;其次是對教學方法的認識更為豐富,不再是排他性的“只取其一不及其他”式的簡單化認識。這兩個方面的認識發(fā)展對開展?jié)h語國際教育都是十分有利和有益的。
在海外開展?jié)h語國際教育所要面對和考慮的有關教學的因素并非僅僅局限于課堂里的諸多因素,所在國的各種制度、社會等方面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在海外開展?jié)h語國際教育所面臨的具體教學情況因素千差萬別的,僅拘泥于一種或幾種教學方法是不能應對各種具體而復雜的教學情境的。
“后方法”的提出實質(zhì)上是對以往語言教學理念的一種超越,富有創(chuàng)新性甚至是顛覆性,因而其超越是全面的,但是又沒有否定以往的諸種具體的教學法。有學者對“后方法”的超越性進行了總結:“而后方法之所以成為后方法,就是因為其超越了以前的教學法,它主張的是一種建立在經(jīng)過教學實踐檢驗基礎之上的教學思想創(chuàng)新,對比前期的種種教學法,后方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實現(xiàn)了超越。第一,教學經(jīng)驗理論化。教師理論概念意味著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應當理論化,上升為教學理論。這是后教學法對教學法重要的超越。第二,對教師、學習者和教師教育者的再定義。這是后教學法對教學法最本質(zhì)的超越。對教師的再定義。在后教學法教育里,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接收者和理論的執(zhí)行者,而是教學研究者、實踐者和理論構建者的統(tǒng)一(胡亦杰,2006:111-112)。”(丁仁侖,2010:252-253)教師不再是簡單的、人云亦云的盲目執(zhí)行者,而是能夠主動地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調(diào)整、改進,不斷思考后行動的實踐者。
實際上,“后方法”理念所提出的是對教學方法的形成過程及其與學生和教師的關系的重新認識?!昂蠓椒ā苯虒W理念對以往教師的教學方法只能外加而不能自生進行了否定,是對教學方法更為切合實際的認識,而且是對以往不注重教學方法的運用與學生及教師因素相關聯(lián)的否定,反對教學法的機械照搬。
“后方法”理念對語言教師的認識就不同于以往,“后方法”教學理念的提出者就倡導教師的自主性,也就是說教師要自主地發(fā)展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后方法時代’的教師是一個自主性的個體(an autonomous individual),自主性教師應能根據(jù)他們所處的教育環(huán)境和社會政治條件下的獨特性建立和實施他們自己的教學理念,從而為這種獨特性服務(Kumaravadivelu,2001:548)。”(孫德坤,2008:76)教師要注重自己的教學實踐,并且從中依靠自己摸索出帶有個人性特點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有理論基礎的,這種理論不是借用外在的理論而是教師自己生成的。有學者稱之為“個人實踐理論”:“后方法框架下的外語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接受者和理論的執(zhí)行者,而是教學研究者、實踐者和理論構建者的統(tǒng)一。即教師要逐步形成并發(fā)展自己的‘個人實踐理論’?!保ㄉ驆?,2014:188)通常情況下實踐與理論是兩分的,但是語言教學領域有其特殊性,即教學理論的形成與教學實踐有著不同于其他學科的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而且在教學實踐第一線的教師所形成的個人教學理論尤其寶貴。
“后方法”理念對學習者的認識也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習者也同樣應當賦予其本來就應有的自主性,對此有學者認為:“而后方法框架中的‘學習者’則是擁有一定決策權的自主學習者,需要有意識地參與,真正了解、創(chuàng)造和運用學習機會,與教師共同最大化學習機會?!保ㄉ驆梗?014:188)學習者擁有自主性本來就是最切合學習的本質(zhì),尤其是在語言教學中更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習者的自主性。
“后方法”理念之所以倡導發(fā)揮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自主性,實質(zhì)上是因為這兩方面的具體情況是千差萬別的,由此而決定著教學方法不能僵化采用,尤其不能“定于一尊”。這就是“后方法”理念最為核心本質(zhì)的對教學方法的新認識?!坝捎趯W習者千差萬別,學習目的各不相同,不同的教學階段有不同的教學任務,不同的教學任務又有不同的訓練方法,而教師的風格又因人而異,因此,不可能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的語言教學法。”(趙金銘,2008:21)可以看出,“后方法”的提倡反而可以使?jié)h語教學獲得了解放,能適應漢語教學所有各種不能預料的情況。
漢語教學不能自外于全球語言教學的發(fā)展潮流,不能自外于其他語言教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自然也要受“后方法”理念的啟發(fā)而對學生、教師和教學方法重新進行認識和思索。實際上,順應這種潮流的變化是更契合了語言教學的本質(zhì)規(guī)律,對這種本質(zhì)規(guī)律的認識是對語言教學不斷重新認識和反復思索的結果。
“后方法”語言教學理念要落實在具體的漢語國際教育中,就是要在多種教學方法中自由選取,不拘一格,所以,其所取法的還是過去的各種教學法,但組合自由,運用靈活,富有個性化特點,適應個性化教學的需要?!昂蠓椒ń虒W法認為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不能適合所有的人群。它應該是不同的教師群體根據(jù)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對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政治、經(jīng)濟背景的學習群體所使用的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此說,后方法教學法是極具個性的教學法(楊福、柳宏,2009:145)?!保ǘ∪蕘觯?010:217)
處于順應“后方法”時代的語言教學的發(fā)展而采用個性化教學,教師是關鍵,教師必須形成面向語言教學發(fā)展潮流的意識。“后方法”理念的“這種‘個性化’就是提倡解放教師,搞‘特殊’和‘實用’。其實,后方法就是要給教師、學生更大更寬廣的空間。中國古人說的教無定法并不是沒有方法,而是指教法靈活多樣,不要拘泥于一種固定的教法,教學方法既不要墨守陳規(guī),更不能循規(guī)蹈矩,一成不變?!保ǘ∪蕘?,2010:218)發(fā)展順應“后方法”教學理念的個性化語言教學,漢語教師就要在語言教學實踐中根據(jù)教學的具體環(huán)境和工作條件,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使個性化教學可以真正落實。
“后方法”理念所提倡的是教學方法的貫通性,認為各種教學方法實際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處于“后方法”時代,漢語國際教育要跟上這種教學潮流的發(fā)展,就要使?jié)h語教師對于各種教學方法“不拘一格”地博采眾長,在漢語國際教育中使各種教學方法能夠互相借鑒,彼此交叉,共同生長,最終形成有漢語國際教育特色并且適合漢語國際教育需求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丁仁侖.交際型大學英語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0.
[2]胡亦杰.后教學法理論和大學英語教學[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6):118-124.
[3]沈嵐.論“后方法”與學者型語言教師[J].國際漢語教育,2014 (1):185-193.
[4]孫德坤.教師認知研究與教師發(fā)展[J].世界漢語教學,2008 (3):74-86.
[5]楊福,柳宏.后方法教學法理論解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6):143-146.
[6]趙金銘.漢語國際傳播研究述略[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3(5):19-24.
[7]Kumaravadivelu,B. Towards a postmethod pedagogy[J]. TESOL Quarterly,2001,35:537-560.
作者簡介:王丕承(1962,4-),男,北京市人,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漢語國際教育、語言教學法、語篇分析、語用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6-0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