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仕優(yōu)
?
談中職語文利用五感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
謝仕優(yōu)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利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五種感覺,借助圖片、實物等,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引導學生進入某種情感體驗,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中職;語文;五感;情境導入;教學效果
中職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普遍存在厭學情緒,而且這種情緒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大部分中職生,在初中的時候就是各個學校的后進生,得不到家長和學校老師的重視,也經(jīng)常被同班同學看不起;在學習方面,一開始就認定自己考不上普通高中,所以上課就不認真聽講、走神、發(fā)呆、玩手機……最后,可有可無地選擇了職業(yè)學校。
在職業(yè)學校讀書,在很多學生的心中,認為這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甚至當親戚朋友問起在哪讀書時,他們都不敢理直氣壯地直言相告。而在課堂上,學生們延續(xù)了他們在初中時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甚至變本加厲。
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做的不是放棄學生,而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讓學習成為他們快樂的源泉。這就要求教師要更加細心和耐心地了解學生、鉆研教材,采用多樣的教學法,并因材施教。
經(jīng)過六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一堂課要取得顯著的效果,導入很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中,導入新課設(shè)計和運用得好,會激發(fā)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那么,要把學生導入新課的學習,教師是“激發(fā)者”,應采用新穎、靈活多變、富有情趣和鼓動性的“開場白”,營造“課始激情情即生,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心情愉快地全身投入新課的學習之中,“快快樂樂學語文”。因此,要使一堂課獲得成功,必須從“頭”開始。
所謂情境導入,是一種通過設(shè)置具體的、生動的環(huán)境,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開始時,就置身于某種與課堂教學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情景之中,促使學生在形象的、直觀的氛圍中參與課堂教學。情境導入,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思維和學習興趣,完成課堂教育教學目標。
人是通過視覺、嗅覺、味覺、聽覺和觸覺來感受這個大千世界的,而五感通心,有了感覺然后才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情感。要想讓學生愛上學習,首先必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內(nèi)心有所觸動,然后才能順利地、不動聲色地將其帶入課堂氣氛,使他們從此愛上學習。
但是“萬般開頭難”,教師如何才能創(chuàng)設(shè)一個出色的導入呢?下面,關(guān)于利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這五種感覺,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并在中職語文課堂中運用,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1.利用視覺導入
眼睛是人的重要感覺器官,人眼從外界獲得的信息,不僅比其他感覺器官多得多,而且有些信息是通過其他感覺器官所不能獲得的。比如,色彩。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如果利用視覺,借助相關(guān)的圖片、實物等導入,這些圖片、實物等可以在展現(xiàn)的一瞬間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看圖、物的同時,會思考一些問題或者激發(fā)某種情感,這時教師就可以順利地引入課題。
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的時候,為了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筆者把它安排到了6月初來學習,因為荷花的花期是6月至9月。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學生們能夠參照實物,從而獲得比較直觀、形象的感受。
在上課之前,筆者準備了一朵盛開的荷花,到上課的時候,筆者把荷花從身后拿出來的瞬間,學生們一起發(fā)出了一聲“哇”,其中有開心,有驚訝,有的還想摸一摸。然后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有的學生說:“我知道,這是荷花……”又有學生爭論:“不對,是蓮花……”,有的說:“我見過這種花……”于是,在睡覺的學生醒了,在玩手機的學生也不玩了……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話題中來了。在這個時候,筆者笑著解答了剛剛學生們爭論的問題,接著利用多媒體展示荷花的一組圖片。學生們在欣賞千姿百態(tài)的荷花時,情不自禁地吟出了古代著名詩人楊萬里的詩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還有周敦頤《愛蓮說》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讓筆者感到很意外,但更多的是驚喜。圖片展示完了,學生們還一臉贊嘆、向往的神情。接下來的課文講解,進行得非常順利,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由此可見,這群被公認的“差生”,不是因為“笨”才放棄學習,而是因為在學習中找不到樂趣。長久以來,學習已經(jīng)成了一種無形的壓力,他們不堪重負,然后才自暴自棄。因此,教師可以稍微降低對中職生的要求,并相應地增強課堂學習的趣味性。
2.利用聽覺導入
音樂有一種直達心靈的力量,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所以,有人聽著歌會莫名地落淚,有人聽著歌會不經(jīng)意地微笑,不知不覺受其感染而產(chǎn)生某種情感體驗。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就曾說過:“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因為節(jié)奏與樂調(diào)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人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方式適合,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
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合理利用音樂,借助音樂的情感性,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受音樂作品本身魅力的感染而產(chǎn)生共鳴。例如,合適的音響、音調(diào)和節(jié)奏能激勵人們的精神,堅定人們的信念,促使人們?yōu)閷崿F(xiàn)某種理想而奮斗。
在學習培根的《論逆境》這篇文章時,筆者是這樣導入的:請同學們聽一首歌(《真心英雄》),聽完后,說出你喜歡的一句歌詞,并談談為什么。
音樂響起,悠揚的曲調(diào)、鏗鏘的節(jié)奏、激勵人心的歌詞,一下子吸引住了學生。學生們聽著聽著就跟著唱了起來,音樂停止的時候還意猶未盡,強烈要求再來一遍。原來,這首歌讓他們在短短4分鐘內(nèi)回憶了自己曾走過的路。他們想到了自己以前的同窗好友;想到了自己曾遇到的困難;想到了自己面對困難時那種彷徨、無措的心情……筆者請一些學生談談他們曾遇到的困難,又是如何處理的。然后筆者問他們:“遇到那些困難,你們后悔過嗎?如果時光倒流,你會選擇避開這些挫折嗎?”學生回答:“不后悔,更不會避開,就像這首歌里唱的那樣‘不經(jīng)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正是這些困難、挫折讓我們成長、讓我們變得堅強……”接著,筆者告訴他們,自己學生時代的座右銘就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然后很順利地導入了課堂。
如果缺少這樣一個合適的導入,教師只講大道理、只分析課文,學生們肯定會覺得無趣,最后整堂課就成了教師在唱“獨角戲”了。
3.利用視覺、聽覺相結(jié)合導入
通過眼睛,學生可以迅速獲得形象的、直觀的感受。而這種感受,如果沒有一種推動力,很容易轉(zhuǎn)瞬即逝,進而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時可以借助音樂,在音樂“潤物細無聲”情感的感染下,延長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并加深其感受。
例如,在學習楊于的《十八歲和其他》這篇文章時,筆者利用視覺與聽覺,借助多媒體,用圖片與音樂二者相結(jié)合的方式導入。首先,展示了一張圖片,空白處寫上一句話:“看到這張圖片,你想起了誰?”這張圖片比較特殊,筆者相信每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在看到圖片的一瞬間都會呆住,然后透過圖片,想起我們生命中舉足輕重的兩個人:爸爸和媽媽。圖片內(nèi)容是這樣的:一個小男孩開心地坐在父親的肩頭放風箏,父親臉上洋溢著暖暖的笑容。學生在看到圖片時,會想起父母,但只是單純地想到了,很少人會有其他情緒。這個時候,筆者播放了一首歌曲《一封家書》。學生在歌聲里,回憶了父母對自己的付出,而自己為父母做的卻是那么少;想到自己漸漸長大,步步遠去,而父母卻慢慢變老,最終會離開自己……然后就在學生這種又愛又悔的情緒里展開課堂內(nèi)容。在上課時,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很積極,因為他們突然意識到自己“長大”了。他們正視了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矛盾,在學習中尋找與父母的相處之道:相處需要理解與尊重,也需要對話與交流,在相互的交流里學會對父母感恩。
這種突出的教學效果,很大一部分都歸功于一個合適的導入。導入把學生引入某種情感體驗中,并讓學生帶著“心”去學習。
4.利用味覺、嗅覺導入
從外界進入人腦的信息,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眼睛,但是,有一種信息,用眼睛是無法獲得的,不僅看不到,也聽不見摸不出,那就是“味道”。在課文學習中,如果能夠合理利用味覺、嗅覺,一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中學生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對食物更加地敏感和熱衷。在第三冊的語文課本里,有一篇文章是汪曾祺的《五味》。我對學習《五味》那堂課的印象格外深刻。那一天,我剛走進教室,就有學生喊:“老師,你身上怎么有種臭臭的味道呀?”然后,筆者假裝苦著臉問:“真的很臭嗎?”學生們就深深地吸了幾口氣,說:“是挺臭……”也有學生為了安慰我,偷偷扇著風說:“不臭,一點都不臭……”可是,有一個學生突然很不好意思地說:“是臭……不過……好像又挺香的!”其他學生聽到他的話都大笑起來,而他自己也是滿臉的疑惑。筆者也笑了起來,因為筆者知道他說的是實話。然后,就在笑聲中,筆者拿出了一碟“臭豆腐”。剛開始,由于忌憚著那種“臭味”,沒有人敢上前試吃。但是,少年人都有一個優(yōu)點,那就是:勇于嘗試,樂于嘗試。沒一會兒,碟子就空了,還有人問:“老師,還有沒有?”就在這滿室留“臭”,口齒留“香”中上了別開生面的一課,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5.利用觸覺導入
觸覺,是人類的第五種感官,也是最復雜的感覺器官。觸覺中包含有至少十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觸覺還有著更為神奇而崇高的作用,是啟迪人們心靈的一個窗口。通過觸覺,人體可以獲得最直接,最切實的感受。
筆者記憶中有一堂課,至今已16年,但是回憶起來就像昨天剛發(fā)生似的。筆者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那節(jié)課的導入給了自己切身的感受。那是一堂物理課,剛上課的時候,物理老師就端著一杯水走進教室,教師在講臺上站定后就叫了筆者上去試水溫。筆者把食指伸進水中,通過手指,我感受到一種微微的涼,但是我并不知道這種“微微的涼”到底是多少攝氏度。茫然無措中,筆者隨意說了一個數(shù)字“21”。然后,老師用溫度計一測試,竟然真的是“21”攝氏度。在這之前,21與其他數(shù)字一樣,對筆者來說并沒有具體的概念,經(jīng)過那堂課,筆者知道了21攝氏度就是一種微微涼的感覺。就是那特殊的課堂導入,激發(fā)了筆者對物理課的興趣,讓學生時代的自己覺得學習是一件無比快樂的事情。
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在重視視覺、聽覺導入的時候,也不要忽略了觸覺。合理利用觸覺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一樣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合理利用人的五種感覺,通過新鮮的刺激來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內(nèi)容。別開生面的導入,可以創(chuàng)設(shè)愉悅的學習氛圍,能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達到教學目的。
道客巴巴.情境導入,激趣思維[EB/OL].http://www.doc88.com/p-6065531807438.html,2016-04-20.
責任編輯何麗華
2016-04-20
謝仕優(yōu)(1984-),女,河源市和平縣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教師,學士。研究方向:中職語文教育教學。(廣東 河源/517200)
G712
A
1005-1422(2016)07-0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