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霖 黎雷 鄧慧萍
(同濟大學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0092)
“給水處理理論與技術”全英語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唐玉霖 黎雷 鄧慧萍
(同濟大學 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0092)
結合開設的國際留學生學位課程“給水處理理論與技術”全英文教學實踐,文章對全英文教學的教學特點、難點及教學方法進行了思考與實踐。根據(jù)學生專業(yè)背景準備適合教案;采用互動式動態(tài)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通過實踐教學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激發(fā)學生興趣;及時教學反饋不斷提高該門全英文課程的教學質量。
給水處理;留學生;全英語教學;教學改革
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我國高等教育對外合作日益頻繁,國際研究生項目及相關課程也日益增多。自2002年以來,同濟大學與聯(lián)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UNEP)共同建立了同濟大學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學院(簡稱IESD學院)。它的成立使同濟大學在國際化教育和科學研究上邁入了新的階段。IESD自2006年開始,招收環(huán)境工程國際碩士,環(huán)境管理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博士生培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管理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博士生培養(yǎng)三個國際學位項目[1]。其中,“給水處理理論與技術”作為國際學位項目的核心專業(yè)學位課程,也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它涉及到物理化學、微生物、材料等諸多學科,在市政工程、環(huán)境工程、海洋工程及化學工程等方面均有應用。文章對“給水處理理論與技術”全英語教學的教學難點、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教學思考與探索以適應培養(yǎng)留學生。
(一)學生專業(yè)背景差異大
同濟大學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學院國際碩士與博士學位項目中的學生通常都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學術背景,以前所受的教育模式和知識儲備亦不盡相同,因此需對學生以前所受高等教育的學科、時間和國家進行充分了解。作者所授“給水處理理論與技術”課程的國際碩士學位項目為例,學生來自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11個國家(包括中國7人、韓國2人、歐洲5人、美洲3人以及非洲5人)。他們的專業(yè)背景較為復雜,包括環(huán)境工程、市政工程、環(huán)境科學、海洋工程與地質工程等。此外,不同國家的給水處理系統(tǒng)、使用的法律、設計規(guī)范亦有明顯差異,甚至采用的計量單位也各不相同,增加了教學難度。
(二)缺乏對應英文教材
“給水處理理論與技術”是我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中的主干課程,而在國外,“給水處理理論與技術”通常作為“水處理的物化處理”課程的部分內(nèi)容,很少將其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進行講授,教學體系的分類與國內(nèi)有一定差異。因此,很難找到對口的教材,需大量搜尋國外原版教材(如《環(huán)境物理化學過程》、《供水與污染控制》等)及講義,根據(jù)學生的背景對資料進行甄別、篩選和梳理,并結合中國的現(xiàn)狀和相關資料,匯總后形成教案,工作量很大。
(三)缺乏互動與實踐環(huán)節(jié)
“給水處理理論與技術”屬于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單純理論教學,很難讓學生有較好的理解與認識,外國留學生在課堂上比較活躍,善于提問,如果教師只是依賴多媒體課件,照本宣科將為導致教學過程中師生的相互交流大大減少,從而影響教學效果[2]。同時,如果只是課堂教學,留學生很難對中國的水處理實際有感性認識,因此需要在課程中加入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重點是參觀與現(xiàn)場實習,讓學生對給水處理的常規(guī)和深度處理各種不同的工藝有清楚的認識。 然而,由于知識水平及時間的限制,任課教師在講授過程中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在實
際教學中,可根據(jù)學生的背景,進行分組討論,對各自國家和地區(qū)的相關技術發(fā)展進行介紹和對比,這種互動式教學,豐富學生的知識面的同時,形成一個國際化視野,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
(四)考核方法單一
“給水處理理論與技術”涉及的內(nèi)容多,閉卷為主的考試方式很難考核學生對整個教學內(nèi)容的總體把握,無法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需補充更全面的多方位考核方式,全面考察和評價學生對該課程的掌握。
(一)完善教學內(nèi)容
“給水處理理論與技術”課程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要求較高,需要學生具備水力學、化學、微生物學、泵與泵站、水工藝設備與水處理等專業(yè)基礎知識。但調查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并不具備該課程的授前基礎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留學生不同文化背景合理制定了教學計劃,完善教學內(nèi)容。主要教學任務調整為使學生熟悉水源特點、主要污染物及不同的水質標準,掌握給水處理常見工藝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的主要理論與技術,在此基礎上了解當前的飲用水處理新技術,如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處理技術、高級氧化技術、膜分離技術、新材料吸附等前沿技術。為學生在后續(xù)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較全面的知識儲備。
(二)課件準備
引入英文原版教材是講好給水處理課程的關鍵??梢砸?guī)范英語的表述,強化留學生的“國際化”培養(yǎng)。然而,國外高校一般不單獨開設“給水處理理論與技術”課程,很難找到與其完全對應的英文教材。因此,作者通過各種資料查詢手段以及在海外留學時積累的資源,結合該課程中文教學中的積累,依據(jù)美國的水工業(yè)協(xié)會James K.Edzwald編輯的《Water qual原ity&Treatment A Handbook on Drinking water》最為教材基礎,有針對性地準備了相對應的課件,解決了英語原版教材缺乏的難題。
(三)多種教學方法
留學生多習慣于西方教學方式,需要將單一的單向知識傳遞教學方式轉變?yōu)閯討B(tài)的、互動式現(xiàn)代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課堂提問,判斷學生的理解程度,補充適當?shù)慕虒W材料,實施動態(tài)教學。根據(jù)學生的背景,分組討論各國家與地區(qū)給水處理的典型工藝與現(xiàn)狀,進行互動教學。將西方學生熟悉案例分析的模式引入到教學中,經(jīng)常采用Team Work的形式布置作業(yè)與任務,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通過多種教學方式的配合讓學生在掌握給水處理知識的同時,了解不同國情與社會條件下水處理工藝的多樣性特征,擴大視野,實現(xiàn)真正的國際化。
(四)注重實踐教學
由于本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需要通過實踐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和消化。首先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開發(fā)的三維可視化場景教學軟件,對典型的城市給水廠及構筑物制成具有三維可視化場景。讓學生對包括取水泵站、混凝沉淀、過濾、深度處理(臭氧生物活性炭或膜處理工藝)的主要構筑物的內(nèi)部結構以及整個工藝流程有一個三維可視化的認識。其次,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安排了兩次參觀與現(xiàn)場實習,第一次安排在學期開始,讓學生參觀上海市楊樹浦水廠,了解中國最早的現(xiàn)代化水廠,可以讓學生熟悉中國的供水歷史,明確本課程的學習目的和內(nèi)容,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帶著問題進行后續(xù)課程的學習。第二次現(xiàn)場實習安排在課堂教學后,通常深度處理水廠,通過回到實踐中進行鞏固,并提交實習報告,最終形成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教學模式,實踐教學很好的推動全英語教學效果。
(五)開放式考核方法
“給水處理理論與技術”課程涉及的內(nèi)容較多,閉卷為主的知識點的考察方式很難考核學生的專業(yè)水平是否得到有效訓練及提高。在教學實踐中,要求學生完成一篇關于給水處理新技術的小論文并進行模擬國際會議式的匯報,同時,采用學生參與評議的方式,達到開放式考核的目的。增加學生平時成績的比例,在教學過程中運用 Oral Presentation、Team report、Debate等手段讓學生更好和更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通過學生的選題、報告內(nèi)容及口頭匯報效果等方面對其進行綜合評價。
同時,在“給水處理理論與技術”全英語授課中,對學生進行匿名問卷調查和資深教師聽課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及時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提高教學效果。學生需要完成一篇Journal Learning,讓學生回顧教學收獲,對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總體評分,并對教學方法、教學進度及需要改進的地方提出建議,該反饋體系在教學中的應用有助于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授課期間,邀請資深教師聽課,通過同行專家的聽課感受,了解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幫助優(yōu)化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效果。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加快,來華留學生人數(shù)增加給中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作為全新的嘗試,面向國際班研究生全英文授課的給水處理教學改革加強教學國際接軌,考慮跨文化背景教學方式的差異,為國際學生更清晰掌握給水處理系統(tǒng)知識,更好地達到課程要求提供了保證。
[1]徐冉,李鳳亭.談同濟大學環(huán)境專業(yè)的全英語教學[J].高教論壇,2011,10:86-87.
[2]黃清音,吳小南,陳江,等.地方醫(yī)學院全英語教學師資培養(yǎng)的探索與實踐[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4):56-58.
In this paper,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English teaching for"Water supply: theory and technology"are discussed.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thought and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原ing.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of the students to prepare the lesson plan,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原fect by using the interactive dynamic teaching model,reform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s to stim原ulate interest,and using the teaching feedback are the different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of the courses in English.
water supply;international student;English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G642
A
2096-000X(2016)23-0142-02
上海高校外國留學生英語授課示范性課程建設項目
唐玉霖(1977-),同濟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水處理理論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