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峰
【摘要】近來有關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問題備受關注,對于這些問題就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方面存在的現(xiàn)狀和就如何正確認識語言教學的價值等,筆者從實際出發(fā)提出語言教學的理性訴求。
【關鍵詞】語言教學現(xiàn)狀關注重構
隨著一些省份公布英語高考分值的降低和語文分值的提高,以及部分媒體和“專家們”的分析,不僅在英語教師內部,甚至在家長、學校和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英語教學怎么啦?確實,在英語語言的教學上由于各方的因素和壓力,英語學科在高期望值和多重誤區(qū)交叉的社會中艱難前行,學校作為英語教學的公共資源,起著不可替代的語言學習的最重要角色。
一、 語言教學的現(xiàn)狀
筆者有幸進入國內最高級別的教育科研機構、“國家教育智庫”——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跟隨導師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龔亞夫研究員學習,能夠聆聽到中外語言教學研究、教學科學研究大師級的專家們的講座,閱讀到他們最前沿原版語言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成果,在學習的過程中,研究的視域及方法也得到不斷豐富,跟隨導師參加了“2013年中國外語高層論壇(北京)”,聆聽對中小學外語教育發(fā)展的聲音。結合有機會與不同地方、不同學校領導、一線老師和學生的接觸(注:本文以下所接觸到的學校、教師和學生都不是江蘇省內的),感覺目前學校的基礎英語教學現(xiàn)狀有必要進行辨證的分析:
1. 學校英語教學關注了什么?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盡管有些學校負責人談到理想的語言教學,但大多最后歸結到書面的分數(shù)——成績,它成為語言學習的評價標準。用這樣的方式來評定教師的教學,雖然有教育相關文件也明確指出,不能依學生的考試成績來作為評定教師的工作績效的唯一標準。但是現(xiàn)實中接受筆者采訪的一線教師幾乎都是“被成績”。在學生基礎、所教班級和不同臨時任務等非等同因素下“被比較”。導致仍然“唯分數(shù)是瞻”的情況,平時的教學就是為考試而教學。
2. 教師的課堂關注了什么?在隨機三所學校15名教師(隨機)的交談中,此問題的歸納分為兩類:一是教研活動的公開課,執(zhí)教者關注他的教學設計是否完整,教學環(huán)節(jié)有否遺漏,學生反應是否迅速和時間的把握等??粗赜诼犝n者對于課堂教學的反應,而不是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收獲,這是一種嚴重的本末倒置的教學行為,需要在實際的教學中擯棄的教學行為,它帶有自身狹隘的或者說也是某些學校追求的“功利主義”教學。二是平常課,執(zhí)教者關注教學任務是否完成,學生筆頭練習是否高質量完成等,這類課往往由于缺少教學的自覺性,無視學生的“主動學習”行為。
3. 學生的學習關注什么?在某實驗小學隨機調研的32名學生中,有18名學生在英語學習上關心自己會讀、會背課文了嗎?詞匯在默寫中有錯了嗎?16名學生(有重疊選項)關心考試得了多少分?超過還是落后或是排名第幾位?學習者不去思考學習的過程怎樣,而是僅僅關心結果。這樣完全顛覆了學習語言的目標,當然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我們教學者、家長、社會和教學主管部門等都有責任,學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值得深思。
當然,筆者以上提出的現(xiàn)狀是需要改進的方面,不包括有做得好的學校、教師和學生。但就上面的現(xiàn)象存在,我們則需要作出必要的正確的認識或行動,糾正偏差。
二、 語言教學的重構
語言教學的質量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分數(shù),而語言教學的價值更不可能是應付考試。讓孩子使用一種外語不僅僅是交給他們一種工具,而是改變他們的生活,改變他們的心智(龔亞夫,2014)。因此,學校、教師和學生對英語教學關注的認識應該進行“重構”。
1. 學校應該關注什么?在全球化的今天,學校要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成為國際化人才的學生。那么就要引導或建立有利于實現(xiàn)該目標的教師發(fā)展和評定措施。英語熱不是教育界讓它熱起來的,而是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熱起來的,鼓勵教師提升語言教學的素養(yǎng)和研究反思能力,積極為英語教師的教學提供多方保障,讓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備和手段為英語教師“添翼”,造就一批又一批的具有良好品格和語言能力的“國際學生”。誠然,“分數(shù)”對學生、對學校很重要,但我們若把學校文化、教師發(fā)展、課程建設等與學生的人生規(guī)劃緊密結合,把每一個關系學生發(fā)展要素做精細,讓學生感受真實健康的成長,全面接受語言學習的自覺性和需要性。那么,高分數(shù)也必然成為一種必然,一種前行中的副產(chǎn)品。因為追求的目標是具備語言文化上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發(fā)展健全品格的人,而不是分數(shù)。反之,以分數(shù)為追求目標,學校無法造就素質與語言技能發(fā)展全面的人。Widdowson的交際語言教學理論認為,學生真實的世界就是他們的學校,就是他們的內心世界。這從學校的角度來考慮無疑是可以認可的,學校要為師生更好提供接觸語言的時間和頻度。學習英語有兩個很大、很關鍵的問題,一是學習內容,一是學習頻度,即接觸語言的頻度(龔亞夫,2014)。只有把關注、追求的定位超越“分數(shù)”這個樊籬,我們才能獲得比“分數(shù)”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2. 教師應該關注什么?課堂教學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學生成長的院子。我們的教學不能從外部強加給他們,而應讓他們在語言的世界里翱翔,教師則是給他們打造搏擊風浪的翅膀,所以讓他們說出自己的內心世界,用英語語言表達他們的真正思維,用英語來做事情。《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課程應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
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讓課堂教學所設立的社會文化目標、思維認知目標和語言交流目標在語言的輸入過程中,影響學生的品格和思維。不再出現(xiàn)諸如:交流——課堂教學的演習手段;閱讀——課內循環(huán)的多樣形式等執(zhí)教者的“自我秀”。同時,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之一是要幫助學習者獲得和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教學畢竟時間短暫,教師不可能對學習者的學習時刻監(jiān)控,而應該教學生學會學習。例如老師在教授“Would you …?”這一語言結構形式時,還是習慣于先板書一般疑問句,然后再板書“Yes, I would”和“No, I wouldnt”,接著進行反復的問答操練。而學生在真的遇到了有人對他說“Would you please pick up the ruler for me?”這樣的話時,難道“Yes, I would”或“No, I wouldnt”是地道而又得體的回答嗎(龔海平,2012)?ALM(Autonomous Learner Model)的目標是讓學生變成獨立、積極為自己負責的學習者。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社會技能和健全的心智。
3.學生應該關注什么?語言學習不同于其他課程,學習一種新的語言就是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看待世界(文秋芳,2013)。學習英語,正如課標所講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兩者都要學習。我們學習英語,無形中也學習了解語言承載的思維方式,并可以與母語相互貫通。例如:龔亞夫老師引用Cummins的話,表面上看起來兩種語言是像海上的冰山一樣,是兩個不同的山頭,但是實際上在水下,它們的概念是一樣的。對照到英語當中,比如說“誠實”,在英語中和漢語中的概念是相同的。所以對一個孩子來說,如果有了母語的這些概念,那么他在學習另外一種語言的時候只不過是變換一種語音、發(fā)音、語法,理解起來就會更加容易(龔亞夫,2013)。語言并非先天稟賦,也不是靠模仿學會的。語言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社會人際交往的過程。人們總是在不斷地用自己構造的語言去與外部世界進行交流,同時這些由自己構造的話語也在不斷地受到外部世界的檢驗(tested)、改造(modified)、揚棄(abandoned)或完善(perfected)。同時,我們很多人在語言學不好的時候,經(jīng)常會強調外部因素,但是忘記了語言的學習,無論中文還是英語學習都是要下工夫的,更不可能“速成”,隨著語言學習材料的逐漸加深,需要在實踐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語言學習方法,關注語言思維和語言技能的養(yǎng)成。
我們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思維定勢和狹隘的價值取向,重構語言教學的價值。雖然目前的這種“分數(shù)教學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這種以應試教育為基礎的死記硬背已經(jīng)使得我國的基礎英語教育的進步難以為繼。OECD對于培養(yǎng)人的具有的核心素養(yǎng)有著明晰的闡述,同樣,PISA測試評價的“素養(yǎng)”也是測評學生在主要學科領域應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提出、解決和解釋問題時有效地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評價學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將學到的東西推及其他,以及用他們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各種背景中的實際問題,不僅包括個人生活和學校教育背景中的問題,也包括公共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這一取向反映了學校教育目標和課程目標本身的變化,即越來越多地關注學生能運用他們在學校里學到的內容做什么,而不單單看他們是否掌握了特定的課程內容。英語不僅是個語言工具,更是一個育人重要的載體,英語教學應該圍繞著培養(yǎng)人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人的品格來進行,把這些和語言學習結合起來,而不僅僅是學一些實用的。英語學習,實際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用另外一種語言思維的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性、推理,表達的準確、思維的縝密性等等。因此,只有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正視各自應該關注的內涵,真正建立起正確的、科學的課程培養(yǎng)、課程教學和課程學習觀,回歸到語言教學的本質,我們的英語教學才可能朝著健康、理性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龔亞夫.構建英語教育的多元目標[J].英語學習(教師版),2014(1).
[2] 龔亞夫,程曉堂,文秋芳,等.外語教學的思考[J].英語沙龍(教師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