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溫義飛
?
購物的經(jīng)濟學技巧
文_溫義飛
今年回國期間,我陪我媽去過一趟超市。那家超市人群熙攘,嘈雜混亂。然而沒走幾步,我就立刻察覺到了這家超市的獨特之處。
這家店出入分門,右進左出。大多數(shù)人慣用右手,這樣的布局便于人們從貨架上拿東西。
超市入口處的裝修色調(diào)偏冷而悅目,會減慢顧客的步伐。一旦大多數(shù)人開始放緩步子,走得太快就會顯得格格不入。
成年人平均身高的水平位置擺著高利潤的商品,這是零售業(yè)的常識??蛇@兒還在兒童平均身高的水平位置擺上零食和甜品,讓我不禁暗暗稱贊。
每一家超市都是一個獵場,你可能是獵手,也可能是獵物。消費者在購物的時候從來都不是理性的,商家們明白這一點,而且在不斷地利用顧客的不理性。
我在買東西的時候總是問自己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為何這樣賣”。只有當你知道商家在如何影響你的判斷,你才能排除這些干擾,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選擇。
日常生活用品往往在超市的最里面。雞蛋、牛奶之類的商品能吸引你逛完整間店,舒緩的音樂和明亮的裝修可以延長顧客的逗留時間,這往往意味著更高的銷售額。
大型超市的地磚從來不是統(tǒng)一的。在高利潤的幾排貨架區(qū),地磚會有讓人感覺“高級”的材質(zhì)和花紋。甚至,地磚會略有不平,這樣當顧客推車經(jīng)過時,會下意識地減慢速度。
店家的心機還遠不止于此。高手會在商品價簽上刪掉“元”“$”等字眼和符號,一個單純的數(shù)字會減少商品和錢的邏輯關(guān)聯(lián)。據(jù)統(tǒng)計,使用“$”符號價簽的某種罐頭湯,每103個顧客中才會有一個購買,而改用純數(shù)字的價簽,每14個顧客中就有一個購買。
當你看到“限時搶購”“每人限買三個”之類的標志時,是不是覺得這并不會影響你的決定?然而你嘴上說著不要,身體還是很誠實地躁動,這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天性:對限量供應(yīng)的物品,特別是對有限食物的儲藏是會帶來心理快感的?!跋迺r搶購”會刺激你體內(nèi)的多巴胺分泌,再聰明的人也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激素。
如果你很難對經(jīng)濟學的邏輯和對手的心機了如指掌,最好的辦法是去超市之前先列一張購物清單。
第二個問題是“商品本身的價值有多少”。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支付的不光是商品本身的生產(chǎn)成本,還包括廣告、人工、房租等附加成本。所以,我每次去藥店買藥,都會要求店員幫我推薦,然后把他們推薦的品牌全部排除。原因很簡單,店員推薦給我的藥一定是他們收回扣最多的。如果同樣的價格,一種藥多支付了回扣給店員,那它的質(zhì)量一定會比較差,不然就無利可圖。我無法知道每種貨物的生產(chǎn)成本,但是我大概可以猜出它的附加成本,而附加成本過高的商品往往不太劃算。
第三個問題是“對我的效益是什么”。
你不可能了解每一種你要買的東西,但是你可以了解你自己。在購物時建立自己的效益評價體系會讓你受益。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一種能帶給你較為持久的快樂的商品,以它的價格為標桿來衡量其他消費是否值得。比如,你最喜歡吃火鍋,每次去吃要花200塊,你覺得價格合理并且心滿意足。那么,每當你無法決定是否要買一樣東西的時候,就可以用火鍋的價格來換算。一臺PS4不再是2000塊,而變成了10頓火鍋,你不需要真的知道PS4的成本,但可能就會冷靜下來放棄買PS4了。同理,在追你的“女神”的時候,你想送她一個很貴的包,然而這個包可能值50頓火鍋,而你認為追到“女神”帶給你的快樂只相當于30頓火鍋,那么……你真的會孤獨終生。
總之,我們永遠無法在購物時了解每一種商品的市場價值,完全理性的購物是不存在的。既然如此,那么,我們可以站在賣方的立場破解心理暗示,然后以生產(chǎn)者的立場衡量成本,最后回歸自己內(nèi)心的體驗來做出購買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