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寶 記
(許昌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
【《史記》人物研究】
“大”:項羽生命悲劇的美學內涵
馬 寶 記
(許昌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項羽一生,可謂以“大”字開始,又以“大”字結束,由“大志”而“大氣”,終成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復以“大悲劇”收場。“大”是項羽一生展示出來的最為典型的性格特征,也是項羽的生命之魂。
項羽;悲?。幻缹W內涵
“大”,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漢代許慎《說文解字》釋“美”云:“美,甘也,從羊從大。”段注:“羊大則肥美?!盵1]146“大”由具體的物象發(fā)展到對事物的抽象認識,表現為對物象所具有的氣勢、力量、宏闊等特征的理解,標志著人們審美認識的提高。
作為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劇英雄,項羽一生充滿了“大美”,李晚芳《讀史管見》卷一《項羽本紀》云:“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迄今正襟讀之,猶覺喑啞叱咤之雄,縱橫馳騁于數頁之間,驅數百萬甲兵,如大風卷籜,奇觀也?!盵2]644這段評價,道出了項羽氣貫長虹、叱咤風云的英雄本色,同時,也將《史記》字里行間對項羽由衷的贊嘆、感慨,清晰地表現出來??v觀項羽一生,可謂以“大”字開始,又以“大”字結束,“大”是項羽一生展示出來的最為典型的性格特征,也是項羽的生命之魂。
項羽出生于公元前232年,正處于戰(zhàn)國諸雄爭霸末期,公元前221年,項羽12歲時,秦統一中國,公元前209年,項羽24歲,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大起義席卷全國,項羽與其叔叔項梁也乘勢率眾而起。從這個歷史背景看,青年項羽正是經歷了空前動蕩的歷史時期,目睹了諸侯相互征戰(zhàn)、始皇橫掃六合、萬眾力抗暴政的宏大場面,滄海橫流,英雄輩出,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更是一個展示橫溢才華的時代。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里,項羽才有不斷的追求,學書、學劍、學兵法,盡管學而無成,“略知其意”,便“不肯竟學”,看似沒有一點頑強的毅力,但是,從其“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學兵法后,“籍大喜”[3]296等表現看,項羽所追求的是一種超乎尋常的境界。實際上,項羽學兵法并非一事無成,而是最終形成了自己獨到的戰(zhàn)術,甚至劉邦對其戰(zhàn)術也畏懼三分。何焯云:“《漢書·藝文志·兵法形勢》中有《項王》一篇,而‘黥布制真如項籍軍,高祖望而惡之’,蓋治兵置陣是其所長,故能力戰(zhàn)摧鋒。”[2]560
所謂亂世出英雄,項羽的大志在秦始皇游會稽時展露無遺:“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貉谄淇?,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3]296這段話歷來被作為項羽具有獨特個性的代表性語言,實際上,這是項羽闊大胸懷的不自覺流露,是在特殊環(huán)境下心志的自然流出,在項羽的心理世界中,眼前的秦始皇,就是將來的自己,只有取而代之,才能實現自己心目中那種心存高遠、俯視人寰的志向。
項羽的這種大志可謂與生俱來,他出身于“世世為將”的軍旅世家,看到了風云變化的紛紜世事,見證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政治游戲,骨子里流淌的是橫掃世界的霸氣,所以,正是在這種心理基礎的支配下,見到秦始皇浩大巡游場面的時候,他才會不假思索地將“彼可取而代也”的話脫口而出。
在司馬遷的筆下,早年的項羽不僅胸懷大志,還有“大智”,同時也具有實現這種大志所必備的超人的體魄:力大無比?!凹L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3]296,這為以后一步步走向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在青年項羽的成長過程中,伴隨著他的是動蕩不安、風云際會、改朝換代的時代環(huán)境,這是項羽早早就立下大志的重要基礎。
在項羽的一生中,始終與其相隨的就是“大”,個子大,口氣大,力氣大,做事更大。
項羽的“大氣”,首先表現在其抗秦斗爭中。在客居吳中,他能夠反客為主;初起義軍殺會稽守時,他“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3]297;率軍救趙時,他當機立斷,采取非常措施,毅然決然殺掉坐山觀虎斗的宋義,結果,“諸將皆慴服,莫敢枝梧”[3]305,他因此而“威震楚國,名聞諸侯”,奮勇進擊;之后英勇無比,以超常的智慧,破釜沉舟,拼死一搏,終于大獲全勝?!捌聘林邸敝郧Ч艂黜灒踔帘毁x予了更為深厚的文化內涵,就在于它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項羽的英雄本色,全面詮釋了項羽身上所具有的英雄氣魄與膽量。作者從側面描述了諸侯軍對項羽勇猛精神的折服:當項羽大破敵軍之后,“十余壁”觀望的諸侯軍將領,“莫敢縱兵”,“無不人人惴恐”,“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3]307。
在某種意義上,項羽的高大無比、氣度非凡、光彩四射、歷久彌新的英雄形象正是由破釜沉舟和巨鹿之戰(zhàn)塑造出來的,這是項羽事業(yè)成功的典型代表,是項羽胸中寓百萬雄師的豪氣使然。
清代鄒方鍔《大雅堂初稿》卷六《書項羽呂后本紀后》說:“古者功德足以有天下,天下歸之;功德不足以有天下,而力足以有天下,天下亦歸之。當日諸侯并起而亡秦,而非羽秦猶未遽亡也。章邯已破項梁軍,渡河擊趙,諸侯軍救趙者十余壁,莫敢縱兵。當是時,秦與諸侯存亡勝敗之機皆系乎是。羽奮一戰(zhàn)之威,破王離,降章邯,沛公因得以其間入關……然則力足以滅秦定天下者,非羽而誰哉!”[4]297充分肯定了項羽胸懷天下的“大氣”。
在項羽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當為分封十八路諸侯,分封諸王的過程,顯示了其胸懷天下的“大氣”。漢元年十二月鴻門宴之后,項羽將咸陽付之一炬,欲引兵東歸。正月,分封天下。首先尊奉懷王為義帝,盡管項羽并不認可懷王的功勞*其實,在抗秦斗爭中,懷王還是非常有功勞的,趙翼《廿二史札記》云:“(懷王)非碌碌不足數者,因項梁敗于定陶,即并項羽、呂臣軍自將之;因宋義識項梁之將敗,即拜為上將軍;因項羽殘暴,即令漢高扶義而西;及漢高入關,羽以強兵繼至,心仍守‘先入關者王之’之舊約,而略不瞻徇,是其智略信義,亦有足稱者,非劉圣公輩所可及也?!?,但還是承認了懷王高于諸王的地位,故封其為“帝”。
項羽所封諸王中,第一個分封的是劉邦。項羽將其最主要的對手劉邦封于窮山惡水之地的巴蜀,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潛在對手的威脅。然后,他三分關中,將秦三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封為雍王、塞王和翟王,分別分封于廢丘、櫟陽和高奴,緊緊圍繞著關中這個重要區(qū)域。這也體現了項羽的良苦用心,其分封三秦王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利用他們“以距塞漢王”;二是在項羽看來,秦將管理秦地,可以充分利用他們熟悉環(huán)境這一優(yōu)勢,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對其他人的分封,項羽也都根據實際情況,如瑕丘申陽因其“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 “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3]316。
從項羽分封天下的過程可以看出,項羽分封天下的原則:
第一,有利于對天下的統治。如魏王豹本應被封于大梁,但項羽想占領大梁,所以將魏王豹封于河東,封為西魏王。第二,以防備劉邦為主要目的。遠封劉邦到巴蜀,并安排章邯等三人強化對關中的占領,防備劉邦。項羽這樣的部署,就當時情況來說非常正確,如章邯在劉邦還定三秦后被包圍,但是他卻堅守廢丘不降,一年以后,廢丘被水淹沒,章邯才無奈自殺。第三,根據抗秦功勞分封?!摆w將司馬卬定河內,數有功,故立卬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盵3]316“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盵3]316第四,有利于對“西楚霸王”地位的鞏固。瑕丘申陽本為張耳嬖臣,但因其率先攻下河南郡,并在黃河邊上迎接項羽,所以項羽立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3]316“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菑。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3]316-317
相反,一些不聽項羽指揮、反復無常者,項羽不予封王或減封?!疤飿s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陳余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于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huán)封三縣?!盵3]317在項羽所封十八王中,將是否“從入關”作為封王標準的就有張耳、吳芮、臧荼、田都等四位。
項羽分封天下,對于鞏固滅秦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至此,項羽霸有天下、雄踞霸主的威猛形象巍然屹立。清代馮景《解春堂文鈔》卷七《書項羽本紀后》也說:“羽入咸陽,殺子嬰,燔秦宮室,于是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己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然代秦而號令天下,則既五年矣。此五年之統,非羽誰屬哉!天下不可一日而無君,君天下不可一日而無統。當是時,羽滅秦,立沛公為漢王,是漢為楚所立也。漢之為漢,君天下而一統者且四百年,然卒遵羽是封之名,以為有天下之號而不敢易,猶謂漢不承統于楚,得乎?”[4]294
項羽最為撼人心魄的英雄表現除了上述破釜沉舟之舉外,還表現在彭城之戰(zhàn)和東城之戰(zhàn)。這兩場戰(zhàn)役充分顯示了項羽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和非凡的氣魄。
漢二年春,劉邦趁項羽膠著于與齊國田氏的戰(zhàn)爭,聚集56萬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迅速占領楚都彭城??吹蕉汲潜徽迹椨鹨幻媪畈繉⒗^續(xù)與田氏征戰(zhàn),一面火速回軍解救彭城。項羽帶精兵3萬南出胡陵,凌晨,進軍至彭城之西的蕭縣,迅速對漢軍展開進攻,中午,在彭城東大破漢軍。漢軍大敗而逃,慌亂之中,不少兵士落入瀔水、泗水,楚軍擊殺漢軍十余萬人。之后,漢軍向南逃入深山,楚軍追殺至靈璧東睢水上。面對楚軍的強大攻勢,漢軍節(jié)節(jié)敗退,被楚軍所逼,跌落水中者十余萬人,以至于睢水為之不流。同時,楚軍將劉邦團團包圍,劉邦命懸一線。但是,此時楚軍陣地上卻風沙驟起,木石飛揚,白晝如夜,楚軍陣營大亂,劉邦趁機與數十騎兵倉皇逃走。
這是項羽自巨鹿之戰(zhàn)后又一次重大勝利,面對敵人20倍于己的兵力,項羽果斷出擊,采取了合理戰(zhàn)術,沉著指揮,頑強拼殺,最終大獲全勝,甚至差點俘獲劉邦。
這次戰(zhàn)斗使劉邦遭受重創(chuàng),幾乎全軍覆沒,雖然項羽沒有活捉劉邦,但是卻抓到了劉邦的父親、妻子和大臣審食其,在兩軍對壘的天平上,擁有了重要砝碼。在楚軍追擊之下,劉邦甚至數次放棄兒子和女兒,可見劉邦的狼狽狀態(tài)。
如果說彭城之戰(zhàn)全面展示了項羽卓越軍事指揮才能的話,那么,項羽一生最后一戰(zhàn)的東城快戰(zhàn),則顯示出了項羽作為一個英雄杰出的個人作戰(zhàn)能力?!皷|城快戰(zhàn)”一段描寫極其精彩,是項羽英雄本色達到極致的表現。從人數上看,項羽部隊由800人迅速減少為百余人、28人,而漢軍則有數千人,力量上存在巨大的懸殊。從形勢上看,項羽面臨的是“失道寡助”的窘境,甚至連田父也有意無意地將其騙入大澤,導致本來可以脫逃的項羽,被漢軍追及。面對這樣的困境,項羽沒有絲毫退卻,沒有任何膽怯,反而是精神倍增,昂首挺立,毅然決然要“快戰(zhàn)”。所謂“快戰(zhàn)”,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說,項羽要痛痛快快地與漢軍決戰(zhàn),打一場酣暢淋漓的戰(zhàn)爭。可見項羽把與力量強大的敵人作戰(zhàn),當成了顯示自己威風的大好機會。作為一個英雄,也只有在這個時候,在看似無法逾越的障礙面前,才能真正享受到征服者的快樂,至于個人的生命,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其二是說,面對數量眾多的漢軍,要迅速出擊,讓大家看一看我項羽是怎么打仗的,是怎樣快速作戰(zhàn)的,我打敗了,不是因為我不會打仗,而是上天不讓我取得勝利。之后,在部下面前,項羽便開始了表演:他首先給自己定下了目標,要“三勝”:“潰圍”“斬將”“刈旗”,然后,他安排僅有的28人面朝四個方向防守包抄而來的漢軍。面對重重包圍的漢軍,項羽告訴部下:我為你們殺死敵軍一員大將。說完,下令將士從四面突圍,并約好在山東面的三處地點相會。之后,項羽高聲吶喊,縱馬狂奔,漢軍迎刃而倒,眨眼間,漢軍一員大將已被項羽殺死。突破了敵人的層層包圍之后,項羽終于如約與部下相會于山東,但是漢軍立刻將三處地點同時包圍。項羽見狀,繼續(xù)前奔,途中又殺死漢軍一個都尉,殺死敵人百十人,并重新將部隊聚集在一起。清點人數,自己只損失了兩人。這時,項羽非常驕傲地對部下說:“何如?”[3]335
項羽這次出神入化的戰(zhàn)斗,是其大英雄本色的典型再現,也是2000多年來項羽英雄形象始終不但沒有消減、反而日盛一日的重要原因。凌約言說:“羽叱樓煩,樓煩‘目不能視,手不能發(fā)’,羽叱楊喜,楊喜‘人馬俱驚,辟易數里’,羽之威猛可想象于千百世之下?!盵2]635郭嵩燾也說:“項王自敘七十余戰(zhàn),史公所記獨巨鹿、垓下兩戰(zhàn)為詳。巨鹿之戰(zhàn)全用烘托法,不一及戰(zhàn)事;而于垓下顯出項羽兵法及其斬將搴旗之功。項羽英雄,史公自是心折……”[2]635
一生叱咤風云、氣沖霄漢的英雄項羽,情感也十分豐富,正是因其“英雄氣不短,兒女情更長”的內心世界,其悲劇結局更令人敬畏、敬佩。
元代貢師泰《彭城懷古》曾評價項羽說:“戲馬臺前擁旆旌,三齊才破到彭城。項王帳底猶虞舞,漢祖軍中盡楚聲。百二山河功自棄,八千弟子勢都傾。月明見卻烏江渡,長使英雄恨不平?!盵5]474既突出了項羽的不二之功,又表達了對項羽功敗垂成的遺憾之情。宋代李冠的《六州歌頭·項羽廟》則更多地表現了項羽與虞姬生離死別的人生悲?。?/p>
秦亡草昧,劉項起吞并。鞭寰宇,驅龍虎,掃欃槍,斬長鯨。血染中原戰(zhàn)。視余、耳,皆鷹犬,平禍亂,歸炎漢,勢奔傾。兵散月明。風急旌旗亂,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對,泣聽楚歌聲,玉帳魂驚。淚盈盈。念花無主,凝愁苦,揮雪刃,掩泉扃。時不利,騅不逝,困陰陵,叱追兵。嗚咽摧天地,望歸路,忍偷生!功蓋世,何處見遺靈?江靜水寒煙冷,波紋細,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zhèn)?。勝負難憑![5]445
可以說,項羽短暫的一生經歷了從大喜到大悲的跌宕起伏過程,從頂天立地到一敗涂地,最終落得個死無葬身之地的悲劇結局,是撼人心魄的主要原因。
漢五年,劉邦率韓信、彭越、劉賈、周殷等將項羽團團包圍至垓下。項羽又展示了末路英雄的另一面。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豪氣如天、柔情似水的項羽,在項羽一生中,既有叱咤風云的宏大霸氣,更有情意纏綿的無限傷感,這是項羽悲情的核心,是項羽悲劇真正感人之處。這種感人力量也成了項羽英雄形象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唐代司馬貞在《史記正義》中,引《楚漢春秋》把項羽和虞姬的故事又進行了補充,記載虞姬和項羽的唱和道:“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盵3]334使虞姬的形象也更為生動,并和項羽的形象一起成為“英雄美人”的經典故事,“霸王別姬”也成為千古絕唱。明代唐順之《精選批點史記》卷一謂:“《垓下歌》悲壯嗚咽,與《大風》各自模寫帝王興衰氣象?!盵4]292
其實,項羽之所以成為千古英雄,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就是“無顏見江東父老”所體現出來的文化內涵。
當烏江亭長告訴項羽他可以將項羽渡過烏江之后,“項王笑曰”,一個“笑”字,說明了項羽英雄末路的凄苦,在他看來,既然上天不照顧我這個失路英雄,渡過江去又該如何呢?將來仍然不免一死。更為重要的是,項羽內心充滿了愧疚之感,當年率領的八千江東子弟,如今只剩下我一人,縱然是江東父兄不說什么,我卻不能心安理得,我是再也沒有臉面去面對江東父老了。正是項羽這種“面子情結”,才導致他最終拒絕了亭長的好意,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死亡,走向了人生的終點。然后項羽贈馬亭長、短兵接戰(zhàn)、為德授首、尸分為五,最終以悲劇結束了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與此同時,“無顏見江東父老”也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含義,它不僅僅是指項羽面對回歸故鄉(xiāng)的無奈,也包括了愧對故鄉(xiāng)親人、有家難回的共同心理。
大英雄項羽的大悲劇以其無以復加的感人力量,感動著一代代人,唐代李德裕在《項王亭賦序》中說:“余嘗論之,漢祖猶龍,項氏如虎。龍雖困而其變不測,虎雖兇而其力易摧?!詼湟愿筛陝?chuàng)業(yè),后之英雄,莫高項氏。賦曰:思項氏之入關,按秦圖而割據。恃八千之剽疾,棄百二之險固。……當其盛也,天下侯伯自我而宰制;及其衰也,帳中美人寄命而無處,季數遁而不亡,羽一敗而終仆?!m霸業(yè)之無成,亦終古而獨步?!盵6]7156清代吳見思《史記論文·項羽本紀》亦云:“項羽力拔山氣蓋世,何等英雄,何等力量!太史公亦以全神付之,成此英雄力量之文,如破秦軍處,斬宋義處,謝鴻門處,分王諸侯處,會垓下處,精神筆力,直透紙背,靜而聽之,殷殷闐闐,如有百萬之軍藏于隱麋汗青之中,令人神動?!盵7]4無疑,這些評論都充分肯定了項羽的英雄氣概,但還是司馬遷說得更為準確:“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盵3]338-339真正的英雄,面對榮與辱、成與敗,甚至生與死,應該是從容、淡定,項羽之所以成為千古英雄,就在于他面對死亡,面對過早結束的生命,面對匆匆走完的人生歷程,是那樣超脫、坦然。
[1] [漢]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韓兆琦.史記箋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3]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史記集評[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
[5] 康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6] [清]董誥.全唐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7] [清]吳見思.史記論文[M].陸永品,點校整理.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
【責任編輯梁紅仙】
“Greatness”: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Xiangyu’s Life Tragedy
MA Bao-ji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China)
Xiangyu’s life begins with a word “greatness” and also ends with it, such as his “ambition” and “generosity”, from being a “hero” to his “great tragedy”. “Greatness” is displayed in Xiangyu life to be the most typical traits of his character, and also is the soul of Xiangyu’s life.
Xiangyu; tragedy; aesthetic connotation
K207
A
1009-5128(2016)17-0005-04
2016-06-16
馬寶記(1963—),男,河南許昌人,許昌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漢魏六朝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