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蘭
摘要:古詩詞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節(jié)是引領(lǐng)學生進入詩詞意境。激發(fā)情感,披文入境;利用直觀場景,促情入境;聯(lián)系生活體驗,悟出詩情;扣緊詩眼,感受詩魂。較為真切地感受到詩情從意境中走來。
關(guān)鍵詞:情感:誦讀:意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9-0250-02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做詩的首要要求,“意與境二字而已”,“有境界自成高格”?!耙狻敝傅氖亲髡叩闹饔^感受,“境”是“意”的載體,二者水乳交融,互為依托。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正是這樣情景交融的語言珍品,需要教師引領(lǐng)學生徜徉在詩詞所營造的意境里,去感受美,親近美,提升心靈,發(fā)展智慧。所以,引領(lǐng)學生進入詩詞意境是教學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那么入境的路徑在哪里呢?
一、激發(fā)情感,披文入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相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發(fā)展?!倍旁娢碾x學生的生活年代遙遠,要怎樣拉近學生與詩人的距離,與詩文產(chǎn)生情感共鳴呢?教師可以從題入手,巧妙簡介背景,讓學生穿越時空隧道,置身于當時詩人所處的那種環(huán)境??梢枣告钢v述一個有關(guān)小故事,激發(fā)學習欲望,順情而學。教師也可以深情范讀,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順情而讀。如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這兩首堪稱極品的送別詩,教學時采用對比方法,先讓學生從課題入手,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教師再結(jié)合課件(地理位置圖),簡介時代背景:李白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從黃鶴樓到揚州,一路都是繁花似錦。而揚州,更是當時整個東南地區(qū)最繁華的都會。李白是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他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緒也就跟著飛翔,胸中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崩畎椎男那槭瞧胶偷?,惆悵與不舍是知己不能長相聚。李白踮起腳來,望啊,望??!他高聲誦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比穗m分,心相隨,情永在。《送元二使安西》當時陽關(guān)以西是無盡的荒漠和頻繁的戰(zhàn)亂,元二還要經(jīng)歷三千多公里長途跋涉,騎馬去要走整整半年的時間才能到達安西。王維送別好友元二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情?送別元二時王維除了友情難離,還會平添一份擔憂,一種生死離別的傷感。“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本拖袷墙噶嗽娙巳可顡辞檎x的一杯濃郁感情瓊漿。不僅是依依惜別的情誼,更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無微不至的體貼,前路珍重的祝愿。兩首送別詩,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畫面,不一樣的情感,但相同的是朋友間真摯的愛。此時學生讀的欲望被老師深情敘說點燃,不經(jīng)意地帶入詩境,學生情不自禁地誦讀起兩首送別詩,體會起詩情畫意來。經(jīng)過教師簡介背景,把學生帶進詩境,學生學起來才能設(shè)身處地、感同身受、若猶己出。
二、利用直觀場景,促情入境
我們常說“詩中有畫”,這詩詞中的“畫”就是意境。葉圣陶先生說:“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進入了詩的“境”,就等于與詩人晤面,開始進行“對話”了。這“一畫”就是當初誘發(fā)詩人有所“感”的場景。因此,教材中每首古詩詞都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圖,這是很好的教學資源,教學時必須充分利用。學習古詩就是要引領(lǐng)學生看到詩人所體驗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意的境界,誘發(fā)學生的情感。也可以教師自己制作精當?shù)恼n件及其他媒體,集“聲、色、畫、樂”于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于創(chuàng)設(shè)特定的意境,讓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觸手可及,喚起強烈的探索欲望。如低年級學生學習《登鸛雀樓》中的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蔽揖驮O(shè)計:同學們沒有見過黃河水是怎樣流入大海的吧,想去看看嗎?學生大聲說:“想!”于是播放課件:黃河水洶涌奔騰,伴隨著嘹亮的歌聲號子奔騰不息地涌入大海的懷抱。學生看得認真,不時發(fā)出驚嘆聲。隨后學生讀起詩句聲音有力洪亮。在老師的鼓勵下,越讀越有氣勢。然后引導(dǎo)學生對黃河說:“你真——”。不必多余的解說與灌輸,有聲有色的畫面一下就把學生引到了黃河岸邊,孩子的眼前是黃河,腦中是黃河,口中更是黃河。進入詩境,水到渠成。又如《牧童》一詩,展示了一幅牧童晚歸休憩圖?!安蒌仚M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笔紫仍娋渚徒o人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引導(dǎo)學生誦讀想象場景。再借助課件: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中,牧童吹著笛,由遠而近,笛聲時續(xù)時斷,隨風飄揚。學生很快就從課件上的“聲、色、畫、樂”捕捉到一個“鋪”字,這個字寫出了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平緩舒服的感覺。“弄”字更顯出牧童活潑可愛、悠然自樂的情趣?!皻w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币龑?dǎo)學生看圖想象:吃飽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他會做什么?想什么?或者他什么也不想就睡著了。讓學生放開想象的翅膀,感受牧童安然恬靜的生活。透過詩,也看到詩人對安然自樂生活的向往。真所謂觸景生情,自然進入詩境。
三、喚起生活體驗,悟出詩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彼f:“我們要有自己的經(jīng)驗做根,以這經(jīng)驗所發(fā)生的知識做枝,然后別人的知識方可以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才能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部分?!比魏斡行У慕虒W都始于對學生已有經(jīng)驗的挖掘和利用。古往今來,人們的思想情感、喜怒哀樂都是相通的。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更應(yīng)該充分喚醒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找到貼近學生生活的切入點,去感受詩情畫意。如教《題西林壁》中的詩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币驗閷W生沒有親臨過廬山,很難體會詩人從不同角度看廬山姿態(tài)各有不同的感受,于是,我就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家鄉(xiāng)有名的金鐃山:從正面看是多座山峰,從側(cè)看覺得是一座山峰:遙望是崇山峻嶺、連綿起伏,近看卻是一座或幾座山峰;仰望是大大小小的山峰猶如白云之上;俯視卻是懸崖峭壁。學生很快進入情境,與詩人產(chǎn)生情感共鳴,情不自禁地吟誦“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又如:學生從春天到過的油菜花地感受到了“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的美好情境?!翱丈叫掠旰螅鞖馔韥砬?。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鞭r(nóng)村的孩子知道:屋后有山,山上有樹,每逢深秋雨后,能看見月光在樹間穿行,能聽到山泉在巖石間流淌。所以,誦讀起這樣的詩,意境就隱隱地浮現(xiàn)出來。中國古代詩詞的思想感情,往往通過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來含蓄表達。而這些“景”和“物”最終在學生頭腦中化為“美的畫面和意境”。因此,聯(lián)系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在鮮活的日常生活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挖掘古詩詞情境資源,進入詩詞意境也就順其自然了。
四、緊扣“詩眼”,感受詩魂
語言凝練是古詩詞的一大特點。古詩詞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瑰寶,唐代的賈島有首題為《題詩后》的詩里有句:“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币虼俗x一首詩詞,僅在讀中浮現(xiàn)整體的畫面是不夠的,還得緊扣詩詞的詞句,進入詩詞的境中之“境”。古詩詞中“詩眼”是通向古詩詞意境的橋梁。因此,我們要善于抓住“詩眼”,讓文字動起來、活起來,為通往古詩的意境鋪路架橋。重點詞語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詞語就迎刃而解了。這樣既突出了重點,也避免了繁瑣的逐字逐句串講。在詩詞教學中緊緊扣住“詩眼”和學生一道駐足欣賞,發(fā)現(xiàn)文字背后的東西──詩魂。由此,引導(dǎo)學生再一次展開想象去細細品味。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用一個“好”字贊美“雨”,真是“春雨貴如油”。這是一場及時雨,眾人皆盼,詩人亦然?!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边M一步表現(xiàn)雨的“好”,好在悄無聲息地“潛入”,好在“潤物”。學生從這個“好”字賞析出詩人不僅贊美了這場春雨,更贊美了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的高尚人格?!昂谩背闪诉@首詩的“詩眼”。抓住了“詩眼”,正如近代學者王國維說的“著一字而境界全出”。
綜上所述,詩詞中的意境是多么重要的。它好似一座深宅大院,誦讀中想象整首詩詞的意境,此進入第一境;在品味推敲詞句時想象意境,這又深入一境。這樣,學生就較為真切地感受到詩情從意境中走來。
參考文獻:
[1]張穎.鑒賞古典文學之美 提升審美能力[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lián)合學報,2010,(05).
[2]寧興安.高中語文詩歌審美教學探微[J].西藏教育,2010,(08).
[3]李曉芳.淺議古典詩詞教學的審美性[J].教學與管理,2010,(21).
[4]周大華.走進古典詩詞 尋找美的蹤跡——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美育原則[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04).
[5]方智范.探索人類的精神世界——古典詩詞解讀漫議[J].中學語文教學,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