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紅艷(百色學院,廣西百色533000)
?
壯族自然崇拜中的倫理意蘊研究
鐘紅艷
(百色學院,廣西百色533000)
摘要:壯族是一個淳樸的民族,其自然崇拜中蘊涵著尊敬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觀,趨福避禍、消災免難的幸福觀,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家庭倫理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善惡觀等。這些倫理思想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規(guī)范社會秩序仍有積極的一面。
關鍵詞:壯族;自然崇拜;倫理意蘊
自然崇拜是人們將自然物和自然現(xiàn)象當作有生命、有意志而且有威力的對象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崇拜[1]。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對生老病死、山崩地裂、雷電交加、刮風下雨、洪水來襲、太陽出沒、月亮升起、氣候變化、四季交替、黑暗黎明等一切自然現(xiàn)象都無法解釋,由于生產(chǎn)力和認識水平極為低下,他們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上處處取決于自然,并常常受到大自然的限制,大自然無邊無窮的威力使原始人類感到恐懼,從而產(chǎn)生“萬物有靈”的思想觀念并把自然界中那些與人們的生產(chǎn)和生活關系密切且影響力大的有生命或無生命自然物以及自然現(xiàn)象,如日、月、星、水、火、土、石、山、風、雨、雷、電、植物(鳥、花、草、樹木等)、動物(蛙、牛、魚、鳥、雞)等加以神化,并視為具有生命和靈性的神靈,由此產(chǎn)生了對自然萬物的崇敬或懼怕,并對其頂禮膜拜,求其消災降福。自然崇拜作為一種原始的宗教形態(tài),在此基礎上還產(chǎn)生了生殖崇拜、圖騰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及英雄崇拜等,這些都是氏族社會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民間信仰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產(chǎn)生并盛行于原始社會,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各種社會形態(tài)、各個階段以及各個民族之中,對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行為觀念都產(chǎn)生重要影響。
壯族先民的自然崇拜主要表現(xiàn)在對自然萬物的崇拜。在壯族先民看來,凡與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日常行為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生物或者非生物都有靈性,而且它們可能成為神物并受到崇拜。如掌管風調(diào)雨順的雷神,掌管干旱潮濕的“圖額”(水神),掌管太陽升降的太陽神,掌管陰晴月缺的月亮神,掌管萬物生長的山神,掌管開花結果的樹神,掌管土地平安、富甲一方的土地神,掌管稻谷豐歉的谷神,掌管人類安康、生死的花神等,由于它們能夠幫助人們達成萬事如意、丁財兩旺、生活幸福的愿望,保佑人們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四季平安、不讓邪鬼侵身,因此,壯族先民希望自然神常在自己家中或身邊,給他們帶來福氣,保佑他們身體健康,平平安安,驅(qū)除惡神惡鬼,為此人們會經(jīng)常向自然神祈禱祭供。
從壯族先民崇拜的各式各樣的自然萬物中可以看到,他們崇拜的對象都是與其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的、左右其生存發(fā)展的生物或者非生物,都是由當?shù)氐淖匀坏乩憝h(huán)境、當時的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人們的認識能力、人們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和人們的生產(chǎn)情況決定的。作為一個農(nóng)耕民族,壯族先民經(jīng)濟來源、生活物資大都受到周圍山石、樹木、河流、氣候等大自然的賜予和制約,他們的思想也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壯族先民為解決生存與發(fā)展問題,開始探討與大自然的相處之道。在與自然環(huán)境的接觸、搏斗、融合中,他們由于能力十分有限,轉(zhuǎn)而祈求通過討好自然、接近自然以獲得自然對他們的好感,為此對自然進行崇拜和敬仰。
壯族各式各樣的自然崇拜文化體現(xiàn)和反映了壯族人民的道德觀念。
(一)尊敬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觀
壯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與自然相處,逐步養(yǎng)成了尊敬自然、保護自然、追求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tài)倫理觀念。他們認為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受到靈魂的主宰,因而面對自然界的一切都要小心呵護,以誠相待。在壯族民間的自然崇拜文化中,有對花、草、樹木等植物崇拜,有對蛙、牛、鳥等動物崇拜,也有對水、山、火、石等非生物崇拜和對日、月、雷等天體崇拜,不管是對植物、動物等生物崇拜還是對非生物的崇拜,都使壯族人民因?qū)Υ笞匀怀绨荻a(chǎn)生保護的心理,從而使大自然能保持生態(tài)平衡,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位于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的壯族群眾至今仍有舉辦祭龍活動的習俗,這個傳統(tǒng)習俗充分體現(xiàn)了當?shù)貕衙褡鹬刈匀?、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敬天思想。傳說九龍山上住著九條龍,那九條龍就是九兄弟,九兄弟歷來與山下村寨的壯族人感情深厚,和睦相處,他們天天輪流著吐水給山下的人用,從不停歇,山下的人們對九兄弟也很是感激和尊敬,每年春天都要祭拜九龍山——祭龍,因為壯民認為九龍山是神山,是上天賜給他們的水源之地,所以要尊重、祭拜和保護九龍山。為此,他們制定了很多規(guī)范當?shù)厝诵袨榈闹贫?,如“不能隨便亂砍濫伐龍山上的樹木,不得亂燒荒開墾種地,不能隨意捕獵,應與自然和諧相處”等,集體約定各寨派人輪流守衛(wèi)九龍山的具體時間以確保九龍山不被破壞,并制定出相關的違規(guī)處罰條例[2]。
在壯族民間的自然崇拜中,壯民把一個個萬物有靈的自然物都賦予了有著不同本領、掌管不同職務、神格和神力有高低之分的“人格化”的職業(yè)神,并且人與自然物、與那些神靈的關系都非常密切,不僅把花、草、樹、木、牛、蛙、鳥等動植物與人類等同,還把日、月、水、火、土等非生物與人類等同,認為那些生物和非生物都賜予他們很多無形的、極大的幫助,使壯民族生生不息。這不僅“將生物非生物人格化”的和諧倫理特性突出體現(xiàn),還展現(xiàn)出壯民對大自然的愛是一種從人到自然物,又從自然物到人的相互轉(zhuǎn)化、交相輝映的方式。例如,壯族人民崇拜的白花紅花就有著完全擬人化的特殊性,姆洛甲作為人類(壯人)的創(chuàng)世始祖、大地的母親,是花婆,是主管人類的生育神,她是從花蕊中冒出來的,反過來又掌管著一朵朵花,每一朵花代表著一個生命,花與壯族始祖姆洛甲兩者之間可以互化,它們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東西[3],這非常準確地道出了壯族與花的關系。在壯民看來,世界萬物的靈性都是可以轉(zhuǎn)移給人類的,正是在神化自然和人神相通的觀念影響下,壯民族將人視為大自然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自然萬物之間,在自然物與人之間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的關系,并且在需要的時候,在一定的條件下,自然萬物包括人類生命在內(nèi)都可以實現(xiàn)相互間的生命轉(zhuǎn)換[4],這就明確地體現(xiàn)了壯民“物人合一”的自然觀,這種觀念使得壯族人民對花草樹木產(chǎn)生感恩、崇拜之情,對植被的保護觀念也比較強烈,反映出壯族人民尊敬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倫理觀。
(二)趨福避禍、消災免難的幸福觀
覃彩鑾先生在《壯族自然崇拜簡論》一文中闡述了壯民對自然崇拜所蘊涵的精神寄托:1.在土地崇拜中,壯民認為,土地具有豐富的生殖力,土地神掌管著土地肥沃,農(nóng)業(yè)豐收,既可保佑一方風調(diào)雨順,又能驅(qū)鬼逐邪,消災彌難,護佑全村平安,人畜興旺,所以每家每戶都會經(jīng)常準備供品祭祀土地神,民間因此還制定了許多禁忌,凡忌日不得動土或下田勞作,否則會觸犯土地神,造成農(nóng)業(yè)歉收,人畜得病;2.在太陽崇拜中,壯民既享受到太陽給大地帶來的溫暖和生命的繁衍,也深刻地體會到黑暗、寒冷、嚴熱、干旱、恐怖和莫測的災害,因此,他們認為太陽的威力無窮,神秘莫測,進而產(chǎn)生對太陽依賴、感激、祈求、敬畏和虔誠崇拜等復雜心理,希望太陽平息怒氣保佑民生;3.在月亮崇拜中,壯民認為月亮神具有超凡的智慧,聰明善良,既了解過去、預測未來,又能替人卜算吉兇、消災解難,因此人們虔誠崇拜,祈求降福于民;4.在河神崇拜中,壯民享受著河水賜予他們的生命源泉,又承受著洪水給他們帶來莫測的災難,河水既可造福于人,保證壯民族的世代繁衍,也常暴漲成災,泉水干枯,壯民既離不開它,又無法與它抗爭,這樣既充滿愛意,又充滿敬畏的復雜情感使得人們不得不崇拜、討好和祭祀它,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5.在山石崇拜中,壯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資料大都取決于山石之中,但又對山石的神秘感到畏懼,為取悅神奇的山石,因此產(chǎn)生了山石崇拜,并認為如果選中了龍脈吉地,整個家族和村寨就會人杰地靈,仕途亨通,六畜興旺,家業(yè)發(fā)達,反之則會招致禍災,人畜不安;6.在火神崇拜中,壯民認為火神能保佑家人平安,因此壯民每逢節(jié)日都會祭祀灶神[5]。除此之外,在壯族的樹木崇拜尤其是榕樹崇拜中,壯民認為榕樹就是一種神樹,具有超自然的神力,它能夠為村民驅(qū)鬼避邪,祛病消災,尤其能夠趕邪驅(qū)祟,保佑孩子無病無災、平安成長,保佑村寨安寧祥和、五谷豐登,并且由于大榕樹根基發(fā)達,樹干粗壯,枝繁葉茂,壯民還認為這樣的神樹能庇護子孫繁榮昌盛、興旺發(fā)達,因而很多地方都流傳著“哪村有榕,哪村不窮”、“榕樹大,財富大”等諺語,因此,大榕樹一直受到壯民的崇拜和祭祀[6]??梢?,壯民族自然崇拜的文化意蘊豐富,壯民對直接影響他們生活的自然物敬若神明無不折射了人們趨福避禍、消災免難的幸福觀。
(三)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家庭倫理觀
壯民族世代生活在與石頭接觸密切的崇山峻嶺中。有考古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壯族先民們便學會使用石器。從此,石頭在壯民的生活中越發(fā)重要,這為石崇拜的產(chǎn)生提供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同時萬物有靈的原始思維為壯族先民石崇拜的產(chǎn)生也提供了心理準備。壯民對石的崇拜首先是源于對生殖的崇拜。傳說壯族始祖姆洛甲生自一塊石頭。壯族創(chuàng)世史詩《布洛陀》有詳細生動的相關記載:最初無天無地也無人,后來由黑、黃、白三色氣體凝固成一個石蛋,里面有三個蛋黃,經(jīng)過千百年的孵化,三個蛋黃分別孵化為雷王、龍王和布洛陀,后來,在拱屎蟲的幫助下,石蛋爆裂,不僅生成了天地,還誕生了壯人始祖布洛陀和姆洛甲[7]。人類產(chǎn)生于石頭,石頭的生殖力得到了體現(xiàn)。還有這樣一些傳說:“相傳姆洛甲是一位造天地、人類和萬物的女神……她的生殖器很大,像個大巖洞,當風雨一來,各種動物就躲到里面去?!盵8]“當姆洛甲創(chuàng)造了山川大地,河水沖擊巖石出現(xiàn)一個洞,布洛陀就從洞里走出來,和他一同出現(xiàn)在世界上的四兄弟——老大是雷王,老二是蛟龍,老三是老虎……”[9],等等。相類似的傳說,無不說明姆洛甲與石頭的密切關系,石頭具有強大的生殖能力。
關于石的生殖崇拜,在壯族名著《布伯的故事》和眾多神話傳說及考古遺址的物證中也得到體現(xiàn)。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欽州市一帶流傳著“契木”的說法:很多壯族民眾認為,如果婦女久婚而未能生育一兒半女,意味著命中無子,須通過“借命”才能生養(yǎng),要邀請通曉巫術的婦女,擇日尋一根開叉樹木,用樹木和香禱告神靈,以為寄命。禱告后,由求子婦女挑選一塊石頭放置路中,等有育之婦跨過石頭之后,再將其撿起夾進樹叉里,通過“契木”“借命”而生育,石頭在壯民的思想中不僅可以借到他人的生育力,而且能將這種生育力傳遞給沒能生養(yǎng)的婦女[10]。壯民之所以選擇石頭作為生育中介,主要原因是認為石頭具有生殖力和繁衍人丁的能力。還有一些做法是壯民死后或用石頭陪葬,或用石頭砌墓,或用石頭記壽。這些傳說、做法表明壯民對石頭懷有深厚的生殖崇拜信仰,他們相信石頭具有特殊的生育能力。
除此之外,在壯族人民的自然崇拜文化中,很多自然現(xiàn)象都不是單純的淺層的物理現(xiàn)象,而是一種充滿生殖象征的文化,特別是在生存環(huán)境差、人口出生率低、存活率不高、壽命短的古代,壯族先民最大的愿望是擁有強盛的生殖力,因而自然崇拜自然升級為生殖崇拜,很多自然物也就與人類生殖有著諸多聯(lián)系。除了上述的石崇拜,還有火崇拜、水崇拜、花崇拜、土崇拜、竹崇拜、蛙崇拜、樹崇拜、雞崇拜、鳥崇拜、蛇崇拜、蛋崇拜,等等,都以生殖為主要內(nèi)容并一直傳存于壯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壯民們希望那些具有旺盛生命力和生殖力的自然物能把靈性轉(zhuǎn)移給他們,以護佑、增強自身的生殖力,幫助他們繁衍人口,從而使家中人丁興旺。壯民祈求通過多種自然物的崇拜獲得旺盛生育能力的美好愿望正是多子多福、人丁興旺的家庭倫理觀的體現(xiàn)。
(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善惡觀
壯民的思想感情非常豐富,而且愛憎分明,這在壯族的自然崇拜文化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首先是關于崇拜火神的觀念,這是由于火的出現(xiàn)非常神奇。壯族先民不知道火的起因,但火能給人民帶來光明,給人溫暖,用火煮熟的食物既好吃,又能促進人的健康和壽命的延長,而前來攻擊人類的猛獸對火卻顯得非??謶郑虼巳藗冞€用火來抵御和驅(qū)逐猛獸的襲擊。同時,火會自燃,或者用火不慎也會遭來災難與危害,人們艱辛營造的住宅和財物會被烈火無情地吞噬。因此,在壯民的日常生活中,既需要和依賴火,但又對火產(chǎn)生畏懼感,于是產(chǎn)生對火的敬畏與崇拜,認為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即火神主宰火的利與害[11],因而人們開始祈求火神賜給無限的力量,希望借助神靈的力量,實行自我約束。他們認為,只要順從火神的意愿,品行端正就會得到火神的眷顧,如果品行不端,就會觸犯火神招致禍災。其次是關于三元崇拜的觀念,由于天、地、水三元之氣養(yǎng)育了萬物和人類,在壯民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所以這種自然崇拜逐漸成為人格化的神靈,分別被稱為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它們都是司人間禍福的神靈[12],對人世間的所作所為了如指掌,壯民認為“三官”會給善良的人家賜福、赦罪、解厄,而對于經(jīng)常作惡的人家則會通過使人畜生病、久治不愈、農(nóng)業(yè)歉豐收等方式讓那些惡人反省自己的行為。壯民對于雷神的崇拜也是基于此,在雷神崇拜文化中,壯民們認為雷神既是水旱災害的制造者,也是風調(diào)雨順的賜予者,他不僅掌管風雨雷電,還掌管人間的善惡。雷神能明辨是非,專門懲治那些不守規(guī)則、破壞秩序、違背人倫、不孝敬父母、不尊敬長輩、浪費糧食、偷雞摸狗、喪盡天良或做盡壞事的人和妖,那些道德敗壞、作惡多端、尋釁滋事、危害地方百姓的人和妖怪都會遭雷劈,而對于好的人家和村寨,雷神則會降雨保苗,護佑村寨平安、發(fā)財富裕。因此,壯民供奉雷神,祈求雷神保護好人,懲罰惡人。除此之外,壯民在花崇拜中的花婆也成為了家庭倫理道德的象征。在壯族地區(qū)一直流傳著一些說法,如果結婚求育的夫婦得罪了花婆或者是不孝順祖先,不孝順父母,與妯娌相處不好,做了見不得人的壞事,就會多年不孕,或是孕后流產(chǎn)、難產(chǎn),或是生下來的小孩奇形怪狀、經(jīng)常生病等,而那些不能生養(yǎng)兒女的夫婦也被認為是因為不善良或是前世缺少功德所以才受到花婆的嚴厲懲罰,用以警醒后人。雖然壯民的這些觀點和思維方式并不科學,迷信的成份居多,但表達了壯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善惡觀,有利于自我反省,約束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在今天看來,壯族先民對待自然的復雜心理是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和人們認識能力有限的自然反應,這些想法簡單卻情意豐富的自然崇拜不僅反映了他們敬重生命、珍惜生命、關愛生命,渴望獲得同類的關心、保護和庇佑,還折射了他們努力尋求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寄托與滿足,也表現(xiàn)出壯民與自然相互幫助、相親相愛、和諧相處的密切關系。壯族自然崇拜的這些思想,有利于保護自然環(huán)境,增強壯族人民的認同感,對壯族文學、藝術等的形成和發(fā)展都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對增進壯族團結和睦、保護生態(tài)平衡、維護社會秩序、提高道德風尚具有重要的歷史作用和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黃現(xiàn)璠,黃增慶,張一民.壯族通史[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8:725.
[2]輝煌.壯族祭龍習俗與珠江源域生態(tài)保護[J].今日民族,2005(4).
[3]曾杰麗.壯族民間信仰的和諧生態(tài)倫理意蘊[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4]廖明君.壯族自然崇拜文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4.
[5]覃彩鑾.壯族自然崇拜簡論[J].廣西民族研究,1990(4).
[6]邱漩.壯族的榕樹崇拜[J].廣西民族研究,1992(2).[7]歐陽若修,周作秋,黃紹清,等.壯族文學史:(一)[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54—55.
[8]藍鴻恩.廣西民間文學散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24—25.
[9][德]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上冊[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101.
[10]廖明君.壯族石崇拜文化——壯族自然崇拜文化系列研究之二[J].廣西民族研究,1997(2).
[11]覃彩鑾.試論壯族民居文化中的“風水”觀:下[J].廣西民族研究,1996(3).
[12]曾維加.壯族地區(qū)的三元信仰崇拜[J].世界宗教文化,2005(4).
責任編輯:何文鉅
作者簡介:鐘紅艷,女,百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管理思想。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09XZX008)。
收稿日期:2015-11-16
[中圖分類號]K8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339(2016)01-0067-04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6.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