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華
(衡陽師范學院 文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雷振華
(衡陽師范學院 文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初中語文的教學應注重雙基教學,初中語文中的文學作品的教學應不同于非文學作品的教學,初中語文中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教學應不同于古代作品教學。基于此,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的教學要注重基礎性、審美性、現(xiàn)代性。
初中語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基礎性;審美性;現(xiàn)代性
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與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一樣,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有極大的篇幅,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極重的份量。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應該怎樣教學?這是不少初中語文一線教師思考的課題。個人認為,初中語文中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應注重基礎性、審美性、現(xiàn)代性。
初中是學生步入語文學習的第二個基礎階段,課本中的文學作品的學習不是單純的文學欣賞,還應包括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基本語感和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為高中的語文學習打下扎實基礎,因此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不能只顧作品的審美性而忽視基礎性,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自不例外。那么初中語文中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應注重哪些基礎性的內容?教材中比較明確的:一是語言方面的,如詞語學習、修辭方式等;二是文章方面的,如表達方式、表達技巧、體裁知識、朗讀、觀察、想象等;三是說、寫方面的知識和要求。以上內容散見于課文后的“詞語積累”“思考與練習”“單元說明”“口語交際”“寫作”等欄目中。還有一些基礎的東西是教材中很少提及甚至缺失的:如語法邏輯、文學作品閱讀方法等。由于語文教材是以文選而不是以語文知識能力為線索編排的,語文基礎教學目標的系統(tǒng)性、梯次性就很難做到,這就給語文教師確定語文教學的基礎內容帶來了極大的難度。一到具體課文的語文基礎教學就只留下對課后的“詞語積累”中的幾個字詞注音、釋義和“思考與練習”中的幾個句子的品味了。
一篇文學作品的語文教學內容怎么定?需要教師了解課標對初中生各學段語言學習和運用的要求,需要通覽初中各學段語文教材、各冊中各單元各篇課文對課標語文教學的總目標的具體安排,如此方能胸有成竹,避免語文教學內容的重復與遺漏。一篇文章的語言學習遠不止教幾個詞語,品味幾個句子那么簡單!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是“雙基教學”[1]52,它包括語言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教學?;A知識教學又可分為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基本技能分為理解(吸收)和運用(表達),理解又可分為聽、讀,運用又可分為說、寫。以《我愛這土地》(語文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為例,從基礎知識教學的角度看,“語”的方面如“字詞積累”欄目中“嘶啞”“激怒”“溫柔”的理解和運用、題目中的“這”的作用,“修”的方面如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比喻,學生已熟悉),“邏”的方面如“鳥”對“土地”從生到死的眷念以及生時“歌唱”由“土地的苦難”“同胞的悲憤”“同胞抗爭的呼聲”“斗爭的未來”依次展開?!拔摹钡姆矫嬉私猬F(xiàn)代自由體詩的體裁常識。從基本技能的角度看,現(xiàn)代詩歌的朗讀必不可少。因為這是初中生第一次接觸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古詩學生學過了,朗讀時的停頓、重音、調子也許能初步處理,但現(xiàn)代自由體詩朗讀時音尺怎么劃分、句中何處停頓與律詩迥異,而學生不知,再者通過朗讀能增加學生對中國現(xiàn)當代自由體詩音樂性的認識和詩歌語言的語感。至于中國現(xiàn)當代詩歌的解讀方法與古詩有相通之處,若前面講過抒情詩的解讀方法則不必重復;寫作方面要求“仿寫詩歌”有點不切實際,不若改為寫一篇對現(xiàn)當代詩歌形式的初步認識的文章。
當一篇文學作品的語文教學內容確定以后怎么教?以語言為例,普通的注音、釋義恐怕收效甚微?!拔膶W用語言來塑造藝術形象,傳達審美情感,讀者必須通過想象才能感受到藝術形象,因此,文學形象具有間接性。這種間接性既是語言藝術的局限,也是語言藝術的特長和優(yōu)勢。”[2]269-270
與其他藝術的表現(xiàn)符號相比,語言的表現(xiàn)具有明顯的非直觀性。小說需要插圖,詩歌適合配畫,劇本有待演出,都表明了這個道理。基于此,學前兒童、小學生識字詞常配有圖文。中學生雖然閱歷見識比小學生多,但畢竟有限,文學作品中不少的人、事、物、景、表情、情感、心理、背景、典故等,有些有注釋,有些沒有,即使可去查工具書、文獻去了解,也未必能感覺形象鮮明,這就給師生帶來了教與學的難度。如果語文教材編寫組能花大力氣緊扣教材在聽說讀寫訓練方面針對學生有可能感到疑難的地方提供豐富的音像資料供教師使用,教師便可以把教學時間放在教學重點、難點、教法等方面,學生自學起來語言阻力更少,語詞積累更快更多,教學效果也許更好。仍以上面的詩歌《我愛這土地》為例,雖然,初中生對“鳥”“土地”“暴風雨” “河流”“黎明”等物比較熟悉,對“嘶啞”“激怒”“溫柔”等表情的詞也不難理解,但對遭受暴風雨打擊的土地、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無比溫柔的黎明等句子的深層意義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若能把艾青1938年苦于生計卻樂于北上從事抗日宣傳、沿途看到逃離戰(zhàn)禍背井離鄉(xiāng)的百姓而憂郁的情景,日本侵略者燒殺擄掠中國百姓的場面,中國軍隊抗擊日寇的悲壯舉動,漢奸為虎作倀的丑行,不少百姓明哲保身忍辱茍且的態(tài)度,連同風雨肆虐、山洪狂瀉、山體崩塌、河流洶涌、狂風怒吼、曙光初現(xiàn)的黎明等自然景象制作音像供教學使用,既能節(jié)省時間,又能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更好地理解象征意象的內蘊和生成。
文學是審美的藝術[3]84。從藝術作品的結構來看,任何藝術作品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可以劃分為三個不同的藝術層次:藝術語言、藝術形象、藝術意蘊。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自然離不開文學語言的審美、文學形象的審美、文學意蘊的審美,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自然得緊扣這三個層面。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語言不僅是創(chuàng)造文學形象的表現(xiàn)手段,而且本身就具有審美價值。韻文語言的和諧性、散文語言的參差性,無不展示出語言形式本身的獨立美感。窮形盡相、顯隱并用、繁簡適宜的描寫語言則更是凸顯文學語言生動、含蓄、豐富、簡練的美,閱讀教學若能引導學生去體驗,自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味。一位教師在分析《孔乙己》(語文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的人物形象時,就注重引導學生抓住描寫精當?shù)脑~句進行品味,這里引用一個片段:
師:除此之外,還有哪些話是對孔乙己的嘲笑?
生:“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么?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
師:老師發(fā)現(xiàn),他們問孔乙己是否識字時,孔乙己臉上浮現(xiàn)出了特殊的神情。
生:“不屑置辯”。 說明他對自己認識字很有信心,很得意。
師:那么,他得意的表情是酒客們希望看到的嗎?
生:不是,因為酒客是想嘲笑他,自然不希望看到他得意的表情了。
師:“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上呢?”秀才有“半個”嗎?為什么不用“考”而用“撈”呢?
生:沒有?!鞍雮€”說明差得遠?!皳啤?,很簡單、很容易,好像誰都能考上,但是他沒有?!鞍雮€”“撈”極盡挖苦之意。
師:酒客們的這五句話,先是嘲笑孔乙己偷東西挨打,又嘲笑他沒考中秀才,哪件事對他打擊更大?
生:是后者,此時他頹唐不安,“臉上籠了一層灰色”,剛才只是漲紅了臉,并且紅了之后還能慢慢復原。“灰色”是面無血色,這明顯說明后者對他的打擊更大。[4]29-30
這位老師善于引導學生抓住一些很有表現(xiàn)力的詞語進行體味,既能讓學生真切地把握小說中人物尖酸冷漠的神態(tài),又能體驗文學描寫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鮮明性。
文學作品的語言不僅準確生動,而且含蓄豐富。詩歌《我愛這土地》的第一節(jié)的語言就是如此,教學時需引導學生細細體味。詩人并沒有直接描寫自己的心理活動,而是以鳥自喻,借鳥的心聲來抒發(fā)愛國主義情感。鳥兒心系化育萬物的大地,為她遭受的苦難而悲哀,為同胞們憤怒暴力的肆虐、抗擊暴力的怒吼而禮贊,為斗爭的美好未來而呼喚。鳥兒的“歌唱”是詩人內心的形象外化,苦于生計的詩人拋開個人的憂慮北上從事抗日工作,目睹國土的日益淪喪、百姓的流離失所而“常含淚水”,耳聞同胞的悲憤和抗日的呼聲而欣喜,仿佛看到了黎明的曙光。詩人化繁為簡、變抽象為形象,變直為曲,不僅增添了詩歌的畫面感,而且體現(xiàn)了文學語言的含蓄之美。
文學形象的審美是文學審美的第二個層面。文學形象是文學作品的核心,文學語言是為了塑造文學形象,文學意蘊依托文學形象來表現(xiàn)。在文學形象中融進了文學家的愛憎悲歡的情感,處處滲透著作者對生活的思考和評價,凝聚著作家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閃耀著藝術創(chuàng)造的光輝,能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無論是教材中的古代文學作品,還是現(xiàn)代文學作品,無論是抒情文學,還是敘事文學,都要以文學形象的審美為樞紐。文學形象是由文學語言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中的具體生活畫面,包括人物、景物等具體形象及其所構成的整體形象,形象審美分析就是以作品中單個形象或整體形象為抓手,于抒情文學中品味其“象”與“意”或“境”與“意”的融合,于敘事文學中鑒賞其典型人物。朱自清的寫景散文《春》(語文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若從形象審美的角度解讀,不難感受到它的意境美。文中第二部分畫春,描寫了五幅春天的圖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春草圖里,“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人們在草坪上“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春花圖里,“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春風圖里,空氣里醞釀者花香、草味、泥土氣,“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之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著清脆的喉嚨”,“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春雨圖里,細雨薄煙,“樹葉兒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迎春圖里,“老老小小,也趕趟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五幅圖畫,連綴成春景圖,其中的物、人“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養(yǎng)好了精神,憋足了勁兒,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在這整體形象(物、人組成的活動畫面,即“境”)里生動地呈現(xiàn)著生命力的質感和神韻,誘發(fā)和開拓讀者的審美想象空間,升華出“生機”“活力”的詩“意”。
文學意蘊審美是文學審美的最高層次。所謂文學意蘊,是指深藏在文學作品中內在的含義或意味。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的意蘊常常具有多義性、模糊性和朦朧性,經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讀者反復領會、細心感悟,這也正是文學作品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在一定意義上講,具有文學意蘊的作品,常常達到了“終極關懷”的高度,因為人類的情感是共同的,家庭、親情、友誼、愛情等等更是屬于全人類共通的情感;生命、死亡、存在、毀滅、宇宙、時空等等也是全人類共同思考的問題;真善美更是人類共同珍惜的價值。因此,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常常在藝術意蘊中或多或少或隱或顯體現(xiàn)出這些深刻的內涵,并通過藝術的方式加以體現(xiàn)。初中語文中選入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與古代文學作品、外國文學作品都是初中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展館里的展品,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鑒賞其中所蘊含的哲理或詩情。
所謂“善引”包含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分析意蘊時緊扣形象,因為文學意蘊是通過形象傳達出來;二是不要定于一尊,這是由于形象大于思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三是要以真、善、美為評價標準。例如分析茹志娟的小說《百合花》時,就得抓住小說的情境:小通訊員護送“我”去包扎所場景、小通訊員與我一同去借被子的事件,包扎所里緊張忙碌的氣氛和群眾支前的舉動,小通訊員掩護群眾犧牲后入殮的場面等,無不彌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散發(fā)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友愛的人性光輝。就作品的意蘊來說,這只是其中之一,也許會有認為它謳歌了軍民魚水情,有認為它謳歌了可愛的解放軍戰(zhàn)士,有認為它揭示生命的脆弱,都有一定的根據(jù),只有第一種含義比較接近作品和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又如分析食指的詩《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得抓住表情的畫面:長鳴的汽笛、翻動的手浪、我吃驚的雙眼、疼痛的心胸、探出車窗的頭、醒悟、緩緩移動的火車、揮動的手臂、想抓住她(北京)衣領。通過畫面氣氛的渲染、抒情主人公的表情和心理,不難把握到詩中流露出的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這只是表層的意義,詩歌以一個諳世不深的青年視角,對當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運動的意義表示了懷疑:“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委婉地道出了對這一運動的不解;“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含蓄地表現(xiàn)離開北京離開親人去山西插隊的惆悵,兩相映照,傳達出詩人真實的生活體驗:“我不知道運動有什么意義,我只知道離開的痛苦”。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詩的意蘊的“美”也就在于不盲從時尚、真實書寫自我的獨特體驗、獨特情感。
以上只是為了論述的方便,將審美分為三個層次,教學操作時應該合三為一,由“言”到“象”,由“象”到“意”,從三者關系的角度品鑒其美感。
從共時的角度來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都屬文學,都是通過語言塑造形象表達情思的,這是兩者的共性。從歷時的角度來說,中國現(xiàn)代文學在語言、情感、技巧等方面與中國古代文學有較大的差別。它是用現(xiàn)代形式技巧表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學[5]1。因而,初中語文中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的教學要突出現(xiàn)代性。
突出現(xiàn)代性從兩個方面進行:思想情感;語言形式。
魯迅的散文《風箏》(語文版《語文》七年級上冊),思想主題上現(xiàn)代感很明顯。文章從北京的冬季見到浮動于天空中的風箏而“驚異和悲哀”起筆,接著進入二十多年前兄弟間關于風箏引起沖突事件的回憶:有一天,“我”在堆積雜物的小屋發(fā)現(xiàn)多日不見的弟弟正在專心致志地制作風箏,即刻伸手折斷了蝴蝶風箏的一支翅膀,并將風輪擲在地上,踏扁了?!拔摇本瓦@樣憑著年長、力氣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也沒留心。二十年后,“我”偶爾從一本外國書上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才醒悟先前粗暴折斷小弟風箏的錯誤,想到種種補過的方法,期望他的原諒??僧敗拔摇迸c他敘舊說到這件事,他什么也不記得了?!拔摇备械匠林睾捅А_@是一件小事,似乎無可厚非。但“我”卻意識到它的嚴重:對兒童精神的虐殺,更讓“我”感到沉重的是弟弟竟然什么也不記得了,似乎一切合情合理,之后也沒有醒悟、反抗,這才是最可怕的!如果他能否定“我”的“長者本位”思想和簡單粗暴的行為,從此記恨我,反倒讓人輕松些。教學時學生對此事的反應恐怕也跟文中“我”的弟弟差不多,這就得介紹時代背景并引入西方的一些文化觀念,諸如平等、尊重個體,否則很難使學生體會到作品內蘊的新穎性和審美效果。
語言形式上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跟古代文學也有較大差別。語言上,現(xiàn)代文學使用的是白話,古代文學用的多是文言;形式技巧上,現(xiàn)代文學接受西方影響較多,體裁、表現(xiàn)手法等也有較大變化。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時,語言學習目標明確,詞語音形義、詞法、句法、修辭等,無不涉及,系統(tǒng)性強。學習現(xiàn)當代作品,可見的內容只剩下“字詞積累”和“語言品味”了。難道白話語體文不重要?絕不是。我們說話、寫作文用的都是現(xiàn)代白話。難道不用花大力氣去學?也不是??谡Z不等于書面語言,書面語言比口語更莊重、謹嚴、精煉。既然如此,那怎么學習?除了“詞語積累”外,一要加強課文朗讀、誦讀、體悟,感性地體會現(xiàn)代白話的自由靈活、通俗流暢;二要在分析藝術形象時,加強句法、修辭等品味,不是孤立開來學幾個句子,在語境中學,更能體驗到文學語言的準確生動、簡練含蓄。
[1] 周慶元.語文教育研究概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 童慶炳等.文學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耿鋒賢.《孔乙己》教學實錄[J].語文教學通訊,2011(8).
[5] 錢理群等.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編校 楊旭明 實習生 符平平)
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Works and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Read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LEIZhen-hua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2, China)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should focus on the double base teaching, teaching of Chinese literary works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e teaching of non-literary works and teaching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work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works. Based on this,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should stress on foundation, aesthetics and modernity.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foundation; aesthetics; modernity
2016-09-06
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2016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學科研究與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成果。
雷振華(1964—),男,湖南祁東人,副教授,主要從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G632.4
A
1673-0313(2016)05-01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