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陽
(衡陽師范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
網(wǎng)絡輿論干預司法公正的對策
劉 陽
(衡陽師范學院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網(wǎng)絡輿論干預司法公正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司法本身不夠公正,具體表現(xiàn)在審判程序有瑕疵;量刑不妥、違反先例;司法不夠獨立;審理不公開透明;司法系統(tǒng)缺少問責制度等方面。針對這些原因,解決對策有:首先應從審判本身著手,嚴格遵守規(guī)定,杜絕程序違法,減少漏洞和爭議,應加快提高政法隊伍的職業(yè)化素養(yǎng),提升其工作責任心;基層法院應公正量刑,或通過調解等手段減少上訴;司法人員本身應堅持不受非法律因素的干預,社會和民眾也應理解和維護司法的獨立性;審判應積極向社會和媒體公開;建立嚴格有效的問責制度;加速立法改革;多與民眾溝通、充分了解民意等。
網(wǎng)絡輿論;司法公正;干預;引導
網(wǎng)絡輿論干預司法公正的主要原因可歸結為司法本身不夠公正,具體表現(xiàn)在審判程序有瑕疵;量刑不妥、違反先例;司法不夠獨立;審理不公開透明;司法系統(tǒng)缺少問責制度等方面[1]114-116。此外,次要原因是網(wǎng)絡媒體和網(wǎng)民本身斷章取義或不夠理性。針對這些原因,我們提出以下對策:
(一)杜絕程序違法
程序上的瑕疵尤以市級及以下基層法院最為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司法人員因知識欠缺而導致的過失,二是司法人員責任心不強或工作不夠細致(即瀆職),三是主觀上的徇私枉法。不論輕重,這些都會損害法院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
要減輕網(wǎng)絡輿論對司法審判的干預首先應從審判本身著手,嚴格遵守規(guī)定,杜絕程序違法,減少漏洞和爭議。例如,在拆遷案例中經常發(fā)生因拆遷補償、安置問題不能達成協(xié)議的糾紛,當事人由于不了解法律流程,在調解無效、未經裁決之時就提起訴訟,但依據(jù)《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14條的規(guī)定和最高人民法院(1993)法民字第9號函的批復,當事人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也不能直接受理,而只能由房屋拆遷主管部門或同級人民政府裁決。在當事人對裁決不服后,才能在法定期限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據(jù)此,對未經房屋拆遷主管部門或同級人民政府裁決的此類糾紛,人民法院依法應不予受理。
此外,還應加快提高政法隊伍的職業(yè)化素養(yǎng),提升其工作責任心。在彭宇案中,就是因為關鍵證據(jù)丟失而造成事實不清,判決就無法服人,這類責任事故其實并不少見。因此,公安偵察部門等政法隊伍應恪盡職守,全心全意協(xié)助好司法審判,以減少不公正判決,這樣才可能盡量減少網(wǎng)絡民怨沸騰。
(二)公正量刑、減少重審
2010年7月郴州女藥師胡芳殺害男友后碎尸,被郴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死緩,一審宣判后,受害人家屬在紅網(wǎng)發(fā)帖《嘉禾縣法院副院長的侄女殺人碎尸竟只判死緩》,對判決結果提出了質疑,認為“判得太輕”。后郴州市檢察院提出抗訴,2012年8月省高院對此案作出二審判決,改判為死刑。
事實上,反反復復發(fā)回重申改判、遙遙無期的拉鋸式判例在我們的審判實例中并不少見,這是司法人員的重復勞動,是對司法資源的浪費,也嚴重傷害了司法判決的公信力。如果基層法院都能嚴格按照法律條文,認真細致判好每一個案子,或通過調解等手段讓每一個當事人都滿意,而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上訴、重審、改判,這將是對法制建設與社會和諧的極大貢獻。
(三)堅持司法獨立
在當前中國,司法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影響已成不爭事實。司法獨立的首要障礙來自某些不法行政官員,他們會利用手中職權與司法部門形成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并以此干擾司法,不公判決由此誕生。
司法獨立是西方司法制度的第一大特點,主張司法權必須同行政權和立法權分立,非經司法機關和正當司法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只有司法獨立,才有司法公正,否則維系司法制度運行的基礎將被打破,司法機關的公信力也將蕩然無存。所以,除了司法人員本身堅持不受非法律因素的干預外,社會和民眾也應理解和維護司法的獨立性。
(四)審理公開透明
眾所周知,合理而周全的監(jiān)督是避免枉法判決的一柄利器,但盡管有制度頒布,我們國家的部分司法審判卻仍然經?!蔼q抱琵琶半遮面”,被有意無意地蒙上一層神秘面紗,以此阻撓或干擾媒體或人民群眾對其進行有效監(jiān)督,其用意不言自明,所以堅決落實司法公開已迫在眉睫。各級司法部門不僅應該從觀念上樹立司法公開的準則,更應在實際操作中將其落實到位。
現(xiàn)在很多省市級法院都開設了自己的官方網(wǎng)站,但上面的內容并不特別豐富,裁判文書也只是有選擇性地公開,很多案件的判決書都查詢不到,而這些案件都不屬于那幾類不宜公開的,這就給廣大網(wǎng)民了解真實案情造成了障礙。除了積極建設官方網(wǎng)站外,審判現(xiàn)場還要積極向社會和媒體公開,重大案件除了采用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等傳統(tǒng)手段,還應采取官方微博、論壇等一切網(wǎng)絡手段盡可能的將案情公開,以答復網(wǎng)民的疑問。
(五)建立并健全問責制度
據(jù)2011年8月29日的《人民法院報》報道,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制定了《關于實行法院領導干部問責的實施辦法(試行)》等三個方面五項反腐倡廉制度,以保證法院工作人員的勤政意識、責任意識和紀律意識。該辦法明確了72種應問責情形和11種問責方式,并制定了詳細的貫徹落實手段,這可以說是把問責工作做細的范例。
其實早在2008年9月,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就出臺了《關于法院審判人員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實施細則》,但這也未能避免幾年后其因李昌奎案和賽銳案被推上輿論風口浪尖的厄運,其中緣由值得深思。這個細則推出了當時尚數(shù)新潮的法官責任終身追究制,即“違法審判情節(jié)惡劣、后果嚴重的……即使調離單位或是退休……當事人也要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然要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雖然精神可嘉,但經過詳細推敲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如果法官違法審判不能被及時處理,等到時隔多年、主要證據(jù)可能都已湮滅,又如何追究責任?所以終身追究固然可取,抓緊及時追究卻更重要。
在實行法官問責制的同時,注重法官權益保障也同樣重要,以消除法官的后顧之憂。為了避免秉公執(zhí)法可能帶來的打擊報復,近年敏感案件異地審判的越來越多,此外還可以采取匿名舉報和匿名督察,匿名舉報雖然會增大查證人員的工作難度,但卻減少了舉報人的風險,使其能大膽舉報,而匿名督察則可以減輕督察壓力,更有利于鐵面無私。
只有嚴格有效的問責才能切實提升司法的公信力,才能實現(xiàn)司法公正,進而減少網(wǎng)絡輿論對司法的干預。
(六)其他對策
此外,我們國家還應加速立法改革,對一些傷害人民利益的過時法律應及時廢止或修改,以促進司法公正。近年來全國屢發(fā)強奸幼女案,如甘肅隴西一教師以檢查作業(yè)為名強奸8名女生、貴州習水公職人員嫖宿10名未成年少女、陜西略陽縣郭鎮(zhèn)4名干部酒后輪奸12歲少女、河南永城及浙江永康官員大規(guī)模“嫖宿學生處女”等,但其中有的案件卻被作為嫖宿幼女罪受到輕罰,因此廣為民眾詬病。2012年7月,某知名網(wǎng)站總裁張向東發(fā)出微博,倡議取消嫖宿幼女罪、嚴懲針對幼女性侵害,并被轉發(fā)超過14萬次,獲得2.7萬多條評論,再次激起早已存在的嫖宿幼女罪的存廢之爭。另外,由于近年未成年人犯罪高發(fā),并且呈低齡化趨勢,許多網(wǎng)民認為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的判罰過輕反而成為其保護傘,使其有恃無恐,因而呼吁降低負刑年齡。這些在網(wǎng)絡上呼聲極高的觀點都應該得到立法部門的慎重考慮。
其次,司法部門在平時就應與民眾多溝通,充分了解民意。很多案件引發(fā)民意反彈其實是由于司法部門與民眾溝通不暢而引起的。司法部門除了建設好官方網(wǎng)站外,還應重視網(wǎng)絡溝通渠道,建立和完善官方微博,派專人駐扎門戶網(wǎng)站和知名論壇關注民情,如有民眾表達不滿應及時出來釋疑,對當事人也應耐心做好解釋工作,以避免引發(fā)惡性網(wǎng)絡事件。民意宜疏不宜堵,只有不關心、不回應、不處理才會造成網(wǎng)民和司法機關的對立。
除了司法自身不公從而引發(fā)網(wǎng)友義憤填膺、拔刀相助外,媒體(特別是網(wǎng)絡媒體)由于各種利益的驅使,在網(wǎng)友干預司法的問題上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當前我國網(wǎng)絡媒體的新聞來源還大多數(shù)來自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很多網(wǎng)站不具備獨立自主派出記者進行采訪報道的實力,甚至很多網(wǎng)絡編輯做的就是簡單的“復制+粘貼”的工作,又或者為了吸引點擊率而將本來很普通的新聞標上一個駭人聽聞的標題,因此在這“轉貼”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疏漏或人為的斷章取義甚至虛假成分。
例如2012年7月曾發(fā)生這么一件事:網(wǎng)傳重慶一名年近6旬的男子因偷走一只雞而被合川區(q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隨后重慶合川法院通過華龍網(wǎng)對此作出了回應,解釋稱:被告人謝某某盜竊胥某某的母雞并將雞藏在腋下正欲離開時,被胥某某發(fā)現(xiàn),胥當即要求謝將母雞退還,謝威脅胥“你要糾纏,我用刀砍死你”。在謝某某翻圍墻準備逃離時,胥某某仍將其拉住不放,謝隨即拿出隨身攜帶的鐵錘威脅胥“放不放,不放老子砍死你?!苯涶隳衬炒舐暫艟龋x某某被聞訊趕至的民警捉獲。所以法院認為,謝某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公私財物,在其罪行被發(fā)現(xiàn)后,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當場使用暴力相威脅,其行為已構成搶劫罪。
如果法院所述屬實,那么謝某某當初只是盜竊行為,但被人發(fā)現(xiàn)后當場使用暴力相威脅,就應當以搶劫罪定罪處罰,對其判罰應當說是比較合適的。話已說到此,那么對這條新聞的報道就應該用“搶”而不是用“偷”字,但有的網(wǎng)站對這條新聞的轉載卻出現(xiàn)了偏差。如這條新聞的原載網(wǎng)站華龍網(wǎng)的報道標題是《因一只雞獲刑3年:法院回應男子行為構成搶劫罪非盜竊罪》[2],可被騰訊網(wǎng)轉載后,就變成了《法院回應男子偷雞被判刑:暴力威脅構成搶劫罪》[3],并登上了騰訊的迷你新聞首頁。果不其然,這條新聞立刻引起了網(wǎng)友的高度關注和群情激憤,數(shù)萬人留言的大多數(shù)內容是同情該犯、諷刺譴責法官,這不得不說是一字之差的巨大威力。事實上很多網(wǎng)友看新聞就是只看標題不看內容,騰訊網(wǎng)這個標題的潛臺詞就是已經認定男子是“偷雞被判刑”,而法院只是出來回應,倒顯得法院在狡辯,所以這個改編標題是明顯不妥的。
除了將網(wǎng)絡新聞的標題改編得更抓人眼球,有的網(wǎng)絡媒體還將新聞進行節(jié)選、刪改,或者人為地忽略甚至隱匿關鍵細節(jié),這就涉嫌有意煽風點火了。我們都知道,在案件審理(特別是刑事案件)中,如何認定情節(jié)較重或較輕,關鍵細節(jié)是很重要的。比如自首,是壓力較小的情況下主動自首、馬上要被抓才自首還是抓住之后才“自首”,這都是性質不同的,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網(wǎng)絡媒體作為網(wǎng)民的首要信息來源,應該積極提高職業(yè)操守,嚴格遵守新聞道德,不可片面追求點擊率帶來的利益而制造不實新聞,對屢教不改的媒體也應實施問責。
網(wǎng)絡輿論的特性是廣泛性、匿名性、隨意性,這幾個特征是相輔相成的,相較其他媒體而言,用網(wǎng)絡這個載體發(fā)表觀點是成本最低的,所耗費的物質、時間都比傳統(tǒng)媒體低,而所獲得的自由程度卻比其他媒體都高,所以網(wǎng)絡迅速成為民眾表達觀點和意愿的平臺是很容易理解的。
雖然很多時候網(wǎng)絡也僅僅是個平臺而已,通過網(wǎng)絡所達到的請愿、咨詢、投訴、舉報等諸多事宜最終還是要落到現(xiàn)實中去完成,但是通過網(wǎng)絡而不是現(xiàn)實來表達可以把可能承擔的風險降至最低。
新聞不存在絕對的客觀,媒體工作者不能避免有意無意地根據(jù)自身的立場、認知等因素篩選新聞事件和采訪所得,即進行選擇性報道,這就不能使所有人都能暢所欲言。比如,報紙和雜志等紙媒是把關程度最高的媒體,記者和編輯完全可以把自己認為不適合發(fā)表的內容予以刪除;廣播和電視因為有現(xiàn)場采訪、現(xiàn)場直播等,對內容的限制略低于紙媒,但也存在可以預先篩除“不適當言論”的導播、隨時可以掐掉的直播等。盡管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評論也存在被小編刪貼的情況,有時甚至因為某些疏漏而非常明顯,如某條新聞評論內顯示有××人數(shù)參與了評論,但評論條數(shù)卻為0,這就是阻礙網(wǎng)民自由表達的最佳例證,但網(wǎng)民除了評論外還可以采取微博、論壇、手機短信等新媒體形式表達觀點。相對而言,網(wǎng)絡空間可獲得的表達自由是比較高的,除了網(wǎng)絡之外,網(wǎng)民可以用來自由表達意愿的渠道不多,這也使網(wǎng)絡成為干預司法的主要陣地。
除了應拓展網(wǎng)民自由表達意愿的渠道外,網(wǎng)民自身也應提高素質,理性看待新聞,認真了解事情原委后再發(fā)表公正言論。如騰訊新聞轉載《瀟湘晨報》的《湖南6名民工打退24名持刀者獲刑續(xù):上訴被駁回》[4]這條新聞中,就同時存在媒體斷章取義和網(wǎng)民不仔細看新聞兩個毛病。這條新聞十分簡短,只陳述了常熟法院以聚眾斗毆罪分別判處何強等5人“菜刀隊”一年六個月有期徒刑、緩刑以及免予刑事處罰,卻并未報道法院也同時判處發(fā)起尋釁滋事的“砍刀隊”更重刑罰的事實,也未報道本案系因賭債糾紛引發(fā)、為非法利益之爭、不受法律保護這一關鍵證據(jù),因此很容易引起網(wǎng)民憤慨。果然,該條新聞立刻引起網(wǎng)民接近2萬條的留言評論,大多認為法官是枉法判決,其中獲得了4萬余人支持的一條評論中寫道:“……要判就24人也一起判決……”也就是說很多人認為法官只判了挨打的一方而未判打人的一方,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因此,網(wǎng)民在享有監(jiān)督權力、發(fā)起輿論譴責的同時,也應認真了解案情來龍去脈,不受新聞媒體片面報道的影響,作出公正的評論。
網(wǎng)絡輿論干預司法公正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司法本身不夠公正要負有很大責任。此外,媒體的故意煽風點火和網(wǎng)民的不夠理性也促成了這種現(xiàn)象愈演愈烈,這都不利于我國法制社會的正常建設。針對這些原因,我們呼吁司法、媒體、網(wǎng)友共同攜手,從自身做起,促進法治國家的加快建設。
總之,司法公正應對網(wǎng)絡輿論形成良性引導,網(wǎng)絡輿論也應該尊重司法審判的獨立和權威,這是相輔相成的。
[1] 劉陽. 網(wǎng)絡輿論干預司法公正的原因[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5).
[2] 闕影.因一只雞獲刑3年:法院回應男子行為構成搶劫罪非盜竊罪[EB/OL].(2012-07-21).華龍網(wǎng),http://cq.cqnews.net/html/201207/21/content_17789435.htm,
[3] 黃平.法院回應男子偷雞被判刑:暴力威脅構成搶劫罪[EB/OL].(2012-07-21)騰訊網(wǎng),http://news.qq.com/a/20120721/000110.htm.
[4] 周清樹.湖南6名民工打退24名持刀者獲刑續(xù):上訴被駁回[EB/OL].(2012-06-10).騰訊網(wǎng),http://news.qq.com/a/20120610/000071.htm?pgv_ref=aio.
(編校 周遠成 實習生 劉美琳)
On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terfering with Judicial Fair
LIUYang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2, China)
The main reasons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nterfering judicial fair are that the justice itself is not fair enough. More concretely, the trial process has flaw; improper sentencing and violation of precedents; justice is not independent enough; the trial is not open and transparent; the judicial system lacks accountability system and so on. For these reasons, the solution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First, we should set our hand from the trial itself. The regulations should be obeyed strictly and put an end to the illegal programs and reduce the vulnerability and dispute. We should speed up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of the team and upgrade their work responsibility. The grass-roots court should sentence according to law and reduce appealing through the means of mediation. The judicial personnel should insist on not influenced by non-legal factors. The society and people also should understand and maintain the judicial independence. The trial should actively open the sentences to the society and the media. We should establish a strict and effective accountability system, accelerate the legislation reform, communicate more with the public and fully understand the public opinion, etc.
online public opinion; justice; intervention; guidance; countermeasures
2016-09-05
衡陽師范學院科學基金項目“司法公正對網(wǎng)絡輿論的引導機制研究”(14A18);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媒體時代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聯(lián)動機制研究——以衡陽市為例”(2015D090)。
劉陽(1983—),女,湖南衡陽人,碩士,從事傳媒政策與法規(guī)研究等研究。
G210.7
A
1673-0313(2016)05-01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