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芬
有人戲說班主任是全能冠軍,有人謔稱班主任扮演著知識傳授者、心理疏導者、警察、保姆、城管、馬戲團觀眾等綜合角色。對這些說法筆者不想做任何評論,只是覺得這些說法從某個角度表明班主任工作復雜而瑣碎,有太多不確定性。
一天下課后,我和同事在辦公室聊天,隱約感覺門外閃過一個身影,但仔細看時又沒人。我疑惑,便起身走到門外細看,只見我班英語科代表“乖乖女”在門外徘徊,見我走來,身體下意識地往后退。看著眼前發(fā)生的這一切,我的內心一片茫然,疑惑頓生:她平時可從不這樣忸怩,這是怎么了?
但我沒有馬上詢問,因為我不想學生做事縮手縮腳的,更不想代替學生做任何決定。她見我沒作聲,水汪汪的大眼睛盯了我一陣,才終于明白我的用意,雖仍不情愿但又無可奈何,只得吞吞吐吐從牙縫里擠出幾個字:“老師,我可不可以不當科代表?”她做事總是這樣給自己留有余地。“你那么認真,那么盡力,為什么突然不當了呢?”我溫聲細語地把問題推了回去。如此這般一陣,她才終于道出緣由。原來她那天到教室后聽到有同學故意高聲說“狗腿子”“自以為了不起”……一句比一句難聽。課堂上小組討論時,鄰座同學也故意不和她一組。曾經的好朋友似乎也有意遠離她?!肮怨耘币粫r成了“孤家寡人”,坦率單純、自尊心極強的她怎么應付得來這些情況?
我知道此時要是硬壓是不可取的,光講道理也是行不通的。于是,我利用語文課時間讓學生解釋“圓滑”“圓潤”“秉公執(zhí)法”“狼狽為奸”兩組詞,并區(qū)分它們的用法,并用上它們寫寫近日班上發(fā)生的事。批閱完片段作文后,我把反映“乖乖女”事件的文段分成兩類(支持和反對),組織辯論,讓學生在論辯中明白是非曲直,明白一個人應該堅持什么,反對什么,明白無論什么樣的情況下都不應失去本心。事后,我又把“乖乖女”叫到一邊,告訴她遇事要想辦法解決而不是逃避,做人也好處事也罷,我們不能圓滑世故,隨波逐流,但一定要懂得圓潤做人,與人方便。此后她依然擔任科代表,依然盡職盡責,依然天真率直,但和同學們的相處卻比以前更和諧了。
步入高中的殿堂后,她回學校來看望我,聊起那些過往,她嘴角掛滿笑容,眸子里也沒有那日的憂郁。我小心翼翼地問她那些曾經孤立過她的同學的近況,她非常坦然地告知我她所知道的一切。我心中一直懸著的一塊石頭終于落地了,因為她的一言一行都告訴我:這件事沒在她心中留下陰影,這件事沒有影響她日后與同學的交往。這件事只是她生活中的一次經歷而已,這正是我處理這件事的初衷。我欣慰在這次小糾紛的處理過程中我不只充當了消防員的角色,而是用心在學生尤其是她的心中播下了一粒理解和寬容的種子,播下了一粒堅守和本真的種子。
是啊,這是一個飛速變化的世界,這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在西方意識形態(tài)猛烈沖擊我國傳統(tǒng)觀念的今天,在我們教給的傳統(tǒng)美德和現(xiàn)實生活發(fā)生猛烈碰撞的時候,身為班主任,我們既要教學生堅守本心,堅守和傳承中國傳統(tǒng),又要教會他們自我保護,免受傷害。
我本平凡,堅守著平凡的教育理念,積累著平凡的教育故事,收獲著平凡的教育感悟。我不奢望今天的分享能帶給您啟發(fā),只希望有更多同仁能真正領會“三歲看大,七歲知老”的含義,希望有更多班主任能從瑣碎的事務管理中解脫出來,走進學生的內心,關注學生心靈的成長,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培養(yǎng)出更多傳遞正能量的學生。如果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都知榮辱、明禮儀、會感恩,何愁他不成大器?何愁我們的社會不和諧?何愁我們的祖國不富強?
二十一年堅守,我從滿懷熱情的憧憬,到腳踏實地的探索,再到現(xiàn)實理性地思考,一路艱辛,一路歡歌。我未曾收獲鮮花和掌聲,未曾收獲金錢和榮譽,但收獲了學生的傾訴,收獲了學生的擁抱,收獲了學生的真誠相待,收獲了學生的奮進拼搏,收獲了學生的自信,收獲了學生的成長。
做專業(yè)的班主任是我的終極追求,我將繼續(xù)在這條曲折的道路上探索。我將繼續(xù)堅守初衷,在班主任工作中踐行陳玉琨教授的說法:“沒有成績,過不了今天;只有成績,過不了明天”。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