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活動家費朗茨·李斯特的帕格尼尼鋼琴練習曲《鐘》是被音樂界公認為最難的技巧性練習曲之一。無疑,該曲囊括了諸多艱難的鋼琴技巧。個人認為技巧尤為重要,但是與此同時,演奏者也應高度重視本曲的音樂內涵(雖不可否認有著高超技巧的演奏者可以在舞臺上成功駕馭這首練習曲)。在論述中,分成三個部分對《鐘》進行分析。第一部分是通過對作曲家、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風格進行介紹。接下來是對練習及演奏中各種艱深技巧進行詳細、理性的剖析。在其中,總結出若干要點(八個要點),并同時配合譜例進行詳盡說明。最后一部分是通過自己演奏實踐的經驗對本作品的節(jié)奏、聲音層次、音色變化、氣息方面等進行深入刻畫。
關鍵詞:弗朗茲·李斯特;音樂風格;演奏技巧;音樂分析
弗朗茲·李斯特(Franz.Liszt,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是19世界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樂作品尤其是鋼琴作品浩如煙海,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鋼琴作品的技巧性為19世紀的鋼琴音樂乃至整個音樂史的發(fā)展樹立了新的里程碑。有趣的是,他的鋼琴技巧的發(fā)展來源深深銘刻了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的烙印。據(jù)史料記載,1831年3月,李斯特在巴黎聽了帕格尼尼的音樂會之后,對他精湛高超的創(chuàng)作和演奏技藝驚嘆不已,決心要成為鋼琴上的“帕格尼尼”。翌年,他創(chuàng)作了全名為《依據(jù)帕格尼尼的“鐘”而創(chuàng)作的華麗的大幻想曲》。其后,以帕格尼尼24首小提琴幻想曲(24caprices for violin)中的六首為基礎,他又創(chuàng)作了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Grands Etudes de Paganini S.141)。此作品寫于1838年,于1840年,由布萊特科布出版社出版;這部作品題獻給舒曼的夫人,杰出的鋼琴家克拉拉(Clara Schumann)。其中,第六首《鐘》(La Campanella)是一首非常膾炙人口的炫技型鋼琴練習曲。無疑,它是李斯特的鋼琴代表作。一百多年來,它深受鋼琴家以及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鋼琴家把這首曲子作為保留曲子之一,并經常列入他們的音樂會節(jié)目單中。這首作品包含而且集中體現(xiàn)了很多艱深的鋼琴技巧。在此,筆者將從鋼琴技巧和音樂兩個方面去深入剖析這部經典之作,并且通過筆者本人的音樂會演奏實踐去試圖解析演奏本曲的獨特經驗。由此,筆者通過為讀者展示這首作品的基本信息、個人的創(chuàng)意與獨特見解的同時,努力使讀者引發(fā)思考,進而打開演奏這首作品的新思路。
一、技巧方面
1.遠距離跳音多次出現(xiàn)。演奏過程中雙手必須配合得天衣無縫才能演奏出良好的效果。
例1.第6小節(jié)
第一段里的旋律音出現(xiàn)在右手的大拇指上,所以要有意識地強調大指的音符。而左手部分的琶音和弦要從下向上彈奏。盡管作曲家要求整體力度是弱“P”,但雙手的發(fā)聲決不能虛,無論多弱的聲音當中都要有“骨頭”,這樣“弱”的聲音才能傳得更遠。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大臂和指尖的配合,即右手的力量需要從大臂發(fā)出并一直傳到指尖,手掌完全打開,同時做一個有弧度的跳躍動作。接下來指尖要勾住琴鍵,隨后立即松開,這個動作完成時要非常迅速(注意指尖要有集中的感覺)。
2.高速輪指。第一段高速輪指是三連音。右手的旋律部分要凸出,左手伴奏部分的低音也要加以強調,同時雙手配合要有節(jié)奏的律動感。第二段輪指是432指輪換,要求三個手指獨立性較高,這里的輪指的奏法需要用1關節(jié)鉤住琴鍵。
例2.第50至51小節(jié)
第62至63小節(jié)
3.帶旋律聲部的顫音。這里除了需要指尖集中外,掌關節(jié)也要保持放松狀態(tài),以便能自如地進行調節(jié),聲音也會傳得更遠。
例3.第69小節(jié)
4.快速音群跑動。半音階技術是音群跑動的重要部分。在演奏中合理地運用指法是彈奏快速音群的前提條件。彈奏半音階的指法:筆者根據(jù)自己的實踐經驗建議白鍵可以用1指、2指、3指。黑鍵可以用3指,指法的合理運用可以適當降低技術上的難度,使樂曲更加快速流暢。
例4.第74小節(jié)
5.強顫音。這里出現(xiàn)的顫音要求手指快速均勻地彈出音符。以筆者實踐經驗認為這個地方掌關節(jié)要放松,手指盡量上下快速擺動才會把這個地方彈得栩栩如生(如鐘快速轉動一般)。
例5.第80小節(jié)
6.雙手帶雙音的遠距離音程。把重音放在小指上來凸出小指的音。音符也要隨著<(漸強)的推動力度逐漸加大,同時加上大臂的力量。
例6.第99小節(jié)
7.八度輪奏。八度輪奏容易出現(xiàn)雙手疊在一起的現(xiàn)象,注意在練習中雙手下鍵深淺也要一致,最好連奏下鍵,使旋律帶有歌唱性。確保每一個音都要鏈接平穩(wěn)、流暢。因此,我們說八度的下鍵應該是連奏而不是敲打。
例7.第108至113小節(jié)
8.八度齊奏。一個Crescendo力度記號把全曲推向最高潮。在彈奏時避免生硬地敲打,同時還要加上大臂及腰部力量把樂曲推向樂曲高潮。這里的速度雖然是非?;钴S的,但也要以個人本身條件進行適當處理,一定要控制前面的速度,由于這個部分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在演奏當中不能只是為了提高速度而盲目地練習,最主要還是把握好氣息的運用和節(jié)奏的規(guī)范,才能把這段宏偉的氣勢表現(xiàn)得更加輝煌而華麗。
例8.第120至123小節(jié)
二、音樂方面
一首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和表達方式,李斯特的《鐘》在不同人演奏下也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當彈奏者認定樂曲的風格并確保所彈奏音符的準確性后,應立即考慮非常重要的音樂中所需的觸鍵等問題,通過學習和實踐演奏我將從四個方面來剖析和講解如何更好地表現(xiàn)這首作品中的音樂魅力:節(jié)奏、聲音的層次、音色的變化及氣息。
三、節(jié)奏方面
這首曲子的拍號是6/8拍,其節(jié)奏特點是強弱弱次強弱弱,之所以用這個拍號,筆者認為是因為只有通過6/8拍節(jié)奏的律動感才能表現(xiàn)出鐘有規(guī)律并且靈活轉動的特點。當然,想要把這個節(jié)奏特點清晰地彈出來,除了頭腦里有這個概念之外,心里也要有這個感覺,然后再通過手指把它彈出來。尤其要注意對這個次強拍的準確把握,表達既要清晰又要自然,不能忽略,也不能彈得過重。
四、聲音的層次方面
這首曲子里面的音符幾乎涉及鋼琴所有的音域——低、中、高,我們知道鋼琴本身聲音的特點是:低音厚實,中音飽滿,高音明亮,作曲家正是抓住了其特點,所以非常分明地用音樂語言把它描述出來,如:開始和中間都在高音區(qū)(明亮的音色)來表現(xiàn)鐘的形象——高貴、華麗,中間的高潮部分運用顫音技巧夸張地表現(xiàn)鐘運動的靈活性,最后通過piumosso速度和高音、低音的八度進入高潮部分,最后以Animato速度和ff力度的和弦來結束全曲。
音色的變化:我曾聽過趙曉生老師說過一句話,輕要透,強要圓,即使說利用鋼琴本身聲音的特點就能表現(xiàn)出這首曲子聲音的變化,我們仍然要去尋找它漂亮的音色來表現(xiàn)鐘高貴、華麗的氣質,在相同的音域,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觸鍵方式來做一些音色上的變化,用不同的觸鍵方式來彈出不同的效果,也可以用一些打破常規(guī)的處理方法,比如上行漸弱,下行漸強。
氣息:這首作品除了運用大量的高難技巧來制造鐘聲華麗的效果外,每個段落結束和另一段開始的銜接部分需要用氣息來幫忙,氣息運用不好的話很容易把這首曲子彈得支離破碎??刂坪脷庀⒓仁且环N感覺,又是一種技巧,靠的是演奏者的內心聽覺,在這首曲子每個段落結束的地方都標記有休止符及延長記號,每次遇到這些記號的時候內心的氣息都不能松懈,反而要“提”著一口氣并緩緩向前傳入下一個音。
以上是個人對這首作品在技巧和音樂方面的分析與講解,另外,我們發(fā)現(xiàn)當快速彈奏時,前面慢練的許多細節(jié)有時會顧不上,基本上是憑借快速的慣性在演奏,但是筆者建議學生在練習這首作品中不要一味地追求速度,反復地進行快速練習,一定要有目的地分步驟來進行慢練,只有慢練時有把握,很牢靠,在快速彈奏時才能起作用。
參考文獻:
[1]常樺.遨游在浪漫情懷與理性技巧之間:李斯特練習曲介紹[J].鋼琴藝術2011.
[2]趙曉生.演奏之道[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08.
作者簡介:王爽,女,1988年出生,江漢藝術職業(yè)學院中專部鋼琴教師,武漢音樂學院鋼琴系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鋼琴表演。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