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黃溍學術編年

      2016-03-15 23:59:51蔣婷玉
      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編年學術思想

      蔣婷玉

      (浙江科貿職業(yè)技術學院 社會管理系,浙江 金華 321019)

      黃溍學術編年

      蔣婷玉

      (浙江科貿職業(yè)技術學院 社會管理系,浙江 金華321019)

      摘要:黃溍是元代著名的儒學名臣和文學家,婺州義烏人(今屬浙江金華地區(qū)浦江縣)。在此主要以黃溍的存世著作、學術活動為中心,同時采擷各類史書,以及地方志文獻,并以年月先后為線索,全面地梳理黃溍一生的詩文撰著、師友交游、仕宦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學術思想和人格精神。

      關鍵詞:黃溍;學術思想;編年

      黃溍作為元代著名的儒學名臣和文學家,與柳貫、揭傒斯、虞集并稱“儒林四杰”。然而,作為元代影響至深的金華學人之一,迄今為止有關他的學術編年研究,比較系統的、專門的論著還不多見。孟子有言:“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事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下》)魯迅也說:“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處,分類有益于揣摩文章,編年有利于明白時勢,倘要知人論世,是非看編年的文集不可的?!?《且介亭雜文·序言》)

      一、入仕之前

      黃溍生于至元十四年(1277),卒于至正十七年(1367),至元十四(1277)之前宋元戰(zhàn)爭仍在持續(xù),至正二十七(1367)之后農民起義全面爆發(fā),黃溍所生活的年代,正好是元朝相對穩(wěn)定的一個時期。因此,其生活、游歷以及學術思想沒有受到外部因素的重大影響,所以更加完整,也便于研究考察。

      黃溍在入仕之前,即延祐二年(1315)中進士之前,其作品及學術思想可分為婺州受學時期、杭州游學時期、科考時期三個階段。入仕之后,即延祐三年(1316)任寧海縣丞到至正十七年(1357)去世,其作品及學術思想可分為沉浮州縣、初入朝中、為父服喪、二度入朝、江浙儒學提舉、三入朝中、終老故里七個階段。黃溍早慧,八歲入學,受學于傅肖說(字商佐)?!饵S溍全集》卷二十二《跋傅氏所受誥命》云:“溍八歲入學,受學于傅先生,后七十年,乃與先生從孫傅藻游?!笔q,從學于王炎澤。十五歲已能寫文章,雖然年輕,但是文辭之間已經展露其思想文風,語詞清雅、較有見地。同時,他出身在一個儒籍之家,青少年時期,師從當地名儒,為今后文名的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婺州受學時期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辛卯(1291)15歲[1]

      黃溍已能寫文章。《黃溍全集》卷三《上憲使書》云:“某生而寒身微,賴家世遺緒,不失身于農工商賈之列,幼而知書,年十五六,而能屬文,時之鉅工宿學,皆與之進,莫不玩其華而望其實也。某于是忽然以疑,釋然以悟,盡棄俗學之陃,而務極其業(yè)于力之所至,凡圣賢精神心術之妙,古今廢興治忽之由,固當竊窺之,而未始敢以為有得也?!盵1]

      元成宗元貞元年乙未(1295)19歲[1]

      弱冠時,學為詩,同郡柳貫、王申伯(表字)、陳森(茂卿)、方樗(子踐)、方梓(子發(fā)),皆以能詩稱者也。

      元成宗大德二年戊戌(1298)22歲[1]

      西游錢塘,謁見龔開、周密、仇遠、白珽、劉濩等遺老名士。作《劉聲之爐亭夜話》(卷二)。過桐廬,作《過謝皋羽墓》(卷二)。

      2.杭州游學時期

      元成宗大德三年己亥(1299)23歲[1]

      在杭州游學。在杭州識吾洐。與楊載締文字交。

      《黃溍全集》卷一《昆侖歌寄吾丘子行》。是年前后作《題李坦之詩卷》。見《黃溍全集》卷一?!秴嵌Y部詩話》:“錢塘李坦之,早歲入道洞霄宮,……坦之遂出山。大德中,留蘭少溪,與予極相得,時誦葉、鄧。有寄友詩云……”(按:李坦之,錢塘人)。學古文于鄧牧。是年前后作《寄仇仁父先生》《三月三日西湖舟中》。見《黃溍全集》卷二。

      元成宗大德六年壬寅(1302)26歲[1]

      王肖翁為靜江教授,作《送王傅朋靜江教授》詩送之。王袆《王忠文公集》卷二十三《故松江府判官致仕王公墓志銘》。

      元成宗大德七年甲辰(1304)28歲[1]

      在杭州。泛游西湖,見趙孟頫,作《甲辰清明日陪諸公入南山拜胡侍郎墓回泛舟湖中》。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丁未(1307)31歲[1]

      是年,劉應龜卒(1244-1307),黃溍作有《山南先生挽詩》。是年,方回卒(1227-1307),龔開卒(1222-1307)。

      元武宗至大二年己酉(1309)33歲[1]

      是年或是年前曾至金陵、宣城。二有,作《陸君實傳后序》。序見《黃溍全集》卷三。作《送吳良貴之京口學正》。見顧瑛編《草堂雅集》卷二。

      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1310)34歲[1]

      作《次韻答儒公上人》。寄詩一卷與吳師道?;蛴谑悄曜鳌逗贾菁睦镏幸欢尽?。春,與中謹言、張樞等游金華北山,作《金華山贈同游者三十韻》?!秴嵌Y部集》卷十六《北山游卷跋》:“右《北山紀游詩》一卷,金華中謹翁審言、烏傷黃溍晉卿、蘭溪吳師道正傳、東陽張樞子長釋無一之所作也?!?/p>

      元武宗至大四年辛亥(1311)35歲[1]

      是年前后作《送孔周卿序》。是年,石一鰲(1230-1311)卒。黃溍作有《石先生墓表》(本集卷三十)。是年,牟(1227-1311)卒。黃溍作有《大卿牟公挽詩》。

      3.科考時期

      元仁宗延祐元年甲寅(1314)38歲[1]

      以《太極賦》折服考官。考官為貢奎、李洧孫、徐照磨。

      《黃溍全集》卷十八《霽峰文集序》:“延祐初,朝廷設科取士,溍以非材叨預薦書,先生實預秉文衡?!边@一時期,黃溍生活比較安定,專心游學結交天下文人雅士,其文學思想也展現出黃溍一生從容淡靜,操守儒學的精神本質,其學問謹嚴、人品高潔,是古代士大夫中難得的堅持操守、表里如一、身體力行的文人。其獨特的士大夫精神部分,更是展現了黃溍作為中國古代士大夫之“正”者的典型。

      黃溍是延祐首科進士,元代江南仕宦成功儒士的代表人物,在江南士人入仕極為困難的元朝,他的經歷具有代表性。黃溍身為元朝統治下的南人,受到前朝遺老的影響而“絕無仕進意”,然而他又深受儒家思想洗滌,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他經歷了由儒補吏,卻因羞于與富家貴游子弟相比而毅然退隱歸家。游宦期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彷徨??婆e的詔行給他帶來了希望,從此踏上了仕途,沉浮州縣十五年,終于榮登朝中,隨之而來的是顯榮富貴,但卻是冷官虛職。

      為了驗證面向廣義能耗的柔性作業(yè)車間調度優(yōu)化模型的有效性,以某柔性作業(yè)車間內3種工件的生產調度為例,進行柔性作業(yè)車間調度優(yōu)化。

      二、入仕時期

      縱觀黃溍一生,以延祜二年(1315)登第為坐標,大體劃分出明顯不同的兩個時期。在后期除因丁父憂、丁母憂而歸故里,基本上在朝廷與地方持續(xù)任職:在地方上,初任寧??h丞,歷兩浙都轉運使石堰西場監(jiān)運、紹興路諸暨州判官;在朝堂上,曾任應奉翰林文字、國子博士、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同知經筵事,最高進階中奉大夫。這一時期也是黃溍學術思想發(fā)展成熟的重要階段。

      1.“由儒補吏”、游仕時期

      元仁宗延祐二年乙卯(1315)39歲[1]

      拜謁程鉅夫、趙孟頫。與周應極、周伯琦父子游。元明善首充考試官,及廷試,又為讀卷官。中進士,授將侍郎、臺州路寧??h丞。

      元仁宗延祐三年丙辰(1316)40歲[1]

      黃溍作詩《初至寧?!?。陳樵詩見《鹿皮子集》卷二?!半]蜀衣冠盡,中都魯一儒。明時用文章,榮秩映江湖,為治須三尺。起家只五車。天臺山水地,倘可曳長裾?!?/p>

      年逾四十,即獨榻于外。九月九日,作《題脫返棹二圖》。題云:“二圖作于寶祐丙辰,后六十年為今延祐丙辰,公之孫溧水教授君(牟應龍)”,按:牟應龍(1247-1324),字伯成(成甫),號隆山,湖州人,牟獻子。宋咸淳七年進士,授光州定城尉。元初不會仕,后發(fā)家貧,出教授溧陽,以上元縣主簿致仕。泰定元年卒,年七十八。

      作《石臺紀游詩序》。序云:“石臺距縣治僅五里,……予佐縣之又明年,始合耆俊之士登斯臺。……唯慶元諸老題詠故在,徘徊久之?!?/p>

      元仁宗延祐七年庚申(1320)44歲[1]

      任寧海縣丞。秋,為江西鄉(xiāng)試考官。作《江西鄉(xiāng)試南人策問》。遇同郡王申伯。《書王申伯詩卷云:“延祐庚申秋,予忝預校文闈,會申伯由閩閫白事中書行署,相與握手道舊故?!?/p>

      元英宗至治三年癸亥(1323)47歲[1]

      七月,這趙孟頫所書《絕交書》作跋。作《鄞縣義役記》。作《送曹順甫序》。是年,黃溍作有《祭永康胡先生文》(《黃溍全集》卷二十三)。楊載卒(1271-1323)。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1324)48歲[1]

      作《平江西虹橋記》。

      元泰定帝泰定三年丙寅(1326)50歲[1]

      作《諸暨州鄉(xiāng)貢進士題名記》。作《諸暨州謁廟祝文》。是年前后,作《諸暨州勸農文》。

      元泰定帝泰定四年丁卯(1327)51歲[1]

      任諸暨州判官。是年,胡一中、楊維禎中進士。作《送胡允文紹興錄事》《送楊廉夫天臺縣尹》。在諸暨,遇同門學長蔣朋龍。蔣卒,作《蔣君墓志銘》。

      元泰定帝泰定五年致和元年戊辰(1328)52歲[1]

      任諸暨州判官。作《諸暨休日偶書》詩。作《前承務郎王公(昌世)墓志銘》。作《慈溪黃君(正孫)墓志銘》。

      元文宗天歷三年庚午(1330)54歲[1]

      《黃文獻公集》附錄蘇天爵《題黃文獻公紀行詩后》

      元文宗至順二年辛未(1331)55歲[1]

      作《上京道中雜詩》十二篇。參見上一年系年。在京師見趙舟中見趙翁,作《送趙繼清潮州推官》。

      《黃文獻集》卷四《書趙繼清詩集后》:“延祐初,予以非才,叨綴本第。浮沈州縣,十有六年。晚通朝籍,乃與繼清相見京師?!?作《送仇治書赴陜西行臺》。

      十二月望,因父死,去官南奔。作《追薦先父疏意》。

      九月十日,為胡助作《題上京紀行詩后》。十二月,作《鄉(xiāng)學記》。作《格庵先生(趙順孫)阡表》。作《故陜西諸道……行中書省平單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溢文忠張公(養(yǎng)浩)祠堂碑》。作《鄉(xiāng)貢進士項君(良才)墓志銘》。作《智者勤禪師(道勤)塔銘》。是年前后作《壽光寺記》。

      元文宗至順三年壬申(1332)56歲[1]

      在錢塘遇夏洪參,為其作《夏生文稿序》。作《霽峰李先生(洧孫)墓志銘》。作《永嘉縣重修海隄記》。作《凈居寺記》《滿心寺法堂記》。

      2.為父服喪時期

      元文宗至順四年癸酉(1333)57歲[1]

      服喪。四月,與張樞、吳師道等游金華北山。本集卷六 《予與子長以庚戌(1310)之春癸酉(1333)之夏兩至赤松……》。卷九黃溍遺書吳門,求柳貫作其父黃鑄行狀。

      作《浦江縣三皇廟記》。作《武義縣尉蕭君(資)墓志銘》。作《陳子中墓碣》。作《送八元凱序》。

      元順帝元統二年甲戌(1334)58歲[1]

      作《袁通甫墓志銘》。作《玄門高士陸君(應祥)碑》。

      元順帝至元二年丙子(1336)60歲[1]

      與輝公,許存仁(元),汪元明(祀)游。是年出發(fā),北上京師。秋,校文上京。作《同王章甫待制校文上京八月十五夜宿龍驛》。在京城送同年王弁,作《送王君冕歸長安》。是年前后,作《送吳生歸黃巖詩序》?;蛴谑悄曜鳌对b钟洝?。作《杏溪祠堂記》。作《贈月江術士》。

      元順帝至元三年丁丑(1337)61歲[1]

      作《江浙官醫(yī)提舉葛公(應雷)墓志銘》。作《奉訓大夫武昌路諸色人匠提舉漆君(榮祖)墓志銘》。作《秋江黃君(一清)墓志銘》。

      3.二度入朝、江浙儒學提舉時期

      元順帝至元四年戌寅(1338)62歲[1]

      在京師任承直郎、國子博士。約是年寄書柳貫。

      《柳待制文集》卷六《得晉卿博士自京寄書道左轄王公參議韓公存省顧問之意》。是年前后,作《國學蒙古人策問》《國學漢人策問》《堂試漢人策問》《堂試蒙古人策問》。是年前后,作《國學仙設先師配們祝文》。

      元順帝至元五年己卯(1339)63歲[1]

      在京師任承直郎、國子博士。在京期間,與劉遂初(表字)、周伯琦、任大瞻(表字)、王士點等游西山。為周伯琦作《致用齋詩集序》。約是年作《蘇御史治獄記》。是年前后,為蕭存道作《群玉集序》。

      元順帝至正元年辛巳(1341)65歲[1]

      授江浙儒學提舉。與張雨、劉衍卿、楊維禎等游。囑楊維禎代作應酬之文。作考題《江浙鄉(xiāng)試蒙古色目人策問》《江浙鄉(xiāng)試南人策問》。作詩《試院諸公同泛西湖》。溍弟子高明(則誠)于是年鄉(xiāng)試中試。

      十一月十四日,游寶乘寺,作《跋尋僧圖》。作《送趙堯臣序》。作《蔣君(宗簡)墓碣》。作《新城縣學大成殿記》。作《丹陽縣尹致仕薛君(觀)墓志銘》。作《雅州知州錢公(文煜)墓志銘》。約是年,作《饒州路儒學教授許君(熹)墓志銘》。是年前后,收陳基為徒。陳基歸時,作《送陳生歸天臺》。作《元故中奉大夫湖南道宣慰使于公(九思)行狀》。作《弘文裕德崇仁真人薛(玄曦)碑》《玄明宏道虛一先生趙君(嗣祺)碑》。作《安陽韓先生(性)墓志銘》。

      元順帝至正二年壬午(1342)66歲[1]

      在杭州任江浙儒學提舉。游龍井,與同郡士大夫及方外士凡四十有一人至南山謁胡則墓。五月,遺弟溥國、淇謁墓祭告,作《先大夫封贈祝文》。是年前后,作《行中書省上梁文》。作《江陰吳君(方)墓志銘》。作《溧陽孔君(池詩)墓志銘》。作《化州路儒學教授王君(勛)墓 志銘》。四月二十,作《天目山禱雨記》。九月,作《邵氏義塾記》。在杭州期間與張雨往來。作《海鹽州新作大成樂記》《海鹽州三皇廟祭田記》。作《江浙行中書省左右司題名記》。作《重修紹興路儒學記》《重修釣臺書院記》《婺州通濟橋記》。

      是年或是年后之某年作《化城院記》。是年前后,作《行中書省禳火醮青詞》。作《古奉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王公(都中)墓志銘》。

      元順帝至正三年癸未(1343)67歲[1]

      友人金華張樞被命修三史,亦不赴。胡助北上任國史院編修。黃溍作《送胡古愚》詩。作《上清資圣院復田記》。作《榖城縣蔣君(吉相)墓志銘》。作《霽峰文集序》。作《翰林待制柳公(貫)墓表》。作《青田縣尹鄭君(德璋)墓志銘》。

      元順帝至正四年甲申(1344)68歲[1]

      作《義烏縣學明倫堂記》《義烏縣尉司記》。作《鳳凰山禪宗大報國寺記》《上天竺寺觀音殿記》《天竺靈山寺大殿記》《菁山普明寺記》《普明寺藏殿記》。作《彌陀興福教院重建大殿記》。作《松江嘉定等處海運千戶楊君(樞)墓志銘》。作《龍翔集慶寺笑隱禪師塔銘》。作《元故正議大夫衛(wèi)輝路總管……盧公(景)行狀》。

      元順帝至正五年乙酉(1345)69歲[1]

      作《送胡季珹序》。十二,作《先考墓志銘后記二首(一)》。

      元順帝至正六年丙戌(1346)70歲[1]

      正月,謁墓祭告,作《先大夫封贈祝文》。作《龍虎山仙源觀記》、作《呂君(機)墓碣》《閩清縣主簿張君(暨)墓志銘》。作《送冨州陳教授詩序》。作《記高祖墓表后》。作《從仕郎紹興路諸暨州判官致仕蔣府君(葵)墓志銘》。作《樂平朱君(以寔)墓志銘》。

      元順帝至正七年丁亥(1347)71歲[1]

      春,作《義烏先達題名記》。二月,作《八世祖墓重建石表記》。作《蔣山寶公塔記》。作《真如觀主壽公塔銘》。是年前后應周伯琦求,作《汴梁稻田提舉周公(應星)墓志銘》。作《都功德使司都 事華君(埜仙)墓志銘》。宋濂代黃溍作《跋清涼國師所書棲霞碑》。

      約是年作《蛟峰先生(方逢辰)阡表》。 作《杭州路儒學興造記》。作《送徐彥禮赴冀州序》。作《沿海上副萬戶石抹公(明里帖木兒)神道碑》。作《奉議大夫御史臺都事李公(拱辰)墓銘》。作《贈文林郎江浙儒學副提舉許公(嗣)墓志銘》。

      4.三入朝中時期

      元順帝至正八年戊子(1348)72歲[1]

      四月,作《榮祿大夫大司空……佛心普慧大禪師北溪延公塔銘》《云興公舍利塔銘》。八月,由上京還大都。作《上都大龍光華嚴寺碑》。十一月,作《丞相冀寧文忠王(鐵木兒達識)祠堂記》。作《跋翠巖畫》。作《監(jiān)修國史題名記》《翰林國史院題名記》《上都翰林國史院題名記》《上都御史臺殿中司題名記》。作《戴氏義塾記》。作《元故翰林學士承旨中書平章政事……追封魏國公謚文忠李公(孟)行狀》。作《將仕佐郎臺州路儒學教授致仕程先生(端禮)墓志銘》。作《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追封齊國公謚武宣劉公(國杰)神道碑》。作《御史中丞贈推誠濟美功臣……追封冀國公謚忠蕭董公(守簡)神道碑》。作《勅賜康里氏塋碑》作《華亭黃君(允恭)墓志銘》。作《嘉議大夫僉宣徽院事致仕孫公(伯顏)墓志銘》。作《盤峰先生(孫潼發(fā))墓表》。作《奉議大夫同各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事傅公(進)墓志銘》。作《處士蘇公(誠)墓表》。作《贈從仕郎某官陳府君墓志銘》。作《真定路總管府達魯花赤致仕道家奴嘉議公墓志銘》。作《宜人賀氏墓志銘》。

      無順帝至正九年己丑(1349)73歲[1]

      作《胡侍郎(則)廟碑記》。約是年作《平江承天能仁寺記》。作《跋曾大父除武學諭誥》。作《應中甫(本中)墓志銘》。作《宜人陳氏墓志銘》。作《穎川郡太君江氏(愛)墓志銘》。作《承務郎富陽縣尹致仕倪公(淵)墓志銘》。作《承務郎建德路縣尹致仕徐君(沂之)墓志銘》。作《江浙行中書省左右司員外郎致仕陳君(遘)墓志銘》。為朵爾直班跋御制“慶壽”二字。《恭跋御制慶壽二大字》是年前后作《恭跋賜名哈刺拔都兒御書》《恭跋命哈刺拔都兒充捧案官御筆》《恭跋御賜永懷二字》。作《廣東道都轉運鹽使……追封高昌郡公謚忠愍合刺普華公神道碑》。作《御史中丞……追封平陽郡公謚文靖徐公(毅)神道碑》。作《危母歐陽氏墓志銘》。

      此時,可謂黃溍學術思想的集大成時期。黃溍在文學思想上的“師心”“任氣”等觀點對明代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都有著先導作用,黃溍深諳孟子詩學,在史學、心性、文氣等層面上深受其影響,在他的詩歌中形成了一種與山水畫境界相通的清秀之美??傊?,黃溍的文學思想大體可歸納為三類。

      1.文道合一——即在事功與義理之間

      從學術淵源、地緣和親緣關系看, 黃溍與事功之學都有著直接、密切的關系。他師宋代倡導事功之學的陳亮的四傳——方鳳先生?!饵S文獻公集》卷四《先世墓銘后記》詳述了黃氏先世與義烏宗氏( 有名人宗澤, 義烏事功之學推尊宗澤) 、喻氏及龍川陳亮的密切關系。同時,黃溍師事石一鰲, 石氏之學得之王世杰, 王氏出徐文清之門, 而“文清之學, 蓋親得于考亭( 朱熹) ”。由此一系而言, 朱熹四傳而至黃溍。

      2.黃溍論“養(yǎng)氣”說——在心、氣、理之間

      心學文論:“詩成于心”。(《黃文獻公集》卷四《題山房集》);氣學文論:“任氣”以為文。《黃文獻公集》卷六《霽峰文集序》)中寫到:“宇宙間清靈秀淑之氣,未有積而不發(fā),天不能悶藏而復出以為文,遭時遇主,詠歌帝載,黼黻王度,則如五緯麗天,下燭萬物,有目者熟不仰其余光?退而托于空言,以俟來哲,則如珠捐璧委,而輝山媚川,終不可掩。蓋有得于天者,不必皆合于人,顯晦雖系乎時,天之所不能悶藏者,人亦不能悶藏之也。此理之所必至,夫何疑焉?”;理學文論:“志以御氣”。[2]《黃文獻公集》卷四(《書吳善父哀辭后》)。在黃溍看來,為詩者創(chuàng)造詩文均是因為情感上有所觸動,才會借用文字來抒發(fā)情感的,也正是由于詩文是作者感情的傾注,所以讀者才會感同身受,達到契合,而那些“格力”,“語意”的外在表現形式,因為選擇的不同,故也表現出一定的高下之別,這不是外界強求所能統一的。[3]

      3.黃溍“師心”觀念

      黃溍在提出不可盲目的“師古”的觀念后,又進一步提出了“詩生于心”的理念。[4]在《跋竹靜齋記》中:“竹,物也;動靜,境也,物我混融,境智冥合,則靜且不有,而況竹乎?”“物我混融”,這是將人與身外之物完全統一的最高境界,完全是一致的。竹既是我,我即是竹。沒有任何附加條件或是限制,完全是真實的寫照,是人心的最為透明的反映。在這種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的詩文才是“成于心”的最佳表現。在《山南先生集后記》中,黃溍寫到:“辭必己出”。[5]

      三、歸隱故里——林泉思想再現

      至正十年(1350)四月,黃溍年已七十有四,終于告老還鄉(xiāng)。他南歸故里后,悠然生活在稠州鄉(xiāng)村田野間。[6]但他依然勤治學,嚴修身,到老不懈怠,尤其是吟詩作賦,意趣不減當年。他“遇佳山水則觴詠其間,終日忘去”。其間所作之《秋懷五首》,黃溍晚年心緒漸歸于平復,如他在《贈月江術士》詩中說:“坐閱人間六十年,始知我命不由大。千江一月無分照,枝北枝南影自偏?!比碎g不平事看多了,請命也無用,感慨甚深。[7]終老故里,修養(yǎng)身心。

      元順帝至正十年庚寅(1350)74歲[1]

      四月,作《翰林學士承旨致仕脫脫公神道碑》。四月九日,奉詔撰《資德大夫陜西諸道行御史臺御史中丞董公(士恭)神首碑》。奉詔撰《資善大夫河西隴北道 肅政廉訪使凱烈公(拔實)神道碑》《朝列大夫僉通政院事……追封魯國公札刺爾公(別里哥帖穆爾)神道碑》。作《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元成文上和翊運大真人……知集賢院道教事夏公(文泳)神道碑》。作《答祿乃蠻氏先塋碑》。作《張子長(樞)墓表》。作《上大夫延平路總管韓公(國賓)墓志銘》。柳貫卒后七年,黃溍撰石表辭一通。[8]作《半山報寧寺記》。作《贈承事郎同各奉化州事中府君(應咸)墓志銘》。作《山齋喻君(高)墓志銘》。約是年作《秦君(士龍)墓志銘》作《大慶壽禪寺住持秋亭禪師亨公(洪亨)道行碑》。[9]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75歲[1]

      或于是年作《送鄭仲舒還朝序》。作《嘉興天寧萬壽禪寺記》。(見《黃溍全集》卷十三);作《重修月泉書院記》(見《黃溍全集》卷十四);作《銀青榮祿大夫大司徒陳公(萍)神道碑》(見《黃溍全集》卷二十七);作《承直郎慶元路總管府判官致仕王君(奎)墓志銘》;是年前后,作《中憲大夫淮東道宣慰副使致仕王公(艮)墓志銘》。

      元順帝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76歲[1]

      在婺中,三月游左溪。與胡住飲于越園,門生王祎、李唐在側。黃溍作《次韻答胡古愚博士》。離任作《延福太監(jiān)張公(觀)墓志銘》。

      元順帝至正十三年癸巳(1353)77歲[1]

      在婺中,三月游天宮。作《項可立墓志銘》。作《婺州路新城記》《紹興路新城記》。是年,干文傳卒,其子求黃溍作《嘉議大夫禮部尚書致仕干公(文傳)神道碑》。十二月作《外舅王公墓記》。是年,千文傳卒(1276-1353)。

      元順帝至正十四年甲午(1354)78歲[1]

      在婺中,游金華法華山。作《松溪縣新學記》。

      元順帝至正十五年乙未(1355)79歲[1]

      貢師泰來蘭溪,于王祎處得危素所編《金華黃先生文集》,作《黃學士文集序》。八月甲子,黃溍作《貢侍郎文集序》。作《屏山處士王君(琰)墓志銘》。作《東陽李君(謙亨)墓碣》

      元順帝至正十七年丁酉(1357)81歲[1]

      七月,江浙左丞相邀黃溍咨議省事,以病力辭。閏九月五日(1357年10月18日),卒于家。

      參考文獻:

      [1]黃溍.黃溍全集[M].王廷頁,點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2]徐永明.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3]紀蘭香.試論黃溍的詩文創(chuàng)作及其文學觀[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06.

      [4]紀蘭香.論述黃溍的題畫詩[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5]龔景中.黃溍書畫和他的士大夫精神[J].浙江工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3).

      [6]劉麗紅.簡論元代文學家黃溍的文學思想[J].文化學刊,2007(3).

      [7]劉萍.黃溍詩歌的人格映現與美學特征[D].廣州:暨南大學,2008.

      [8]慈波.試策與黃溍的政治胸懷[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9]孫克寬.儒雅雍容之黃溍:金華之學述評之三[J].圖書館學報,1971(11).

      責任編輯:張彩云

      收稿日期:2015-11-20

      作者簡介:蔣婷玉(1972-),女,浙江金華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G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275(2016)01-0136-04

      猜你喜歡
      編年學術思想
      貴州土司史籍編年系列總序
      尋根(2022年2期)2022-04-17 11:01:38
      《張道一學術思想研究》簡介
      索尼微單TM相機編年冊
      攝影世界(2020年12期)2020-12-06 10:48:57
      蘇軾存世書法作品目錄編年的意義與構想
      藝術評鑒(2020年3期)2020-03-28 10:52:49
      蘇詞編年百年回顧與反思
      影像編年:色彩美學、造型風格與跨界追求——論導演張藝謀
      電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5:44
      蒲松齡《抱病》《病足》《念奴嬌》等詩詞編年推斷
      蒲松齡研究(2014年4期)2015-01-28 19:42:45
      陳陽春研究員學術思想略論
      孫思邈學術思想點滴
      方慎盦及其學術思想考略
      孟津县| 潜江市| 新竹县| 宣威市| 定远县| 叶城县| 繁峙县| 桃江县| 木里| 尼玛县| 敦化市| 石河子市| 克山县| 六盘水市| 华阴市| 金山区| 翁牛特旗| 东山县| 柳林县| 大邑县| 耿马| 隆子县| 岫岩| 英山县| 枣阳市| 大邑县| 察隅县| 犍为县| 临沧市| 彭泽县| 宝丰县| 清水河县| 黎城县| 宁津县| 海丰县| 昌邑市| 乌海市| 肥西县| 攀枝花市| 西乌珠穆沁旗| 杭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