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娟
(合肥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
高校思政課“問題+案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為例
石麗娟
(合肥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問題+案例”教學模式融合了“問題教學”的針對性與“案例教學”的現(xiàn)實性優(yōu)點,并通過“參與式”教學方法而落實于教學實踐中?!皢栴}參與”通過提升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問題的現(xiàn)實性與針對性,增強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以及對于課程內(nèi)容的理解;“講課參與”通過嘗試讓學生走上講臺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的教學能力得到初步鍛煉;“演講參與”通過精心設計并組織課堂演講,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辯論參與”通過將辯論賽搬進思政課堂,促進了學生對于課程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
[關鍵詞]“問題+案例”教學模式;“參與式”教學方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實踐
一、引言
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是不斷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針對性與實效性的關鍵所在。在當下的高校思政課堂上,正是因為普遍采用了諸如“討論教學”、“問題教學”、“案例教學”等新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弊端,才得以真正改觀,思政課也才真正成為大學生普遍喜愛的課程之一。然而,在提升思政課教學針對性與實效性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間,特別是在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上,值得不斷作出深入探討。因此,本文擬通過“問題+案例”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針對性與實效性的提升作出新的嘗試。
所謂“問題+案例”教學模式,是對“問題教學”與“案例教學”兩種模式的綜合,其具體做法是:教師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結(jié)合現(xiàn)實與學生的實際,將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并經(jīng)由案例的引導與分析,讓學生在思考、探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逐步認識、理解直至把握相關理論;同時,通過這一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具有開拓性、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問題”不僅僅指為理解課程內(nèi)容所設計的具體問題,也包括學生參與講課、演說、辯論等關聯(lián)的相關問題。
“問題+案例”教學模式集講授、思考、討論、啟發(fā)為一體,較好地融合了“問題教學”的針對性與“案例教學”的現(xiàn)實性的優(yōu)點,是一種符合學生思維和認知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通過對教材、學生、現(xiàn)實的多重把握,能夠較好地增強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問題。
二. “問題+案例”教學模式的具體探索: 基于“參與式”教學方法的實踐
通過對“問題+案例”教學模式的深入思考與探討,從理論上建構(gòu)這一教學模式的可行性方案,為實踐探索奠定了理論基礎和依據(jù)。在具體的探索與實踐中,“問題+案例”教學模式具體包括:其一,問題設計。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內(nèi)容的要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結(jié)合現(xiàn)實與學生的實際,將教材每章節(jié)的知識點轉(zhuǎn)化為教學問題。問題設計主要包括:課程問題、學生講課、學生演說、學生辯論。其二,案例選取。即通過與上述教學問題相一致,選取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的生動案例,用于對問題進行詮釋,從而達到解決問題、把握理論的目的。設計好相關教學問題,是本教學模式的前提;而案例的選取,則直接關系到教學實效性的提升。因此,“問題設計”與“案例選取”均遵循現(xiàn)實針對性、思維啟發(fā)性與價值導向性的原則?!皢栴}設計”與“案例選取”是“問題+案例”教學模式的理論前提,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參與式”教學方法,才能真正落實“問題+案例”教學模式。與上述設計問題一致,“參與式”包括“問題參與”、“講課參與”、“演說參與”和“辯論參與”。
(一)問題參與
“問題參與”是課題研究探討的重點“參與式”方法,貫穿于整個課程教學過程始終。“問題參與”的主要做法是:挑選能夠與學生成長和生活現(xiàn)實相結(jié)合的課程內(nèi)容重點和難點,然后用“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通過讓學生親自通過搜集相關資料解決這些“問題”,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課程內(nèi)容,深入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習效率,使“參與式”教學實效性得以增強。以下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為例,用具體“問題”對此加以說明。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緒論”中,結(jié)合對于馬克思生平的講解,我們設計了一則參與問題:“課后閱讀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一文,并結(jié)合社會需要與自身實際,談談您在選擇未來職業(yè)時有怎樣的考慮?”這一問題的設計源自于我們的調(diào)查,是同學們進入大學之后普遍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主要問題。通過引導同學們課后精讀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1]1一文,讓他們仔細體會馬克思在17歲時所立下的遠大理想,并結(jié)合自身實際與社會發(fā)展現(xiàn)實,啟發(fā)同學們胸懷國家乃至于人類美好的未來,為自己樹立遠大的人生奮斗目標。通過對于這一問題的參與,同學們能夠集中時間和精力對于自己的未來做出思考與規(guī)劃,普遍感到深受啟發(fā),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再如,在“第一章”辯證法部分中,“質(zhì)量互變規(guī)律”是需要同學們能夠深入把握的一個哲學方法論。在問題的設計上,通過一則大學生成功入職的案例,讓同學們思考“牛人是怎樣練成的?”使得他們認識到,人生成長過程其實就是體現(xiàn)了“量變與質(zhì)變” 的關系,并以此啟發(fā)他們在大學階段要認真做好“量變”的積累,為未來的人生“質(zhì)變”做最充分的準備。又如,在“第三章”談到“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時,讓同學思考為什么費爾巴哈提出:“如果上帝的觀念是鳥類創(chuàng)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長著羽毛的動物;假如牛能繪畫,那么它畫出來的上帝一定是頭牛”[2]115。通過上述問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中,“社會存在”決定著“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能動的反作用。
總之,在“問題參與”部分,每一章節(jié)都會設計出3到5個重難點的問題。讓全班學生真正參與到問題的思考、問題的總結(jié)、問題的啟示中,讓學生在廣泛參與課堂的同時,既能夠提高同學們對于所學課程內(nèi)容的理解,又能夠加深學生對于人生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或問題的認識,教學效果較為明顯。
(二)講課參與
“講課參與”是讓學生走上講臺參與課程講授。具體做法是:每學期從任意一章中選取一節(jié)內(nèi)容,用2至4課時的時間,讓同學們自由報名參與講課。參與的學生需要設計簡單的教案,制作PPT,臺上講課用時15分鐘左右。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二章第二節(jié)“真理與價值”為例。本節(jié)共有三目,每一目都有2到4個專題內(nèi)容,涉及真理的特性、真理與謬誤的關系、真理的檢驗標準、真理與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等9個內(nèi)容,這樣就可以安排9位同學參與講課。同時,至少有18位同學參與評課。
選擇同學們參與“真理與價值”的講課,主要是考慮到這部分內(nèi)容有理論的深度,能夠啟發(fā)同學們的思考;同時,“真理與價值”與現(xiàn)實中同學們的人生觀、價值觀聯(lián)系密切,有大量的材料和案例供他們使用,同學們能夠有話講、講得好。比如,在講“真理與價值在實踐中的辯證統(tǒng)一”時,有同學就能很好地利用“三聚氰胺奶粉”、“蘇丹紅鴨蛋”、“皮革膠囊”等現(xiàn)實中的反面案例和相關視頻,說明人類實踐活動在堅持“真理”科學精神的同時,也要堅守“價值”的人文精神。這是對“真理”與“價值”理論關系很好的現(xiàn)實解讀,對于聽課的同學們來說啟發(fā)巨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同時,在同學們講解“真理與價值”的過程中,老師也會結(jié)合新近發(fā)生的一些社會事件或案例,讓同學們做出價值判斷。例如,在社會上產(chǎn)生廣泛影響的“復旦大學投毒案”是一則非常好的教學案例,此案例除涉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更主要的是涉及到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即其中的“友善”價值觀。通過把這一案例主動引入同學們的講課之中,一方面,讓他們對其中的價值觀作出分析與判斷,加深對“真理與價值”的理解;另一方面,也為大學生涵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生動的現(xiàn)實案例。
這樣,整個“講課參與”活動過程下來,全班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參與進來,既激發(fā)了同學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得他們能夠體驗到當好一位教師的不易;又通過同學們親自備課、寫教案、講課等過程,促進了他們對于課程內(nèi)容的理解與把握。
(三)演講參與
“演講參與”的設計突出同學們對于課程內(nèi)容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主要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就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理想、愛情等有關人生問題進行課堂演說。之所以重點選取責任感、理想、愛情這三個話題進行演講。主要的原因是,這三個話題均與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關系緊密,而且,演說要是能夠打動聽眾,都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或哲學思維來進行理論的闡釋與說明。
在有關理想與責任感的話題方面:有些學生的演講令人深刻,很有啟示意義,僅舉一例。有同學在演講中引用了 “美國哈佛大學對于人生理想進行實證調(diào)查”的案例:在一群智力與年齡、學歷、環(huán)境等客觀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中,進行了一次關于人生目標的跟蹤調(diào)查。25年以后,再次對這些人做跟蹤調(diào)查,結(jié)果令人十分震驚!3%有清晰而長遠目標的人,全部成了社會各界的精英、行業(yè)領袖;10%有清晰的短期目標的人,都事業(yè)有成,成為各專業(yè)各領域的成功人士;60%只有一些模糊目標的人,大多事業(yè)平平,生活過得不理想;27%根本沒有目標的人,過得很不如意,工作不穩(wěn)定,入不敷出,怨天尤人。學生結(jié)合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與認識”的辯證主義關系原理,得出結(jié)論:人生理想作為“認識”中的非理性因素,對于人生的“實踐”具有巨大的導向性作用:人生的理想越遠大,追求的動力就越足;人生理想越清晰,責任感就越強;從而,人生的品位、價值、意義就越高。
在有關“愛情”方面的演講,學生的興趣也非常濃厚。有同學就以弗洛姆的《愛的藝術》為演講素材,并結(jié)合馬克思主義關于“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原理,講述了“愛”是一門藝術,需要通過完善自己的人格,才能認識“愛的真諦”,并掌握“愛的藝術”。同時,也讓大家對弗洛姆的“愛情觀”產(chǎn)生了共鳴:“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是人內(nèi)心生長的東西,而不是被俘虜?shù)那榫w。一般來說可以用另一個說法來表達,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3]20。
在談到“社會責任感”這一演講話題時,會涉及到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個人選擇與社會發(fā)展之類關系的處理。這時,如果不采用唯物辯證法,是很難說得清楚、說得明白的。因此,參與演說的同學也總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說,結(jié)果就能收到良好的演說效果。
總之,要想正確認識與大學生息息相關的理想、愛情、社會責任等這些話題,運用唯物辯證法來論說則是必然的選擇。同時,“演講參與”方式得到了同學們的普遍歡迎。
(四)辯論參與
“辯論參與”方式,主要是結(jié)合與現(xiàn)實關涉度高,同時也是同學們感到比較困惑的課程內(nèi)容來設置課堂小型辯論會。辯論賽的主題由老師提前設置,辯論分為正、反兩隊,每隊由四名隊員自愿組成。整個辯論過程,參照正式辯論賽的規(guī)則進行。為了讓全體同學能夠真正參與到辯論當中,激發(fā)全體學生的參與熱情,課堂辯論還設置了一些有別于正式辯論賽之處,如雙方均有“大眾提問”、“大眾辯論”環(huán)節(jié)等。
比如,針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六章“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設置“資本主義是否一定滅亡”的課堂辯論。其中正方的觀點是“資本主義一定滅亡”;反方的觀點是“資本主義未必一定滅亡”。反方的觀點是“資本主義”經(jīng)過自由資本主義的充分發(fā)展,已過渡至“龔斷資本主義”時期。這一時期,國家壟斷在資本主義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因此資本主義未必一定滅亡。而正方的觀點是雖然國家龔斷資本主義是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新形式,但并不能消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因此資本主義一定會滅亡、被社會主義所代替也是歷史的必然。在第六章辯論的基礎上,針對第七章“共產(chǎn)主義社會是人類崇高的社會理想”,可以進一步開展“共產(chǎn)主義能否實現(xiàn)”的辯論賽,正方的觀點是“共產(chǎn)主義一定會實現(xiàn)”,反方的觀點是“共產(chǎn)主義不一定實現(xiàn)”。這樣,通過兩場雙方唇槍舌劍的課堂辯論賽,加上老師對正反兩方辯論內(nèi)容的點評,能夠加深同學們對于“資本主義一定滅亡”和“共產(chǎn)主義一定會實現(xiàn)”的理解和認識。
可以說,“辯論參與”是一個對學生各方面能力均具有挑戰(zhàn)性的參與方式。一方面,需要學生對課程內(nèi)容相當?shù)氖煜ぃ⑶乙凶约邯毩⒌呐袛?、思考和基本立場;另一方面,對學生的辯論口才、臨場應變能力均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準備辯論賽的過程中,學生們會搜集、查閱大量的資料,積累提出能夠詰問對方的問題,需要相互之間的協(xié)調(diào)和配合。這能夠增長同學們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讓他們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得到鍛煉。
三、總結(jié)與反思
“問題+案例”教學模式經(jīng)過幾個學期的探索,并通過“參與式”教學方式的具體實踐與運用,即問題參與,講課參與,演講參與和辯論參與,較好地增強了教學實效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問題參與”通過提升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問題的現(xiàn)實性與針對性,較好地增強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以及對于課程內(nèi)容的理解、把握。第二,“講課參與”通過嘗試讓學生走上講臺進行課堂教學,激發(fā)了部分同學對于未來從事教師職業(yè)的興趣,也讓他們的教學能力得到了初步鍛煉。第三,“演講參與”通過精心設計并組織課堂演講,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在對課堂內(nèi)容充分理解的同時,也讓學生們盡情展現(xiàn)出自己的青春風采。第四,“辯論參與”結(jié)合教學中涉及到的現(xiàn)實問題,通過將辯論賽搬進思政課堂,讓學生廣泛參與進來,促進了學生對于課程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
但是,不得不承認,由于課程教學時間的限制以及受到學生對于思政課認識上的偏見,上述“參與式”四種方式的運用還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這主要反映在三方面:一,除了在“問題參與”時,全體同學能夠廣泛參與外,其他三種方式每學期只能有部分同學參與其中,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同學們的參與積極性。二,由于受到部分同學對于思政課認識上偏見的影響,即認為思政課是屬于政治教育課,不論老師如何去啟發(fā)和引導,總是有不少同學對于課堂參與抱有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這無形之中也抑制了“參與式”教學的深度開展與應有效果。三,由于上述四種參與方式只是初步探索,所以在實踐過程中不免會出現(xiàn)課堂組織不到位,過程性材料沒能及時收取和整理,為課題的研究工作帶來了一些遺憾。
[參考文獻]
[1]石云霞.大學生新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原著導讀[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2]沈湘平.走進西方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
[3][美]弗洛姆. 愛的藝術[M].李健鳴.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陶有浩)
Exploration into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l of “Problems + Cas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ies—— TakingthebasicprinciplesofMarxismas an example
SHI Lijuan
(SchoolofMarxism,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model of “Problems + Case” is the synthesis of “Problem Teaching” model and “Case Teaching” model, which is the better integration of pertinence of the “Problem Teaching” and the reality of the “Case Teaching” to be implemented in teaching practice through the participating teaching methods. The first is the “problem of participation” .Th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class discussions where raise the issues of reality and pertinence are raised to better enhance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lass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content; The second is the “l(fā)ecture participation” . That i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conduct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trains students for a preliminary teaching ability; The third is the “speech participation”. It underlines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through the careful design and organization of classroom speech; The fourth is the“ debate participation”. It helps the student to gain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course content by moving ideological debate into classroom.
Key words:the teaching model of “Problems + Cas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Participatory”;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eaching practice
[收稿日期]2015-11-03
[基金項目]2013年度安徽省質(zhì)量工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重點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案例’教學模式探索研究: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為例”(2013szxm066)、安徽省精品資源共享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012gxk196)、安徽省質(zhì)量工程教學團隊項目(201008434)
[作者簡介]石麗娟(1978-),女,安徽潛山人,合肥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73(2016)02-0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