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升,胡勝
(1.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2.重慶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重慶 404020)
現(xiàn)行刑法體系下吸毒行為入罪路徑探究
李永升1,胡勝2
(1.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2.重慶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重慶 404020)
吸毒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理應(yīng)動用刑法進行規(guī)制。當前刑法理論通說關(guān)于吸毒行為僅僅是一般違法行為的觀點,是對毒品犯罪保護法益毒品管理制度的重大誤解。一些學者關(guān)于增設(shè)吸毒罪的建議亦是對現(xiàn)行法律的無視。事實上,在當前刑法體系下即可對吸毒行為進行規(guī)制。毒品犯罪,其立法原因在于毒品一旦落入私人之手便有流入社會危害公民健康的高度危險性,故其可解釋為抽象危險犯。吸毒人員購買毒品后,即是對毒品犯罪保護法益的侵害,構(gòu)成非法持有毒品罪。因而,無論是當場查獲的毒品,還是在被查獲前吸食的毒品,都應(yīng)計入非法持有毒品罪的犯罪數(shù)額。
吸毒;法益;毒品管理制度;非法持有毒品罪
自清朝以降,我國便著手展開對吸毒行為的治理。從清王朝雍正七年(1729年)頒布世界上第一道禁煙令到民國政府以法典形式明確將吸毒行為犯罪化,再到而今的強制戒毒等措施,無不反映出中華民族對吸毒的明確態(tài)度。近年來,隨著吸毒行為的泛濫以及“重刑治毒”刑事政策未能明顯阻滯毒品犯罪的高發(fā)態(tài)勢,民眾關(guān)于吸毒入罪的呼吁愈發(fā)強烈。一些人大代表,甚至是部分學者都主張設(shè)立“吸毒罪”以應(yīng)對我國目前刑事立法之困局。固然,刑罰有其無可替代的威懾功能,但立法有其嚴格的程序,呼吁立法對于解決現(xiàn)行法律問題事實上并無太多實際意義。正如張明楷教授所言,“法律不是嘲笑的對象,而是法學研究的對象”。[1]因而,在現(xiàn)行刑法規(guī)范范圍內(nèi)對吸毒行為進行入罪路徑探討,不失為一種務(wù)實嘗試。
(一)吸毒應(yīng)否入罪之兩種不同立場的對立
對于吸毒行為是否應(yīng)該入罪,目前在我國刑法學界主要存在積極肯定論、消極否定論兩種不同立場??隙ㄕ撜哒J為,吸毒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從打擊其他毒品犯罪以及與國際社會接軌的角度出發(fā),應(yīng)當將吸毒行為犯罪化。如早在二十年前劉艷紅教授就主張“為彌補我國毒品犯罪刑事立法的不足,同時也是為了與當前打擊毒品犯罪的現(xiàn)狀相適應(yīng),應(yīng)當將吸毒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并給予刑事處罰?!盵2]否定論者則提出,吸毒行為不應(yīng)入罪化,但不同論者在其理由表述上尚存在一定差異,總結(jié)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認為吸毒是一種“自損”行為,不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如有論者提出“吸毒行為只是吸食者不求上進、自甘墮落的表現(xiàn),行為本身并沒有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造成侵害或威脅?!盵3]“吸毒行為盡管具有一定的危害,但并沒有侵犯法益而只是一種違反倫理的行為”。[4]其二,認為吸毒入罪不符合刑法謙抑性,實無必要。如有人認為“我國在1997年刑法修改之時,對于吸毒行為沒有規(guī)定為犯罪,顯然體現(xiàn)了刑法的重要價值蘊含即刑法的謙抑性”。[5]“無論何種性質(zhì)、種類的懲罰對于實現(xiàn)改造預(yù)防(吸毒行為)之目的來說,都完全是無效、多余、沒意義的。這好比將一個艾滋病患者推給了皮膚科醫(yī)生一樣毫無治愈的希望”。[6]其三,認為吸毒行為入罪不具有現(xiàn)實可行性。如董玉庭教授認為“如果將吸毒者均關(guān)入監(jiān)獄,將出現(xiàn)監(jiān)獄人數(shù)大增,付出的司法成本較大,將這些成本投入到防控制販毒品犯罪上更為合理;其次,將吸毒者貼上罪犯的標簽,使本來就難以融入社會主流文化的吸毒者,更難被社會接受,強化其反社會性,社會治安將受到挑戰(zhàn);再者,監(jiān)獄并不能使癮君子徹底放棄毒癮,監(jiān)禁刑對于吸毒者的積極作用較少?!盵7]
(二)吸毒應(yīng)予刑事規(guī)制之立場釋明
我們以為,否定論的觀點看似有理,但事實上是站不住腳的。吸毒行為具備刑事規(guī)制的邏輯前提與必要性。首先,認為吸毒是一種“自損”行為,不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觀點是對吸毒行為社會危害性的片面理解。一方面,吸毒行為本身具備雙重性質(zhì)。誠然,吸毒行為在表面上看危害的是吸毒者自身健康,貌似只有吸毒者自己是被害人。然問題在于,吸毒行為事實上由購買(制造或接受贈與等)并持有毒品以及吸食兩部分構(gòu)成。對于吸食而言,其危害性自當表現(xiàn)為對吸毒者本人身體健康造成損害。但行為人在吸食毒品之前,必然存在持有毒品的行為,而我國刑法規(guī)定有非法持有毒品罪,故簡單的認為吸毒僅僅是自損行為,而對吸食毒品之前以及吸食毒品過程中持有毒品的事實不加論證顯然是對吸毒行為雙重性質(zhì)的無視。另一方面,吸毒行為催生大量次生犯罪,其間接危害不容忽視。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刺激走私、販賣、制造毒品等相關(guān)毒品犯罪。近年來,我國為應(yīng)對毒品犯罪高發(fā)態(tài)勢一直保持“重刑治毒”的刑事政策。然從其效果來看,似乎并非特別明顯。如2014年“全年共審結(jié)各類毒品犯罪案件106804件,判處罪犯109688人,同比分別上升12.17%和10.27%?!盵8]2015年全年共審結(jié)毒品犯罪案件13.9萬件[9],相對2014年又有大幅度提升。雖然毒品犯罪有其內(nèi)在原因,不能全部歸因于吸毒行為,但“沒有毒品的需求,就不可能產(chǎn)生毒品的走私、販賣、運輸、制造行為?!盵10]寬闊的毒品消費市場以及高額利潤在很大程度上為犯罪分子不惜冒著殺頭的危險“前赴后繼”實施走私、販賣、制造毒品等毒品犯罪打上了一針“強心劑”。其二,誘發(fā)殺人、搶劫等其他惡性犯罪。根據(jù)英國《犯罪與司法調(diào)查》顯示,吸毒人員比非吸毒人員的犯罪比率更高,毒品與其他犯罪之間存在某種關(guān)聯(lián)。事實上,此種關(guān)聯(lián)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亦體現(xiàn)較為明顯,諸如吸毒者吸食毒品后駕車造成交通事故、吸食毒品后產(chǎn)生幻覺實施殺人、為獲取毒資而實施賣淫類犯罪、盜竊、搶奪、搶劫等不斷見諸報端。如據(jù)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毒品及因吸毒誘發(fā)的典型案例報道,“90后青年王祖文自幼由養(yǎng)祖父王清渠、養(yǎng)祖母陳素蓮撫養(yǎng)長大,案發(fā)前長期吸食氯胺酮。2013年8月11日,王祖文在再次吸食氯胺酮后產(chǎn)生殺害王清渠、陳素蓮之念,遂從其臥室拿出一把雙刃長劍將熟睡中的王清渠、陳素蓮刺死。后王祖文從窗戶爬出跳至樓下,王祖文的養(yǎng)父王偉藝聞訊趕到,王祖文又持劍將王偉藝刺傷?!盵11]由此,吸毒除對吸毒者本人身體健康造成危害之外,其對社會的潛在危害可見一斑。其次,認為吸毒入罪不符合刑法謙抑性的說法實乃對謙抑的誤會。謙抑,可分為立法上的謙抑與司法中的謙抑,其精髓在于“國家刑罰權(quán)的運用要注意克制?!绷⒎ㄉ系闹t抑指“立法在規(guī)定犯罪和配置刑罰時要注意克制,防止刑罰的打擊面過寬和法定刑過重?!盵12]質(zhì)言之,謙抑本身并不是反對犯罪化的同義詞,只是表明進行犯罪化時應(yīng)保持謹慎態(tài)度,只應(yīng)將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事實上,認為吸毒入罪有違刑法謙抑性的說法是以吸毒不具備嚴重社會危害性為前提的。既然現(xiàn)今吸毒行為在我國具備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將其入罪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謂違反謙抑之說。否則,緣何早在幾十年前,在世界范圍內(nèi)諸如美國、法國、意大利、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孟加拉國、馬爾代夫、印度、斯里蘭卡、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中國的香港地區(qū)、澳門地區(qū)、臺灣地區(qū)、瑞士、希臘、新西蘭、埃及、象牙海岸、尼日利亞、肯尼亞等24個國家或地區(qū)[13]將吸毒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緣何近年來我國刑法不斷以修正案的形式增設(shè)其他新罪名,緣何“毒駕”入刑亦會成為學界主流呼吁。再次,認為吸毒入罪不具有現(xiàn)實可行性的擔憂實無必要。雖然目前我國吸毒人數(shù)眾多,但是否意味著吸毒入罪后監(jiān)獄就會人滿為患,監(jiān)獄是否真的就不能使癮君子徹底放棄毒癮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其一,我國刑法采用的是“從舊兼從輕”原則,即使吸毒人員數(shù)量再龐大,但在吸毒入罪后,只要其不再吸毒就不會動用刑罰,由此,過去吸毒的也僅僅只是潛在犯罪人,其并不等于罪犯本身。其二,刑罰具有最大威懾功能,吸毒行為入罪必將對吸毒人員產(chǎn)生震懾效果,促使部分吸毒人員放棄吸毒,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吸毒人員基數(shù)。其三,即便認為現(xiàn)有吸毒人員在吸毒入罪后都會成為犯罪人,那也僅僅只是理論上的。在司法實踐中由于案件偵破能力、案件證據(jù)等原因,并不意味著能將所有吸毒人員都抓獲歸案。其四,即便退一萬步講將現(xiàn)有吸毒人員全部抓獲歸案,也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將其投入監(jiān)獄。誠然,吸毒人員具備相當特殊性,其對毒品早已形成癮癖,將其投入監(jiān)獄確實不利于貫徹行刑個別化,極可能弱化戒毒效果。但目前我國存在數(shù)量極其龐大的強制戒毒機構(gòu),雖然其履行的是戒毒功能,然實際效果仍是對戒毒人員人身自由的剝奪,其管理卻不亞于看守所以及監(jiān)獄等機構(gòu)。故只要對強制戒毒所稍加改造,便能承擔監(jiān)禁以及強制戒毒雙重功能,所謂吸毒入罪不具有現(xiàn)實可行性的擔憂實便不攻自破。如此,則吸毒入罪不僅具備相應(yīng)的法理基礎(chǔ),也不存在其他現(xiàn)實障礙。
(一)現(xiàn)行法律對吸毒行為的基本規(guī)制
我國刑法第六章第七節(jié)第347條-357條對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等毒品類犯罪做了規(guī)制。從這十一個條文具體內(nèi)容來看,并未明確涉及吸毒行為。對吸毒行為做出明確規(guī)定的是《禁毒法》以及《治安管理處罰法》。根據(jù)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通過的《禁毒法》第62條之規(guī)定,“吸食、注射毒品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吸毒人員主動到公安機關(guān)登記或者到有資質(zhì)的醫(yī)療機構(gòu)接受戒毒治療的,不予處罰。”2012年新修訂的《治安管理處罰法》第72條則進一步指出,吸食、注射毒品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二千元以下罰款;情節(jié)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p>
(二)理論誤區(qū)與實踐悖論
針對我國法律的基本規(guī)定,就筆者能力范圍內(nèi)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在刑法理論界迄今為止還尚未有學者關(guān)于吸毒行為構(gòu)成犯罪的論述。普遍認為,吸毒僅僅是一種行政違法行為,與犯罪無緣。如李?;劢淌谠诮邮懿稍L時就表示,“吸毒行為是一種違法行為,應(yīng)當依法給予查處。如果因吸食而持有毒品,達到法定數(shù)額以上,即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定罪處罰?!盵14]就司法實踐而言,也未曾發(fā)覺有吸毒構(gòu)成犯罪的判決。
筆者以為,現(xiàn)行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完全是對吸毒行為以及非法持有毒品罪的重大誤解。不容置疑,現(xiàn)行刑法確實未將吸毒行為明確規(guī)定為“吸毒罪”,與毒品犯罪有關(guān)的十一個刑法條款也找不到任何有關(guān)“吸毒”的字眼。但并不能就據(jù)此簡單地得出吸毒不為罪之結(jié)論。一方面,語言只是對特定事物的一種描述性表達,其自身具有局限性,特別是含混性的特點。“法律語言的含混性本身是另一個弊端,這種語言把一部莊重的公共典籍簡直變成了一本家用私書?!盵15]由此,法律的表達極有可能存在詞不達意之處。故即使是刑法文本中不存在“吸毒”字眼,也不排除存在其他條款能將其涵攝在內(nèi)的可能。另一方面,“犯罪的多樣性以及法律規(guī)定的復(fù)雜性決定了即使是一個行為,但對結(jié)果而言,有的在事實層面具有關(guān)聯(lián),有的在法律層面具有關(guān)聯(lián),致使要么在構(gòu)成此罪的同時往往也構(gòu)成彼罪,要么不構(gòu)成此罪就構(gòu)成彼罪……比如強奸,事實上就包含了猥褻。因為強奸必然伴隨著脫衣褲,觸摸,甚至生殖器接觸等行為?!盵16]吸毒行為也是如此。事實上,行為人要吸毒,首先必須以制造、購買等方式獲得毒品,也即必須先持有毒品。換言之吸毒其實是由持有毒品、吸食兩部分組成。因而,那種認為吸毒不為罪的觀點僅僅是對后面的吸毒動作所做的斷章取義之評價,而未對整個行為做出全面評價。此種因?qū)π袨槭聦嵉臒o視而引起的誤讀,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刑法理論向縱深發(fā)展,也對司法實踐形成誤導(dǎo)作用,致使司法實踐在非法持有毒品罪的處理上存在某種邏輯悖論。這集中體現(xiàn)在,即使是吸毒人員非法持有毒品被查獲,司法實踐中一般也只將被當場查獲時持有毒品的數(shù)量計入非法持有毒品罪犯罪數(shù)額,對于被吸食的則不以探討。然而問題在于,既然能將未被吸毒人員吸食的毒品認定為非法持有毒品數(shù)額,緣何被吸食掉的就不能呢?其法理依據(jù)何在?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因為吸毒是自損行為,沒必要處罰。毫無疑問,已然吸食了毒品可謂是自損,但準備吸食或用于將來吸食,難道就不是預(yù)備自損嗎?既然都是自損,不過一個是既遂,一個是未遂,司法實踐卻將其作為罪與非罪兩種天壤之別的處理,難道不是有失公正嗎?再者,無論是被查獲前吸食掉的毒品,還是被查獲時持有的毒品,事實上都屬于持有范疇,司法實踐的做法,其言外之意就是變相承認曾經(jīng)持有不是持有,這同只有被當場查獲的故意殺人才構(gòu)成故意殺人罪,曾經(jīng)殺人的不構(gòu)成故意殺人罪是同一個邏輯,其顯然是荒謬可笑的。
在上文中筆者提到,吸毒行為存在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具備入刑的實質(zhì)前提,且其客觀上由持有毒品與吸食兩部分構(gòu)成。那么吸食毒品的行為,在現(xiàn)行法律體系之下是否構(gòu)成非法持有毒品罪?其答案是肯定的。
(一)毒品犯罪保護法益之正本清源
“犯罪構(gòu)成是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jù)”。[17]要想追究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刑事責任,必須以非法持有毒品罪犯罪構(gòu)成為中心。然“解釋一個犯罪的構(gòu)成要件,首先必須明確該罪的保護法益”。[18]對此,我國傳統(tǒng)刑法理論普遍認為毒品犯罪的保護法益是國家對毒品的管理制度。[19]但除此而外,大都停留在抽象層面,對于何謂毒品管理制度卻罕見有人進行進一步解釋。近年來,張明楷教授對其進行了反思,提出“毒品犯罪的保護法益是公眾健康”。[20]必須承認,這是張教授對于推進法益概念的去精神化與抽象化,約束國家刑罰權(quán)的發(fā)動所做的積極努力,且從表面來看其與傳統(tǒng)觀點似乎“水火不相容”。但從張教授得出這一結(jié)論的邏輯構(gòu)造來看,其基本推理是“毒品的不可泛濫性是一種法益。然而,必須追問的是,國家為什么不允許毒品泛濫?顯然是因為毒品危害公眾的健康。”[20]顯而易見,張教授本身就不否認毒品管理制度的說法,只是對于國家為何要進行毒品管理做了進一步說明。故其可謂是對毒品管理制度具體內(nèi)容的闡釋,不僅與傳統(tǒng)觀點不相沖突,相反具備相當?shù)倪壿嬜郧⑿?。其實,國家對毒品進行全方位管控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毒品一旦落入私人之手便失去可控制性,便具有危害公眾健康的高度抽象危險性。根據(jù)日本學者的說法,“將在社會一般觀念上認為具有侵害法益危險性的行為類型化之后所規(guī)定的犯罪,就是抽象危險犯。”[21]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毒品犯罪并非是無被害人犯罪,其是個人法益保護的前置,是一種抽象危險犯。質(zhì)言之,即國家禁止個人持有毒品,一旦私自持有,便將其擬制為具備危害公眾健康的高度危險。因而,毒品犯罪的保護法益就是毒品管理制度。由此,無論出于何種目的購買毒品、接受他人贈與的毒品、拾得毒品等都是對毒品管理制度的侵害。即使是行為人在路上拾得毒品后及時主動上交公安機關(guān),也不例外。畢竟,即使是行為人從一開始就想上交,客觀上也上交了,但事實在于自毒品落入拾得者手中,在客觀上毒品就存在流入社會的危險性。因為除了行為人隨時可變化的內(nèi)心想法外,并不存在毒品不會流入社會的其他信賴基礎(chǔ)!只是此時,由于行為人并沒有“持有”的意思,而僅僅只是暫時待替國家“持有”,在犯罪構(gòu)成上不符合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構(gòu)成要件而排除犯罪的成立而已。故行為人即使是購買毒品用于吸食,也是對毒品管理制度這一保護法益的侵害,在刑法規(guī)范層面具備追究刑事責任的實質(zhì)基礎(chǔ)。
(二)非法持有毒品罪構(gòu)成要件之規(guī)范理解
吸毒行為侵犯了毒品犯罪的保護法益,但要認定其成立非法持有毒品罪,還必須從形式上滿足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構(gòu)成要件。對此,必須合理解釋“持有”的涵義。關(guān)于非法持有毒品罪中持有的概念,有觀點認為“持有必須是實際持有,即行為人必須將毒品置于自己支配或控制的范圍內(nèi)”。[22]也有人指出“非法持有毒品罪中的持有行為,主要是一種狀態(tài)”。[23]其實,這兩個概念并不矛盾,行為人獲取毒品,是其持有毒品的邏輯前提。也即只有將毒品置于自己支配或控制的范圍內(nèi)才可謂持有了毒品。此時,持有作為獲取的同義詞使用,表現(xiàn)為動作。在行為人獲取了毒品之后,繼續(xù)保持對毒品的占有過程也可謂持有,不過此時持有并不是作為動詞使用,而僅表現(xiàn)為狀態(tài)。因而,“非法持有毒品中的持有既是一種行為,也表現(xiàn)為一種現(xiàn)實的狀態(tài)?!盵24]若此,即便毒品已經(jīng)被消耗掉,但“曾經(jīng)持有”亦屬于持有范疇。不僅如此,其實,在詞義上非法持有毒品罪作為一個罪名,并不一定是對行為人被抓獲時狀態(tài)的評價,而是對行為人某類行為的類型化描述。舉個簡單明了的例子,如故意殺人罪,是對故意剝奪他人生命的類型化、描述性表述,其關(guān)心的是是否有生命法益被侵害,而與行為人什么時候殺的人,是否被查獲時正在殺人并無關(guān)聯(lián)。因而,將被吸毒人員吸食掉的毒品認定為“持有”仍屬于文本含義范圍內(nèi)的解釋,并不違背罪刑法定原則。
(三)對司法實踐相關(guān)做法的回應(yīng)
在對吸毒行為構(gòu)成非法持有毒品罪進行上述學理論證后,應(yīng)當說在理論上基本能自圓其說。但為進一步確保結(jié)論的科學性,有必要就當前司法實踐中,對于吸毒人員曾經(jīng)持有但被其吸食掉的毒品,不計入非法持有毒品罪犯罪數(shù)額的做法做出合理解釋。其實,司法實踐的做法并非意味著非法持有毒品罪只處罰被查獲時持有毒品的狀態(tài),對于曾經(jīng)持有毒品不處罰。因為正如上文所言,這在邏輯上是無法說通的。司法實踐之所以如此操作,其可能理由無非有三。其一,純粹理解錯誤。即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錯誤的以為吸毒行為不為罪,進而誤以為非法持有毒品罪處罰的是被查獲時持有毒品的狀態(tài),對于曾經(jīng)持有毒品不處罰。其二,證據(jù)問題。毒品犯罪,往往具備相當隱秘性的特點,在證據(jù)上難以固定。只將當場查獲的毒品作為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數(shù)量在證據(jù)上具備可操作性。因為即使行為人自己供述,其曾經(jīng)購買了一定數(shù)量的毒品吸食了一部分,但在實踐中毒品犯罪上家往往難以查獲。且就算碰巧查獲了上家,一般而言毒販出于保護自己需要也不會如實供述。如此就致使非法持有毒品行為人的供述成為孤證而無法被采納。其三,基于刑事政策。畢竟,吸毒是一種“自損”行為,孤立的從吸毒行為來看,在毒品已被吸毒者消耗掉的情況下,毒品不可能再流入社會,對他人健康不存在其他危害。且有證據(jù)證明確已被吸食的案件也只是少數(shù)。故在實踐中便逐漸形成了吸毒者吸食掉的毒品不計入非法持有毒品罪犯罪數(shù)量的司法慣例。但正如前文所言,吸毒行為具備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且證據(jù)問題也并非否定吸毒入罪的理由。因而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實踐操作層面,都能為吸毒行為以非法持有毒品罪論找到合理解釋路徑。
[1]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 [2]劉艷紅.吸毒罪初探[J].法商研究,1996,(3):72.
[3]梅錦.吸毒不應(yīng)入罪化之原因論析[J].鹽城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40.
[4]梅錦.吸毒行為不應(yīng)入罪化—以刑法的本質(zhì)探討為視角[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35.
[5]劉福謙.吸毒行為犯罪化的主張不可取[J].人民檢察,2005,(3):57.
[6]劉利玲.吸毒入罪可行性研究[J].銅仁學院學報,2014,(1):56.
[7]董玉庭,黃大威.吸毒刑事立法政策研究[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139.
[8]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工作年度報告(2014)[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11.
[9]周強.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R].新華網(wǎng).
[10]何榮功.我國“重刑治毒”刑事政策之法社會學思考[J].法商研究,2015,(5):91.
[1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5起毒品犯罪及吸毒誘發(fā)的嚴重犯罪典型案例[N].人民法院報,2015-06-25-03.
[12]胡云騰.談?wù)勚t抑原則在辦案中的運用[J].中國審判,2016,(12):56
[13]崔慶森,陳寶樹.中外毒品犯罪透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192-194.
[14]張輝.吸毒行為是否“入罪”,再次成為關(guān)注焦點[N].檢察日報,2010-06-26-04.
[15][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5.
[16]李永升,胡勝.論立功因果關(guān)系—對傳統(tǒng)因果關(guān)系的理性反思[J].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6,(2):79
[17][蘇]A.H.特拉伊寧.犯罪構(gòu)成的一般學說[M].王作富,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8.1-2.
[18]張明楷.實質(zhì)解釋論的再提倡[J].中國法學,2010,(4):61. [19]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61.
[20]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005.
[21][日]大谷實.刑法總論[M].黎宏,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95.
[22]肖光坤.簡析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司法認定[J].湖南經(jīng)濟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02,(4):69.
[23]沈惠章.關(guān)于毒品問題及其禁毒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5,(5):68.
[24]李靜然.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司法疑難問題探析[J].法律適用,2014,(9):20.
The Path of Regulation by Crime of Drug Abuse in the Current Criminal Law System
LI Yong-sheng1,HUSheng2
(1.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Chongqing,401120; 2.The Second 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of Chongqing,Chongqing,404020)
Drug abuse has the serious social harmfulness,ought to use criminal law to regulate.The current criminal law theory says that illegal drug abuse is simply the general point of view,is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criminal law benefit drugs on drugs major misunderstanding.Some scholars have Suggestions for additional drug crimes is ignored for current law.In fact,under the current criminal law system,we can regulate the behavior of drug abuse.Drug crimes,the legislative reason is that the drug once fell into the hands of private have into the height of the social harm citizens health risk,so 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abstract dangerous crimes.Drug addicts after buying drugs that are legitimates of drug crimes,make crime of possession of drugs. Therefore,whether drugs seized on the spot,or smoking before seized drugs,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amount of criminal offense of illegal drug possession.
drug abuse;legal interests;drug management system;the crime of illegal drug possession
D914.36
A
2095-1140(2016)06-0052-06
(責任編輯:天下溪)
2016-09-28
李永升(1964-),男,安徽懷寧人,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博士后合作導(dǎo)師,主要從事中外刑法學、犯罪學等研究;胡勝(1989-),男,湖南婁底人,重慶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法官助理,主要從事中外刑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