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其泉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網絡學院,河南鄭州455002〕
從呂溫的仕宦人生看唐代士人交游
謝其泉
〔河南廣播電視大學網絡學院,河南鄭州455002〕
有唐一代,進士科是一般士子踏上仕途的主要路徑之一。由于在開科取士方面世族大家有充分的話語權,士子們?yōu)榱吮讳浫【鸵宰约旱奈膶W作品為媒介奔走于豪族顯宦之間,豪族顯宦們也十分樂意為自己中意的士子延譽,形成了交游與行卷的獨特文化現象。這種風氣在中唐尤勝。從呂溫與父輩、同輩、后學的交游,可以看出中唐士人的交游對其仕途人生的影響。
中唐;士人;交游
隨著隋唐科舉制度的建立,實行了近400年的九品中正制和士族控制中央政權的現象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被打破,官職的任命開始擺脫世家大族的掌控,面向社會的科舉取士使一些寒門士子“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唐朝科舉考試分為貢舉和制舉兩種。貢舉之試由禮部主持,有固定科目且定期舉行,故稱之為??啤V婆e則由皇帝頒詔擬定科目并主持考試,科目和考期皆由皇帝臨時決定,因科目由詔書(亦稱制書)所定,故又稱之為制科。在眾多貢舉科目中,影響最大、最受士人青睞的是進士科。但科舉制創(chuàng)立之初,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以促進選士的公平公正,舊有的士族勢力依然有著重要影響,只是由明處轉向暗處。要通過科舉途徑被考官選中,除了直接參加科場考試外,科場外的名聲也十分重要,因此許多士子希望通過交游來獲得聲望,以為科考助力。近年來,探討唐代科舉制度的文章不謂不多,但通過中唐科舉考試背景下某一作家的交游來論析士人交游對其仕途人生的影響,尚不多見。
我們擬通過剖析中唐文學家、政治家呂溫與其父輩(陸質梁肅)、友人(柳宗元、劉禹錫)、后學(李紳、段執(zhí)古)等不同人群的交游,來揭示其對中唐士子仕宦人生的作用和意義。
據《唐代呂溫家族與文學》一文作者董超考證,呂氏家族出自東平呂氏,后遷河東。呂溫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呂延之,任官越州刺史、浙東道節(jié)度大使。父親呂渭,字君載,官至禮部侍郎,出為譚州刺史、湖南都團練觀察使。嫡母河東郡柳氏,乃屯田郎中、集賢殿學士柳識之女,相國宜城伯柳渾之侄女。[1]柳宗元《呂侍御恭墓志》云:“(恭)又曰:‘由吾兄而上三世,世為進士’?!保?]255又云:“呂氏世仕至大官,皆有道,宜興于世。”[2]256可知,呂溫一家從祖父、父親到呂溫,三代為進士,可謂“進士家族”、“文學世家”。呂渭與其四子,以文學并稱。胡震享《唐音癸簽》引明胡應麟《詩藪》說:“唐人父子兄弟以文學并稱者……呂渭四子:溫、恭、儉、讓。”[3]168呂溫家族為傳統(tǒng)的士族世家,有著優(yōu)良的家學、家風以及醇厚的家族文化,故呂溫自幼即飽讀詩書,根基實純,這為他后來在政治、文學方面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即便他比普通士子有一個更高的起點,在科舉之路上也未必能一舉成功。貞元十年(794),呂溫時年二十三,方中府試第一,滿懷信心赴京應考賢良方正科,然而結果卻不盡人意。
中唐時期的科舉制度,類似今天的自主招生制,考試成績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平常綜合表現也是重要依據,而在當時主要看的是士子的聲名。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聲望?今天的“校長推薦制”或“導師推薦制”,在當時同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為此,呂溫先后追隨當時的儒學大師、文壇巨子學習,《唐才子傳箋》記載:
溫,字和叔,河中人。初,從陸質治《春秋》,梁肅為文章。貞元十四年隨榜及第。[4]537
劉禹錫《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序》云:
和叔名溫,別字化光。祖、考皆以文章至大官。早聞《詩》、《禮》于先侍郎,又師吳郡陸質通《春秋》,從安定梁肅學文章。勇于藝能,咸有所祖。年益壯,志益大,遂撥去文章,與雋賢交,重氣概,核名實,歆然以致君及物為大欲。[5]217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呂溫傳》亦云:
從陸質治《春秋》,梁肅為文章。[6]4967
由此可知,呂溫隨陸質學《春秋》,文章則學于梁肅,跟隨名師,因此學問大為進步。呂溫在《祭陸給事文》中說:“某以弱齡,獲謁于公,曠代之見,一言而同。”[7]88貞元七年(791),呂溫投師當時著名的《春秋》學者陸質先生,追隨其研習《春秋》之道。師生之間相處融洽,呂溫甚得陸質歡心,陸質對其寄予厚望:
良時未來,吾老子少,異日河圖出,鳳鳥至,天子咸臨泰階,清問理本,其能以生人為重、社稷次之之義發(fā)吾君聰明,躋盛唐于雍照者,子若不死,吾有望焉。[7]88
可知,陸質對呂溫寄予厚望。梁肅為唐代古文運動之先驅,作文尚古樸,喜歡獎掖后進。師從陸質、梁肅,使呂溫獲得了不菲的盛譽,也對呂溫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巨大影響,《舊唐書·呂溫傳》贊其所作之文有“左丘明、班固之風”。與其同時代的劉禹錫贊云:“始學左氏書,故其文微為富艷。”清人王漁洋《香祖筆記》卷五也稱贊呂溫“為文駢散俱佳,尤長銘、贊,時有奇逸之氣?!?/p>
除了才學上的增長,拜師名家還從另一個方面有效地提升了呂溫的聲名。師出名門,這本身就是一張閃光的名片,而名師“點贊”,更是一字千金。至貞元十四年,二十七歲的呂溫已聲名遠揚,這極大地拓寬了呂溫的仕進之途。是年,呂溫參與科舉,被吏部侍郎顧少連擢為進士。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看出,官宦世家出身、家學如此厚重如呂溫者,尚且注重與父輩名家交游以求進身之階,何況無家學為資、無門閥可恃的草野士子呢?
同年中榜的士子,互稱“同年”。他們由同一個主持考試的人選拔,類似于今天的同學?!巴辍本哂心撤N“通行證”的意義,正如今天聽到同學便會覺得親切,“同年”也有一種自然的聚合力。對于孤身一人從四面八方來到京城的士子而言,面對茫茫的宦海,他們需要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以尋求相互支持,而“同年”正是一個合適的理由,他們也容易聚合成有相近政治理想的群體。貞元末年主持進士科考試的人如陸質等人都是正視社會黑暗現實,傾向改革的,他們選拔的進士,理想也比較相近。呂溫與劉禹錫、柳宗元等交往甚密,對呂溫中舉后的仕宦生涯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公元799年,呂溫又中博學宏詞科,其同年劉禹錫寫文稱贊他過人的才華,既為呂溫賀喜又造聲勢,說他:“兩科連中,芒刃愈出?!眲⒂礤a是貞元末政壇的風云人物?!杜f唐書·劉禹錫傳》載述:
劉禹錫尤為叔文知獎,以宰相器待之。順宗即位,久疾不任政事,禁中文誥,皆出于叔文,引禹錫及柳宗元入禁中,與之圖議,言無不從。轉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兼崇陵使判官。頗怙威權,中傷端士。宗元素不悅武元衡,時武元衡為御史中丞,乃左授右庶子。侍御史竇群奏禹錫挾邪亂政,不宜在朝,群即日罷官。韓皋憑籍貴門,不附叔文黨,出為湖南觀察史。既任喜怒凌人,京師人士不敢指名,道路以目,時號二王、劉、柳。[8]3769
在劉禹錫、柳宗元等人的推薦下,呂溫由集賢殿校書郎之職擢為左拾遺。任左拾遺期間,也是呂溫在政治和交友方面最活躍的時期,成為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團的重要人物。
然而,805年8月,順宗被迫退位,永貞革新失敗,革新集團成員紛紛被貶。呂溫出使吐蕃回朝,貶官之潮已告一段落,但作為革新派成員,他不久便被貶官均州,最終病死于衡州。
他們之間的交往,在各自的詩文中均有記述。呂溫文集中有《嘲柳州柳子厚》一詩:“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柳管依然在,千秋柳拂天?!绷谠小杜c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劉禹錫有《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序》。柳宗元在《祭呂衡州溫文》中抒寫了失去摯友的痛惜之情:
宗元幼雖好學,晚未聞道,洎乎獲友君子,乃知適于中庸,削去邪雜,顯陳直正,為道不謬,兄實使然……海內甚廣,知音幾人?自友朋凋喪,志業(yè)殆絕,惟望化光伸其宏略,震耀昌大,興行于時,使斯人徒,知我所立。今復往矣,吾道息矣!雖其存者,志亦死矣!臨江大哭,萬事已矣!窮天之英,貫古之識。一朝去此,終復何適。[2]1053
在《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序》中,劉禹錫則對呂溫生前的志向、談吐作了生動描繪:
和叔名溫,別字化光……每與其徒講疑考要,皇王富強之術,臣子忠孝之道,出入上下百千年間,詆訶角逐,疊發(fā)連中。得一善輒盱衡擊節(jié),揚袂頓足,信容得色,舞于眉端。以為按是言,循是理,合乎心而氣將之,昭昭然若揭日月而行,孰能閼其勢而爭夫光者乎?嗚呼!言可信而時異,道甚長而命窄,精氣為物,其有所歸乎?[5]14
元和六年九月,呂溫病逝于衡州官舍。家人扶樞北還洛陽,途經永州,永州司馬柳宗元作祭文寄托對亡友悼念;劉禹錫在《子劉子自傳》也表達了這種真摯的感情:“初,叔文北海人,自言猛之后,有遠祖風,唯東平呂溫、隴西李景儉、河東柳宗元以為言然。三子者皆與予厚善,日夕過言其能?!?/p>
從這些文獻看,呂溫與其同輩劉禹錫、柳宗元交情深厚,為其進士及第后走上仕途帶來了不小影響。雖后遭貶官遠州,然比起其他一些仕途困頓的進士來(唐代進士及第之后要經過吏部銓選才能任職,不一定都有官做的,初任官階一般都不高,多是八品縣尉。如張籍中舉后被任命為太祝,窮困潦倒,被孟郊稱為“窮瞎張?zhí)!?自是強了許多,至少身為一州刺史,能夠較為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成就一番不大不小的事業(yè)。
糊名法,即“匿名閱卷”,是為了促進閱卷更加公平,使閱卷官以卷面表現為準,而少受其他因素影響。此法于武則天初年便已創(chuàng)立,但并沒有在當時科舉考試中真正推行開來,科舉中的禮部試并不糊名,只有在考中后在吏部的釋褐試時才糊名。這樣,對于閱卷官而言,既然知道考生的名字,那么他的日常表現,也即平日的作品與聲譽自然就成了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但天下士子無數,在沒有微博微信沒有“網紅”的時代,如何才能讓考官知道你的情況呢?這便要靠“關系人”來推薦了,有推薦資格的通常是那些在政治上、文壇上有地位有影響的人,以及與主考官關系密切的人,他們甚至可以參與決定選錄的名單名次,也即所謂的“通榜”。
因此,應試的士子便要想方設法去接近有推薦能力的人,以增加自己高中的可能性,或者借此爭取一個更優(yōu)的名次。當時通行的做法叫“行卷”,也即將自己所作詩文,加以裝幀,以精美的形式呈獻給一些著名的文學家或有影響的在朝官員,希望通過他們的品評稱贊來制造輿論氛圍,來宣傳造勢,使之傳入考官之耳,甚至謀得他們的直接推薦,以增加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的勝算。所呈獻的內容,少則一卷,詩賦數篇而已,也有連篇累牘者,恨不能呈上全部作品。最精彩的作品通常放在卷首,懇切地表達自己的愿望,甚至在卷面裝飾上也要下一番功夫。白居易從“米價方貴﹐居亦弗易”跳躍至“道得個語﹐居即易矣”走的正是行卷的“路子”。當時的文壇前輩、在朝高官等對于前來“行卷”者往往熱情相待,這本身也是其身份地位的顯示,同時也是培植勢力的機會,因此這種風氣越發(fā)盛行。
唐代文人一旦高中入朝為官,同樣也對于那些“有為后生”倍加留意,薦親舉友,甚至廣收門徒,營造龐大的關系網,以加強自己的政治聲勢與政治地位。呂溫也未能例外,有文獻可考的受其提攜者有李紳、段弘古、何元上等人?!短圃娂o事》卷三九《李紳》記載,李紳以《憫農》二首行卷,得到了呂溫揄揚而為顯達所賞識。
紳初以古風求知于呂溫。溫見齊煦,誦其《憫農》詩曰:“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薄颁z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庇衷?“此人必為卿相。”果如其言。[9]1059
貞元末年,在王叔文和韋執(zhí)誼等人的推薦下,呂溫被唐德宗擢升為左拾遺,職位雖不高,但可直接向皇帝進言,因此頗有影響。貞元十七年,屢試不第的李紳找到呂溫,呈獻《古風》二首,得到了呂溫的嘉賞。李紳的《古風》詩,用簡潔歷練的筆觸,刻畫了農民悲慘的命運,抨擊了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當時呂溫等革新派對社會現狀充滿不滿,希望能用革新手段促進社會變革,李紳的詩引起了他們的共鳴與賞識。在呂溫等人的大力推崇下,李紳很快聲名顯赫,時人皆知,李紳也順利高中。
而即使貶官外地,亦不乏有人上門求薦。憲宗元和三年,呂溫被貶均州,卻仍有不少人希望通過與他交游而獲得做官的機會。段弘古就是在呂溫貶官道州后積極向他干謁的一員。《全唐詩》第472卷有其小傳:“段弘古,澧州人。呂溫守道州,嘗客焉。后謁竇群容州,歿旅舍?!逼洹斗钆銋问咕龢巧弦箍椿ā吩娫?
城上芳園花滿枝,城頭太守夜看時。為報林中高舉燭,感人情思欲題詩。[10]5353
使君是漢代人對太守刺史的尊稱,漢以后用做對州郡長官的尊稱,呂溫為道州刺史,段弘古以“使君”相稱是對呂的尊崇。呂溫遂作和詩《答段弘古》:
盡日看花君未來,花枝半夜為君開。樓中共指南園火,紅燼隨花落碧苔。[10]4162
據目前可考的文獻顯示,呂溫有不少與段弘古相互唱和的詩作。呂溫對段弘古十分賞識,并積極向柳宗元、劉禹錫等文壇名家引薦。在呂溫的幫助下,段弘古得到了劉、柳等人的熱情接待,劉、柳將其推薦給永州刺史崔能,而崔能又將他推薦給容管經略使竇群,為段弘古的從政之路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據記載,段弘古拜會柳宗元之時,曾以呂溫墨跡相示,柳宗元睹物思人,寫下《段九秀才處見亡友呂衡州書跡》。后段弘古與柳宗元亦結下深厚交情,段弘古死后靈柩過永州,柳宗元作《祭段弘古文》祭奠,并作《處士段弘古墓志》。由此可見呂溫對段的幫助,亦可見呂、劉、柳之間交情之深。
何元上與呂溫的交游大約和段弘古同一個時期。何元上自稱為峨眉山人,生卒年不詳,曾居于道州。《全唐詩》(472卷)僅存其《所居寺院涼夜書情,呈上呂和叔溫郎中》詩一首:
庾公念病宜清暑,遣向僧家占上方。月光似水衣裳濕,松氣如秋枕簟涼。幸以薄才當客次,無因弱羽逐鸞翔。何由一示云霄路,腸斷星星兩鬢霜。[10]5353
呂溫以侍御史身份出使吐蕃歸國后,晉升為戶部員外郎,這是朝廷要職,呂溫也以之為榮。但元和四年后,呂溫遠放道州,心境自是不同。在呂溫任道州刺史任上,何元上與之往來密切,多有詩詞唱和,何元上的尊敬與寄望,對他而言也是心靈的慰藉。如呂溫就上述何詩回贈《道州敬酬何處士書情見贈》一詩:
意氣曾傾四國豪,偶來幽寺息塵勞。嚴陵釣處江初滿,梁甫吟時月正高。新識幾人知杞梓,故園何歲長蓬蒿。期君自致青云上,不用傷心嘆二毛。[7]9
此后,由于呂溫未能再返政治舞臺的中心,兼或其他未可考證的原因,何元上在可考的史料中再未出現,影響也不及李紳。
總之,中唐士人的交游帶有明顯的功利目的,是為科舉及第、仕宦為政或學業(yè)傳承服務的。他們以交游為手段,或求進身之階,或求事業(yè)長進,或求延續(xù)影響,經之營之,樂此不疲,既是他們仕宦人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又對他們的仕宦人生產生了或利或弊的重大影響。
[1]董超.唐代呂溫家族與文學[D].西安:西北大學,2007.
[2](唐)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明)胡應麟.詩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4]傅璇宗.唐才子傳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唐)劉禹錫.劉禹錫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0.
[6](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3.
[7]王云五.呂衡州文集[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8](后晉)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2.
[9](宋)計有功.唐詩紀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清)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
(責任編輯:張明海)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2.014
I206.2/.4
A
2096-2452(2016)02-0063-04
2016-02-22
謝其泉(1984-),男,河南商城人,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大學網絡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