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名國
【摘要】隨著現代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于語言教學中,傳統(tǒng)文本注解型教材正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教材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的藍本,更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素材來源和自學策略指導范例。二語習得理論圍繞語言習得的關鍵要素進行理論闡釋,將二語習得的相關概念融入教材的編寫設計中,將有助于創(chuàng)設立體教學環(huán)境,拓展學習者的視野廣度,并通過多維輸出實踐增強學習者的知識吸收內化能力。
【關鍵詞】多媒體 素材 自學策略 二語習得 立體 輸出實踐
【基金項目】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課題項目“二語習得理論指導下的英語外報閱讀實踐教材體系設計探索”(項目編號13SB0460) 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108-02
一、引言
高校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1]。培養(yǎng)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已經成為當前外語教學的核心任務之一。很多專家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著相當深入的研究,但是圍繞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創(chuàng)設學習實踐平臺的相應教材卻遠遠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目前活躍在我國外語教學一線的專業(yè)類教材多以文本加注解加練習的模式,學生自主學習難以深入,編寫體例的單一性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師生將大量的時間用于純文本的學習,忽視課外知識的吸收和拓展,缺乏語言綜合能力的實踐。
二語習得理論對學習者的環(huán)境因素,個體因素,語言習得要素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表述,已經被廣泛應用與語言教學實踐中,用其理論精髓打造以學生能力實踐為特色,注重學生自主學習,運用多媒體資源構建新型實踐教材將是英語專業(yè)教材發(fā)展的主要趨勢。 本文從當前教材特點,學生教材使用反饋出發(fā),以二語習得理論為指導,探索新型實踐型教材的編寫思路。
二、從問卷調查反映外報教材在教學中所呈現出的問題
英語外報閱讀課程隨著中國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在各個高校普及開,先后有此方面的專家編寫了課程教材供授課的師生使用。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使用教材的心得和體會,筆者選取該校某系大三年級三個班共75名學生進行了一次隨機問卷調查,該校所有大三年級學生都使用的是《美英報刊文章選讀》(第五版)上冊,該問卷設計的問題包括教材的作用,教材的體例和編排,練習設計,教師使用教材情況,使用該教材的收獲等。
1.教材的形式和內容
問題:如果讓你選擇英語外報閱讀的教材,你會喜歡什么類型的教材?
從以上兩個問題調查的結果來看,處于多媒體時代的學生對多媒體教材的需求是比較明顯的,他們寄希望于通過最直觀,最鮮活的視頻素材來獲取語言文化知識,或者對原版報刊以及電子版也顯示出一定的興趣,原版報刊的排版美學也能在視覺上給他們相當的沖擊。
2.基礎練習及拓展訓練設計
問題:你認為《美英報刊文章選讀》的練習設計如何
以上問題調查重點關注教材對學生閱讀能力及思辨能力的練習設計,從調查結果來看,《美英報刊文章選讀》的主要特色在于經典的文章選材和對新聞知識的注解以及新聞用語特色的解讀。閱讀課程不解決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的提高也是教材的一大遺漏,對閱讀理解和閱讀速度能力的導向性還不夠。
3.教材與課外自主學習
問題:你認為自己在預習或者自學《美英報刊文章選讀》時感受是什么
報刊閱讀教程因其紙質文本的特性,只能選取近幾年或一段歷史時期之內的經典評論作為教材內容,學生需要通過教材這一窗口去關注世界時局,熟悉世界熱點問題,這就需要關注時事新聞,而對于教材內容所涉及的文化主題則需要學生課外進行大量的閱讀,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從教材獲取這方面的幫助和指導還不夠。
將二語習得理論應用于英語外報閱讀教材的編寫
從課程學習幾個方面的調查結果來看,學生在外報外刊的學習效果受新聞素材的輸入形式,課文練習設計的形式及內容,自學過程中所獲取的信息支持及策略指導等多方面的影響。二語習得理論近幾十年間不斷興起,它建立在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認知學等多種學科基礎之上,試圖解釋語言學習和習得過程中學習者的習得機制,通過對學習者的先天機制,后天環(huán)境的制約以及二者相互之間的影響等角度去解釋二語習得現象,其理論中的精華部分對語言教學有著極強的指導作用。Ellis在《第二語言習得概論》一書中對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的要素及其要素之間的關系做了如下闡釋(見圖1)。
圖一: A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the components of SLA
從此框架中我們可以看出二語習得中重要的幾個要素中輸入是習得的發(fā)起點,它同時受環(huán)境因素和學習者個體差異影響,輸入經過學習者的內部加工以后形成可變的二語輸出。此框架對于新型實踐性教材的編寫模式具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束定芳、莊智象在《現代外語教學》一書中提出外語課堂新模式的設想,從學習者動機激發(fā)和興趣培養(yǎng),真實語料的大量輸入,學習者策略的直接間接培訓,以及針對性的解決學習者面臨的困難幾個方面對傳統(tǒng)PPP模式教學進行改革,充分利用課堂課外進行互為補充的新型教學模式。新型教學模式的實施需要教材編寫模式的更新,英語外報外刊閱讀能力的獲得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要想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習者的外刊文章閱讀賞析能力,需要教材編者從宏觀和微觀進行科學的把握,營造英語外報外刊閱讀的課程生態(tài)系統(tǒng)(見圖二)。
圖二:二語習得理論指導下實踐型外報閱讀教材編寫體系
三、以學生實踐為導向的英語外報閱讀教材編寫的幾個原則:
1.單元系統(tǒng)性原則
外報閱讀教材的單元設置以主題為體系,按照地理、政治、經濟、教育、社會文化、娛樂等主要主題將主要國別進行串聯(lián),同時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與主要新聞媒體的內容特點進行有機融合。以主題為編排體系容易讓學生建立起洞察世界,認識世界的基本框架,也符合普遍認知規(guī)律。
2.內容立體性原則
英語報刊閱讀課程的特點是豐富的報刊語料,但限于紙質教材的篇幅限制和授課時間的限制,很多內容都無法向學習者一一呈現。通過教材呈現立體式的教學內容就是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絡,將線上的信息和內容經過統(tǒng)一標準的篩選,向學習者進行范圍推薦,學習者根據自身的興趣和需求進行相關的檢索和閱讀,并完成相應的任務。
3.詞匯與結構并舉原則
傳統(tǒng)教材主要解決文本理解和詞匯知識,而對結構性語言的內容和練習設計較少。新聞用語因其獨特的語體特征造成句式結構的特殊性更是讓學習者望而卻步。在外報閱讀教材的編寫上,除了常規(guī)的生詞解釋和課文注解之外,應單獨開辟新聞長難句專欄,對文本出現的長難句進行結構解讀,并以大量豐富的報刊語料進行補充和鞏固,培養(yǎng)學生新聞長難句理解的能力。
4.輸出實踐性原則
英語外報閱讀新型教材的主要任務是突出學生主體原則,并把實踐性原則充分運用到教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把知識輸入經過消化內化,最終以語言輸出的形式進行廣泛的學習實踐。從文化背景導入中的口頭實踐,到文本學習中的知識實踐,思辨實踐,再到復習總結環(huán)節(jié)中的寫作實踐等,讓學習者熟悉實踐在閱讀能力習得中所發(fā)揮的重要的作用,自覺在自主學習中利用教材的任務安排和策略指導提高自身綜合語言運動能力??梢猿浞掷谜n內和課外學生實踐的有機結合,學生課外進行充分的信息內容消化,課堂進行理解和口筆輸出的練習,老師的作用則在于充分整合這些有利資源,嚴格又彈性地把控教學過程,并對學生提供一對一的點評和指導。
四、結論
外語教學的改革和更新在于教學理念的更新,需要課程設計和教材設計與之相配套和適應,二語習得理論給新型教材的編寫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新型教材應關注語言輸入的質量,注重教學內容的多樣性,練習設計上應注重學生的語言實踐,特別是學生的口頭實踐、筆頭實踐、思維實踐是當前語言教學面臨的迫切需要加大力度解決的幾個方面,并通過多媒體手段將課堂課外有機串聯(lián),鍛煉學生運用語言,創(chuàng)新實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