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樹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技能,更是調動學生思考、積極主動獲取知識、開發(fā)智能的重要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如何通過提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智力不僅是一個教師教學藝術水平高低的體現(xiàn),也是每位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數(shù)學;課堂提問;提高
課堂提問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教師巧妙的課堂提問,能極為有效地啟發(fā),引導學生,用問題讓學生思維閃光,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引導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設計問題能力,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亦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重要方式。
一、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作為智慧型的教師常常會創(chuàng)設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能喚起學生求知欲的有效問題情境,使學生想探個究竟,想問個為什么?這樣既營造了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小學生具有求知欲、好奇心強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給學生設置一些懸念,來激發(fā)學生想探究問題的欲望。如在教學“分數(shù)基本性質”時,通過多媒體演示:一天,唐僧師徒四人走到一個小村莊,這時的他們又累又餓,于是孫悟空就去化緣,好不容易化來了一個餅,孫悟空建議平均分成四份,一人一份,可貪吃的豬八戒不同意他非要兩塊,孫悟空就把餅平均分成了八份,給他取了兩塊,豬八戒高興地吃了起來,以為自己多得了一塊。豬八戒真的多得了一塊嗎?為什么?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學生逐漸進入情境,趣味盎然,懸念頓生,活躍了課堂氣氛,下面的學習也就更加專心、認真了,為的是要解開心中的疑惑,更讓學生在充滿童趣的情境中了解錯誤所在,以便學生更好掌握相關知識,在以后的學習中引起關注。這里面有什么奧秘呢?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心中存在疑問,這樣水到渠成,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自然成了一種求知的“自我需要”。
二、提問要具有思考性
教師要在知識的關鍵處、理解的疑難處、思維的轉折處、規(guī)律的探求處設問。在知識的關鍵處提問,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障礙。在思維的轉折處提問,有利于促進知識的遷移,有利于建構和加深所學的新知。如,教“圓的面積”時,教師組織學生直觀操作,將圓剪開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并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這里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是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圓的面積有什么關系?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是原來圓的什么?為了適時提出這兩個問題,教師先讓學生動手操作,將一個圓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教師提出:
①若把這個圓平均分成32份、64份……這樣拼出來的圖形怎么樣?
②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就是圓的什么?
③那么怎樣通過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學生很快推導出:長方形面積=長×寬。圓的面積=半周長×半徑=(2πr/2)×r=πr2,在規(guī)律的探求處設問,可促使學生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學習新知識,得到新規(guī)律,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提問要通俗易懂
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點,他們的生活經驗與數(shù)學知識還不豐富,難以接受深奧、抽象、難懂的數(shù)學概念、名詞、術語,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盡可能地用通俗易懂、學生能夠理解的問題去提供給學生。
1.不用文言文,改說白話文。例如少用“若”、“則”,改用“如果”、“就”,“兩數(shù)之和”改稱為“兩個數(shù)的和”,等等。
2.盡量少用深奧的近代詞語,改用通俗易懂、兒童化的語言。近來常聽到教師提問低年級學生“你能從這幅圖上提取什么信息”,或“你如何處理這些信息”。什么叫“信息”和“處理信息”,學生能聽懂嗎?因此,凡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現(xiàn)的專門數(shù)學術語,教師就要慎重對待,有的還必須要像語文教師一樣,先標音,再讀準字音,講清詞義。凡是能用白話文、兒童化詞語代替的話語,決不用教材外使用的深奧的詞語。
四、把握提問數(shù)量的適度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就須問,但問要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問出水平來。課堂教學中提問必須運用得當,不能濫用、多用,沒有必要設問的地方就不要設問。例如,教學“真分數(shù)和假分數(shù)”一課,當學生懂得真分數(shù)、假分數(shù)的意義并能自己舉例時,教師再一次把問題引向深入,拿出一張卡片問:“是真分數(shù)還是假分數(shù)?”這樣使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進入了高一級層次。提問的適度,表現(xiàn)在學生方面就是提問要考慮后進生、中等生、優(yōu)等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比率。有些教師偏愛優(yōu)等生,提問只考慮優(yōu)等生而放棄后進生,造成一種“期待差異”,由于這種原因,整個課堂往往為優(yōu)等生所控制,極少有后進生暢所欲言的機會。因此,提問要顧及全體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五、在嘗試后設問
在教學中常見到不少教師在組織學生完成某一學習任務前,怕學生出錯或思維不嚴密,總喜歡暗示幾句,并美其名曰“防患于未然”。其實,這樣做,恰恰降低了思維難度,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受挫愈深,得益愈豐。我們可以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嘗試完成,發(fā)現(xiàn)問題后再引導。如《認識直角》一課,老師組織學生用三角板畫一個直角,當老師行間巡視捕捉到學生畫的直角都是一條邊水平而另一條邊豎直時,教師風趣地問道:“直角都一定是這個姿勢嗎?”學生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又畫出了一些不同姿勢的直角,從而對直角這一概念有了較深入的理解。
在新的課程改革的目標下,課堂提問應該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為課堂教學的一大目標,課堂提問應該成為教師努力改進課堂教學行為的重點研究課題。為使提問真正達到實效,教師應該擺脫課堂40分鐘的約束,延伸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將課堂分為三段式進行:課前誘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課中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課后鼓勵學生將問題深入。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問題的質量,達到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