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
摘 要 本文在漢語本體及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偏誤分析等理論為依據(jù),從英語國家留學生的漢語習得出發(fā),考察了副詞“就”的偏誤類型、特點及成因,揭示了留學生使用多功能副詞“就”時的部分問題所在。
關鍵詞 留學生 副詞“就” 偏誤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漢語由于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tài)變化,虛詞成為漢語中除了詞序以外極為重要的語法組合手段。據(jù)統(tǒng)計,留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虛詞運用不當而造成的病句占語法方面偏誤的60%以上。這一事實說明,虛詞是漢語學習中的難點,留學生必須要對語言有一定的熟練程度才能掌握好虛詞。我們在中級漢語水平,母語為英語的留學生的15,000字左右的漢語書面作文中,發(fā)現(xiàn)有語法錯誤的句子1256個,屬于虛詞方面的錯誤790個(高霞,2002),其中屬于副詞的偏誤173個,占虛詞偏誤的22%。副詞和助詞、介詞都是英語國家學生虛詞學習的難點。而在副詞中,“就”是偏誤率最高的一個。副詞“就”是用途極為多樣的副詞,在過去的20多年里,漢語語法界對副詞“就”在語義、句法、語用方面都做過探討。
康德把學習者所犯的錯誤分為失誤和偏誤兩種。失誤是指偶發(fā)性錯誤,這種錯誤沒有什么規(guī)律,即使說母語者也常常會發(fā)生;偏誤則是指由于目的語掌握不好而產(chǎn)生的一種規(guī)律性錯誤,反應了學習者的語言能力和水準。偏誤分析是對學習者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偏誤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研究其來源,解釋學習者的中介語體系,從而了解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和規(guī)律。
1英語國家留學生副詞“就”的偏誤分析
本文結合漢語本體及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成果,以偏誤分析理論及其他相關理論為依據(jù),探究母語為英語的學習者學習副詞“就”時的表現(xiàn),以及學習策略——母語干擾、過度泛化目的語規(guī)則對學習者偏誤的影響。為此,我們對中級漢語水平英語國家留學生的漢語書面作文中涉及“就”的句子做了調查、分析。
副詞“就”可以表示時間、關聯(lián)、語氣、范圍、程度、情態(tài)等不同的意義。在收集到的用例中,表示時間、關聯(lián)的“就”所占的偏誤率最高。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討論表示時間、關聯(lián)的“就”時出現(xiàn)的偏誤。據(jù)調查,英語國家留學生使用表示時間和關聯(lián)的副詞“就”時,主要有遺漏、錯序、誤加、誤代等幾種偏誤類型。
1.1遺漏
1.1.1遺漏表時間的“就”
(1)a、三峽工程17年,17年的工期打從第一天開始使用著倒計時的方法。b、三峽工程17年,17年的工期打從第一天開始就使用著倒計時的方法。
盡管從表達意圖角度看,副詞“就”的使用不帶有強制性,但是從語言學的角度看,“從/自……(起/開始)”類表時間起點的時間狀語之后,往往必須使用“就”。這可以解釋為,從人的認知來看,時間起點表示的并不是靜態(tài)的時間,而是動態(tài)的時間,“從/自”后面的起始時間點與緊接下來的時間相比,客觀上必然要早一些。因此,說話人一旦使用了“從/自……(起/開始)”結構,無論他是否有表達時間造的主觀意圖,后面都必須使用“就”。
如果時間狀語中含有“僅、只、才、只有、不過”等表限定的詞語,則后面必須使用“就”來與這些詞語相呼應。例如:
(2)a、僅一個多月,把這個紛亂復雜、長達6年之久的問題解決了。b、僅一個多月,就把這個紛亂復雜、長達6年之久的問題解決了。
(3) a、“呼啦圈”才呼啦了一兩個月消失得無影無蹤了。b、“呼啦圈”才呼啦了一兩個月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上述兩種情況下的“就”都很容易被留學生遺漏掉。
1.1.2遺漏表關聯(lián)的“就”
對留學生來說,“就”在上下文語境中的關聯(lián)作用,對留學生來說認知難度大,習得不易,因此難免出現(xiàn)遺漏。例如:
(1)介紹一下,先下雨的時候,家里陽臺玻璃窗的雨滴和外邊風景連在一起看的話,是平靜的氣氛。情況變成下雪的時候,整個世界(*)完全變成了白色的王國。
(2)昆明的天氣很好是很好,但是很奇怪。早上的時候天氣很冷,所以必須多穿衣服。早上慢慢過去,到下午的時候,天氣(*)比較好了。
上述兩例均出自中級水平留學生的語料,這兩例都應在句中“(*)”出加上表關聯(lián)的“就”,上下文才顯得銜接連貫。
1.2錯序
這類偏誤的特點是將起關聯(lián)作用的副詞“就”誤用做連詞,放在后分句的主語前面,而漢語的副詞“就”是不能用作連詞的。
(1)當時我想這個中國人就是開玩笑,就我同意了他。
(2)昨天一下課,就她來找我了。
英語中如果表示條件、因果的從句前不用連接詞引導的話,連接詞and可“用于代替‘假設句子的構造中”,,表示結果的連接詞同樣也可以用于代替原因從句的結構中,這些連接詞一般放在主句的主語前,如:Wait till you have been here for a few days and you will realize what living really means.在此地多住幾天你就明白,活著就是那么一回事。
例句中英語譯文的連接詞“and”和“so”都用在第二句句首,意義相當于“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而漢語關聯(lián)上下語句的副詞“就”不能當做連詞放在句首,漢英之間的這種差異促使留學生在用漢語表達時,將母語中連接上下語句的連接詞對譯為漢語的“就”,因而產(chǎn)生把“就”用作連詞并擺錯“就”位置的偏誤。
1.3誤加
“就”的使用情況有一定的限制,大部分語法書只說“就”在假設復句等條件復句有承前表示結論的作用,但卻沒說明什么時候該用“就”,什么時候不能用“就”。許多留學生以為關聯(lián)副詞“就”有表示假設、條件的作用,于是在不該用“就”的假設副句中仍然使用了,因為產(chǎn)生了偏誤:
(1)她問我有沒有事,意思是如果我有時間,就可不可以幫助她?
(2)要是我漢語好的話,我就倒想?yún)⒓幽菢拥幕顒印?/p>
我們認為,“就”不是任何假設復句都能使用的,它的使用情況有一定的限制,基本上一定要表示在什么假設條件下,會引起什么結果時,才能使用這個關聯(lián)副詞“就”。一些表示比喻、只是說明某種情況或后半句是一個疑問句的假設復句里,或者假設復句的后半句里有“可”、“倒”等語氣副詞,“才”、“還”等關聯(lián)副詞時,不能使用關聯(lián)副詞“就”。
這類偏誤主要是因為學生過度泛化關聯(lián)副詞“就”的使用規(guī)則而造成的。
1.4誤代
這類偏誤的特點是將起關聯(lián)作用或表示時間的“就”和其他副詞混用。如:
(1)我還記得以前,我們同班的時候,我每天早上就叫醒她。
(2)老虎苦惱說他得了病,尾巴癢的要命,整夜就睡不好覺。
上例中,“整夜”表時間長,而“就”則只能表說話人主觀認為時間短,兩者語義沖突,“就”應該改為“都”。因為表總括的副詞“都” 可以用來表示“在某一連續(xù)的時間段中每一個時間點都具有某種相同的特征”。同樣,(2)例中的“就”也應該改為“都”。
這些例子表明,副詞“就”表時間的用法在某些留學生頭腦里是比較模糊的。對于解決這種偏誤,需要在教學中注意兩點:一是適時歸納;二是加強對比。哪些常見時間詞語表時間長或晚,后面通常只能使用“才”或“都”,哪些常見時間詞語表時間短或早,后面通常只能用“就”,這些都需要在教學時予以歸納、對比。
2結語
本文僅對搜集到的英語國家學生使用關聯(lián)、時間副詞“就”時產(chǎn)生的典型偏誤進行了歸納,從學習者學習策略的方面——母語負遷移及過度泛化分析了發(fā)生偏誤的原因。第二語言學習者偏誤的來源是多方面的,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
偏誤的出現(xiàn)是學習過程中的正?,F(xiàn)象,對學習者目的語系統(tǒng)的形成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英語國家學生使用副詞“就”時產(chǎn)生遺漏、錯序、誤加、誤代的偏誤主要由于學生受母語語法的負遷移而導致。
參考文獻
[1] 高霞.英語國家學生漢語介詞“在”、“跟”、“對”、“從”的偏誤分析[D].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2] 郭春貴.試論假設復句里的關聯(lián)副詞“就”[A].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3.
[3] 黃露陽.外國留學生副詞“就”的偏誤分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8(11).
[4] 魯健驥.外國人學習漢語語法偏誤[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1).
[5]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商務印書館,1999.
[6] 施關淦.試論時間副詞“就”[C].語法研究與探索,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