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孝成,呂韶鈞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從“競”母題探龍舟競渡
裴孝成,呂韶鈞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84)
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以“競”母題為視角對龍舟競渡進行研究。認為,與文學和神話學中的概念界定類似,母題是構成體育項目的最小元素和文化因子。在“競”母題的統(tǒng)領下,“龍”“舟”“水”“人”等元素共同構成了龍舟競渡這一體育項目,并在社會歷史的不同階段,伴隨著對社會需求的不斷適應與滿足,龍舟競渡的表現(xiàn)形式逐漸定型,文化內涵日漸豐富。母題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工具,可以廣泛應用于其他體育現(xiàn)象的研究中,應加以重視,構建體育的母題研究模式。
母題;龍舟競渡;“競”;表現(xiàn)形式;文化內涵
對于母題的研究一直以來主要存在于文學領域,而在體育領域較為鮮見。在今天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各學科的聯(lián)系倍加緊密,跨學科的交叉研究也日漸繁榮。為此,本研究從“競”母題角度切入,以龍舟競渡為具體案例,將母題研究深入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中,對母題在體育中的概念進行初步界定,并探討其作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本研究以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為研究方法,通過中國知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庫等網(wǎng)絡資源以“母題”“龍舟競渡”“競”“文化”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將時間范圍設定在1980—2015年,共篩選出相關碩博論文和期刊論文20余篇。與此同時,利用國家圖書館和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查閱相關圖書近10冊。對以上檢索文獻進行整理和分析,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一直以來,文學界對母題的界定都脫離不了與之相似的名詞的關聯(lián)性研究。其中,有學者在對母題與原型的關聯(lián)性研究中認為:母題多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是一個主題、人物、故事情節(jié)或字句樣式,也可能是一個意象或原型[1]。還有文學學者認為,母題是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傳承性的文化因子,類似生物學中的“DNA”,是文學作品中最小的敘事和意義單位,在文學中反映反復出現(xiàn)的人類基本行為、精神現(xiàn)象及關于周圍世界的概念,并能在傳統(tǒng)文化中完整保存且在后世不斷復制和延續(xù)。因此,在文學中,母題是至關重要的,其已成為利于統(tǒng)一整個作品的有意義的線索。
民俗學對于母題的理解有所不同。孫文憲曾分析認為,“母題在民俗學中的研究是深入到情節(jié)結構或敘事構成的微觀研究。母題是為了研究民間敘事作品存在著多種類型化現(xiàn)象而形成的一個術語,是一種反復出現(xiàn)的、與敘事類型化特征相關的因素?!盵2]
在比較神話學的研究中,母題被認為是構成神話作品的基本元素。這些元素是有限的、獨立存在于傳統(tǒng)文化中,元素間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演化出無數(shù)作品,在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留存與發(fā)展。比較神話學中對母題的理解源于湯普森對母題的理解[1],在此基礎上又有較大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在,將母題與其他文學體裁、形態(tài)聯(lián)系起來,擴大了母題的范圍;對母題與原型關系的理解傾向為同一[3]。
可見,對于母題的研究已深入到文學、民俗學、神話學等眾多領域,研究發(fā)展的過程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為過分追求形式而較少關注內容。而且不同領域對于母題的理解尚未統(tǒng)一,只是基本上趨同于單位、因子,是一種衡量標尺。本研究對體育中的母題的理解傾向于比較神話學與文學中對母題的理解,是一種最小元素和文化因子,是構成體育項目的最基本元素。如“繩”母題、“球”母題、“龍”母題、“競”母題等都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中重要的元素。元素間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演化出多種運動項目,各項目憑借其外在的運動形式與內在的文化內涵在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留存與發(fā)展。
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總要順應歷史潮流,母題的產(chǎn)生受其所處社會環(huán)境、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及心理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在適應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產(chǎn)生和演變。因此,當我們從母題的角度切入研究對象時,研究對象自然也就會隨著母題所具有的各種文化特點而獲得延展。因此,從體育運動的本源探索體育運動的母題,我們將探尋項目的源點、窺探其背后的文化。
中國文化提倡中庸之道,講求天人合一,主張世界的和平與統(tǒng)一。對“競”母題的理解應該體現(xiàn)在兩個路徑上:一個是隱匿的“競”文化——避免沖突和競爭;另一個是突出“競”文化,最為典型的就是“龍舟競渡”。龍舟競渡是一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體育活動,在中國乃至世界各地都廣泛流傳。從“競”母題這一角度出發(fā),我們要分析為什么在中庸文化背景下,“龍舟競渡”會延續(xù)千年?
在此,筆者試圖以母題為方法對龍舟競渡的文化起源進行探索。從龍舟競渡的概念可以看出,它是一個復合體,是龍舟和競渡的創(chuàng)造性融合?!褒垺薄爸邸薄八薄叭恕薄案偂笔菢嫵升堉鄹偠傻幕驹兀案偂苯y(tǒng)領各元素而使這一項目充滿激情與活力。龍,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已經(jīng)被廣泛而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主要圍繞“競”母題對龍舟競渡進行探討。
3.1 “競”的詞源
雖然,“競”在不同的語境中可以呈現(xiàn)不同的意義,但是從甲骨文及小篆的字形來看,似二人競逐,這也是古代人民象形取義對“競”字的完美解釋。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也解釋:“競,逐也?!币札堉鄹偠蔀榇淼闹袊偽幕匀灰踩∑洹盃幹稹北玖x。
3.2 競運動與競文化
幾個不同的母題與競母題通過排列組合、碰撞交融,在不同的時空里生成了一系列的競運動,并在歷史的長河里伴隨著對社會需求的不斷滿足而發(fā)展更新。以龍舟競渡為例,起初的競渡活動并非利用龍舟,只是通過舟楫這一重要的生產(chǎn)生活工具來承載水鄉(xiāng)漁人的生活希望。西晉左思的《吳都賦》曾描繪了吳地漁民乘舟競渡的美麗圖景,“結輕舟而競逐,迎潮水而振緡?!痹诖恕案偠伞闭Z義下,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游戲性的競渡習俗在漁人生活中最淳樸、最原始的狀態(tài)。
先民對于游戲有著特殊的情感,對于競渡運動的理解能否從游戲的視角有所突破呢?相關研究認為,游戲是人的本能,蘊藏著人的巨大的行為潛能和傾向;游戲的產(chǎn)生先于人類文明,同時它的發(fā)展嬗變加快了人類文明前進的腳步。因此,只有在社會歷史的不同階段,民眾對于競渡活動儀式、技藝等加以積累、吸收與整理,并使之成為社會習俗后,龍舟競渡的出現(xiàn)才成為可能。
陳寅恪曾對王國維的二重證據(jù)法進行了概括并有所延伸,一是考究古人之研究——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遺文互相釋證;二是對前人與國外的文獻比較研究——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三是通過國外相關理論加以支撐——取外來之觀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這也為龍舟競渡的探究提供了思路。在對龍舟的記載上,考古方面的證據(jù)比習俗本身早很多,如1973年長沙子彈庫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公元前325-前221年)。再如,戰(zhàn)國末期屈原《湘君》中“沛吾乘兮桂舟,駕兩龍兮北征”;漢《淮南子·修務訓》中“夫純鈞、魚腸……磨其鋒鍔,則水斷龍舟”;《漢書·司馬相如傳》中“龍舟鹢首,天子之乘也”等文學或史學典籍中的文字[4],都是對龍舟的記錄和佐證。
關于龍舟競渡的文化源頭,有多種說法:
一是紀念人物說。該說在民間與古文獻中均有廣泛的記載。宗懔(南北朝·梁朝)撰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是日競渡,采雜藥。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背饲?,還有關于用龍舟競渡紀念伍子胥、勾踐等人的記載。
二是送標禳災說。明代著作《五雜俎》與《武陵競渡略》均認為龍舟競渡具有“驅疫”“送標”的作用,江紹原先生在此基礎上,對龍舟競渡習俗的目的進行了總結,認為它最初是作為古代的一種公共衛(wèi)生法術活動,用以祓除不祥[5]。先民對于生命健康有著豐富而獨特的理解,由于受當時生活條件、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等的限制,民眾對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健康格外重視。龍舟競渡被先民賦予了送災祛魅、保持健康的功能,儀式本身自然也格外為人所重[6]。
三是龍圖騰說、祭祀水神說。在《端午考》及《端節(jié)的歷史教育》中,聞一多先生認為龍舟競渡習俗源于上古民眾對龍圖騰的崇拜,認為龍舟競渡是龍祭活動時的一種儀式活動[7]。林河在聞一多觀點的基礎上進行了具體闡述并明確表示,民眾最初對于龍舟的使用并非為了競渡,因此起初龍舟與競渡是分家的。那龍舟是怎樣呈現(xiàn)又為什么會發(fā)展為龍舟競渡呢?由于先民為了祭祀水神要進行水上巡游活動,其水神便是龍的圖騰,因此也就順理成章地將祭祀的巡游工具做成龍形。有學者表示,競渡是在屈原投江后逐漸形成的習俗,這也是龍舟競渡習俗的豐富與確立。這反映出各個母題元素在形成龍舟競渡這一體育項目的過程中是伴有社會需求性及適應性的,并在不同的社會階段進行著排列組合。
傳承千年的龍舟競渡,在中國崇尚中庸之道的強大背景下,能夠留存不衰,就是因為其自身具有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
首先,表現(xiàn)在民間信仰上。雖然龍舟與競渡起初是兩個獨立的概念,但二者均植根于中國農(nóng)耕文明的文化土壤,這使得它們具有相同的時間意識與信仰理念?!褒垺笔亲怨乓詠砣藗冃闹械撵`物,代表著吉祥與幸福,對龍的崇拜使得龍舟競渡被廣泛認同與延續(xù);相關研究認為,龍舟競渡中“龍”的產(chǎn)生與上古先民對“蒼龍七宿”的星象崇拜有不解之緣,其符號象征、價值意蘊、時空定位等都與“蒼龍七宿”星象崇拜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8];龍舟競渡中“水”是重要的組成元素,龍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水對于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有著重要意義,因此人們通過各種祭祀典禮及龍舟競渡儀式向水神祈福求雨、祈祥禳災,以保安康幸福;在龍舟競渡的文化源頭中我們曾談到紀念人物說,中國有著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與基因,表現(xiàn)在各方各面,其中人們對歷史的深刻記憶、對先賢的深切緬懷,則選擇通過龍舟競渡這一儀式來表達,并使之成為傳統(tǒng)。
其次,龍舟競渡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符號。每到慶典節(jié)日,各地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渡活動,它是典型的民間集體性儀式活動,因此它也構筑起了強大的群體意識和集體行為,成為中華民族的普遍認同。
再次,它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xiàn)。中國千年來長期統(tǒng)一的社會形態(tài)、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使得中華文化高度重視民族凝聚力。龍舟競渡是多人合作的集體運動項目,強調團結協(xié)作意識,體現(xiàn)拼搏爭先精神。此外,龍舟競渡還隱含著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這些都成為支撐龍舟競渡在中國崇尚中庸之道的強大背景下傳承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因素。
3.3 龍舟競渡的現(xiàn)代演變類型
隨著時代的變遷,龍舟競渡習俗亦在不斷傳承發(fā)展,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也會受地域特點的影響而有所分化。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qū)、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地理條件、風土人情、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受這些因素影響,龍舟競渡習俗發(fā)展出了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根據(jù)龍舟競渡的目的,我們將其分為三類。
(1)儀式祭祀型的龍舟競渡。這類龍舟競渡主要是作為一種儀式出現(xiàn)的,承載著人民群眾祈福禳災、驅邪避瘟的愿望。儀式祭祀型的龍舟多以木、紙等材料制成。其儀式過程主要是人們抬著龍舟在村鎮(zhèn)中游走,以收集人們生活中的災難和不祥,最后將龍舟焚燒,所以嚴格來講,這只是“龍舟”,而并非真正在水上的“龍舟競渡”。
(2)競技型的龍舟競渡。這一類型的龍舟競渡活動多由政府、社會組織或企業(yè)組織開展,帶有濃重的競技色彩,參賽隊伍以取勝為目的。通常,龍舟競渡的平臺有助于提升地區(qū)經(jīng)濟和知名度,或宣傳企業(yè),因此衍生出了一定的政治和商業(yè)目的。觀賽者則更追求比賽過程的刺激性及結果的戲劇性,體現(xiàn)了明顯的競技娛樂性。競技型的龍舟競渡是現(xiàn)代端午龍舟競渡的主要形式,也應成為當前龍舟競渡這一民族民間體育項目挖掘、整理、保護的重點內容。
(3)娛樂表演型的龍舟競渡。該類型的龍舟競渡與競技型的龍舟競渡在活動組織方面別無二致,一般也由政府、企業(yè)與社會組織負責,活動形式也較為相似,但不以勝負為目的,主要是為了娛樂表演,展現(xiàn)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魅力。
文學、民俗學及神話學等領域對于母題的理解并未統(tǒng)一,但基本上趨同于單位、因子,是一種衡量標尺。本研究將其運用到體育領域的研究中,并將母題界定為構成體育項目的最小元素和文化因子。在“競”母題的統(tǒng)領下,“龍”“舟”“水”“人”等元素共同構成了龍舟競渡這一體育項目,并在社會歷史的不同階段,伴隨著對社會需求的不斷適應與滿足,龍舟競渡的表現(xiàn)形式逐漸定型,文化內涵日漸豐富。而流傳至今的紀念人物說,送標禳災說,龍圖騰說、祭祀水神說等,就是其發(fā)展變化過程中的文化積淀。
以“競”母題為視角,有利于對龍舟競渡這一民族體育項目進行深刻的認識與剖析。筆者認為,母題可以作為一種體育研究工具,可以在更多體育現(xiàn)象的研究中發(fā)揮基礎性作用。體育研究工作者應重視相關母題的學科間交叉研究,積極構建母題方法體系及體育學中的母題研究模式。
[1] 斯蒂·湯普森.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M]. 鄭海,鄭凡,劉薇琳,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
[2] 孫文憲.作為結構形式的母題分析——語言批評方法論之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
[3] 王憲昭.中國民族神話母題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6.
[4] 姚正曙,何根海.龍舟競渡的起源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26(6):36-38.
[5] 江紹原.江紹原民俗學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6] 邱騰飛.龍舟競渡儀式的象征體系及社會功能[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5,29(2):90-93.
[7]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M].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82.
[8] 王若光,劉旻航.“飛龍在天”:端午龍舟競渡習俗考源[J].民俗研究,2013(6):50-55.
Research of Dragon Boat Race from the Motif of “Competing”
PEI Xiao-cheng,LV Shao-ju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research mainly tries to study dragon boat r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eting” motif. This paper argues that motif is the smallest element and cultural factor in sports events, which is similar with the concept definition in literature and mythology. In the command of “competing” motif, “dragon”, “boat”, “water”, “people” co-constitute the sport event of dragon boat race, an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social history, along with the constant adaptation and satisfaction to social needs, representing forms of dragon boat race have been gradually stereotyped with increasingly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Motif as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research tool, can be widely applied to other sports phenomena. Greate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build a motif mode of sports studies.
motif; dragon boat race; “Competing”; representing forms; cultural connotation
2015-08-30
裴孝成(1990-),男,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方向為民族民間體育。
G852.9
A
1008-3596(2016)01-00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