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崇左市天等縣華隆中學 何正超
語文以其綜合性、人文性、實踐性、工具性的諸多特點,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一段時間以來,我們把語文的工具性強調太過,而忽視了語文人文價值的開發(fā),我們的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把復雜的文化內容、精微的哲理思辨、豐富的情感體驗等變成簡單劃一的結論;語文教學不講方法,不關注學生個體、個性的存在,長期讓學生處于“零思考” “精神家園凋零”的狀態(tài)。他們不再那么充滿童真,不再那么滿懷激情,不再那么關注自身的有意識的發(fā)展。語文課本原本被編者精揀細選的精美篇章,學生對它無動于衷。語文閱讀的強大力量,沒能融入學生健康個性的成長中去,沒能給學生更多的精神撫慰和精神激勵,這不能不說是語文的遺憾,也是語文教師的遺憾。
新課標的實施,極力倡導語文全方位的價值功用,張揚著語文人文性的大旗,張揚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諸多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努力讓閱讀之花盛開在學生的精神家園。
語文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工具性,二是人文性。而人文性更為重要,但很長時間以來,我們太多關注語文的工具性,語文閱讀教學只停留在技術訓練這一低級的層次上。普遍的認識是:老師教語文、學生學語文只是為了考試,別無他用。語文的作用、語文的價值被極大地浪費和埋沒。我們現(xiàn)在應歸還語文的天性,積極重視語文對學生精神培育的作用,要用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豐富學生的精神家園,為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提供更多的人文支持和智力支持。語文的內涵極為豐富,尤其當我們面對文辭優(yōu)美、情真意切、意境純美的文章時,我們的心田就象被溫馨的春風撫摸著,就象被綿綿的春雨滋潤著,什么苦惱、煩躁、浮華都成往事,心中只留下澄清的自我。語文的魅力莫過于此。我們要把這種體驗帶給學生,并隨時通過閱讀贈送他們兩樣禮物:讓他們有歡樂的時候,讓他們有值得驕傲的地方,激勵他們的自尊、自律、自治、自強不息。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讓學生形成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使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原型就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是閱讀的儲備狀態(tài)。閱讀應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體驗、情感喚醒,讓其充分融合到對文章的閱讀,對文章的理解中,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個體存在狀況,要能把學生閱讀的內因充分調動起來,把學生頭腦中的原型由準備狀態(tài)激化為進行狀態(tài),讓學生對文章產生親切感,從而渴望閱讀文章,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文章這個外因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對學生產生作用。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可用如下辦法。
一是情境假設。就是讓學生在閱讀前進入閱讀的準備狀態(tài),在情境中產生閱讀期待。二是經驗回顧。喚醒學生的經驗,在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因為沒有喚醒就不能進入,不能進入就不能共鳴,沒有共鳴就不曾閱讀。
我們通常說要舉一反三,這是強調思維的發(fā)散性特點。由一知三,這是典型的演繹推理,是要求學生觸類旁通。而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不妨在強調舉一反三的同時,關注一下舉三反一的問題。舉三反一是一種歸納,是對語言文字現(xiàn)象,對具體的每篇文章進行分析研究,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具有普遍意義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這或許就是眼下所極力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的要求,就是要養(yǎng)成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生不知舉三反一,不知在眾多的現(xiàn)象,眾多的文章個體中發(fā)現(xiàn)本質的共性的東西,我們的閱讀教學照樣沒起到應起的作用。我記得在與學生閱讀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時候,文中寫到“我”若瑟夫對于勒叔叔充滿同情而不似他的父母那樣冷酷自私。這個時候就有學生想到還有不少的文章中也寫到“孩子”,學生歸納起來有《皇帝的新裝》中說實話的孩子;有《孔乙己》中溫酒的“小伙計”;有《故鄉(xiāng)》中的宏兒、水生等,問題來了:為什么許多作家都在文章中寫到孩子呢?學生們帶著這個問題去思考研究,得出的結論有:孩子和成人形成對照;孩子是將來的成人,作家在關注孩子的成長問題;孩子代表未來,作家把現(xiàn)實的希望寄托在未來等。雖然這只是很小的發(fā)現(xiàn),但這畢竟是學生的自主發(fā)現(xiàn)。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地根據(jù)閱讀的個體歸納分析出一些帶有共性的問題,這不能不說是學生閱讀水平提高的標志。當然閱讀中值得去舉三反一的地方太多太多,諸如對各種文體的文章的類特征的歸納;對優(yōu)美散文的語言歸納;對感人文章的精神本質的歸納……
我們要知道學生期待什么,期待什么樣的閱讀對象,這一對象能為其自身發(fā)展提供多少有益的影響,能為學生個性健康發(fā)展提供多少有力的支持,歸根結底,閱讀要重視學生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首先要在文章與學生的期待視野之間尋找切入點,讓文章走進學生的期待視野,而不能游離于學生的需要之外,如果這樣只會助長學生對閱讀的冷漠。二要為學生的需要而選取豐富的閱讀素材,初中生自我意識、獨立意識日漸萌發(fā),但支撐其獨立的性格、思想還很不成熟,也就是說學生期待的更多的是如何能讓自己自立起來的信息儲備,于是我在組織閱讀教學時經常搜集富含哲理或人生啟迪的文章。另外,初中學生也很注重情感的體驗,很容易或很愿意接受純情的東西。針對這一需要我也經常把報刊文摘上的那些情真意摯的文章與學生一起閱讀。這樣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有了飛躍性的提高,學生喜歡了,閱讀日漸成為學生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閱讀就是要學生“耳濡目染,不學以能”,不論是走進學生的期待視野,還是強調舉三反一,還是關注學生的閱讀原型,都是為了通過閱讀讓學生的精神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凈化,心靈得以撫慰,這是語文義不容辭的責任。語文新課程正張顯人文關懷的旗幟向我們走來,我們就應積極探索,努力實踐,而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讓閱讀之花始終盛開在學生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