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玉梅
導讀與評論(2016年第6期)
聞玉梅
復旦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教育部/衛(wèi)生部醫(y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032
本期刊出稿件均為病毒學方面的內容,涉及分子生物學、致病機制、流行病學研究及測序新技術介紹等。其中有關致病機制密切聯(lián)系臨床的研究方式值得倡導。有關病毒第3代基因組測序的技術,對推廣新技術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和前景。
本期特別推薦閆章才等撰寫的“2007—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醫(yī)學科學領域‘病毒、病毒感染與宿主免疫’項目申請與資助情況分析”一文,對基礎與臨床研究者均有重要參考價值。該文數據提示歷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病毒、病毒感染與宿主免疫”領域經費的支持增加,主要資助病毒病原學、病原生物學及其遺傳變異規(guī)律、病毒致病機制、病毒耐藥機制及病毒感染的宿主免疫反應等。病毒結構與功能、病毒復制、病毒遺傳變異與進化、病毒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新型及復合疫苗研制等是該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和研究熱點,自然科學基金鼓勵就上述科學問題開展具有創(chuàng)新思想的探索研究,同時鼓勵開展新發(fā)和被忽視的病毒的相關生物醫(yī)學研究。讀者可從中得到結合自身學科發(fā)展選擇課題的指導。在此特別感謝該文作者的辛勤勞動,能讓本刊讀者分享這些寶貴資料。
本期特約專稿介紹了拉沙熱(Lassa fever,LF)研究進展。拉沙熱由拉沙熱病毒(Lassa fever virus,LFV)引起,是一種通過鼠類傳播給人的急性出血性動物源性傳染病,病死率高。雖然拉沙熱主要在西非地區(qū)流行,但在全球多個國家已發(fā)現輸入性病例。作為“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我國臨床、公共衛(wèi)生、病毒學等方面的專家有必要了解這一疾病,從而未雨綢繆。
關于病毒致病機制方面,王士杰等報道了人巨細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和內皮細胞特異性分子1(endocan)在膠質瘤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及機制,發(fā)現 HCMV感染可能通過信號轉導及轉錄激活蛋白 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信號通路上調endocan表達,從而參與膠質瘤的進展,是一篇有新發(fā)現的論著。朱耐偉等圖文并茂地綜述了病毒穿越血腦屏障的兩種方式與可能機制,對研究病毒如何感染胚胎有參考價值。湯華民等報道了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潛伏感染后的再活化實驗模型新進展,對研究水痘病毒潛伏感染和再活化機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型。
在新技術方面,袁易等介紹了第3代測序技術的主要特點及其在病毒基因組研究中的應用,對促進病毒基因組學研究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王葳等為確定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的優(yōu)勢氨基酸序列和熱點突變位點,在GenBank中下載有效HBx的氨基酸序列7 126條,確定了32個HBx熱點突變位點和6個多態(tài)性較高的位點,為基于HBx突變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奠定了基礎。
此外,本期還發(fā)表了杜雪飛等關于流感病毒H3N2亞型血凝素分子遺傳特性分析的論著、王平等關于上海地區(qū)流感病毒的檢測報道,對冬春季流感防治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