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磊
摘 要:高師長笛專業(yè)的教學沿襲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也隨之反映出一定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原有的教學形式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該文通過反思教學過程,提出了需要我們去關注和正視的方面及改進策略。
關鍵詞:高師 長笛 技能 情感
中圖分類號:J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c)0183-01
高師長笛專業(yè)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律,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方法上也隨之有了固定的模式,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在教學過程中原有的教學形式也逐漸顯露出弊端,技能的過度重視使得人文內涵的關注度減少,在教學過程中反思教學過程,認為在以下方面還需要我們去關注和正視。
1 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中理論教學與技能教學失衡
在長笛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技能的訓練,每一次課堂上均是對曲子的練習與模仿,缺少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和掌握,忽略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這樣可能使得學生在技能上也無法完全投入,因為他沒有掌握作品的人文內涵,沒有對理論的專研,單單靠技能的傳授與模仿,不能夠實現(xiàn)對作品的真正掌握,這樣音樂難以得到延續(xù)和生成,只是簡單的復制。
1.2 教學內容設計上技能訓練與人文涵養(yǎng)掌握失衡
長笛的教學是延續(xù)了以往的一對一教學模式,將大量的時間放在基本功練習以及名曲的練習上,一直以來缺少對音樂表現(xiàn)、音樂情感等各個方面的關注,隨著文化交流的頻繁,以及音樂教育目標的改革,我們需要培養(yǎng)的是具有獨立個性的、健全人格的學生,而非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單純的技能訓練,我們要關注長笛音樂背后真正的藝術表達,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提升對音樂的感知力,具有情感的演奏,即使技術存在一定的問題,可以修正技術,而沒有情感的音樂,再絢麗的技術也難以表現(xiàn)作品的情感訴求。
1.3 教學模式上現(xiàn)有教材與時代形式不相稱
目前,長笛專業(yè)教學教材比較陳舊,在一對一教學模式下也難以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沒有交流和比較,便難以發(fā)現(xiàn)自身與其他高演奏水平者之間的差距,難以找到自身的缺點以及發(fā)現(xiàn)其他演奏者的優(yōu)點,交流已經成為目前的大趨勢,沒有交流難以實現(xiàn)真正的提升,在教學中使用同一教材、同一進度進行授課,教學效果不夠理想,而且學生個性特點不同,教學模式也應有所改變。
2 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反思
面對長笛教學存在問題,結合現(xiàn)在的音樂教學環(huán)境,該研究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教學的探索,旨在培養(yǎng)滿足社會需求、藝術綜合表現(xiàn)全面的新型長笛專業(yè)人才。
2.1 轉變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自主研究能力
在長笛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在學生的基礎能力方面下功夫,口型塑造是長笛吹奏的基礎。因此在教學初期便要嚴格基礎教學,在教學中糾正學生的演奏錯誤,打好基礎。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審美觀,不僅僅在技術上達到想要的標準,還要能夠辨別聲音的音質和音色,加強在長音、強弱、音質、氣息等方面的聯(lián)系和審美培養(yǎng),技巧聯(lián)系的過程中融入情感的理解和內涵的把握,掌握呼吸帶來的控制力和感染力,利用顫音的調味劑功能,表現(xiàn)音樂作品的完美內涵,讓學生在演奏的過程中時刻進行思考,提升學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2.2 革新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音樂感悟力
情感是長笛教學中師生鏈接的中介橋梁,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感知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對樂曲表現(xiàn)力特征的把握,用心去感悟生動的音樂藝術形象。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可以在已有教材的基礎上,注入新的技術和演奏方式,培育學生的音樂感知力,課堂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方式,可以邀請其他老師進行交流指導,可以到專業(yè)院團進項參觀和學習,同時要加大我國音樂作品的范圍,理解作曲家在作品中所要表達情感的時代背景、個人遭遇、情感歷程等,切實把握作品的情感走向,以及形成審美能力。感受不同題材、不同體裁、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所采用的音樂語言和音樂表現(xiàn)手段,讓學生在理解內容的情感基礎上感受作品的藝術特征,學生只有牢牢把握情感這條主線,通過積累體驗,才能專心地對音樂作品的思想、情感、藝術風格等做出全面而準確的理解,才能把握和掌控音樂情緒與情感的表現(xiàn)力,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2.3 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個性能力
藝術個性是自身發(fā)展的動力,發(fā)展需要有矛盾,需要有差異,藝術個性是在音樂文化、音樂技能、社會環(huán)境、個人經歷等多種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生活閱歷,對作品的理解點也都在不同的地方,如心智模式、性格特征、內在情感狀態(tài)、思維方式的不同,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便會不同,作為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不能采用相同的教學模式,而是研究學生的注意力,以此為切入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體驗作品中的情感線條,沿著作品的情感線發(fā)掘作品的最大魅力。
3 結語
長笛教學中,作品的內涵和情感要素是教學應該圍繞的核心,與此同時對于具有我們民族特點的音樂作品應多加以分析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作品感知能力等,在對作品的理解過程中,提升學生在技能處理方面的能力。如選擇換氣點以及音準、速度和樂感的磨合等。長笛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不同的作品體驗中實現(xiàn)自身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還要在已有的教學現(xiàn)狀下,多與外校進行交流,增加學生登臺獨奏、合奏的實踐機會,積累舞臺經驗,從而實現(xiàn)教學效率的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 彼得·盧卡斯·格拉夫,張奕明譯.長笛基礎練習[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15-20.
[2] 邢長江.合奏課——全方位的音樂教學平臺[J].內蒙古藝術,2004(1):38-39.
[3] 第一、二屆全國音樂教育獲獎論文精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448-4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