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雷
(桃江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 益陽市 413400)
桃江縣防御資水流域性大洪水的思考及對策
葛雷
(桃江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益陽市413400)
湖南以“湘、資、沅、澧”四水為主要支流,而桃江縣位于第二大支流資水的中下游,歷史洪災頻繁,尤以2014年7月中旬的特大洪水損失最大。文章從此次洪水著手,從洪水成因、阻洪因素分析、梯級電站調度對洪水的影響、災害損失的原因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分析和闡述,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洪水防御分析對策桃江縣
2014年汛期,湖南省湘、資、沅水相繼出現超警戒水位的流域性大洪水。7月17日0時,資水桃江站最高洪水位達到42.93 m,超警戒水位3.73 m,超保證水位0.63 m,為近12年來最高洪水位。盡管“7· 15”洪水位在桃江水文站有歷史記錄的實測最高水位中,只排在第6位,但對全縣經濟財產造成的損失,尤其是對沿河鄉(xiāng)鎮(zhèn)私營企業(yè)造成的損失卻大大超過有歷史最高水位記錄的1996年。
桃江縣地處梅城暴雨中心邊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 582 mm。受冷空氣和熱帶季風的交替影響,降雨在時間上分布不均,多集中在5~7月,有雨量集中、強度大等特點。桃江地形多為丘陵,西南高、東北低,降雨也多集中在西北、東南一線。資江為境內最大的河流,自西向東貫穿全境,長為102 km,落差29.5 m,河道最寬處680 m,最窄僅200 m,擁有彎道12處,天然卡口5處,河心洲灘22處。
資水桃江流域內形成的流程在5 km以上的溪河有81條,其中一級支流32條,二級支流43條,三級支流6條,一級支流中流域面積在100 km2以上的有敷溪、善溪、志溪、碧螺港、桃花江、沾溪、沂溪等7條。目前在資江干流柘桃區(qū)間已建成東坪、株溪口、馬跡塘、白竹洲、修山5座梯級電站,由于是徑流式電站,均沒有蓄洪調洪能力。此外,桃江縣城還建有資水主要水文控制站——桃江水文(二)站(以下簡稱桃江站),也是桃江唯一一個水位、流量控制站。
(1)由于每年汛期洞庭湖水位較高,資水桃江縣城段受洞庭湖水頂托,河道基礎水位偏高(2~3)m,柘桃區(qū)間發(fā)生降雨時,頂托作用會遲滯河道洪水流速,造成雨洪與基礎河水位疊加,壅高水位。但這種情況在近年來已隨著三峽水庫的建成導致洞庭湖常年水位的急劇下降而大大減少。
(2)柘溪水庫泄洪。即便在桃江縣內無明顯降雨的情況下,一旦柘溪水庫泄洪達到或超過4 000 m3/s,桃江站水位仍可能超警戒,因為其間的5座梯級電站沒有調洪錯洪功能。
(3)區(qū)間降雨強度大。據統計,柘桃區(qū)間有315座水庫、20000多口山塘。在前期水庫、山塘基礎水位較高,土壤含水量飽和的情況下,經歷一次區(qū)間普遍強降雨時,流域內降雨徑流系數偏高、匯流時間短,連同水庫、山塘泄洪,一同注入資江,快速抬升資江水位,即便柘溪水庫不泄洪,同樣可以引發(fā)超警戒以上洪水。
(4)柘桃區(qū)間降雨強度大、持續(xù)時間長,水庫山塘溢洪,柘溪水庫泄洪與雨洪部分或全部疊加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這種惡劣組合極易引發(fā)接近或超歷史大洪水。
據歷史資料記載,桃江站1995年實測最高洪水位為44.31 m,流量為11 500 m3/s;2002年實測最高洪水位也為44.31 m,而流量只有9 360 m3/s;幾年的變化,水位相同,而通過的洪峰流量減少了2280m3/s。桃江站1954年洪峰流量達11 300 m3/s時水位為42.91 m,而“95·7”、“96·7”洪峰流量均為11 500 m3/s時,水位分別為44.31 m和44.44 m,分別抬高了1.4 m和1.53 m。水位相差不大,流量卻逐年減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阻洪因素的影響。
3.1河道采砂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建筑行業(yè)的興起,砂卵石作為建筑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在市場上成為緊俏資源,受利益驅動,非法采砂、挖砂等現象日趨普遍。濫采濫挖、無序開采不僅使河砂資源急劇減少,使河道涵養(yǎng)水源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影響河道生態(tài)平衡,還形成尾砂堆積、深坑密布,也給上下游、左右岸的安全行洪和河堤等基礎設施的安全留下了巨大的隱患。大水時,河水受砂堆的阻擋,沿砂堆兩側流動,從而造成河勢出現左右較大幅度的橫向擺動,加劇了河水和洪水對河岸、河堤和河床的沖刷,導致河道河床下切深陷,河岸、河堤抽根坍塌,洪水長驅直入,不僅淹沒面積增大,同時也導致河勢發(fā)生變化。
3.2沿河建設的影響
(1)砂石場建設。采砂除了影響河床構造,沿河興建的砂石場也成了阻洪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沿江兩岸有砂場105個,其中非法砂場54個。部分砂石場的建設并未通過相關部門審批。為謀求利潤最大化,部分業(yè)主用砂石填埋河岸,盲目擴大作業(yè)面積,有的直入江心,占用大半河道,極大地縮窄了河床。全縣100多處砂石場中,最大的占用河床約400 m2,影響行洪達700 m3/s。
(2)工程建設。電站、碼頭、橋梁、公路、鐵路等工程建設占用河道,形成阻水建筑,導致河床行洪斷面減小,河道行洪不暢,減小了行洪能力。目前橫跨資江的公路橋就有7座,鐵路橋1座。
(3)居民建房。多數居民均未經審批,私自在資江及其支流河道內建房,均屬違章阻水建筑。
(4)生活垃圾、廠礦廢棄物、建筑垃圾等亂堆亂棄。資水桃江段9個鄉(xiāng)鎮(zhèn),兩岸人口約40萬人,一年就有數十萬噸垃圾進入資江,一旦降雨漲水,資江水面上的各種垃圾及漂浮物隨處可見,不僅污染了水質,而且淤塞了河床。
2014年“7·15”洪水是資水干流桃江段除馬跡塘外,白竹洲、修山2個梯級電站建成發(fā)電后共同經歷的第一次較大洪水,既是對3個電站上下游協調能力的考驗,同時也是對資水柘溪以下5個梯級電站聯合調度方案可行性的一次充分檢驗。通過走訪3個電站相關負責人發(fā)現,3個電站之間并沒有形成較好的溝通機制。上游電站達到多高水位、即將下泄多少流量,未及時告知下游電站,下游電站也很少主動問詢,更沒有形成應對大洪水的聯合會商機制,導致洪水調度不及時,形成被動。
(1)預報機制不完善。2014年“7·15”洪水來勢洶洶,實際上,水文部門已于7月16日就對洪峰做了預報。但是由于提前預報的時間距離實際發(fā)生的時間太短,預報信息在由市到縣、由縣到鄉(xiāng)、由鄉(xiāng)到村、由村到組到個人的過程需要一定時間,組織人員轉移、重要物資轉移也需要時間,導致預報時效性不強;且預報內容多次變動,讓下級防指難以及時決策、果斷決策、科學決策。災后,有不少群眾和私營業(yè)主反映在洪水過程中并未收到預報信息,導致財產轉移不及時,這也說明預警信息在從上至下的傳遞過程中并非暢通無阻、傳達到位,這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預警發(fā)布機制,尤其是在短時間內需要大范圍傳遞緊急信息時。
(2)沿河防洪監(jiān)控體系薄弱。資水在桃江境內流經102 km,除位于下游的桃江站可以及時測報水位、流量等洪水要素并及時向社會公布外,沿河9個鄉(xiāng)鎮(zhèn)中有8個均無公共的洪水要素測控裝置。沿河群眾對流經該地的河道洪水位、上漲速度、可能的淹沒范圍、洪水持續(xù)時間等均無從知曉。
(3)部分干群防大汛意識薄弱。分析這次強降雨、高水位造成的較大經濟損失,除了天氣、地理位置等客觀因素,主觀原因也不容忽視。桃江縣自2002年以來10多年未發(fā)生流域性大洪水,部分干部群眾防大汛意識淡薄、思想麻痹、心存僥幸,防汛措施不到位,應急處置能力不強,面對突如其來的大洪水手足無措。
(4)沿河建房辦企業(yè)未做防洪影響評估?!?·15”洪水中,沿河私營企業(yè)受災尤為嚴重。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由于水路、陸路交通便利,在沿河投資辦廠的私營企業(yè)越來越多。多數建房戶和企業(yè)主選址時,沒有進行洪水風險評估,沒有考慮可能發(fā)生大洪水帶來災害性損失,更沒有相關的應對措施。選址建在低洼地帶,所辦企業(yè)也多為貨物儲量大的竹木加工企業(yè),一旦短時間內出現大洪水,機器設備和其它財物來不及轉移,財產損失也就無法避免。
6.1建立健全流域防洪體系
(1)加強梯級電站聯合調度,建立專門聯席會商機構。資水中下游靠近梅城暴雨中心,是洪水易發(fā)區(qū),有必要設立一個專門機構,由市防指牽頭,沿河區(qū)縣防指、氣象、水文部門及梯級電站為成員,通過在柘桃區(qū)間建立專門的高精度的天氣監(jiān)測預警系統,嚴密監(jiān)控柘溪庫區(qū)和柘桃區(qū)間的降雨情況,在即將發(fā)生流域性大洪水時和洪水期間,組織進行聯合會商,及時預報準確的降雨信息,并根據預報的降雨信息計算出準確的面降雨量、徑匯流量等洪水要素,互通水雨情和洪水要素信息,掌握防御主動權。及時改進調度措施,合理確定調度方案,有利于柘溪水庫確定合適的泄洪時間和泄洪量,提前預泄。
(2)加強對電站的監(jiān)督管理。執(zhí)行特派員制度,在防汛聯合調度期間,由市防指派駐特派員在各電站現場檢查水電站調度情況,隨時向市縣防指報告各水電站執(zhí)行市防指調度指令情況,并向縣防指通報水電站調度情況。同時,由電站所在地鄉(xiāng)鎮(zhèn)派出村民代表進行監(jiān)督,隨時觀測電站閘門開啟情況,并直接報告縣防指辦公室。
(3)沿河鄉(xiāng)鎮(zhèn)設置水位監(jiān)測裝置。在沿河各鄉(xiāng)鎮(zhèn)選擇合適位置分別設置1~2組水尺,有利于沿河鄉(xiāng)鎮(zhèn)和群眾隨時觀測水尺水位數據,了解洪水上漲情況。同時在水尺旁埋設1~2個高程基準點,可以結合水尺讀數,計算當地水位的高程。在2014年和歷年最高洪水淹沒痕跡比較明顯的地方設置最高洪水位標志,記錄洪峰流量、水位和發(fā)生時間等信息。
(4)繪制洪水淹沒風險圖。通過多次不同水位下沿河鄉(xiāng)鎮(zhèn)淹沒范圍的調查,繪制不同水位下的洪水淹沒“等值線”圖,以利于在今后的防洪調度中,不同水位下,通知相應區(qū)域內的群眾及時轉移。
6.2加大河道采砂治理力度
(1)縣財政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繼續(xù)開展對修山電站以上河段的河道清障工作,進一步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對水毀河堤進行修復,尤其是對迎流當沖的薄弱堤防進行加固處理。
(2)加大打擊亂采亂挖亂棄尾堆亂建砂石場的力度。挖砂船主作為河道的主要破壞者,有責任也有義務拿出部分資金進行尾堆清障和對河道河堤進行加固,由縣級管理單位制定相關措施,強制要求挖砂船主無條件執(zhí)行。
(3)建議下一輪河道治理以河道綜合整治為主,推行砂石資源一體上岸,杜絕拋棄尾砂;加大河道兩岸禁采區(qū)保護范圍,對易垮河道進行護岸;建立激勵機制,分解相關工作經費,進行考核評分,調動部門、鄉(xiāng)鎮(zhèn)積極性;建立監(jiān)控平臺,對挖砂船加大監(jiān)控力度,嚴格采砂行為和采砂量,大幅度提高遵守采挖秩序保證金,及時扣除處罰經費。
6.3加強河道安全管理
(1)加強宣傳教育,建立完善預警發(fā)布機制??h、鄉(xiāng)政府及水管部門利用每年的水法宣傳日加大對沿河兩岸的宣傳力度,杜絕沿河群眾向河道傾倒生活垃圾、廢棄物,并及時制止工礦企業(yè)和基礎設施建設單位向河道傾倒建筑垃圾;對于2014年遭受水淹的地區(qū),尤其是經常遭遇洪水的沿河低洼地區(qū),要建立預警發(fā)布機制,制定和完善轉移預案,在洪水到來前,能夠通過電話、短信、村村通廣播等方式,多渠道、高密度地發(fā)布預警信息,防止出現預警信息發(fā)布盲區(qū),以最快捷的方式傳遞到千家萬戶。同時對沿河建房建廠的企業(yè)主要求進行防洪影響評估,先判定建設地是否屬于洪水經常淹沒范圍再選廠址,以減少淹沒財產損失。
(2)加大水事違法案件打擊宣傳力度。對占用河道違規(guī)建房的,發(fā)現苗頭及時制止,同時對處罰的典型案件進行多方位宣傳,以儆效尤。
(3)嚴格管理阻洪設施。河道主管部門在積極推行砂石上岸分篩一體化的同時,要加強對碎石場和砂石場的建設和管理。對于已建的要防止場地繼續(xù)向河心擴張,對于未建的要嚴格審批場地范圍,避免形成阻洪設施。對于沿河、跨河的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施工完成后,要求迅速拆除施工橋墩、便橋、圍堰等設施,恢復河道通暢。
葛雷(1986-),男,大學本科,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防汛抗旱工作。
(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