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星紅
近年來,國家對普通高中貧困資助資金力度逐年加大,大部分貧困學生能享受到國家給予的資助,這些助學金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貧困生的經(jīng)濟壓力。然而,一些并不困難的學生也紛紛加入貧困生的行列,大家爭著做 “貧困生”。這給普通高中貧困生資助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障礙,嚴重影響了國家貧困生資助政策的實施和資助效果,甚至影響到校園的和諧穩(wěn)定。
一、“偽貧困生”產(chǎn)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缺乏愛的奉獻
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是孩子從小到大身受父母言傳身教影響最大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更是學校教育的基礎。父母親在對孩子教育時,其言行舉止將對孩子產(chǎn)生重大影響,有部分父母親在教育自己的小孩時就缺乏愛的奉獻,一味地索取,這就養(yǎng)成了小孩從小到大自私、貪小便宜等不健康的品質(zhì)。這些小孩會將這種不健康的品質(zhì)帶入自己的學習生涯,只要學校里有什么自己可以索取到而不要付出的,不管是學生本人還是學生家長都會積極爭取。
2.自身道德缺乏感恩之心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和自由主義等思想觀念給高中校園帶來了消極影響,這些不良思想讓許多不貧困的學生在看到周圍同學簡單輕易得到一大筆錢用以改善生活后,便起了不勞而獲的想法,也想在資助中“分一杯羹”。許多不貧困的學生會覺得不平衡,認為自己同為高中生,也應有受益的機會,故而也想盡辦法申請獲得貧困資助。
3.班級推薦缺乏公平原則
高中國家助學金名單的產(chǎn)生,班級是主要實施單位,學校按班級人數(shù)分配名額,班主任在班上進行助學金政策宣傳,高中教育資助模式的單一化,造成了大量貧困生申請國家助學金,而在其申請過程中,班級推薦就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有的班級為了鼓勵品行兼優(yōu)的學生,也打起了國家助學金的主意;有的班級干脆指定人員,這都不利于國家助學金政策的實施,也產(chǎn)生了“偽貧困生”。
二、“偽貧困生”產(chǎn)生的影響
1.使真正的貧困生產(chǎn)生不良心理
高中階段是一個人健全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貧困學生大多來自不完善的家庭,他們的成長充滿著隱患,而如今國家助學金卻被許多不貧困的家庭以各種手段獲得。這不僅使真正困難的學生不能得到幫助,更會使他們感到社會、學校的不公,日積月累之下,這種不公心理會變成嫉妒,而源源不斷的“偽貧困生”的出現(xiàn)又使這種嫉妒變?yōu)樵购?,直至偏?zhí),如不及時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將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2.助長“偽貧困生”的人數(shù)增加
“偽貧困生”的產(chǎn)生容易讓周圍的同學模仿,并且讓那些本來“心術不正”的學生找到申請助學金的理由,再加上“偽貧困生”獲取助學金后,助長了“偽貧困生”申報人數(shù)的增加,這給資格審查帶來更大的困難?!皞呜毨钡娜藬?shù)增加不但擠占了貧困生資助名額,也給真正的貧困生帶來更大的傷害。
3.誤導貧困生出現(xiàn)消費攀比現(xiàn)象
貧困生在看到“偽貧困生”在獲得資助后的奢侈消費,以及他們對自身尊嚴的誤解,將原本用以改善生活、緩解家庭經(jīng)濟壓力的錢亦用于購買奢侈品上,以期與其他同學“平等”。這種攀比消費現(xiàn)象不但使更多同學感到資助政策的不公,也助長了不正消費之風。
三、根除“偽貧困生”現(xiàn)象的有效途徑
1.加大資助宣傳力度
一方面,在開學之初,學校通過專欄、新生入學須知等方式向全體學生、家長、教職工及社會各界人士宣傳國家、省和學校資助貧困生的政策、措施,讓家長、學生、教職工及社會各界人士對有關資助措施應知盡知,促使真正的貧困生敢于申請、積極申請。另一方面,加大道德教育,迫使那些抱有僥幸心理而即將申報的學生羞于申請,并積極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生。
2.更科學地規(guī)劃資助形式
(1)改變單一的由學生和家長提供證明的單向方式,改為由學校主動調(diào)查為主的證明方式。學生進行助學金申報后,學校可采取抽查的形式對所抽中的對象進行家訪,這樣更直觀地體現(xiàn)學生家里的實際情況。
(2)改變資助方式。近幾年來,在貧困生資助問題上有些學校在資助方式上有些欠缺。比如讓貧困生在全班同學面前講述自己貧困的原因、貧困的程度,在班級里進行投票選舉。在發(fā)放資助物資時,一定要搞一個發(fā)放儀式,又拍照又報道,往往是好心辦了壞事,可能傷害了貧困生脆弱的自尊心,還可能促使其產(chǎn)生自卑心理。所以在貧困生資助問題上應該多采用隱性資助方式,“助困悄無聲,感恩存于心”,即通過學生的校園一卡通對其生活消費進行資助或運用“工學結(jié)合”的資助等方式。
3.進一步加大對“偽貧困生”的處罰力度
對于那些通過不正當途徑獲得助學金或享受高消費的“偽貧困生”,學校將追繳助學金,取消助學金資格,如有情況嚴重者,學校將對其進行全校通報批評教育并將其記錄到成長檔案里。
(作者單位:湖南省益陽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