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提出“學生作文也是一種體驗,一篇好作文應是學生的一種獨特體驗”。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為題材的,是寫學生自己的獨特體驗。作文是生活的反映,要開啟學生的作文思路,就必須讓作文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指導學生寫出有獨特體驗的文章。所以,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我嘗試著進行了體驗式作文教學,致力于創(chuàng)造現(xiàn)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學會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片段,寫出趣味橫生、獨具慧眼、童雅共賞的作文。這里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走出作文教學誤區(qū),開發(fā)學生習作潛能
促使我認真反思多年的作文教學,源自一次學生的作文訓練,作文題目為“難忘那一幕”。我在進行訓練后的反饋分析中發(fā)現(xiàn),在這次的作文訓練中,學生所寫的內容驚人地相似,76%的學生不約而同地將事件的發(fā)生地設在公共汽車上,寫自己讓座,或寫看到小弟弟小妹妹讓座,或是看到殘疾的軍人讓座,更有甚者,寫在公共汽車上看到了小偷偷了農民的錢,被農民發(fā)現(xiàn)后,農民不抓住小偷,反而哀求小偷還他的救命錢……為何學生對公共汽車上發(fā)生的事情有獨鐘,他們在生活中確曾經歷過此類事情嗎?調查結果無不令人瞠目結舌,班上的學生無人舉手反映所寫的事情是真實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沒乘過公共汽車,當追問緣何編撰此類事例,答案無一例外為在作文書上見過類似的文章。
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寐。生活中的學生寫作文卻如此地遠離自己的生活,究其原因很多,如學生沒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和生活經驗,頭腦空空的,“無米下鍋”;又如命題作文的種種束縛,使得學生無法施展手腳,不能寫自己想寫的東西,結果自然是學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個性的張揚;還如由于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老師的教學方法不夠優(yōu)化使得學生文章寫不具體寫不生動,等等。學生對豐富多彩的生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現(xiàn)象是當今作文的一個致命的傷。而許多老師在作文教學中常存在這樣的一個誤區(qū),盲目服從于教材,視教材為“圣經”,一上作文指導課就讀范文,這固然也是一種作文教學的方式,但這種教學方式是對孩子靈性的扼殺。孩子所擁有的體察生活的潛能是巨大的、無可估量的,更比現(xiàn)今范文式的作文教學所能給他們的啟發(fā)多得多。小學教育是既可以促成,也可以扼殺孩子潛力的關鍵時期。所以,我們必須走出誤區(qū),轉變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觀念,用體驗式的作文教學方式,開發(fā)孩子習作的潛能。
二、創(chuàng)設多種情境活動,促進學生體驗生活
體驗的產生,首先源于體驗者對體驗對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親身經歷和直接經驗對于體驗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義。如曾經有幾次發(fā)現(xiàn)學生上課總是偷偷地在玩什么,我以為是帶玩具,后來我才知道是幾個孩子在偷偷養(yǎng)蠶寶寶??吹剿麄兒苡信d趣,于是我就找了養(yǎng)蠶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看,課堂上彌漫著孩子們濃厚的興趣。他們用眼睛看,用耳朵聽。我也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此時,我與孩子們以放松的狀態(tài)互相觀賞蠶寶寶。有的孩子說:“蠶寶寶的胸部和尾部各有兩個小點,可以辨別是雌的還是雄的?!边€有的說:“蠶寶寶尾部長著尖尖的刺,摸上去軟軟的,如果把這根刺拔了,蠶寶寶必死無疑。”……我微笑地聽著,內心卻是不平靜的。想不到孩子們的感受是那么真切,我也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孩子們,比如:蠶寶寶怎么吃,怎么爬,怎么變化的?由于孩子們親自參加了活動,感受是真實的,感情是真摯的。 我把孩子們的作文收上一看,一句句色彩斑斕的句子躍然紙上,寫出的話生動形象,富有想象力。比如,“蠶寶寶像一列白色的小火車爬呀爬?!薄拔易テ鹦Q寶寶,發(fā)現(xiàn)蠶寶寶的腳像涂了一層膠水,把桑葉粘住了?!?/p>
三、開展社會調查實踐,營造體驗習作氛圍
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體驗和感悟,容易激發(fā)學生們的寫作熱情,有利于學生從生活中選取素材。如我指導學生習作《走近家鄉(xiāng),走進荔城》,在習作前,我先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開展了精彩紛呈的鄉(xiāng)土教育活動,活動中,有的學生走訪了莆田的許多名勝古跡,如木蘭陂、三清殿、石室?guī)r等;有的學生走進鞋廠、鞋材加工企業(yè),了解莆田的制鞋業(yè)從傳統(tǒng)手工作坊生產走向先進的現(xiàn)代化生產的過程;有的學生調查了興化米粉的獨特制作工藝,有的了解了桂圓干的焙制方法……
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學生們提筆行文時,才思如泉涌,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小作者的筆下無不具有靈性,都承載著他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如有的學生在文中寫道:“我愛家鄉(xiāng),我愛家鄉(xiāng)的方言。家鄉(xiāng)的方言是一根無形的繩,它牽引著離鄉(xiāng)人那思念的心腸。”有的學生寫道:“我愛家鄉(xiāng)美如畫,人杰地靈源遠流長。我愛家鄉(xiāng)美如畫,山清水秀文化之邦。勤勞智慧的莆田人,正把家鄉(xiāng)建成夢想中的人間天堂。” 還有的學生在文中深情地寫著:“小時候,我常聽奶奶說,他們小時候的生活可苦了,不像在大城市,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是高級居民樓,行走時打的坐車……生活得真是舒服呀!所以呀,我們這些孩子一定要走出這里,到大城市去,在那里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我是在爺爺奶奶的這種言語的‘熏陶下長大的,所以,對莆田,我總認為它是個小地方,根本比不上那些大城市,做人要出人頭地就要走出這里??墒牵ㄟ^這次走進家鄉(xiāng)的調查活動,我親眼目睹了莆田這些年來驚人的變化,莆田再也不是他們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地方了,它可是人們居住的理想之地呀!我為我是一個莆田人,生在莆田,長在莆田,以后還要為建設莆田出一份力而驕傲?!?/p>
真沒想到孩子們的思維如此豐富,真沒想到孩子們如此熱愛家鄉(xiāng),真沒想到體驗教學能結出如此香甜的果實。當學生經歷體驗式的作文過程,全身心地投入體驗,真誠流露的文字是最打動人心的。我想,我已經達到了預期的對學生進行體驗教學的目標,學生在活動中收獲了求知的樂趣,汲取了鄉(xiāng)土文化的素養(yǎng),在實踐中感受到了寫作的樂趣。
四、展示作文教學情境, 在聯(lián)想中誘發(fā)體驗
心理學認為,情境是對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的具體環(huán)境。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讓孩子到大自然或現(xiàn)實生活中去觀察尋找美的東西并不難,但是,這畢竟是比較費時間的事,并不是所有的作文教學都鼓勵孩子們去參加社會實踐。所以,有時候我們可以利用集音、像、文字于一身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向學生展示作文教學情境。讓這些景象將學生帶到一個嶄新的教學環(huán)境之中,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誘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例如,指導學生習作《走進秋天》,我事先圍繞作文內容,用生動形象的圖片、動態(tài)的錄像錄音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在創(chuàng)設情境之后,引導學生觀察多媒體課件演示秋天的景物,讓學生在觀察中描述所看到的情景,學生寫起作文來自然就有內容。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體驗的能力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體驗能力的獲得不是通過傳授的途徑完成的,而是需要我們?yōu)閷W生提供或創(chuàng)造一個體驗的環(huán)境和氛圍,讓他們自覺地進入這種體驗的環(huán)境和氛圍,用自己的心靈去感覺和體悟對象,把自己和體驗對象融合在一起,這樣,體驗的能力才能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形成。
當然,體驗式作文教學我也是剛剛嘗試,談不上經驗豐富,但我明顯感到有了體驗,學生寫作興趣有了提高。我想,只要我們遵循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不斷體驗,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感受能力,待學生有所認識、有所感悟,“情動而辭發(fā)”,自然就有真情可抒,有實感可發(fā),寫作就成為生活實踐的延續(xù)和深化,而不至于成為一種負擔。
參考文獻:
[1] 劉 雨,張艷梅.小學生作文心理與教育策略[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宋誼琴.讓作文教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EB/OL].http://www.ajedu.com/Article show.asp?ArticleID=1121,2004-12-06.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qū)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