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煜
心靈的視野開闊了,生命的氣度才能無限拓展。
? ? ? ? ? ? ? ? ? ? ? ? ? ? ? ? ? ? ? ? ? ——題記
他們,從不知道真正的鳥是什么樣子的。烏鴉飛來了,他們便把烏鴉視作珍寶,只因為沒有見過真正美麗的鳥兒。直到遇見了孔雀,他們才覺得是遇到了心中真正的女神。
沒有對比就沒有欣賞,同樣也沒有了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可為什么會如此?歸根結(jié)底就是他們沒有廣闊的視野,只局限在自己的國度之內(nèi),也便沒有了自己的見解,人云亦云。如同井底之蛙,青蛙認為自己所在的井底實在是廣闊,認為自己是這個小國度的王。殊不知跳出了井底,還有無垠的天空;越過天空,還有浩瀚的宇宙。
當(dāng)英國人打到中國國門的時候,中國還陶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道光皇帝竟然問:“英吉利到回疆有無旱路可通?”兩江總督牛鑒面對英火輪船竟疑其“輪系牛拉”??杀?!可嘆!可恨!一次次血的教訓(xùn),一寸寸國土的淪喪警示我們:狹窄的視野足以致人死亡,更足以使一個民族受盡凌辱。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及至改革開放,開始主張學(xué)習(xí)西方先進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引用洋人的東西。比如一個電話,中國人剛見到它的時候興奮得不得了,急忙招呼十里八村的老鄉(xiāng)們來看看這個“會說話的玩意兒”。這姿態(tài),豈不是與圍觀烏鴉時的場景不謀而合了嗎?
莊子寫道,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河伯”沾沾自喜,“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然而,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卻看不到水的盡頭?!昂硬辈呕腥幻靼鬃约菏侨绱嗣煨。氨焙!睉M愧地說:“‘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所以,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擴大視野,便可以不再奉烏鴉為神鳥,就可以欣賞到更美好的孔雀。放寬你的視野,放開你的心扉。心靈的視野開闊了,生命的氣度自然就能無限拓展,也才有一個知喜樂、觀自在的人生。
【微點評】
本文素材豐富,運用巧妙。題目、題記與結(jié)尾來自《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文,清新優(yōu)美,富有文采,非常成功地照應(yīng)了主旨,并且讓文采程度大大提升。在使用莊子《秋水》素材時,有直接引用,也有轉(zhuǎn)述,這樣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來文本的特點又不至于難以閱讀,文白相間,相得益彰。需要指出的是,文中對心靈的視野和眼界的開闊沒有分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