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佳藝
(九江學院文傳學院,江西九江 332000)
漢語國際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是將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國際推廣組合在一起的新的名稱,主要針對的教學對象是非漢語者,將中國的母語對外進行推廣,為此漢語國際教育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教學稱呼,而是一種中國文化傳播的主要形式。漢語國際教育能夠更好地應對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能夠提升中國文化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提高中國政治、經(jīng)濟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對中國發(fā)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第二語言教學中,我們現(xiàn)在不能單純地將重點只放于教授語法、語音、詞匯、漢字上,還應注重語言的交際功能,在正確的情境下使用正確、合乎漢語使用規(guī)則的漢語。學習漢語的學生無時無刻都處于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不管來自哪個國家,和中國文化相比一定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文化不同點??缥幕浑H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習俗的人的交際,需要應對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差異帶來的問題,和跨文化語境的問題??缥幕浑H是思維方式不同的人群之間的交際,如果對對方文化不了解也不能理解就會造成信息輸入或輸出的差異、錯誤,嚴重的還會引起文化沖突,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漢語國際教育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突破,是對中國母語教學的一種新的語言文化推廣方式,所以對于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內(nèi)容也應有新的定位。文化的內(nèi)涵包括很多,諸如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等,同時更可以表現(xiàn)為對人們有益處的精神文化和物質(zhì)文化,所以漢語國際教育將中國母語教學重新定位在與語言教學和語言交際密切相關的那部分文化,它主要針對的教學對象不是局限在國外的留學生,而是將漢語教學的對象擴大了教學范圍,針對的對象還有一些從事的工作與漢語有關的社會人士,還要熱衷于中國文化的國外人士,都可以接受漢語國際教育的深造,從而更加方便外國人深入了解中國文化,促進有關漢語工作的順利展開等。
作為對外漢語教師,肩負著教授漢語知識和傳播中華文化的任務。那么在教學中或者課下交際過程中都應該時刻注意不能盲目附和別人的觀點,不盲目追捧,應該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文化,不能一味為了抬高別人而貶低自己。這時候不能濫用“謙虛”美德。
對于別人提出的疑慮甚至批評,應該保持客觀,努力做到實事求是。自己提出的觀點要有理有據(jù),具有說服性??吹阶约汉捅久褡宓牟蛔?,而不應激烈地反駁對方。同時,學會尊重其它民族的文化,承認差異性。
教學中,教師最重要的是堅持“因材施教”。那么在交際過程中,我們也需要堅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對不同的文化,靈活地調(diào)整交際策略。
跨文化交際要求第二語言教學教授兩種規(guī)則:語言規(guī)則和交際規(guī)則。交際規(guī)則指的是“后天習得的行為方式,也稱為組織人們之間相互交往的規(guī)則”。海姆斯將交際規(guī)則稱為“言語規(guī)則”:目的語社會言語行為的模式。跨文化交際要求進行兩種規(guī)則的轉化。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規(guī)則的正確而又得體的轉化在某種意義上比語言規(guī)則的轉化更為重要。語言學習者可能會碰到他們的言語行為被母語文化的人誤解的尷尬。海姆斯稱這為“交際干擾”。所謂交際干擾,就是人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照搬母語文化的交際規(guī)則,結果造成各種誤解。所以如果要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就必須成功地進行兩種規(guī)則的轉化。
既然對外漢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又受到兩種規(guī)則的指導,對外漢語教學就自然必須教授兩種規(guī)則而不是單純的語言結構教學和語言功能項目的操練。
既然在語境方面存在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在跨文化交際和對外漢語教學中就存在“語境導向”的問題。語境導向指的是:幫助跨文化交際者學會洞察第二語言國家的人的生活經(jīng)驗,通過對在具體語境中第二語言的使用的了解和真正理解該語言話語的文化含義并得體運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它強調(diào)對漢語文化的背景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注意文化特性和交際規(guī)則的文化差異。由于文化不同,同一語境中的交際規(guī)則也不同,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也要考慮并且重視語境導向的問題。
綜觀對外漢語教學界跨文化研究方法,最具代表性的大致有三:一是文化對比分析法。二是文化內(nèi)涵揭示法。三是交際語用功能分析法。其中所謂語用交際功能分析法是指從語言的運用和交際功能方面來研究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跨文化現(xiàn)象。中介文化行為系統(tǒng),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一種特有的文化行為系統(tǒng)。或者說,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特有的帶有中介文化特征的言語行為系統(tǒng)。這種中介文化系統(tǒng),既區(qū)別于學習者的母語言語行為系統(tǒng),也不同于學習者的目的語文化行為系統(tǒng)。我們需要把中介文化行為系統(tǒng)作為一個動態(tài)的連續(xù)體進行描寫和分析。這種描寫和分析不是零打碎敲式的文化對比,而是要通過大量的個案歷時描寫,從中發(fā)現(xiàn)學習者文化習得規(guī)律。通過實驗研究來考察學習者先習得什么,后習得什么,經(jīng)歷哪些心理過程以及中介文化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展的階段性,從而來驗證文化對比分析的結果。
語言運用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在使用語言跨文化交際時,一定要先了解對方的文化以及文化差異,并尊重各國的文化差異。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交際時文化差異的尷尬。
[1]周曉昕.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J].網(wǎng)友世界·云教育,2014(8):106.
[2]龍俊靈,何玲.跨文化交際與漢語國際教育研究[J].文摘版:自然科學,2015(2):178.
[3]郝然.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J].中華文化論壇,2015(12):17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