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犢牛先天性屈腱攣縮的病因及治療方法
郭彬
(黑龍江省青岡縣荷斯坦奶牛繁育場 151416)
犢牛先天性屈腱攣縮癥表現(xiàn)程度不同,如不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會導致殘疾而失去行走能力,直接影響其經(jīng)濟價值,甚至喪失生產能力。先天性屈腱攣縮較輕的,常以蹄尖負重,行走容易猝跌,球節(jié)腹曲為特征。嚴重癥則球節(jié)基本不能伸展,球節(jié)前面接觸地面行走。如果不及時加以矯治,常引起創(chuàng)傷,損傷關節(jié),繼發(fā)化膿性關節(jié)炎直至淘汰。
1判定標準
犢牛自出生后,精神、食欲均正常,兩后肢正常站立負重,而兩前肢或一前肢微彎曲,但勉強能站立行走為輕度先天性屈腱攣縮。而對于兩前肢彎曲較嚴重,以球關節(jié)和冠關節(jié)觸地,行走困難或不能行走的犢牛為中度和重度先天性屈腱攣縮。
2發(fā)病癥狀
犢牛、伸頸、頭低有時嘴觸地,深、淺屈腱稍緊硬,肢體系部屈腱緊張,蹄尖稍能著地,蹄底懸空,不愿行走,強行驅趕則系關節(jié)前屈,球關節(jié)背面觸地,有時偏向患肢一側為輕癥病例。系關節(jié)不能伸展,落地后蹄底后翻,觸診系部屈曲嚴重,高度緊張。人工扶助站立時,后肢正常落地,前肢球節(jié)背側著地不能行走,呈前低后高姿勢。時間稍長便輕斜一側為重癥病例。
3治療方法
對于輕癥病例采用夾板石膏繃帶固定,先將患肢屈腱緊張部位人工用力伸展后再用繃帶紗布纏繞扎緊,用竹片夾板周圍固定,或者用石膏繃帶固定效果較好。以球關節(jié)固定蹄底能正常著地,病牛能正常邁步走路,為治愈判定標準。
自制竹片夾板六根20 cm左右,兩端磨平,并制成凹槽內,竹板條之間距離根據(jù)患牛肢系部粗細決定。
矯正方法:先用棉花將整個系部包住仁端包至腕關節(jié)下1 cm處,然后帶上夾板。夾板上端低于棉花的邊緣,將棉花拆于夾板上端處夾板下端與蹄尖同長,即使肢體可以利用夾板站立負重最后繃帶纏緊,以外端看不見夾板為度。12~15 d即可拆除痊愈。
對于重癥先天性屈腱攣縮的病??刹捎孟店P節(jié)矯正抻直。應用麻袋片包裹纏緊,再應用二寸粗的薄壁不銹鋼管20 cm長,在上端多余的部分麻袋片拆疊回來用草包繩勒緊系固定住即可。一般15~20 d拆除鋼管即可痊愈,效果滿意。
4效果觀察
加強護理,厚鋪墊草,20 d后患牛前肢完全恢復直立,兩前肢能完全直立負重,行走自如。腕、球、冠關節(jié)及深淺屈腱均正常,恢復正常姿勢,能以蹄著地負重,運動正常,發(fā)育一切正常。
左前肢屈腱攣縮輕度彎曲石膏繃帶固定。
兩前肢重癥屈腱攣縮屈曲應用二寸粗薄壁不銹鋼管固定。
5幾點體會
筆者近年來應用上述方法共治療先天性屈腱攣縮病牛共18例,其中應用竹片夾板及石膏繃帶固定12例,不銹鋼管固定6例,全部治愈。
新生犢牛屈腱攣縮是先天性的,能否與某一常染色體隱性基因突變相關,還有待進一步驗證。
由于奶牛妊娠期營養(yǎng)不均衡,鈣磷比例不合理造成代謝紊亂,以及維生素AD缺乏,而造佝僂病癥的發(fā)生,也是一種潛在的誘因。
手術治療深、淺屈腱切斷術效果較好,但是開刀手術治療,易引起局部感染,并需要使用大量的抗菌消炎等藥物,藥費高,且治愈時間延長。建議使用以上方法進行治療,具有時間短,效果好,治愈率高等優(yōu)點。
要保證奶牛的營養(yǎng)平衡,如飼喂全棉籽、棉餅等含棉酚量高的影響生殖功能的飼料時,一定控制喂量,不能超過奶牛耐受限度。
對于犢牛出生后先天性屈腱攣縮,可考慮與遺傳基因有關。今后在選擇與配公牛,一定要選擇經(jīng)過后裔測定優(yōu)秀種公牛,肢蹄綜合指數(shù)高的公牛進行配種,以減少本病的發(fā)生。
作者簡介:郭彬(1972-),男,高級獸醫(yī)師,主要從事奶牛防疫保健,疾病診療及繁育工作。
收稿日期:2015-12-03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739(2016)02-00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