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繁 程 慧 (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 710128)
波德萊爾與海子詩歌死亡意象之比較
李宜繁 程 慧 (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 710128)
法國象征主義詩人波德萊爾和我國現(xiàn)代詩人海子的眾多作品中均出現(xiàn)了“死亡”作為其詩歌意象和主題,其二者在個人經歷、審美情趣等方面有著很大的相似,但同時在創(chuàng)作風格、背景和生死觀上又有著不同。
波德萊爾;海子;詩歌;死亡意象
在波德萊爾的《惡之花》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尸體”“黑暗”“死亡”等意象反復地出現(xiàn)在其中,尤其是與“死亡”有關的意象。這不禁使人聯(lián)想到中國當代詩人海子,該詩人的作品的中也大量蘊含著“死亡”的意象,并且海子的自殺給其作品又蒙上了一重濃濃的死亡的氣息。
“死亡”意象原本就是一種特殊的審美情趣和角度,并非創(chuàng)作中的主流主題,海子與波德萊爾的詩作中不僅都運用到了這一意象,且有許多的相似之處:
兩位詩人都曾用美好的意象來描繪殘軀。如:
“請在麥地之中/清理好我的骨頭/如一束蘆花的骨頭/把他裝在箱子里帶回”(海子《死亡之詩:其二》)
“天空對著這壯麗的尸體凝望/ 好像一朵開放的花苞”(波德萊爾《腐尸》)
兩位詩人都用美麗的花朵來形容尸體與骸骨。另外,兩位詩人還都將與死亡有關的場景描繪得壯觀而唯美。如:
“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海子《九月》)
“天空又愁又美,像大祭臺一樣/ 太陽沉入自己的凝血”(波德萊爾《黃昏的和諧》)
兩位詩人詩歌中死亡意象的相似性和許多的因素都有關系:
1.特殊的個人經歷
波德萊爾“6歲喪父,母親為生活所迫,改嫁給一個名叫奧皮克的軍官。波德萊爾反對母親的改嫁,與繼父的關系一直不好。”不圓滿的家庭生活使他從小就充滿叛逆精神,“上大學后,在巴黎過著放蕩的生活,以示反抗家庭的管束?!闭沁@種叛逆的、與眾不同的精神,使波德萊爾具有著獨特、標志性的審美視角和創(chuàng)作風格。
海子特殊的經歷主要是情感方面的波折,海子一生共愛過6個女子,她們或與海子成為戀人,發(fā)生關系,或只是在海子短暫的生命中如驚鴻而過。每段感情的甜蜜與傷痛,對海子的創(chuàng)作都給予了巨大的靈感和啟發(fā),成為其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動力。
另外,波德萊爾和海子都曾嘗試過自殺以求解脫。他們絲毫不排斥將傳統(tǒng)審美意義中被認為丑陋、黑暗的“死亡”“尸體”等意象作為審美對象,相反將它們當做一種由自殺而來的特殊經驗,作為創(chuàng)作對象和一種心中至美。
2.特殊的審美價值觀
波德萊爾“發(fā)掘惡中之美”的美學觀使他堅決反對把道德上的善惡標準與藝術上的美丑區(qū)分混為一談。海子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主張把語言從道統(tǒng)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生成語言的詩意,還原思想載體的本質。波德萊爾認為“愉快是美的最庸俗的飾物,而憂郁才可以說是它最光輝的伴侶,以至于我?guī)缀踉O想不出一種美是不包含不幸的?!睙o獨有偶,海子則認為死亡與新生一樣乃是詩歌之中最美之慶典。
雖然波德萊爾和海子在詩歌創(chuàng)作,尤其是在“死亡”意象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但是“世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同時也沒有一模一樣的詩人和作品。
1.風格的不同
波德萊爾屬于法國早期象征派詩人,他將“死亡”作為一種象征手法,一種標記或符號,以此來表現(xiàn)其隱含的具體內容,具有強烈的暗示性,這與海子詩歌中的浪漫主義色彩有所不同。海子的詩中大多利用死亡來營造一種悲劇美,是為美來服務的;而波德萊爾則側重描寫死亡真實的丑惡,然后將這種丑化為美,某種角度上來說是為丑服務的。
2.創(chuàng)作背景與思想表達的不同
波德萊爾創(chuàng)作《惡之花》于19世紀中葉,詩人用資本主義社會眼中的丑來鞭笞社會中那些殖民者、侵略者、剝削階級和趨炎附勢之人。用與死亡、腐尸為伍來展現(xiàn)個人苦悶、迷惘的心理,表達對底層人民和步行者、貧困亡靈所同情的人道主義精神。
海子生活在20世紀末,在文革過后80年代的中國,空前的重新啟蒙與情感復蘇使人們從封閉了許久的“集中營”中重返自由,不穩(wěn)定的思想政治形勢和物質文化需求與生產力的不平衡,使得人們變得“識時務”,利己主義、拜金主義開始滋長,而人格獨立、理想堅定、政治純樸、堅持自我尊嚴的文人們卻在這個改革開放的時代找不到歸屬感,海子便是其中之一。死亡在此時對于海子來說是自然、自我的超脫,是對束縛靈魂和思想的物質和肉體的拋棄,是一種對現(xiàn)代性的批判和對理想主義的回歸。
3.生死觀的不同
西方的生死觀起源于“兩?!蔽幕聪2畞砼c希臘文化。對西方文化、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具有高很大影響的基督教,便繼承了古希臘“靈魂不滅”的思想。波德萊爾的詩中就貫穿著基督教“原罪”的教義,認為人類出生就背負著罪,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贖罪以拯救自己的靈魂?;浇陶J為人的生命是神賦予的,除了神沒有人能夠擅自結束它,自殺是基督徒的頭等大罪。波德萊爾用對死亡的直面描寫,是表達一種叛逆的尋求救贖的方式。
海子曾經練習過氣功,也有說法將他的死于練習氣功相聯(lián)系。氣功是道家的一種養(yǎng)生之術,道家對于生死的觀念比作為中國思想主導的儒家更為超脫,道家認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都是自然之道。也許正是這一思想影響了海子,海子選擇自殺,選擇死亡,也許正是看盡了一切的渴愛,看盡了生死的意義,對現(xiàn)實世界感到絕望,這和波德萊爾在絕望中仍尋求希望是不同的。
正如叔本華所說:“沒有死亡問題,哲學也就不成其為哲學了”。文學作為探尋人性和社會哲學的一個途徑,對于死亡問題的追尋從未止步。無論是波德萊爾還是海子的創(chuàng)作,雖不斷地提及“死亡”,實際上是為了讓世人更好地去思考自己生存的現(xiàn)世,思考生存的意義和價值。
[1]海子.海子作品精選[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6:69,40,52,38.
[2]波德萊爾.惡之花 巴黎的憂郁[M].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3,70,108.
[3]西川.死亡后記[J].詩探索,1994(03).
[4]鄭克魯.外國文學史(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23.
[5]劉建杰.論海子詩歌的死亡意象[J].語文教學通論,2011年1月,第614卷,第1期,第95頁.
[6]波德萊爾,郭宏安譯.波德萊爾美學文論選[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205.
[7]孫燁,陳可培.中西方古代生死觀之比較及其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xiàn)[J].長春大學學報,2009年5月,第19卷,第5期.
[8] 叔本華.叔本華論文集[M].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
李宜繁,現(xiàn)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2013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學歷: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法國文學。
程慧,現(xiàn)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2013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學歷: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俄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