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春芳 牛青芳[浙江財經大學, 杭州 310018]
《忽必烈汗》與中國園林
⊙魯春芳牛青芳[浙江財經大學, 杭州310018]
塞繆爾·泰勒·柯爾律治的詩歌《忽必烈汗》(Kubla Khan)呈現了一幅意象蒼茫幽邃、地勢錯落有致的自然及人造景觀,其中瀑布氣勢磅礴,樹木繁花似錦,洞穴幽暗深邃,海洋深不可測。詩中的園林意象與中國園林設計觀念不謀而合,這與當時英國濃厚的中國風密不可分。本文將從當時中英文化交融入手,深入分析詩歌中呈現的中國園林意象。
柯爾律治中國風 《忽必烈汗》 中國園林
塞繆爾·泰勒·柯爾律治(1772—1834)是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詩人、文學批評家、記者、哲學家和宗教思想家,因其作品的神秘怪誕、思想的復雜矛盾、宗教情懷的深切虔誠、想象力的變幻莫測,而逐漸為后世所推崇,并在浪漫主義文學史上獨樹一幟。20世紀中后期以來,隨著中外學者對柯爾律治作品研究范圍的逐漸拓寬和不斷深入,柯爾律治的詩才、哲學、神學和政治思想等備受學者的青睞。近幾年中英文化交流再度頻繁,更激起了人們對東方文化的興趣。其實早在浪漫主義時期,英國和東方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尤其是柯爾律治的詩歌更與東方元素密不可分,其中《忽必烈汗》便是一篇與東方意象聯系最為緊密的作品。詩歌中驍勇善戰(zhàn)的忽必烈汗、精通音律的阿比西尼亞少女以及錯落有致且氣勢磅礴的皇家園林景觀同屬于東方意象,然而詩中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卻是被描寫得惟妙惟肖、氣勢恢弘且極具中國園林特色的園林景觀。那么,這一極具東方意象的園林設計為何會出現在一個從沒來過東方的詩人的作品中呢?詩歌中的園林與中國園林有哪些相似之處呢?本文將從中英文化交流入手,進而深入探討這兩個問題。
17世紀后半期,各種關于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書籍在英國廣為流傳,使那些從沒有去過中國的人同樣可以侃侃而談中國的情況。早在馬可波羅游記發(fā)表以后,中國在歐洲人眼里便是一個神奇的國度。18世紀英國更是遍地刮起了“中國風”,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中國的茶葉、瓷器和園林景觀。范忠存在《中國文化在啟蒙時期的英國》一書中寫道:“到了18世紀中葉,英國各地,上自王公貴人,下至販夫走卒,都要喝茶。”①可見飲茶已經成為英國人生活的一部分。英國的約翰遜博士曾在《文學雜志》上說過:“他自己白天喝茶咽飯,傍晚喝茶解悶,夜半喝茶忘憂,早起喝茶提神,二十年來茶爐子從未涼過。只有真正的老茶客才可以這么迷戀飲茶,專研茶道。也只有真正的茶葉鑒賞家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②另外,中國的瓷器也是使英國人神魂顛倒的事物。隨著中歐貿易的發(fā)展,瓷器漸漸進入英國家庭取代了冰冷而笨拙的金屬器具,因為瓷器容易洗滌并且樣式精美,使得英國人爭相購買。當時的內爾·溫格夫人就是鐘愛瓷器的代表:“每當東印度公司的貨船一到,就立即前往碼頭,在貨棧中間鉆來鉆去,希望優(yōu)先找到一些合意的瓷器?!雹壑挥姓嬲龕鄞善鞯娜瞬艜粎捚錈┑靥暨x這些神奇的東方物件。由此可見,中國的茶和瓷器文化已經深入滲透到了英國文化當中。18世紀90年代,中英兩國貿易往來達到高峰,同時兩國的文化交融也達到了最大值,“國外的東西”逐漸進入英國普通家庭,所以東印度從中國進口的茶葉和瓷器的量與日俱增。
還有一種備受歡迎的“中國風”是中國裝飾物品及室內設計風格。在當時,凡是與中國有關的物品都會被貼上流行的標簽,這種流行首先是被英國的上層社會接受,如威廉姆·錢伯在皇家園林裘園中為奧古斯塔公主建立了一座中國式寶塔,坎伯蘭郡的公爵進獻中國游艇來討好侄子喬治三世。此時,一旦某種東西被認為具有“中國”風格,則必將成為消費者渴求的物品,因此當時中國在英國文化中的位置就如同英國貿易在亞洲擴張期間,其在中國的位置一樣。1797年,也就是柯爾律治創(chuàng)作《忽必烈汗》的同年,喬治·斯湯頓出版了兩卷記錄中國情況的官方出版物:《真實的情況》(Authentic Account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該作品記錄了喬治·馬嘎爾尼子爵使團出使中國的情況。通過游覽中國并與中國人接觸,這些大使掌握了關于中國文化的第一手信息。他們的旅行記錄與以往關于中國的出版物不同,他們從實際出發(fā),目的在于觀察,并據實記錄報道?!?792年,英國政府派喬治·馬嘎爾尼子爵與大批的外科醫(yī)生、內科醫(yī)師、畫家、制圖員、園林藝術家和植物學家共94人一同出使中國,共花費東印度公司78,000英鎊。”④他們希望與中國協商貿易合約并在中國設立常駐大使,以便打開中國與英國的貿易大門,為英國貨物找到新市場,但最終這項計劃卻因英國使節(jié)拒絕向乾隆皇帝行跪拜禮而失敗。盡管目標沒有完成,但他們卻游玩了中國的大好河山。馬嘎爾尼在旅行日記中描寫圓明園時寫到,“萬樹園林”的東部“極其漂亮”,并且是“令人著魔之地”。圓明園內的湖被各種各樣的樹木包圍且其布局十分精巧,再加上塔和其他建筑的裝飾,其美麗令他羨慕不已。園林的西部土壤十分貧瘠,而大量的橡樹、松樹和板栗沖破土壤的阻力,穿過地表垂直屹立于山丘之上。園林中,一條巨大的瀑布咆哮而下,帶著奔騰的泡沫流入裂著大口的黑暗陷窟之中。⑤具有頑強向上精神的萬樹以及蘊含巨大威力的瀑布泉水給園林營造了無限的震撼之美。英國使團對中國園林景觀逼真而生動的描述引起了英國各界的關注,其中關于宮廷和皇家園林的描寫深深地引起了當時人們的興趣。
在被中國文化團團包圍的氛圍中,加之以殘忍殺戮收尾的法國大革命和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嚴重破壞的工業(yè)化進程影響了柯爾律治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開始轉向美好而神秘的東方,試圖從遙遠的東方發(fā)現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忽必烈汗》這首充滿異域情調的作品正好迎合了作者的需求,同時英國社會對中國風的崇尚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該詩中元素的構成,柯爾律治的詩歌中出現很多中國意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忽必烈汗》中呈現的園林意象更接近18世紀歐洲東方主義所持有的中國園林思想概念。詩中,英勇善戰(zhàn)的忽必烈大汗、鮮妍的苑囿、蜿蜒的川澗、鮮花盛開的膏腴之地、幽林蒼郁的皇家園林已然是一幅極具東方色彩的“烏托邦”世界。威廉姆·錢伯在1773年出版的《論東方園林》(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中論述道:“中國人巧妙地運用自然‘愉悅、恐懼、著魔’的特點構思園林布局,使得中國園林與枯燥乏味的英國園林景觀截然相反?!雹尥瑫r他認為令人神往的中國園林是極盡奢華、令人興奮的崇高、超凡之物。中國所特有的異域風情、令人癡迷的文化特性刺激著人的神經,啟發(fā)著人的思想,為乏味的英國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聽柭芍卧凇逗霰亓液埂分械膱@林也巧妙地運用自然的三種特質創(chuàng)造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園林景觀。
錢伯認為中國園林“愉悅”的部分往往采用叢林灌木、繁花似錦的樹木、別致的小橋、極具藝術感的亭子和彎曲的河流加以裝飾,而柯爾律治也運用這些元素烘托了忽必烈汗園林“愉悅”的特質。詩歌的6到9行描述了忽必烈汗的歡樂宮:
有方圓五英里肥沃的土壤,
四周給圍上樓塔和城墻:
那里有花園,蜿蜒的溪河在其間閃耀,
園里樹枝上鮮花盛開,一片芬芳。(屠岸譯)
柯爾律治用高聳的樓塔、蜿蜒的溪流、繁花似錦的樹木、花團錦簇的花園來裝飾忽必烈汗行宮周圍的景色,這與錢伯描述的“愉悅”的中國園林如出一轍。除了令人“愉悅”的特點外,中國園林的另一特點便是“恐懼”的意象,關于這一特點,錢伯的解釋如下:
昏暗的森林、不見天日的深谷、凸起的貧瘠巖石、深邃的洞穴和由各個部分匯合后迅速奔騰而下的瀑布均營造出一種恐懼感。樹木排列反常,其方向也與自然規(guī)律相反,貌似要被暴風雨撕成碎片。還有一部分樹木倒在地上,改變了河流的流向。剩余的樹木看起來像是被雷電擊打過一樣……從道路上望去,可以看到絞刑架、十字架、車輪和全套上刑工具。森林深處屹立著為皇上建立的廟宇,巖石深處藏著不見天日的深邃洞穴,通向地下隱秘之所。⑦
上文中,不見天日的深谷、凸起的貧瘠巖石、深邃的洞穴、排列異常并被暴風雨撕碎的樹木、逆流的河流,以及象征死亡的絞刑架、十字架、車輪等意象,均給人以陰森恐懼的感覺。這些意象共同構建了中國園林“恐懼”的特點,而《忽必烈汗》14-16行營造的恐怖意象正與之相對:
野蠻的地方,既神圣而又著了魔——
好像有女人在衰落的月色里出沒,
為她的魔鬼情郎而凄聲嚎哭?。ㄍ腊蹲g)
柯爾律治用著魔的野蠻之地、衰月、鬼情郎、凄聲哭嚎等意象為行宮營造了同等陰森恐懼的氛圍。野蠻之地已令人不禁寒戰(zhàn),更何況再加上“神圣”“著了魔”等詞匯加以修飾,強化了令人望而生懼的氣氛。同樣,衰落的月色已使人毛骨悚然,再加之慘淡的月色中婦女哀聲哭泣鬼情郎更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中國園林令人“恐懼”的特點。中國園林的最后一個特點是“著魔”,關于這一特征錢伯的解釋如下:
園林某處,河水在巖石間打著漩渦、冒著泡沫從山頂直沖而下流入山底河流,后蜿蜒曲折地向前流動,最終隱匿于茂密的森林之中。在另一個地方,奔騰的水流從各個方向匯集后噴發(fā)出無數個小瀑布。各個方向小瀑布沖破層層阻礙最終匯集于一處形成一片廣闊的水域。⑧
引文中奔騰的河水所蘊含的巨大能量及運動軌跡與詩歌中“圣河”的能量和運動軌跡相一致。詩歌17至28行,圣河不絕地喧囂著奔騰洶涌。在快速而清冽的悸動中,地泉不時地猛烈迸出,隨著河水蜿蜒曲折奔向“無生命的海洋”。詩歌與引文中的河水均仿佛受到某種魔力的控制而完成分流與合流的運動軌跡,并最終奔向人類不可觸及的森林深處和無生命的海洋。河水所蘊含的這種魔幻般的力量便構成了園林“著魔”的特征。綜上分析,柯爾律治運用強大的想象力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中國園林的美學精髓,在呈現優(yōu)美景觀的同時賦予詩歌一種崇高之美。
柯爾律治創(chuàng)造忽必烈汗園林的觀念除了與錢伯的中國園林意象不謀而合外,也與馬嘎爾尼筆下的中國園林景象如出一轍。馬嘎爾尼將圓明園東部稱為“萬樹園林”,其萬樹爭鋒的景象使人感到了崇高之美。園內由各種樹木包圍的湖光風景、布局精美的樓閣亭臺更令人驚嘆不已。園林西部的景觀同樣被其收錄于日記:
很多貧瘠的土地上生長著大量的橡樹、松樹和板栗,嚴酷的生存環(huán)境迫使它們必須穿過層層阻礙扎根生長。這些樹木利用巖石縫中僅有的土壤奮勇生長,然而隨著河水的不斷沖刷,最終與河水俯沖直下,將自己深埋入山谷里……巨大的瀑布咆哮著奔向谷底,沖刷出的泡沫迎和著河水底部的回聲,被黑暗的水池或裂著口子的陷窟所吞噬。⑨
圓明園中的樹木在有限的貧瘠土壤之中沖破層層阻礙得以生長,盡管最終會被奔騰的河水帶入谷底結束生命,它們仍奮不顧身地爭取有限的希望。樹木本身有限的力量與其頑強的生命力、拼搏精神相碰撞產生出一種震撼之美。同時圓明園中,攜帶磅礴力量的巨大瀑布奔向暗無天日的陷窟的景象同樣使人震撼。在柯爾律治的詩歌中,作者同樣運用奇異溝壑上頑強生長的柏樹、巨壑之下喧囂洶涌的地泉、蘊含無限能量的圣河烘托了忽必烈汗園林的震撼之美。
《忽必烈汗》是柯爾律治三首超自然詩歌中的一首,該詩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力,其中宏偉震撼的中國園林景觀更使人驚嘆。對于一個從未去過東方的浪漫主義作家而言,東方意象均來自于當時的旅行游記。且當時風靡的中國風也使柯爾律治開始重視東方意象,所以這首在睡夢中完成的殘篇富有中國園林意象便不足為奇了。詩歌中的園林意象完全契合當時英國人眼中的中國園林意象,無論從錢伯論述的中國園林特點還是從馬嘎爾尼大使筆下的中國園林出發(fā),柯爾律治筆下的園林景觀都體現了中國園林的美學概念。
①②范存忠:《中國文化在啟蒙時期的英國》,譯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90頁,第91頁。
③劉鑒唐、張力主編:《中英關系系年要錄》,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99頁。
④⑥Kuri,Katsuyama.Coleridge,Romanticism and the Orient. Ed.David Vallins,Kaz Oishi,Seamus Perry.London:Bloomsbury Academic,2013,p192,p194.
⑤⑨Macartney,George.An Embassy to China:Being the Journal Kept by Lord Macartney During His Embassy to the Emperor Ch’ien-lung 1793-1794.Ed.J.L.Cranmer-Byng.London:Longmans,1962,p132,p132.
⑦⑧Chambers,William.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 Dublin:W.Wilson,1773,p27-28,p51.
[1] Chambers,William.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 [M].Dublin:W.Wilson,1773.
[2]Kuri,Katsuyama.Coleridge,Romanticism and the Orient [M].Ed.DavidVallins,KazOishi,SeamusPerry. London:Bloomsbury Academic,2013.
[3] Macartney,George.An Embassy to China:Being the Journal Kept by Lord Macartney During His Embassy to the Emperor Ch’ien-lung 1793-1794[M].Ed.J.L.Cranmer-Byng.London:Longmans,1962.
[4]范存忠.中國文化在啟蒙時期的英國[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
[5]劉鑒唐,張力主編.中英關系系年要錄[M].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
作者:魯春芳,浙江財經大學教授,研究方向: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牛青芳,浙江財經大學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國浪漫主義文學。
編輯: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