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德祥
易中天先生曾在沈陽看望趙本山,趙本山當場寫張字送給易中天,易中天則作詩一首,用毛筆抄錄后送給趙本山。
趙本山、易中天都不是書法家,按照常理,名人趙本山送給名人易中天一張字,那是業(yè)余水平的應酬之作,談不上什么“文化含量”,易中天隨便寫張字回贈趙本山,兩位名人的“禮尚往來”也就完成一個回合。然而易中天不是這樣,他不但要送給趙本山一張“字”,更要送給他一首詩,他要送給老趙一張“我筆書我詩”的“文化含量”比較高的“字”。這樣的一張“字”,較之老趙的那一張信手涂鴉,是不是“文化”得多,可貴得多,也“值錢”得多?
易中天送給趙本山的那首詩是這樣的:“君唱二人轉(zhuǎn),我講三人行,走遍天涯皆芳草,滿目艷陽春。漫道晨昏短,但問耕耘深,茄子黃瓜老玉米,泥土最清新?!边@樣一首淺顯易懂、明白如話的好詩,發(fā)自文化名人胸臆,又得主人當場抄錄,趙本山肯定會終生視為珍貴禮物。
易老師待朋友堪稱慷慨。要知道,“詩”這個東西和好的書法作品一樣,都因難得而寶貴,而“值錢”。
唐初歐陽詢書法水平高,新羅國的商人就來中國買他的字拿回去牟利;稍后白居易詩名大盛,新羅商人又忙著倒賣白居易的新詩,據(jù)說從白居易手中搞到一首新詩,在新羅國那里可以賣到“萬金”。到了清代,名人曾國藩請大書法家何紹基寫張字,何紹基給人寫字多是自己作詩、撰聯(lián)然后書寫,一時未得空閑,于是交差就慢了點。身居相位的曾國藩理解何的難處,只得屈尊紆貴,親自作詩一首派人送給何紹基,順便催一催“寫字”之事。由此可見“詩”與“字”在從前那是可以等量齊觀的,“詩”價絕對不在“書”價之下。筆者說易中天先生待友慷慨,原因就在這里。
與何紹基、易中天“我筆書我詩”不同,現(xiàn)在的“書法名人”和趙本山一樣,不管給誰寫字,來來回回就是抄那幾首唐詩、宋詞,就是那幾句不知抄了幾百、幾千遍的“厚德載物”“寧靜致遠”“澄懷觀道”之類俗語,文化含量幾近于無。不是他們不愿抄自己的詩,而是他們沒有何紹基、易中天那樣的實力,根本寫不出詩來。他們抄寫的唐詩、宋詞掛在墻上,文化氣息貧乏,何談儒雅風流?這樣的“名人書法”,不會有誰認為珍貴。
因此筆者認為,當今的書法名人,首先應該是個讀書多、有文化的人,胸中多一點“丘壑”,筆下才能多一些“內(nèi)容”。書法名人要么就別動筆,要動筆就應該寫點自己的話語,哪怕是實話實說的大白話,也比盡抄唐詩、宋詞好上一千倍。這樣的要求對普通書法人來說可能有點高,但是對于國家、省、市各級“書法名人”來說,就一點都不高。
現(xiàn)在的“書法名人”哪個沒有大學文憑?有這么高的文憑卻表現(xiàn)不出應有的水平與能力,是不是因為自己特別不愛學習?不愛學習偏偏又愛做“書法名人”,這樣的“名人”占據(jù)了書壇的統(tǒng)治地位,要求這樣的書法界出“大家”“大師”,豈不是緣木求魚?
筆者索性再說深一點?!皶恕比羰钦J為上述的要求“太高”,那他主動退出“書法名人”的圈子好了,這很容易做到,從此不再出頭露面好了。我們的書法界,不能總是由一群文化欠缺的人,來當徒有其名的“名人”。
寫詩其實也不難。易中天也不是一開始就會寫詩,他讀書多,“腹有詩書氣自華”,于是自然而然就會寫詩了。于是在趙本山面前,他就可以不但寫“字”,更能贈“詩”,展示一種“茄子黃瓜老玉米”以外的別樣風景。書法家想向易老師看齊也不難,只需多讀點古書,多想想書法本身的“文化屬性”,多一點社會責任感。這樣,筆下寫出自己的話語,并不比練書法更困難。
書法人,你要自加壓力,把自己鍛造成徹徹底底的“文化人”。